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3.20高三理语文作文提纲950份

高三作文2020-11-17 17:06书业网

作文素材积累之传承与创新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背诵有关传承与创新的名人名言及优秀事例 2. 运用素材尝试写作。 【重点难点】 1. 背诵有关传承与创新的名人名言及优秀事例 2. 运用素材尝试写作。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主题阐释】 继续做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传承,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创新,它们彼此形影不离。世界上不存在无创新的继承,也不存在无继承的创新。传承为创新提供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创新则为传承提供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就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传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当眼前已山穷水尽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我们需要传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只有传承,我们学会创新。创新是对以往继承的终结者,又是未来创新的启蒙家。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事物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传承。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关注传承,关注创新。例如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北京卷的“时尚”话题,浙江卷的“人文精神与发展”,05年北京卷的“城市符号”,07年浙江卷的“行走在消失中”,09年上海卷的板桥体的看法,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广东卷对常识的看法等。 【素材链接】

[名言警句]

1、我希望能在真正的自我中,始终保持不断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性和为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社

会性.在平凡的生活中仍能发现新鲜的感动和喜悦的人,可以说是使自己的生活富有创造性。——池田大作。

2、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赶过前人,非

有独创精神不可。——华罗庚

3、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

同寿。——罗曼?罗兰

4、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 ——[德]歌德

5、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高尔基《智者》

6、天底下什么样的乐趣最高尚?天底下什么事最令人感到得意?新发现!晓得自己走的路,

是旁人从未走过的;晓得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凡人从未见过的;晓得自己呼吸到的空气,是人

高三语文 第 1页 (共4页)

家从未吸过的。——马克?吐温

7、希望在烧毁“旧事物”的火焰顶上出现光辉灿烂的“新事物”。 ——泰戈尔

8、新生物总在替代垂死的、消逝的。死亡,同时也就是新生命的萌芽。——高尔基 9、师古人,师造化,师创新。 ——张大千 10、推陈出新是我至上的责任。 ——莎士比亚 11、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 托尔斯泰 12、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13、“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袁牧

14、 “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忽略古人,粗心浮气,仅猎古人皮毛。” ——叶燮 15、阐前人所已发 扩前人所未发。 ——刘熙载 优秀片段展示: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

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二、深入学习 认真审读下面四则材料,谈谈你对该现象的看法,并用一句话完整表述。 题目1老舍不是一块肥肉,可以随意切割添佐料

新版《四世同堂》刚播完,《龙须沟》又粉墨登场。老舍先生曾说:“在我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最大的冒险。”同时,他又说《龙须沟》“须是部短剧,至多三幕,因为越长越难写。”如今,李成儒执导并主演的电视剧《龙须沟》铺排成了34集,肯定是对老舍先生怀有感情,并且是知难而上。电视剧里的几位重要人物与老舍先生的作品相去甚远,肆意的编排,远离了老舍先生对时代的认知和对艺术的把握。电视剧《龙须沟》置老舍先生的文本于不顾,把老舍先生当成一件光鲜的衣裳披在自己自以为是的身上,但这已经不是老舍先生本人了。 对老舍先生的尊重,首先是对其作品的尊重,改编其作品尤其要体现这种尊重。老舍先生不是一块肥肉,可以任我们由着性子随意切割,然后猛添辅料和佐料,烹炒出适合我们自己口 高三语文 第 2页 (共4页)

味的一道杂和菜,还非得报出菜名说是老舍先生的。

精要点评:改编和另起炉灶似乎不是一回事,但有些时候二者往往混而为一。但不管怎样,既然打着别人的旗号,就得有对别人起码的尊重。近几年不少的“新编”、“改编”剧可是大倒观众胃口的。

点评材料:

适用主题 题目2 如何面对经典著作通俗化

北京一家出版社日前推出一套“西方经典通读”系列丛书,并请网友投票,从徐静蕾、于丹、易中天、濮存昕、韩寒等12位明星中,选取一位最适合代言“经典通读”的人。据了解,该丛书精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一批影响世界的西方思想巨人的学术经典,包括《资本论》、《社会契约论》等20部。出版社想通过缩短冗长句子,删减拗口词汇,加入通俗事例,从而使经典著作通俗化。有关负责人称,一旦人选确定,出版社就将与其洽谈代言费用,与一般商品的代言一样,也包括电视广告、平面广告以及签售等。

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面对经典著作通俗化?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适用主题:

题目3 《中华好诗词》地热播

最近,一档由河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自主研发的文化类大型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风靡全国。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电视包装手法,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希望随着节目的播出,能够掀起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自然而然的让受众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

