高考作文应对策略及答卷分析 (精选)
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写好作文,是对一个合格学生的基本要求。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份量极重的一块,作文历来就受到老师和考生的重视。那么怎么才能写好作文呢?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呢?考场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文,又有什么特点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材料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是很难写出有份量的文章的,其文或叙事空洞,或泛泛而论,或松散无序、,或详略失调??那么,高中生,尤其是我们这类寄宿式学校的高中生,本身就是“三点(教室、寝室、食堂)一线”的生活,极少同外界接触,又如何积累材料呢?我觉得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积极开展各类讲座。
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定期(或每周一次,或每周两次不等)开展“专题讲座”,仿照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的形式,或讲三国,或评红楼,或谈中外名人事迹,或喻写作方法??
这样,一则学生能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稍作休息,换换脑筋;另外,又能积累丰富的知识。由于学生平时学习很紧张,平常根本无暇阅读这些书籍,有时阅读了也不一定能理解透,这样就等于每个老师替学生读了这些书,并又把书中的精义讲给了学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二)定期摘录文章
让学生定期摘抄一定量的文章(或一周两篇,或两周一篇都可),教师按时收查,收集定册,定期在班内传看,并定期评出最佳摘录文章,表彰摘抄者。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他们在阅读上相互补充,又激发了学生的摘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课堂三分钟”
每次上课前三四分钟,师均出示一组材料,或训练学生立意能力,或鼓励学生创新能力,或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于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
例如,上课铃一响,我在黑板上写出作文命题《一个强者给我的启示》,要求学生先正确朗读,标出重音和停顿,再作语法结构分析。最后指出本命题议论的范围和议论的重点。全班学生经过短暂热烈地争论,很快统一了认识;重音在“启示”,停顿在“给我的”之后;本命题是以“启示”为中心词的一个偏正短语;本命题议论的重点是“启示”,议论的范围应限于“一个强者给我的”。再经我点拨,学生得出了“命题的重音、命题的中心词同命题的”重心完全一致的结论。然后,我提议让学生在课外验证所得结论是否具有规律性。上课至此,历时约四分钟,这是在常规语文课上进行口头作文教学的
一幕。
现在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力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规定,能力结构不合理,缺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达不流畅、无条理。按常理需要补课加“小灶”,但由于语文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即使教师愿意补,也往往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这种作文训练中,弃详批细改之短,扬教师课堂辅导之长;以口带笔,抓学生口头表达式能力之先,见缝插针,走“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路。在每节常规语文课,都加一个“楔子”,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每次用三至五分钟,或审题、或立意、或谋篇、或拟纲目、或练修辞、或推敲字句、或训练思维、或训练语言、或练速度,等等,主要是单项训练;或事前提供条件、或当场设置情况、或抢答、或指名、或讨论、或采访、形式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在每节课开始加一个“楔子”,高三一年至少训练一百次。这一百“楔子”变“写”作文为“说”作文,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是教师力所能及,较好地解决了写作教学内容多而训练时间少、实践少的矛盾,又能培养出能言善变、出口成章的学生。
二、情感的表达
让学生会两种思考:变常态为变态;错位思考。
情感的表达,首先要弄清作文写作的真实性要求。真实,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写人叙事要有真实性。然而,真实性是否就是要写真人真事呢?其实未必。作文完全可以虚构,而虚构不等于虚假,只要表现的情是真的,即表现了真情实感,就可认为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如苏轼考进士时写了一篇文章叫《刑赏忠厚之志论》,其中虚构了一件尧与人谦让的事,就连主考官欧阳修也被蒙住了,但后来苏轼的一句解释使欧阳修知道后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苏轼说尧帝能让位天下,我想他也能做出这样的谦让之事。苏轼的写作就做到了情真。与此相应,有很多优秀古文都是虚构的,如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根本没去岳阳湖,苏轼《赤壁赋》中的赤壁亦非赤壁古战场,《桃花源记》乃陶渊明想象之文,《归去来兮辞》也是其虚构之笔,然而这些文章都表现了真实情感,因而感人至深,不失为绝佳之文。
那么,如何能有效地表现真情实感呢?我觉得有两种方法:
第一,打破常态写情感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若仅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没有“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只能单纯表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显不出其高瞻远瞩一心为国的伟大情怀,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作者进而写了“将相和”的故事,把两个人物放在特定背景下,打破原来的平衡,打破常态,从而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常态下:廉颇地位高于蔺相如;变态下:蔺相如地位高于廉颇。这种情况下,人物内心产生波动,廉颇要羞辱蔺相如,矛盾展开;蔺相如为了国家而忍辱不争;廉颇知错而肉袒负荆,将相和欢。这个过程就
充分表现了蔺相如胸怀博大、一心为国的高贵品质。
再如,《变形记》也是打破常态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常态下:格里高尔是一位体面的工作人员,能挣钱供全家人花销。变态下: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笨拙的甲虫,不能挣钱了,成了全家人的负担。这样,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格里高尔在现实生活沉重压力下的精神状态。
再如“非典”来临时的情况,有的医务人员宁愿被开除也不去照看病人,而这些情况常态下是看不见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情感心理就很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错位法表达情感
错位,即本来人物身份、角色已经安排好了,突然改变这种情况,看人物表现如何。如有一篇名为《减去十岁》的小说,说的是忽然有一天大家传言说中央下文件让生个人年龄都减去十岁,以这种状态投入工作中。于是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想法和表现,官员、商人、学者、军人??都各有自己的作法,作者让每个人都进行了尽情的表演,最后大家发现根本无此说法,于是生活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情感心理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在竞赛时,宣布比赛结果,××是一等奖,××是二等奖??第二天又突然说结果有误,重新宣布结果。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肯定微妙而真切,可进行一下描写。
再如陈佩斯和朱时茂合演的小品《错位》,在彼此错位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情感心理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语言的锤炼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也是判断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如何锤炼语言呢?
