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皇上祝寿的话
篇一:王文统传阅读答案
篇一:王文统传阅读答案
您的位置:>>:窦默传阅读答案_窦默传翻译赏析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好读书,志向坚定。蒙古军伐金,默被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被杀,只有窦默逃脱返乡。家为战乱破坏,母亲尚在,惊恐之余,母子二人均得病,母亲病亡,他带病葬母。蒙军再来,他南逃渡过黄河,依靠母舅吴氏为生。医生王翁把女儿许配他为妻,让他学医。后转至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他铜人针法。金哀宗迁都蔡州,默怕蒙兵来此,奔往德安。孝感县令谢宪子,把程颐、程颢讲理性之书授与他,窦默读后认为他过去读书谈不上是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此书开始。恰逢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因此北归,隐居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讨论,以至废寝忘食。其后又回到肥乡,以儒家学说教授学生,从此知名于世。 世祖即位前在王府时,遣人召请他,窦默更姓易名隐居不出。使者令其友人先去求见,自己装作平民随其后,默不得已而受命。至王府后,世祖问他治世之道,默首先讲三纲五常。又说:“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无不敢不正。”世祖一天要召问三次,其回答都合皇帝的心意。从此以后加倍优待,不让他离开左右。世祖又问当今明于治道者有谁,默荐举姚枢,便立即召枢来任用。不久,命皇子真金从窦默学习,赐他玉带钩,并对他说:“这是金朝内府的东西,你是老人,正适于佩戴,使我王子见此物如见我一般。”久后,默请求南还,朝廷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官府常送去衣物。 世祖即位,召默至上都,问他“:朕欲求像魏征这样的人,有没有?”默回答说“:敢于冒犯皇上而谏争,刚毅不屈者,要数许衡。论深识远虑,有宰相之才者,要数史天泽。”这时天泽正任汉南宣抚使,立即召回拜为右丞相,任默为翰林侍讲学士。当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受重用,默上书道: 臣侍奉陛下十余年,多次承皇上垂询,听皇上圣训,可见陛下急于求治,无不以利民生、安社稷为目的。过去先帝在位,奸臣擅权,总揽天下财赋,贡进奇货,炫耀豪华,以求皇上之欢心。暗结朋党、离间骨肉关系者,都是这帮人。这些人当权,陛下就不能实现安邦利民之初衷,而陛下怀救世愿望已有多年了。 今陛下上顺天意下应民心,继承皇位,天下百姓莫不欢欣鼓舞,切望盛世。然治理好天下,必须用正人君子。那些夸夸其谈急功近利的小人,必不能奠定国家基础,必不能为子孙做长远打算。讨好献殷勤以求取得宠信的人,若不让他们实现其愿望,那就好了。这种人无论进退都在揣摩皇上的心思,以利害来打动人主之意念,其目的无他,在排斥贤人,独揽政权而已,都是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之流,切望陛下明查。还望陛下务选公正严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是天下百姓最大幸运了。 有一天,窦默与王鹗、姚枢都在帝前斥责王文统,说:“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坑害天下。”世祖问:“谁可为相?”窦默说:“以臣看来,只有许衡。”世祖不高兴。王文统十分忌恨窦默,奏请任他为太子太傅。默辞谢道“:太子之位尚未确立,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因而还是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详见《许衡传》。默称病请求回归家乡。不久,王文统被诛,世祖回忆窦默的话,对左右近臣道:“往日说王文统不可用的,只有窦汉卿一人。如果还有一二说这话,朕难道会不加考虑吗?”将窦默召回,在京师赐建上等房舍,命官府每月供给俸禄,国家大政必定去征求他的意见。 默与王磐等奏请设两翰林院:其一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管其事;其二为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执掌皇帝的诏令,做皇帝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的和礼霍孙主持其事。世祖同意照办。默又上言“:三代之所以风俗淳厚,国运长久者,皆是设立学校培养人材所致。今应建学聘师,广选贵族子弟进行教育,作为树立良好风俗的根本。”世祖采纳。默曾与刘秉忠、姚枢、刘肃、商挺侍奉于皇帝之前,默上言道:“君有过错,臣当直言,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是自古就提倡的。今则不然,君说可,臣也以为可,君说不可,臣也说不可,这不是好的政风。”第二天,又侍奉世祖于幄殿,有一猎人失一鹘,世祖大怒,有个侍臣从旁也说此人应加罪惩处。世祖讨厌这侍臣的迎合,命施以杖刑,而释猎人不问,退朝之后,秉忠等祝贺窦默:“非公以诚对待皇上,怎能使皇上有如此之清醒。” 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来祝寿。世祖很有感
