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把你生活或学习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100字以上
篇一:2016高三作文优秀范文及点评
广东省2016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作文优秀范文及点评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陈作兵的父亲半年前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无法手术。陈作兵一度束手无策,最后他从科学的角度,理性地尊重父亲的决定:放弃治疗。在他的安排下,父亲回到诸暨老家,不再服药、打针,还亲自下地种菜,只吃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家人也不再提父亲的病情,直到父亲去世??父亲走的时候,很平静,很满足。
陈作兵的行为诠释了孝顺的另一种含义,他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800字左右。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 题 错 误 例 子
学生问: 老师你好!这次材料作文,我写作文的立意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自己喜爱的事”。 但是我的作文被判离题了。老师可不可以告诉我,我的思路哪里不对劲?
老师答:同学您好!这个材料的中心你没有把握好,所以写作的时候离题了。这个材料你要先解读好,抓住重点字词、句子。“陈作兵的行为诠释了孝顺的另一种含义”,这一点不知道你写了没有?大众眼中孝顺的含义是什么?那么另一种含义是怎样呢?另外,“他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那么他父亲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什么?引起了怎样的深思?其实,材料作文很考查读写能力,先读出含义,才能立意和写作。材料反应出的不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可以拿作文稿子和科任老师面谈,相信会有很大进步!祝你成功!
1
2016第一次六校联考作文评分细则及样文评分参考
广州二中高三备课组
【评分细则】
1、本次作文基准分:43分。
2、文章只要围绕“孝顺”、“对待生命的态度”或二者的关系为话题来谈,皆视为符合题意。
3、如果文章以上面三个话题之一为主,但延伸过头,又谈到别的话题,则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4、如果文章引述材料之后,直接引申到诸如“理性”、“心态”、“选择”等话题,则视为不符合题意。考虑到许多学生对材料作文不够擅长,因此,只要引述了材料,文章观点有一定道理,得分控制在31分-35分之间;如果连材料也没引用,原则上控制在30分。
5、如果文章只是没有直接引用材料,但全文确实是紧扣材料含意来谈的,不刻意扣分。
6、残文按照参考答案提供的字数标准执行。
等级评分标准
扣分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不计。 ④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⑤600字以上、不足800字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600字以下的文章,35分以下评分;5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300字以下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100字以下的文章,5分以下评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不写标题的,扣2分。
2
【样文评分参考】
①号文:《进退之间,孝顺为先》 得分:24+23+9=56
本文审题准确,立论深刻,见解独到。开篇转述材料,语言简洁明快。主体部分围绕“什么是理智的孝顺”的问题,从两个角度来谈,思维辨证,事例较为典型。
不足之处:一是第二个事例没有道出主人公的真实姓名,不能很好地凸显材料的真实性、典型性;二是倒数第2段行文略显仓促,缺少例证。
②号文:《活得久与活得好》 得分:23+23+9=55
本文审题准确,立论深刻,选例典型,引用恰到好处。文章紧扣材料中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提出“活得久与活得好”的问题。事例有反有正。文章开头引入材料,结尾回扣材料。但书写欠佳。
③号文:《孝之有道》 得分:21+21+7=49
本文围绕“孝”字展开论述,结构清晰,行文条理,现实针对性较强。文章将孝道分为三重境界,颇有道理,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文章语言简明,但文采略显不足。