适用主题:

三、迁移运用 作文写作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编写作文提纲

题目: 立意:

高三语文 第 3页 (共4页)

文章结构: 选择事例1 选择事例2 选择事例3

高三语文 第 4页 (共4页)

[报章材料]

1、刘海粟谈自己的创作 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说:“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蓬那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我在中国画里吸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搬下来,也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在有意无意中就在笔墨中出来了。受别人的影响,但又要有自己的东西,这非常重要。各人应该要有自己的面目。”

精要点评:就艺术而言,传统一方面表现为财富,另一方面又是巨大的保守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对传统的反思和反思后的扬弃,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刘大师的话告诉我们:文化创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保持特色。

适用主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 创新、个性等。 2、别让文化都流失了

尺八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的乐器,可现在在中国却已经“濒临”失传。日本人多年来不承认中国还在演奏这种乐器,事实上,音乐研究者在中国也没有发现古代那种五孔尺八继续在使用的例证。日前,日本当代尺八演奏大家冢本松韵来中国演出,这已经是他连续十年到中国演奏尺八并传授学生。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完成对一个中国杭州笛子演奏大师赵松庭的承诺。冢本松韵曾向赵老学习笛子演奏循环呼吸法,赵老临终寄言,希望冢本松韵将源于中国但却失传的尺八传回中国。于是,连续十年,冢本松韵每年都到中国来演奏并授徒,这应该算是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不仅是尺八,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许多文化,作为原生地的中国,都因对其精神原旨的违背、荒疏和改造而不被次生地日本承认,比如书法,再比如茶道。而作为中华文化次生地的韩国甚至更绝,干脆说许多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就是韩国。

精要点评: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居然看都没看住,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文化是一个软性的东西,不用就会灭亡,保留我们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使用它们,使之发扬光大。 适用主题:文化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用与废;诚信;友谊等。 3、刘谦的裁决

湖南卫视大型魔幻情景互动秀开播。节目开始不久,评委刘谦就把一个照搬美国魔术师的参赛选手“毙掉”,随后又以“特色不够”把一个女魔术师“毙掉”。有表演者当即反问:魔术界何时规定不能模仿?一些人对刘谦的裁决也有些议论’,但总导演给予刘谦极大的支持。他表示刘谦是这个节目专业评判组的核心,拥有绝对的权力。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则材料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模仿与创新的角度来看,无论做什么事,拾人牙慧者永远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模仿是必要的,但一味的模仿,哪怕是模仿大师,你也不可能成为大师,因此可以立意为;不要“邯郸学步”;同时也可反向立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施效颦”无

高三语文 第 5页 (共4页)

可厚非。 二是从权力与制衡的角度来看:刘谦是权威,我们究竟怎样对待权威,由此可以立

意为“权力必须制衡”“权力制衡的利与弊”“决策高效与权力制衡”“权威不等于真理”等。 4、许麟庐牢记恩师教诲,终成大师

在跟随齐白石学艺的过程中,盛行聪慧的许麟庐渐渐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东城齐白石”这个美誉让许麟庐非常得意并多少有些飘飘然,这时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许麟庐牢记恩师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大写意画风。 精要点评: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之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后继动力和立身之本。许麟庐牢记恩师齐白石的教诲,博采众长,经过创新,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寻门而入,破门而出”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重视前人,继承传统;但是,技艺和学问、个人与集体、国家与民族又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使之失去生命力。 适用主题:专与博、说与做、权威、个性与创新等 5、创新要勇于否定权威

1900年,著名的物理学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最终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新权威。

精要点评:创新就是不迷信权威,坚持科学与真理。只有敢于否定前人,才能超越前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普朗克不敢否定牛顿,他只能是普朗克,敢于否定牛顿,那么你就是爱因斯坦。

适用主题:创新、否定、勇敢 、权威、 打破原有的禁锢、科学无极限等。 6、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而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后来被妻子激怒后,他才猛然醒悟: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精要点评:“板桥体”的创立正说明:人各有一体,每个人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创造。艺术、书法亦然,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别具特色。因循守旧、亦步亦趋者永远不可能成功。 适用话题:张扬个性、传承与创新、独创等。 7、 从小沈阳的走红看草根文化

小沈阳的一夜走红是缘于传承与创新,但如果我们的舞台或荧屏一窝蜂似的都是小沈阳式

高三语文 第 6页 (共4页)