慨地说:“这样的贤才,如能请上帝让他年轻几岁,使他们留朕左右共治天下该多好。可惜他现已老了!”默既年老,不就职任事,世祖多次派宦官赐珍宝及各种器物去慰问。至元十七年(1280),加昭文馆大学士,享年八十五岁而卒。世祖深为哀悼,厚赐丧事费,皇太子也给丧葬费钞二千贯,命护送归葬肥乡。 默为人乐观,平时不曾评论别人,与人相处,和颜悦色。在议论国家大事时,却当面争持,人们说西汉汲黯也超不过他。世祖曾对侍臣们说:“朕求贤三十年,只得到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说:“如窦汉卿之心与姚公茂(枢)之才合而为一,真可说是全人了。
篇三:王文统传阅读答案
当前位置:>>:杜瑛传阅读答案_杜瑛传翻译赏析 杜瑛字文玉,祖籍霸州信安。父时日升,《金史》中有传。
杜瑛字文玉,祖籍霸州信安。父时日升,《金史》中有传。金末兵乱,瑛避居于河南缑氏山中。当时一般读书人仍以文章辞藻来谋求上进,唯瑛在此文物凋丧之时,搜集群书,精读牢记,努力探求书中深刻含义。对古今得失,了如指掌。为了教书,他历尽艰险,辗转于晋、汾之间。中书粘合王圭开府于相德,瑛接受了他的聘请,在彰德安家,但拒不接受他赐与的千亩良田。有人说瑛邸宅下有藏金,家人想发掘出来,瑛屡加制止。后居此宅者果然挖到黄金百两,这也说明瑛不贪非分之财。 宪宗九年(1259),元世祖忽必烈南征至彰德,召瑛问计。瑛说:“汉唐以来,人君能赖以立国的,就是法、兵、食三件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现在不重视此三事,大概将要灭亡了。能振兴此三事的,大概就是您吧。您若遣荆襄之师,南下以捣其背,帝业便可定了。”世祖听后高兴地说:“想不到儒生中居然有这样见地的人。”后来,瑛又举数事晓以利害,世祖都采纳了,并认为瑛贤能可用,命瑛随行,但瑛因病而未从。 中统初年(1260),忽必烈下诏书欲起用瑛,瑛以当时王文统当权,辞不应诏。左丞张文谦巡视河北时,上书皇上,建议任命瑛为怀孟、彰德、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瑛又推辞,并致书执政说“:先王之道不明,是由于异端邪说为害。异说虽然泛滥,但天理不绝如线。现在天子贤明,又能听取意见,故贤能之士多来会聚。复兴先王的礼乐教化,正在此时。至于您以官府文书约我相会,想任命我做些寻章摘句的小事,在汉唐时也是人们不屑于做的。现在您因陋就简,只想这些小事,实在可惜。凡是善始的人不一定能善终,今日执政者不能溯流求源,不去力行先王之道,不明德正俗、育材兴化以解除数百千年之祸,恐怕日后之弊将会是说也说不完的。”当时有人鼓励他出来做官,瑛说:“后世离开古代虽远,但先王的政策措施犹可供参。做官的人,首先应该复古。假如因袭旧弊,妄想以此来适应先王之意,岂非难事?我又不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怎能做官。”于是,闭门著书,潜心研究道艺,不管处境顺利还是不顺利,也不论得失,其志丝毫也不动摇,终身如此。年七十时,嘱子处立、处愿,死后要在自己墓前立文为“缑山杜处士”的墓碑。天历年间(1328~1329),赠资德大夫、翰林学士、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赐谥文献。 所著书有《春秋地理原委》十卷、《语孟旁通》八卷、《皇极引用》八卷、《皇极疑事》四卷、《极学》十卷、《律吕律历礼乐杂志》三十卷、文集十卷等。
篇四:王文统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蛙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者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已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
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宣抚河北,奏为怀孟、彰德、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今天子神圣,俊义辐凑,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汉、唐犹不屑也,执事者因陋就简,此焉是务,良可惜哉!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数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若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倪(通“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年七十,遗命其子处立、处愿曰:“吾即死,当表吾墓日‘缑山杜处士’。”天历中,赠资德大夫、翰林学士、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献。(选自《元史·杜瑛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良田千亩——与:给予 b.其不苟取如此——苟:随便 c.帝纳之,心贤瑛——贤:认为??贤能 d.遗执政书——遗:遗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瑛品行端正和有治世之才的一组是( ) a.①与良田千亩,辞不受②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 b.