④号文:《对待生命的态度》 得分:20+20+7=47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中心符合题意,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构思独特。作文材料被作者巧妙地化成一则电视新闻,并以此感动了一批老人。正是从这些老人的行动中,“为了生命而活”的主旨得以升华。文章细节描写比较到位。
但文章部分情节有模仿痕迹,文章题目如作为记叙文的标题也有待斟酌。
⑤号文:《积极对待生命》 得分:20+19+6=45
本文抓住材料中的第二个提示,探讨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文章开篇通过两个选择自然地引出作文材料,然后提出文章要讨论的问题。整篇文章紧扣材料,分析陈作兵父亲面对生命所具有的态度,提炼出三个分论点,同时补充相关事例,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既有对材料的引述,又有对材料的分析,材料意识明确。
但有些字句存在使用错误,在表述的准确性上需加以改进。
⑥号文:《谈孝顺》得分:20+18+5=43
本文开篇就提出观点:“孝顺也需要理性的思维”。论点清晰、明确、紧扣题意。正文引用材料,并加以对比分析,指出理性的孝顺让人接受,愚孝则让人痛苦,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但全篇缺乏典型事例,可见学生素材积累严重不足,等级分只能打到二类中。
⑦号文:《良好的心态决定一切》得分:15+16+4=35
这是一篇跑题的作文。文章以“良好的心态”为主题,片面理解了材料的含义。整篇文章三个分论点,没有一个体现出和材料的直接关系,只是在文章结尾处以一句话概括了陈作兵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给人以生硬的套作之感。
优 秀 范 文 及 点 评
假如生命只有三天 惠州市第一中学高三(10)班:徐慧敏
假如生命只有三天,我决不会躺在病床哀叹人生,我会用这短暂的时间去尽力奔跑,尽力呼喊,尽情拥抱这个我热爱的世界。
著名文学评论 家金圣叹先生给世界留下的最后一封书信写道:“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这也是圣叹先生留给世人最后的幽默,在生命即将终结之时,没有痛苦挣扎,没有悲情泣诉,但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完整坚韧的生命呢?假如生命只有三天,我也定会如圣叹先生般,给自己即将终结的生命添上一笔亮色。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陈作兵的父亲被确诊为绝症后,果断地放弃治疗,回到家中亲自下地种菜,只吃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最终他平静、满足地离开人世。当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再多的救护也徒劳无功时,为什么不用剩下的生命去享受世界呢?假如生命只有三天,我定然不愿让呼吸机、消毒水充斥最后的记忆。在这个忙碌的世界,我们也许真的很少有机会让自己卸下一生的负担,去领悟和感受世界的美好。只有当生命即 3
将终结才回想起,原来有好多事从来不曾经历过,有好多梦想都还只是梦想。假如生命只有三天,用这三天尽情地爱吧!也许是在绵绵的江南梅雨中聆听那一声随风入夜的细响,走在胡琴隐约的里巷,与萍水相逢的姑娘共一路红色纸伞,也许是在猎猎北风中感受那一缕因花起舞的清香,与身处异乡的老人话一段温情的家常??就用你的生命去拥抱这个世界吧,不要让这匆忙的一生留下过多的遗憾。
由台湾艺人发起的活动“LOVE LIFE”正是对用生命热爱世界最好的展现,“LOVE LIFE”不是一个公益组织,它只是通过探访社会各界癌症患者,通过他们的事例告诉人们要享受生命。假如生命只有三天,放下你的工作,敞开你的胸怀,丢掉所有悲伤情绪,认真地爱恋剩下的生命吧。躯体不过是留给世人的交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允许自己自私那么一次,随自己的意愿去享受剩下的时间。
假如生命只有三天,那么从今天起,喂马,劈柴,环游世界,从今天起,做一个自由的人。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应试作文。材料命题作文的写作,审题是关键。要透过材料本身,看生活,看社会,看人性,才能写出真正有内涵的作品。作者正是由此出发,才选择从陈作兵父亲的角度讨论对待生命的态度,高屋建瓴,论述才水银泻地。同时作者知识面较广,既有近人事例,又有今日新闻,名家名句也是顺手拈来。文章语言简明流畅。如果在文采方面加强一下就更完美了。(惠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陈佳新)
【非师点评】
