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高三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随着普通中学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教学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走出这种困境,笔者这几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在努力寻求走出困境的方法。在市教研室高中语文科的专家和市重点中学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立了以改革作文教学为突破口,带动语文科高考整体质量提高的教学研究方向,终于初步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下面就是笔者在高三作文教学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高三作文教学要研究学情,洞察现状
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整体水平低,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能力差异明显,学生的作文意识薄弱,没有把作文视为一种积极能动的创造活动,一到作文就紧张,就有一种压抑感,搜刮肚肠,没的可写,从而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而面上中学的作文教学明显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靠天吃饭,或是目标过高,学生望而生畏,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通盘的考虑,系统的训练,长期在低效高耗的运作中徘徊。
二、高三作文教学要有教师可为的思想
高考试题每年都力争出新,这是公认的。但是,年年都要出新,我们就要问一问:究竟能新到哪里去?新是相对的,稳定是绝对的。从这两年广东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来看,作文平均分没有提升上去,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倒是反映出我们学生的作文基础越来越走下坡路。这说明了我们不少老师在作文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于追求文风的花哨,过于追求写作的技巧,内容空洞,堆砌材料,无病呻吟,假话空话连篇,完全背离了写作的正道。可以说取巧的作文训练是不可取的。
大家都知道学生能力形成的起始点是:练习,一种反复进行的动作方式。作文教学自然要从学生的“练习”入手,指导学生的“练习”,使这个反复进行的动作方式科学高效,能够最优化地形成技能,进而形成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技能,掌握技能的过程是形成能力的条件之一。技能的形成则只有通过练习达到。能力的形成过程之一应该包括这些环节:练习——技能——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应把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梳理出来、排成序,然后通过练习一个个解决,配合上相关的选文组成单元,一个单元解决作文的一个重点问题,虽还是做综合作文,但作文指导、批改、评分、讲评都突出训练重点,符合单元重点要求的给高分,非训练重点的问题在以后的训练单元中去解决。这样就形成了以作文技能为中心,读写结合,选文服从技能训练的作文教学模式。
同时,还要遵循高考作文的写作规律。高考作文的写作具有其特殊性,不仅要遵循一般写作训练的规律,更要遵循高考考场作文的写作规律。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不同于作文竞赛,更不是随感而发的“自由”文章,它有质和量的规定性。高考作文质的规定性是指作文必须围绕所提供的“话题”或材料内容、含意作文,不能随意而为。高考作文量的规定性包括字数的最低限制和写作时间的限制等等。我们必须知晓这些限制。在训练时让学生适应这些限制,运用好这些限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三、高三作文教学要有序列,统筹安排
高三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的训练一二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笔者是这样构建自己的训练序列的: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主要内容是语段写作、议论文说理的方法、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分解论点的方法的训练等等,一般安排四到五次这样的专项训练,目的是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为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结构技法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快速搭建好文章的结构框
架,训练运用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文章的能力,其中又以并列式为重点。每一种结构模式训练两次,总共是六次,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减少因思考运用何种模式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让学生把构思的主要精力放在审题立意和选用材料上,从而达到快速成文的目的。
第三阶段:审题立意的训练。训练学生快速审准题意的能力,训练的重点可放在话题作文,分为一字型、一词型、句子型、观点型和寓意型等几大类别,加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力求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一般进行五到六次针对审题的专项训练,达到不管拿到什么题目都能快速准确确立中心的目的。这阶段依然不能放松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练习。
第四阶段:作文升格的训练。这个阶段是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的作文基本定型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安排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巩固前阶段训练过的内容,能自觉的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学会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掌握提升作文层次的方法,使自己写作的特长突现出来,同时对自己写作的薄弱环节进行补缺,力求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一次新的飞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重在心理调试,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四、高三作文教学要以范文开路,微观指导
高三作文教学以作文问题为中心,实际上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大量使用选文,但选文的地位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选文服从于训练,真如叶老所说无非是例子。这才是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学原理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真正立体的能高效培养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学模式。
选文首先是自己学生的作文。选这样的作文既亲切又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或警策作文。为了挑选出合乎每一次训练重点的作文,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选出优秀作文和病文。病文比较容易挑选,优秀作文需要斟酌斟酌。为了激发更多的学生对作文的热情以及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写作成功的乐趣。我们每一次都尽量挑选不同学生的优秀作文印发给全体学生,这样能激励更多的同学写好每一次的作文,因为每一名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让老师看中,都使出浑身解数。一年下来,有三四十位学生的作文都得到了发表的机会。