①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②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 c.①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②今不能溯流求源??不可胜言者矣 d.①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②今天子神圣,俊义辐凑,言纳计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瑛学识渊博,一生以教书为业,活动于山西、河北一带。他多次谢绝朝廷征召,不愿为官。 b.杜瑛认为治国要抓根本,应该“明法正俗,育材兴化”,来解除千百年来的灾祸,而不能只抓“簿书期会,文法末节”。 c.杜瑛认为古代贤明君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推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为异端邪说所害,邪恶横行,导致天理不存。 d.杜瑛不是一个只钻故纸堆的腐儒,他还关心国计民生,为安邦定国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c 3.c
4.(1)算命的说他所住的房下藏有财宝,家里人想要挖挖看,他立即制止了。
篇二:2015届高考语文 自主测验07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必备 自主测验07
一.选择题
1.(2013·高考湖南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惬意(qia) 静谧(bì) ..
伊甸园(diàn) 惊鸿一瞥(piē) ..
B.乘势(ch?ng) 戏谑(xua) ..
可塑性(suò) 跬步千里(kuǐ) ..
C.佳肴(yáo) 苋菜(xiàn) ..
?望哨(liào) 独辟蹊径(xī) ..
D.篆刻(zhuàn) 黝黑(yǒu) ..
口头禅(chán) 力能扛鼎(káng) ..
【解析】 “静谧”的“谧”,不读“bì”,应读“mì”;“可塑性”的“塑”方言中极易读成“suò”,应读“sù”;“力能扛鼎”的“扛”,不读“káng”,应读“gāng”。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被误读的字,难度不大,考题非常平和。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搁置/妥帖 修葺/满堂彩 挤兑/插科打诨
B.寒碜/插坐 动辄/煞风景 须臾/一筹莫展
C.矫情/装潢 蝉连/家俱城 谕告/家喻户晓
D.奚落/融资 艺苑/珊瑚礁 隔膜/计日成功
【解析】 B.插坐—插座;C.蝉连—蝉联,家俱城—家具城;D.计日成功—计日程功。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室内装修设计师多利用装饰材料来________建筑空间的不足,比如客厅过大或过窄,就装上屏风、隔扇或镜子来改善其空间效果。
②作为传统文化项目,上海文庙每年都以庙会的形式举行许愿活动,让莘莘学子在孔子像前表达志向,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________。
③他本来就桀骜不驯,我行我素,受此冷遇,更不理会众人诧异的目光和主持人的劝阻,________扔下话筒,头也不回地走出会议室。
A.弥补 熏染 径自
C.填补 熏染 径直 B.弥补 熏陶 径自 D.填补 熏陶 径直
解析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填补:补足空缺或缺欠。①句应用“弥补”。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
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②句用“熏陶”更恰当。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③句选“径自”合适。
答案 B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杭州市地铁坍塌事件的教训太沉痛了,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严重事故。
B.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户口本、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
C.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之后,在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波具有鲜明形式探索意味的文学浪潮——先锋文学。
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解析 A项,要说的是防止再发生,多了个否定词“不”,就变成了相反的意思。属于否定失当。B项,“还有手机等其他证件”属于逻辑错误。D项,语序不当。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在主语后,应为“诚信不仅??,而且??”