生命永远不是一个清晰的等式。生命只剩三天,除非是见到阎王的牌票或是法院的通告,否则,不太可能是如此的确数。丰子恺说过,如果个人的生命只有一个星期,那我们必然将之安排得更好。然而生命并不是这样,它充满不确定性。原材料中陈作兵的父亲,也无法确知自己活着的天数。所以,“假如生命只有三天”属于审题不确。
在未知的有限的日子里,是随心所欲享受生活,还是谨遵医嘱垂死挣扎,这是不同的选择,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价值高下之别。作者可以表述“我”将如何选择,也可以纠正世俗偏见,将两种选择等量齐观,但切忌像文中这样,将“追寻自由”置放于“坚持医疗”之上。生命是每个人自己的,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绝不要将自己的选择外扩为普世的价值。(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杨早)
何妨长啸且徐行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三(5)班:孟佳
村上春树曾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久地存在。”生命如一条漫长而奔腾的河流,左岸是生之繁花,肆意开绽;右岸是死之烟火,傲然?庞啊6?颐秦?⒂诤恿髦屑洌?畏脸ばィ?煨煨腥ィ科?∮诓即锢?坷短炜盏脑葡迹?┦蛹盖?昀慈嗣翘ぷ判叛鲋?獾纳?老嗉獭7晌璧男塾グ肯栌诹榛甑耐范ブ?希??焖?侵敝良?种?亍T晃?疤煸帷钡囊鞘剑?纹渌廊サ娜馓逵缮?樽氖场U獠皇嵌陨??牟蛔鹬兀??墙?榛晁突刂了?畛醯奶焯谩S肫湟锌勘?湟瞧鞫??中脑辔尬降靥???蝗缦猩驮掳桌婊ǎ?惺苌??钤?级?忱龅墓旒!?/p>
正如泰戈尔诗中所言:“生命之花,其开放与颓败都闪烁这天地。”如四月街旁所盛开的白花,开得肆无忌惮,似有一种至死方休的豪情。繁繁密密的碎花,因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美好的彻底展示,所以迷醉了人们的双眼。
似柳七郎,原求官场一位,却被一旨圣意而断了念想,官场之路死了,但诗意却温柔了他的红袖光阴。面对深不可测的断崖,与其舍命探其究竟,何不回首,寻另一处佳境?似苏东坡,遥遥仕途,重重艰辛。名利场上的失意,却浇不灭他心中灼灼燃烧的美好。那一尊皎洁的江月,或许为他寻了另一处桃源。
感受生命,理解生命,遵循生命,并享受生命。如石田衣良所言:“离开算什么?怎样的离开才是最重要的。”生老病死,人生必经路途,坦然面对,必能察生命之瑰丽。
坦然,不代表漠视,不代表任生命来去。而是不强求,并缀生命以美好。生命之途,其崎岖艰辛不言而喻,但没必要苦苦追求其长度,而应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或醉眠于树阴,或高歌于山巅,或傲然于浮云,或闲钓于碧溪。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勇敢地开始它,亦要勇敢地结束它。
4
花开一生,绽其美好,无须苦苦不颓败;人行一世,寻其真谛,何妨长啸且徐行?
【教师点评】
聂鲁达曾经说过:“当华美的叶片落尽时,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生命如河,谁也无法挽留它匆匆逝去的波涛。那些无常的灾难,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本文紧扣所给材料行文,对生命的解读发人深省。全文结构缜密,段落参差错落,轻巧别致。语句优美,文采飞扬,引经据典,句式灵活,对仗、比喻等修辞的运用恰到好处。(珠海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王焕胜)
【非师点评】
一篇作文当然可以引述张三大师如是说,李四大师如是说;或者爷爷怎么说,父亲怎么说。但最关键的还是“我”怎么说,作者说出个人对生与死的透彻理解与独特见识。
这个老父亲面对生死的坦然态度,这个医生儿子看似“违背”医学实则更科学的处置方式,从这个普通家庭的个案不难发掘痛切骨髓的有关生与死的真知灼见,或者今人对庄子“鼓盆而歌”的哲学思考和再认识,哪怕是浅见,却来自个体生命的真切感受。可惜通篇过度引用名人的看法,文采斐然却有失浮华。若朴素一些,更真性情一些,也许更有力量!(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杨克)
活得久与活得好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李倩婷
如果你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天可活,你会怎么做?医生陈作兵的父亲在自己确诊恶性肿瘤晚期时放弃治疗,回到老家,平静而安宁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陈老先生的选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应该选择活得久一点还是活得好一点,还是为了活得久每天焦头烂额坐立不安?