的搞笑,那也会如同小品、相声一样走人死胡同。就是小沈阳本人,虽在春晚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此后的演出中不断重复以前的段子和笑料,如果不及时创新,不注重思想内涵,很难想象他还可以红多久。 精要点评:若全都是小沈阳式的搞笑则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只有真正的扎根于民间,才能让作品更有贴进生活的元素,人们才会真正的喜欢,那些靠着噱头活着的艺人们会随着民众文化修养的提高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小沈阳要想有持续性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 适用主题:创新、雅与俗的辩证、源与流的关系等。 8、题目4 圆明园举办首届皇家庙会

圆明园要举办首届皇家庙会的新闻传出后,网上质疑声一片。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3日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他说举办皇家庙会圆明园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基于两点:第一,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我们一个文化遗产单位。文化机构,怎么更好地为大家奉献一道精神文化大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我们的社会功能。第二,圆明园既然在历史上做过,有这种文脉,为什么我们不在新时期把这个历史文化发掘出来,让更多的人来感受?这也是传承文化。在内容方面,我们尽可能地把文化味做足一点,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期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圆明园本身是一个品牌,也是寄托了大家特殊情感的地方,我们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这其实也是更好的发挥我们社会公益的功能。”

精要点评:圆明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是我们永远的历史耻辱。它是否适合举办这种娱乐性很强的庙会,圆明园举办庙会是否有利用民族情绪和民族伤疤赚钱的嫌疑。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它的文化是否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适用主题:原则、底线、民族精神、铭记与忘记等。 9、相声界的子承父业

在中国的相声演员中,子承父业的有好几位。马三立出生在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擅说《水浒》著称;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而且是相声名家恩绪的宠徒与门婿,马三立初中毕业后就子承父业说起相声,成为一代大师。而今他的二儿子马志明又子承父业,在马三立的口传身教下,学会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并在海内外演出中赢得好评。侯耀文继承了父亲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事业,2 0 0 2 年接任了中国铁路文工团的艺术指导和说唱团团长的职务。杨议继承了父亲杨少华的事业,并且和父亲一起,同台表演,成为一对有名的父子搭档。

精要点评:传统艺术需要继承,需要大师的口传身教,更需要继承者的刻苦努力,只有努力学习传统艺术,才能理解、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适用主题:时尚与经典、环境与成材、成功等。 10、每天半个对的想法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是这样描述评价他的导师、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成功的: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但他不在乎。然而,他就凭着每天半个对的新思想的积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说:“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

高三语文 第 7页 (共4页)

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精要点评:科技在进步,只有不断深入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提出新想法,才能不断地将科技推向前进。当然,提新想法需要勇气,而新想法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正确,需要接受检验与挑战。

适用主题:探索、勇气、执著、成功与失败等。 11、创新不等于拼凑

《想象和拼凑》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很久以前,一位哲学教授厉声斥责我:“你毫无想像力,你将一事无成!”我觉得他太不公道,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和他顶撞起来。教授微笑着,叫我到黑板前面去,画一头想像的野兽。我拼凑了一头野兽:教授的头,猪的身子,鹰的翅膀,鱼的尾巴和鹿的腿。同学们嘻嘻哈哈地笑起来。教授对我的大作却不屑一顾。“你看,”他说,“你并没有想像出任何东西。你所画的只不过是把看到过的东西凑合起来而已,这种玩意儿谁都会画。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之辈只会拼凑。”

精要点评:拼凑只是组合,是模仿,而创新创的就是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就要打破旧思路、旧框框。如果从历史与现实结合上,把创新提升到哲理的高度,认识创新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创新永恒的道理,自然又掘进一层了。 适用主题:创新精神、对待前人成果的态度、敢于尝试等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安立志 节选自《南方周末》

文化的悠久,作为一种资源,固然有其得天独厚的炫耀与自豪之便,但也会因其历史因袭的沉重而令人沮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明确提出了“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方针。我对《决定》作过统计,长达17000多字的文献,“创新”一词出现了36次,“传承”一词出现了8次(“继承”出现了1次)。从纯粹统计学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似乎《决定》更加注重创新而非传承,其实,“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作为《决定》第五章的一个专节阐述的,而“创新”一词则分布于全文,其指向则是各种各样。

“传承”好像是近几年的新词,在同一意义上,过去通常使用“继承”一词。“传承”者,传递、传接、薪火相传之谓也;继承、承受、一脉相承之谓也。传承与创新,似乎也属于辩证统一。费孝通先生对这一关系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创造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了生命的基础。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赋予传统的生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只有传承而应创新呢?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维

高三语文 第 8页 (共4页)