其次是非常标准的名家名篇,主要有《理想的阶梯》、《说“勤”》、《怀疑与学问》等等。这几篇文章确实是经典的议论文,它们很有学习和模仿的价值。比如《理想的阶梯》,我们觉得除了字数,这篇文章简直就是为高考议论文量身定做的。别的不用多说,比如题目(简洁醒目),比如语言(朴实无华),比如材料(丰富得不得了),就是这结构安排,确实非常出色!它在结构安排上使用了中心论点加分论点的形式,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从“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三个分论点,去论证“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中心论点“。”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和“迎难而上”去突出“奋斗”,说服力强,论证严密性高。同时,可以使文章层次性增强,思路清晰,一目了然。选择名家名篇的文章,都是有定评的文章,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名家的作品也并不总是高深莫测的,其实也是我们可以学的,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选择高考和各地模拟考试中出现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新颖的立意、巧妙的构思、充盈的才气、酣畅淋漓的语言表达或许是我们的学生学不来的,但是文章的思路、结构、材料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而习得的,比如2006年的广东省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的光芒》,它采用的是对照式的结构就是我们的学生可以学得到的,又如2007年的广东省优秀作文《实现心中的理想》,它采用的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也是我们的学生可以学得到的。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每年各省涌现出来的大量的优秀作文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
选文是服从技能训练的,在高三作文教学中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法支撑的,但技法的指导应遵循微观指导的原则,精要、好懂、实用。比如我们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材料”这一问题时,把技法讲深讲透:材料的多义性要求分析时善于转换角度,紧扣中心;材料主旨的内蕴性要求分析时善于揭示底里,因果分析;材料的蕴涵指向性要求分析时善于连类而及,丰富新鲜。每一点都有观点有案例,每一案例有正例有反例。点拨学生领悟正例的妙处,反例的不足,让学生在反复对照中比较深入的学习“运用材料”这一训练点,具体领悟正例、反例优劣原因,掌握技法。整个过程教师紧紧围绕着“运用材料”这一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材料运用”的意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本次训练的目标。
五、高三作文教学要体现对命题趋势的研究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稳”是命题的主流,从近六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来看,“稳”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关注现实,以生活现象为主题,重视社会的细节、潮流、内涵等。如2006年重庆题“走与停”、江西题“雨燕减肥”、北京题“北京的符号”等,体现了这一特点。第二,关注人生,以人生价值为主题,探讨生命的内涵。如2006年辽宁题“肩膀”、江苏题“人与路”、湖南题“谈意气”,广东题“雕琢心中的天使”等等。第三,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创新精神的命题思想不变。其中社会的责任意识、传统的人生精神和人生的悲悯情怀将作为重点。
在“变”的方面,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作文命题的多元化已成定局。二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形式开始相互渗透融合。三是作文评分标准将更加严格,首次出现错别字错一个扣一分的新规定。
为了在作文教学中体现教师对命题趋势的研究,我们将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作文题,同时力求让作文题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有激发功能,既让人人有话说,又让优秀的学生能脱颖而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的完卷。
第二,题目既要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又要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叫做“广阔有边”。 第三,有一定的新颖性,使学生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更难以照搬现成作文。
作文题目有来自网络的、报刊的,也有来自各地市模拟考试的,更有教师自己命制的,在作文备考教程里有我们教师自己命制的12道作文题。为什么我们老师自己去命制作文题目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这些题目的内容或主题能对高考可能涉及的命题内容进行覆盖。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很难猜押的,但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是可以覆盖的。我们命制作文题的出发点就是这样。
六、高三作文教学要有自己的校本教材
我们把训练使用的材料定名为《高考作文备考教程》,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教会学生作文。它有一个合理的编写体例,一般包含两种版本:一种是以写作指导为侧重点的,一种是以作文讲评为侧重点的。以写作指导为侧重点的版本主要有以下的栏目内容:一是训练的重点,二是方法点击及示范,三是例文评析,四是训练题目。以作文讲评为侧重点的版本主要有以下的栏目内容:一是上一次作文当中没有达到训练要求的典型病文剖析,二是上一次作文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文赏析,三是针对问题应采取的纠正方法,再辅以典范的例文引导,四是巩固性的练习。两种版本各有各的功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链,这个训练链一环紧扣一环,螺旋式推进,直至达成训练目标。
作文教程的使用不能只是一次性的,教导学生不能有经历过的思想,语文的学习是重在反复、重复的,作文的训练也是这样,要求学生把每一次的作文教程都装订在一起以便随时查阅。平时要经常翻阅,里面教师精心挑选的范文同样是文质兼美的,可读性强的,毫不夸张的说作文教程在作文课时是写作的指南,而在平时则是很不错的阅读材料,真可谓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作文教程的编写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和高考作文的趋势作出适时的调整,使这个系列的作文教程能够不断得到完善。我们老师要有精品的意识,追求编写的尽善尽美,仔细阅读我们的作文教程就会发现它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开始时或许显得比较粗糙,但是随我们经验的不断丰富,对作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实用性、操作性、艺术性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使我们的资料具有可推广的价值,在后阶段的作文教程我们的编写就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使用起来就更方便。
七、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练好书写基本功
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外表,所以以写字教育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较快的提高书写水平是很有必要的。写字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写好字,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刻苦顽强的品质,养成学生高雅乐观的情趣。尤其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实行无纸化阅卷后,因为卷面原因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甚至得0分屡见不鲜,所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不能忽视。加上新高考对错别字的扣分更严格了,因而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就成了考生务必重视的新课题。在进入高三之时,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购买一本字帖,书写内容是关于高中必背古诗文的,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备考时每天“偷闲”练上十几分钟。长期坚持,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把该背的书背下来,可谓是一箭双雕。
同时,良好的作文习惯还包括:阅读习惯,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日记练笔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联想与想像的习惯,口头作文的习惯,先想再写的习惯,快速行文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评判作品的习惯。学生形成生活习惯,便形成语文生活习惯,大语文教育观强调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也就能实现。
高考作文训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老师潜心研究,把握考场作文的备考规律,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科学高效的备考方法,倘能做到这样,就一定能让自己的学生笑傲考场,夺取最终的胜利。
- 荐关于友情(1400字)作文
- 荐观斯大林格勒有感(500字)作文
- 荐路人(600字)作文
- 荐当你不再是博得世界宠爱的孩子(800字)作文
- 荐多读书,读好书,善思考,勤动笔(1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