冯骥才说:“比赛的跑步是在有限的路程里看你跑了多久,而人生的赛跑则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你跑了多远。”可悲的是,不知多少人以为人生就是在比赛跑步,眼睛久盯着那个巨大的秒表,拖了一生却只是原地踏步,不曾知道何谓远方何谓享受。历史上多少皇帝在生命的尽头迷信道教,招来了无数的道士为自己炼丹,每天把丹石当作饭菜,痛苦不已,最后还是抱着那些“灵丹妙药”化作黄土,不仅荒废了国事,民不聊生,更落下千古骂名。回望他们的一生,纵享尽荣华富贵,却为了求生把一生赔了进去。若有个从头再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那一天何时到来,恐怕都会活得好一些。不是安天命,只是既然时间不变,不如跑得远一些,把这个世界看得多一些。
古龙说:“有时纵酒,有时纵情,有时提刀,有时提笔,生死,不过一瞬而已,生又何妨,死又何妨?”如果每个人都有古龙这般“何妨”的气度,做到陈作兵父亲的淡泊,世间将会少了多少个汲汲而生者。殉道者朋霍费尔在他年轻时上刑台时说:“这个终点不过是我生命的开端。”他面对死的坦然只是因为他注重的是生命的质量,这一生他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至死与纳粹作斗争,也不怕说“何妨”了。徐锡麟在死前也说过“为除满人,纵身碎为万段亦不足挂齿,区区心肝又何足惜?”这些自己愿意献出生命的人,如秋瑾、苏菲亚一般的人不是傻子,他们知道衡量生命的长度的标准不是时间,从来都不是,他们的生命一直未曾结束。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回到现实,我们从不缺少的是贪生怕死之人,过分的极端的怕死之人。曾有位医生说:“现在癌症杀死了多少人,他们许多都是吓死的。”而陈作兵的父亲很幸运,他提前看到了终点,却仍气定神闲地一路赏着风景一路走过去,他没有辜负生命,他,活得很好。而我们,我们都知道那一天会到来,就潇洒地说一句“死神?让他等着吧!”然后我们走得远一点,活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教师点评】
作为急就章式的考场作文,本文作者能够正确理解材料内涵,以“对待生命的态度”为论题,并将其分解为两种情况———活得久与活得好,进而围绕这两个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心比较突出。文章开头引述材料,结尾回扣材料,主体部分每一层开头都以名言领起,再举历史或现实的事例加以论述,结构清晰,反映出作者在考场上清醒的“规划”意识和较强的构思能力。(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邱海林)
5
篇二:材料作文
2010中考系列:材料作文
[题型特点]
材料作文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命题形式丰富多样,有提供材料又提供文题的,有提供材料要求考生自拟文题的,有提供几篇(或几幅图画)材料完成一篇作文的,也有提供一段材料完成一篇或几篇(一般为大小两篇)作文的。
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是:①题目提供材料,材料包括文字、图表或图画等。②要求考生依材料作文,或改写材料,或续写材料,或扩写材料,或根据材料写读后感,或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写短评,考查角度多种多样;③“题”的变化形式多样,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自由命题;可以是半命题,也可以是无命题(如要求给材料的人写信);也有以中考卷中的阅读材料和考场作文材料进行命题。
材料作文考查读写结合能力,考生要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才能完成写作任务。从考试角度看,由于它能极好避开猜题押题,又能让所有考生有据而述,有的而议,有感而发,所以是一种优秀的题型。
[
例题精析]
例1:
著名主持人崔永远曾经说过:“朋友是那么一批人,是你容易忘掉的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找的人,是给你帮助不用说谢谢的人,是惊扰之后不用心怀愧疚的人,是你走麦城也不对你另眼看待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后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校名以及附近地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了大约一亿四千万年,比只有二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多了,它们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是,很久很久前的某一天(或许是某一时期),它们在地球上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人们有许多猜测。一种猜测是:宇宙行星撞击了地球,顿时天崩地裂,仅尘埃遮住太阳就长达三个月,恐龙因此灭绝。一种猜测是:气候突然变得奇寒,地球表面披上厚厚的冰层,动植物大量死亡,恐龙饥寒交迫,终于灭绝。另一种猜测是:大批的动物开始不断地偷吃恐龙蛋,天长日久??还有一种猜测是:恐龙中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还有一种猜测更为奇特:由于恐龙是孵化出雌性还是雄性小恐龙要取决于当时温度的高低,所以当全球气温下降时,恐龙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这些猜测说法不一,人们至今还没能解开这个谜。
要求:①请你任选其中一种猜测,并据此展开想像和联想,将陆地上或沼泽附近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恐龙灭绝时的情景,写成一篇以记叙描写为主的作文;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例3:
要求①下面是一篇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尚缺中间部分,请你根据文题、开头和结尾等提供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像,补写中间部分;②开头和结尾部分约150字,补写部分不超过450字,不得少于300字。
日子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朋友,你也许会问,在逝去的岁月里,你可曾留下难忘的一页?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初中学习生活的最后一个除夕——1986年12月31日。这是交织着惭愧、欣慰和憧憬的一页。
??