生素”与“蛋白质”,也必然有着“病毒”与“细菌”。正因“五千年”历史长河的过于悠远与古旧,自然少不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化如何传承,自然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确定一条原则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操作。何为“糟粕”,何为“精华”?以什么为标准?谁是标准的制定者?如何鉴定某一标准的客观性或科学性?即使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古典小说,尚且“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何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了。

目光如炬的鲁迅先生,曾以如刃之笔刻画了中国文化的众生相:“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三种态度、三种立场,迥然不同,实质却一,都是为了利益。文化不同于政治与经济,自有其独立的价值与规律。然而在一个权力本位的社会中,文化的价值往往遭到亵渎,文化的规律往往遭到扭曲。放眼神州大地,处处都在打造文化景区、天天都在擦亮文化名片。幸亏中国历史足够古旧与悠远,炎黄二帝、孔孟老庄、秦皇汉武,乃至三国两晋、唐宋明清,但在“土地财政”与“经营城市”的狂潮中,大批古城、古镇、古庙、古墓被破坏,却又建造了大批假古董、假文物,古装影视、某家讲坛不消说了,哄抢了圣君贤臣,又哄抢奸臣恶棍,哄抢了历史真人,又哄抢文学神话,虽以文化传承相标榜,谋求的都是旅游与票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当体现文化自身的价值,尊重文化本身的规律,如果仍然将文化作为商业的婢女甚至赚钱的工具,这样的文化怎能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文化的悠久,作为一种资源,固然有其得天独厚的炫耀与自豪之便,但也会因其历史因袭的沉重而令人沮丧。5000年的传统文化,毕竟是与当时的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对于已经进入航天和信息时代的今日中国来说,由于文化相对于政治与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延展性,在国人的文化心理上难免有着岁月的积淀,而这种积淀往往是良莠并存,利弊交织,而且极易成为接受新事物的文化与心理障碍。如果今天的人们仍然将先秦诸子作为今日中国的思想资源,蹈常袭故,抱残守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且不说这资源中有多少合理成分,但这首先证明,在思想文化的创造力上,在对人类的思想文化贡献上,今人的确不如古人。

创新不但有困难,而且有风险。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等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鼓吹改制,“滕文公欲行三年之丧,而父兄百官皆不悦,此上议院之公案也。周厉无道,国人流之于彘,此下议院之公案也”。似乎西周、春秋时代就有“两院制”。然而,这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梁本人也承认:“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住自不免。”在这一问题上,鲁迅先生提供了另外的思路,“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

高三语文 第 9页 (共4页)

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鲁迅先生并非要将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他在《拿来主义》中指出:“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我们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境界与精神。 范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其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古人的天人合一,今人的科学发展;古人的刚柔并济,今人的和平共处;古人的“局力重民”,今人的“以人为本”;古人的天下大同,今人的和谐社会。世间万物无不追求统一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似乎已没有文化的隔阂,时间与空间的枷锁已经被网络和信息技术彻底拆除。再也看不到曲水流觞把酒赋诗的浪漫情怀,看不到九层台上的巫舞摇曳,听不到月下江畔的箫声幽咽,听不到囊萤映雪的琅琅书声。无论高楼林立的学府里,还是竹篱茅舍的乡村中,无论是独居一室的枯坐时,抑或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文化良知的人都应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哪里?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我们的文化长河将奔向何方?

歌舞升平里,为什么就没有一点空间传递文化的火苗?为什么就没有一点点淡雅之心。离开这俗世一会,去感受那渐行渐远的远古绝响?

统文化是美的,只是我们没有静心去感受;传承文化是快乐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参与。《梅花三弄》的曼妙旋律,《清明上河图》的精工妙绘,《空城计》的抑扬顿挫,哪一件不散发着文化的芬芳,你感受到了吗?你体验的是超凡脱俗的美与快乐。

追求时尚与个性是人类的天性,而能与传统文化交心,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得到的将是永远的时尚与个性。手中紧握住一把打开文化的钥匙,将那把封住文化长河的大锁打开,让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让它们成为我们的血液。

打开这把锁住文化的锁的钥匙,其实就在我们心中,只有我们心中这把无形的钥匙才能打开那把无形的锁。纷繁世界有太多的韵华,只要我们保持那颗追求的心,文化的土壤便会滋润着我们。

依稀中,你是否听到洞庭湖畔范仲庵的深沉呼唤,你是否看见李煜在七夕的月下填词赋诗的幽幽哀伤。

高三语文 第 10页 (共4页)

  • 关于友情(1400字)作文
  • 观斯大林格勒有感(500字)作文
  • 路人(600字)作文
  • 当你不再是博得世界宠爱的孩子(800字)作文
  • 多读书,读好书,善思考,勤动笔(1600字)作文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