第一,我觉得要培养这样三种优秀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优美、深刻含蓄。幽默风趣会使文章妙语连珠,平增丽彩;典雅优美会使文章气度不俗,风姿雅亮;深刻含蓄使文章富于内涵,发人深思。一篇文章若能具备三种风格之一,必成抢眼之作。
幽默风趣语言的形成办法:1、大词小用法;贬词褒用法??反之亦可。
2、化用其他行业用语:手机、电脑、生动的网络语言、电影电视语、广告语、各学科的术语??
典雅优美语言的形成方法:1、善用修辞提品位,如用比喻、排比法。2、巧用(引用、化用)诗句培底蕴。如: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幸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幸福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引用诗句)
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着悠然的南山;李白的如霜月光,照在故园的土地上;杜甫那一叶孤独的扁舟,在梦中驶向了飘零的家乡??(化用诗句)
深刻含蓄语言的形成方法:1、用适当的议论提示主旨。2、借用名人、名言阐释观点。如:
一位母亲,在大饥荒之时,让每一个乞讨的人搬砖头,或由屋后搬到屋前,或由屋前搬到屋后,然后给他们一些报酬,而这些砖头本来是不必搬的。作者最后点明主旨:让人远离心灵的十字架。
第二,写出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乃发自人内心之语,唯有如此方可感动读者,避免无痛呻吟,空话连篇弊病。
四、文章体式
分清文章的不同体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类文体均有其不同的结构特点,每种文体要选择一篇典范的文章作为该文体的写作模式:
(一)记叙文
我觉得可按这样几个步骤写作:
开头扣题,引出写作对象。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再如《荔枝蜜》开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孩子时候??叫蜜蜂蛰了下??每逢看到蜜蜂??总是不怎么舒服。”
随后展开,转而远远地由别处说起,层层铺垫,进行感情蓄势,自然引出写作对象,顺势点明主旨。如《背影》,开头点出“背影”后,转而说“那年冬天??”。接着写:父子奔丧——同行外出——送己上车——月台买桔——父亲背影,顺势点明主旨(“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父爱情深)。再如《荔枝蜜》,开头点过“蜜蜂”后,转而写“今年四月??”接着写:荔枝树——荔枝蜜——蜜蜂(详写:勤劳、短寿、懂事)。最后点明主旨(“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赞美奉献精神)。
结尾复又点题,突出主旨。如《背影》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再如《荔枝蜜》结尾:“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样写出的文章,显得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二)议论文
学生写议论文,最薄弱之处往往在讲道理上,以为论点提出后,只要举出若干例子便可“事实胜于雄辩”,于是就成了“观点+事例+结论”的“三段模式”。如《近墨者黑》,不少学生就写成了如下的“三段模式”:
第一部分: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引出“近墨者黑”的观点。
第二部分:(列举事例)
(1) 孟母三迁之例;
(2) 某留学生染上西方腐好思想、生活习气之例;
(3) 某优等生由于和社会上一些小流氓来往,最后沉沦之例。
第三部分:作结: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了“近墨者黑”的道理。
这样的议论文,当然谈不上有多少说服力,不必说文章只强调客观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犯了片面化的毛病;就论证来看,文章只是罗列了三个事例,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阐述。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
我觉得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包含“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以《六国论》为例:
起(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承(正面论证论点):“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齐人来尝赂秦??城不得已。”
转(反面论证论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合(进行总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三)说明文
此乃基本文体,种类说明书均为说明文,故不再举例。
- 荐2015年高考作文热门话题解读
- 荐高考满分作文 [1500字]
- 荐2015高考作文最热主题大猜想
- 荐2014全国高考作文题一句话评说
- 荐2010--2015年全国卷英语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