零点的钟声伴着鞭炮的巨鸣敲响了,我想到了昨天的过失,感到惭愧;想到今天的启迪,令我欣慰;联想到未来,催我奋进、向上!啊,除夕之夜,是我生活中难忘的一页!
例4:
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途径。读中外名著其实是在跟大师对话,能使我们获得很多的启示,充实自己的生活。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们能懂得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请以“——读《* * * *》有感”为副标题,自拟题目,就自己读过的课外名著(或文章)谈一点体会和感想。
要求:①可就文中人物、事件、写法等谈体会,观点要明确,材料要详实。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感想,要写出真情实感。②为便于别人的阅读,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会扣分。
例1是典型的给材料作文。朋友有不同类型,哪一类朋友,哪一位朋友最让你难忘?选材要尽量新一点。可以用记叙的方法,选取自己在困难、失败、失落时得到的帮助,来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可以写自己与朋友之间的一些误会、一些伤害;也可以用几件小事记叙交友的曲折经历。若从反面着笔,用自己推动朋友的痛苦感受,立意就有了新颖的色彩。另外,写友情要用一些带有深情的文字,善于用细节写出真情,读来才会有吸引力。第三,可适当引用名言,让语言染上亮色,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例2是个“改写型材料”,可进行改写或扩写。由于材料给考生提供了展开想像的多种角度,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情景可想,所以就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文题,考生能依据材料放飞思绪,也就有可能妙笔生花。
例3是个续写题,续写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理解作文题和所供材料的意思,使续写的内容与所提供的材料相一致。防止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其
次,续写的内容要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续写决不能悖离所供材料的意思,去胡编乱造。续文既要在情理之中,又要新颖独特。再次,要注意续写的重点一般放在情节的展开,情景的描绘,人物的塑造上,要力求生动,富有感染力。写好本题,必须认真阅读命题要求,精心构思中心情节,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例4属于读后感类文体。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和“感”的关系:一、要有“读”有“感”,即有叙有议。“读”指的是读的何书何文,要有个交代,但交代不是目的,只是作为生发感想的基础;“感”才是文章的主体,但“感”必须由“读”的内容生发而来。就是说,“读”和“感”不能脱节又须主次分明,“读”“感”结合,以“感”为主。二、所感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或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密切联系,要有真情实感。三、在表达上,要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即使引用原文,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或是须借用原文作为被叙述对象,或是须借用它来抒发感情,或是须借用它来作议论的依据,等等。
要写好材料作文,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命题的载体,读懂材料,就是要明白文字和材料的含义,从而为确立中心服务。如果材料未读懂或理解有误,在作文中未涉及命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会使审题失误,从而导致写作的失败。
其次,要明确要求。材料作文的要求有时在材料之前,有时在材料之后,是写作的限制条件。这些要求,大致是文体要求、拟题要求、篇幅要求等。只有明确了这些要求,写作时才不会开“无轨电车”。
第三,加强思维训练。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的定势,将想像和联想等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
第四,要突出一个“新”字。材料作文的写作,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在“新”字上下功夫。在角度的选择,文章的立意,表达方法的运用,篇章的布局上,要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能力训练]
1.提示:在人的一生中,果断坚定,把握机会,就可能品尝到成功的欢乐;犹犹豫豫,思前想后,就可能错过很多机会,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不是吗?想想看,由于鼓起勇气,把握住了机会,你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实验,你可能说出了积蓄已久的心里话;相反,由于胆怯畏缩,犹豫不决,你可能失去过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你可能和一段纯真的友谊擦肩而过,你可能使集体在一次竞赛中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请你写一篇作文,写出你初中生活中类似经历和感受,或就果断坚定、把握机会等问题谈出你的看法。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要求:①将自拟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②字数600字至900字。书写工整,标点要正确。③文中不得写出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
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标题中必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小议泥土精神”“泥土的启示”“珍视泥土”“泥土在呻吟”“泥土的芬芳”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600字左右。
3. 1996年9月18日,天津社会科学院郝麦收教授与中专毕业的儿子郝丁签订了一份双向自立协议:今后郝丁将独立解决未来生活中包括高等教育、求职、婚育等在内的一切问题,而郝麦收夫妇晚年也不需要儿子赡养。七年过去了,郝丁当过打字员,在酒厂里打过工,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英语专业大专班和经济专业研究生班,现在是一个成功的广告人。
亲爱的同学,你曾经有过自立的念头吗?你曾经尝试过自理生活吗?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下面是老师前后两年给王小虎写的评语,两个评语不同的行文风格和表述口气,让你有何感想?它或许勾起了你关于评语的回忆,或许引发了你对此想说而没有说出的心里话。请自选角度作文。或叙或议,或叙议结合。题目自拟,字数在500个左右。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评语一:该生在校表现一般。能按时到校学习,参加班级活动。基本能完成作业。但是,太贪玩,上课爱乱插嘴,做小动作,学习不专心、不刻苦。希望今后少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比如:看小说、打球、听流行音乐。要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学习,提高成绩,争取进入班上前20名。
评语二:小虎,我们班的小球星。球场上的活跃、课堂上的大胆、生活中的爱好广泛,让你个性十足。看得出,你爱看课外书,肯动脑,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常想,如果在学习中你能像赛场上那样不服输、有拼劲儿,思考问题能更深入、更专注,你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5.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李亦非曾说过:你的成功、你的失败都是由一滴一滴的小水珠组成的汪洋大海。人生就是由每一天、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危机的处理、每一个销售业绩组成的。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
关于由“一滴一滴的小水珠”组成成功或失败,你一定会有一些经历、见闻和感悟。
请就这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了诗歌、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当今社会的公众理念。各行各业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民办事、助人为乐的现象随处可见。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一件自己或别人做的有益于他人的事,也可以写一个勤于为大众做实事的人,还可以讲述一个看见或听见的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可以赞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可以谈谈自己为公众服务的打算,还可以介绍一处对人民大众有益的设施或工程??
要求:①根据上述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符合题意,不得抄袭,5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同学和老师的姓名。(可用××代替)
7.阅读下面的材料,可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位著名作家在《开学致词》中对学生和家长说:
这个忠告你们要像记住古老的纪念碑上的格言那样,印入脑海,打入心坎;这就是不要忘怀你们的童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假若教师装作知晓一切的人,那你们就宽恕他,但不要相信他!假如他承认自己的缺陷,那你们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们爱戴的??
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这些书是从旧的教科书里抄来的,旧的文是从老的那里抄来的,老的又是从更老的那里抄来的??
亲爱的孩子们,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②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代替。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你不能决定生活的长充,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依据材料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要求: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等。②角度自选,文体自定(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9.物理学家詹克明在他的《道篇》一文结尾中写道:“人类在学习上已经被迫‘早熟’了。学习的沉重负担已无情地向低幼儿逼来。升学的角逐早已由大学入学考试转向重点高中的竞争,有的地方已转为报考重点初中之争。人生的命运大搏击已压在十三四岁的学童身上??”面对中考的你,是否感受到了这种升学竞争与命运搏击的巨大压力?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心里话。题目自拟。
篇三:对二模作文留一点空间的认识
对二模作文《留一点空间》的一点看法
苏锡常镇二模作文题为《留一点空间》,我觉得这个题目蛮好。首先,在思想牵引上,它直面我们所生活这个号称快节奏、高效率的病态社会,倡导我们在全力开拓、追求征服的同时,为自己也为他人留一点空间,及时反省,回归内心,重估一切价值。可以说,作文题目以一种提醒甚至呼告的方式体现出担当色彩和关怀意识,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人文性。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趋向。其次,命题话语亲切,沟通性好。尤其是其中的“一点”,极具口语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醒被应试折磨得死去活来而厌倦表达的高三学子的表达愿望。在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放弃私人写作的严峻背景下,这个题目指向个人的经历、感悟和思考,努力确立写作中的自我的价值,让学生有话说,并且能说得真,说得诚。当然,这种话语方式估计在高考作文命题上难以出现。因为看看近些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每一个题目都像是从50岁以上的人口里说出的那样,要么在宏大主题中透露出沉重,要么在唯美中透露出冷峻,我猜想,不知天命的人是说不出那样的话的。
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两个感觉,第一,它可写的空间很大,为考生预留了很大的取材空间。第二,在文体选择上,它更适合写杂感或叙事散文。当然,要写得好,关键还是审清题,立好意,构思巧妙,思路清晰,语言富有表现力。
最重要的还是审题。这个题目最核心的词是“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具体的某个场所、某段距离,也可以是抽象的某个机会、某种能让精神栖息、思考、容纳、延展的所在。“留”字隐含针对现实中的挤迫和追逐,进行自我疏导的必要性。“一点”并非全部,并不意味着对时代前行、自我发展的断然否定,它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规劝,又是一种肯定。我认为,审题要分,立意要合。这个动宾式的题目,整体把握,有这样几个意思:第一,需要留一点空间,不可反面立意,写成“不要留空间”;第二,立意重心应该在“为什么”要留一点空间或要留一点怎样的空间上,而不应在为谁留、谁来留上,也不在怎样去留上(因为“空间”概念首先需要考生面对,只有先解决“是什么”,才能回答“怎么样”,另外,“怎么样”的内容容易写得平庸);第三,具体立意的范围可能会有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发展节奏的调整、私人情感的保护、对他人生活的宽容与期待、对文化生命的珍惜与支持、对人类发展过程中破坏行为的谴责和呼吁,等等。
下面谈谈对八分样卷的看法。
第一篇: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可以称之为杂感。这篇作文由梁思成故居被拆引出观点“留一点空间”。接着从城市建设和农村城镇化两个方面分析为历史遗迹和生活记忆留一点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叙议结合,感情实在,态度鲜明,最后顺势作结,结尾略为直白。全文思路清晰,情理交融。另外,此文立足“拆迁”,视角独特,笔力集中,取材现实,时代气息浓,人文思辨深。不足是局部用语欠准确,表意不到位。判一类卷中,65分。 第二篇:这篇作文可以看出考生正在实现由模式议论文像独抒性灵的散文的写作跨越。文章由“满了吗”的故事引入,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主张留一点空间让自己休息、回味和反省。当然,这个引子不够自然,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应该只学无止境不可自满,而作者曲解为适时反思轻装前进,优点不搭界。接着,主体部分从给自己、给生活、给心灵留展开论述,三个分论点过于空洞,逻辑关系混乱,如果我们网开一面,更多关注他的论述内容的话,我们会发现他真诚表达,说理较有说服力的优点。结尾又再次扣合这三个分论点,有一定的结构意识。文章语言通顺,引用、比喻较为妥帖。可评为三类卷下,51分。
第三篇:这也是一篇议论文,跟第二篇一样,属于三段论式,书写比上一篇工整清楚,卷面比较好,但是议论的说服力显然不及第二篇。逻辑框架上,三个分论点“给别人留一点空间,能称为他奋进的助推器”、“给心灵留一点空间,能称为心灵的避风港”、“给自己留一点空间,他会帮你到达成功的彼岸”,同样属于关系混乱,就每个分论点而言,表意空乏,令人费解。在论证层面,论据与论点脱节,说服力不强。尤其是陶渊明给自己留空间的例子,是说明什么呢?是成为一代大家的路径,还是仅仅为了给心灵避风,抑或是下文抵达成功的彼岸?估计作者中模式议论文的毒比较深,因此在写作时,更为注重文章的样式和技巧,而忽略的自我的参与、理性的思考。判四类卷中,46分。
第四篇:这还是一篇议论文,和第二篇一样,也属于进化中的议论文。但是我们看完,感觉会比较糟糕,穿凿傅会,硬贴标签,因而说理牵强。文章开头似乎想拿焰花生命的短暂与路灯生命的永恒作对比,强调踏实、沉稳的重要性,但是作者却固执地认为路灯给自己留了一点空间,然后点明中心论点:“给自己留一点空间,让自己的心灵宁静,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应该说,这个观点本身是对的,只是这种引入太粗暴。最恶俗的就是连举嵇康和李白两例,显然,这两个人又是为作文需要而生的,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留一点空间”,这样的分析缺乏理性,也不尊重历史人物,可以视作对作文精神的践踏。后三段说理正确,但流于表面,结尾照应开头,但因路灯的空间不明,这样背离了主题的首尾呼应是无效的。可以判为五类卷上,38分。
第五篇: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停车入手,折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这样的大主题,生活气息浓厚。叙事线索明确,由越野车主越界停车,妈妈却让出空间停车,与人方便,感动了越野车主,促进了对方心灵空间的拓展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文中对比鲜明,细节突出,结尾稍有蛇足之嫌。整体来,立意深刻,结构较为严谨,写作心态从容、舒展。判一类卷上,68分。
第六篇:也是记叙文。此文重点截取全家吃年夜饭的场景,表达关怀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迫切性。呼吁要给老人属于他的生活方式。立意上与“留一点空间”上有一丝偏差,属于基本切题。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第一,作者的观察仔细,人物的细节描画到位,能传神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二,感悟深刻,如家里每增添一名新丁,“却要生生的挤走以为老人,这个时代,仿佛就是这样。”令人深思。文中对比有力,情感较为饱满。不足之处在于叙事线索不够明朗,叙议结合有些拉杂,个别标点书写不规范,省略号只在一个格子里。可评三类卷上,55分。
第七篇:这篇记叙文很典型,相信会有很多的学生会采用这样的写作策略,写一个家常的故事,希望家长或老师给自己一点空间。从情节看,作者叙写自己在五一假期学习很累,希望能通过打球来放松调节,父亲晓之以形势,动之以方法,建议通过更换不同学科延续学习来调节,幸好母亲同意看电视,才侥幸得到喘息的机会,但是只看了十五分钟,电视就被父亲关掉。又是深通儿童心理的妈妈开明通达,又赏赐了自己十分钟看电视时间。作者感慨自己一直十几年来一直被教育的生活,呼吁家长给孩子留一点空间。我们看完文章,会发现就算给他一点空间,他也就会用来“玩”,虽然可以视作是一种学习之余的调整,但是仅仅限于个体的需要,立意较为偏狭。文章人物个性比较鲜明,但是开头三段对人物的介绍显得机械、笨拙。可判四类卷中,46分。
第八篇:这是一篇小说。写的是初中时“我”考试成绩不好,躲进书房生闷气,妈妈送来牛奶,然后退回客厅看电视或织毛衣。我为了打网游,假装哀求地让母亲给自己留点空间。接下来是上大学时,母亲到学校送刚做好的蒿子糕,而我沉溺在电脑游戏里,一个劲催促她走。再接下来是自己工作后与父母分开住,一次生病,母亲来拿衣服去洗,并为我做好姜汤,而我却回应“又不是什么大病,死不了人”。而现在,我是大老板,母亲却去世了。我将母亲葬在郊区最昂贵的目的,留给她一个宽敞的坟墓。从情节安排上看,第一是选材离经叛道,让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读者不能不为文中那个不孝之子愤怒不已,甚至会联想到作者本人的素质就是如此;第二是流水账的叙述方式,显得拖沓和随意。当然,我们如果仔细一点研究此文的构思方法,就能看出作者对“对比”的热衷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一面是母亲的好,一面是自己的坏,这本身不算什么,但是它与文题有何关系呢?作者似乎将母亲的关怀理解为对自己空间的干涉,但这与我们在审读题目“留一点空间”根本不是一回事。文章结尾处似乎肯定了无限的母爱,但是也与题目没有多少联系。因此可以判断此文离题太远,已经不知道人之为人的情感底线。判五类卷下,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