答案 C
一. 默写题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答案 (1)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游?┫啵?飧幻窈睢G?镂匏?哪苁跹В?治薹ピ墓?停?匾砸谎藻灰猓??氯∝┫喾夂睿?牢闯⒂幸病 .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
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
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特以一言寤意 特:只。 .
B.见上连年治太子狱 .
D.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 .
解析 C项,德:施恩德。
答案 C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 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解析 ②是皇上对他的称赞;⑤⑥都是对他的评价。
答案 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被霍光敬重。
解析 C项,不是经常宽解皇上,他和别人一起给武帝祝寿。
答案 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狱:案件。 德:恩德。 流:殃及。 C.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
(2)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
【参考译文】
车千秋,本来姓田,他的祖先齐国的田氏各族迁居长陵县。车千秋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碰上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过了很久,车千秋上呈事关重大的紧急情况的奏书,为太子辩冤,说:“儿子不正当使用父亲的军队,按罪应判受鞭刑;皇上的儿子因过失而误杀了人,该判什么罪呢?我曾经在梦中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该怎样定罪。”这时,武帝已经清楚地知道太子发兵是出于惶恐,并没有反叛的意图,看了车千秋的上书,就深有感触而醒悟过来,于是召见了车千秋。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是很难说话的,只有您明白其实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让您来开导我,您就应当成为我的辅佐。”立即下令封车千秋为大鸿胪。过了几个月,就接替刘屈?拥H瘟素┫啵?馕?幻窈睢3登?锩挥斜鸬牟拍芫?跹?剩?裁挥惺裁垂?ê妥世??徊还?疽痪浠笆刮涞坌盐虻教?铀赖迷┩鳎??轮?渚妥鲐┫喾夂睿?郎衔丛?泄??/p>
车千秋为人敦厚,富有智谋,在丞相的位子很称职,超过他前后的几位。当初,车千秋刚开始主持丞相工作,看到武帝连年追究太子冤死一案,被杀和受罚的人非常多,群臣百姓都提心吊胆,车千秋想使皇上宽心,安慰广大吏民。于是就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欣赏音乐,怡养精神,为了天下人民而自寻欢乐。武帝答复说:“我不施恩德,开始于左丞相刘屈?雍头∈???罟憷?抵心蹦孀髀遥?罄次字阎?鲅昙笆看蠓颉N乙丫?眉父鲈乱惶熘怀砸欢俜沽耍?固?裁匆衾帜兀烤?T谛睦镂?切┧廊サ氖看蠓虬?矗?丫??サ氖虑椋?膊辉僮肪苛恕K淙徽庋??字阎?龈辗⑸?保??钬┫唷⒂?范皆鹂な匮罢沂詹叮?⑽旧罄恚??裁惶?骄徘洹⑼⑽静槲食隼词裁础4忧埃??湎壬笱陡嗜??娜耍?肿?轿囱牍?屎笞〉慕贩康睿?约昂罄垂?锞瓷??病⒗钣碇?饕跄惫匆?倥??泄毓僭币裁挥蟹⑾质裁醋镏ぃ?秘┫嗲鬃酝诰蚶继ú檠槲字眩?宄?刂?烙形字汛嬖凇V钡较衷诨褂形资κ┬形字蜒?醪恢梗?霸羟稚恚?督?加形资Π凳┪字眩?腋械胶懿牙ⅲ?褂惺裁粗档米:氐哪兀烤葱荒忝堑暮靡猓?也欢四忝窍椎淖J倬疲∏敫嬷?┫唷⒍???俑骰馗鞯墓偕帷!渡惺椤飞纤担骸?灰??矗?灰?换ぃ?ネ踔?溃?沟次拮琛!?灰?蛭?饧?略偕献嗔恕!?/p>
一年多以后,武帝病重,立钩弋夫人生的皇子为太子,命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丞相车千秋,一起接受遗诏,辅助教导幼主。汉武帝驾崩,昭帝刚即位时,不能处理政事,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车千秋位居丞相,忠谨敦厚而有德。每逢公卿大臣朝会,霍光就对车千秋说:“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车千秋说:“请将军多留心,就是天下极大的幸运了。”始终不肯对霍光专权发表异议。霍光因此很敬重车千秋。每次遇上吉祥嘉应出现,都褒奖赏赐丞相车千秋。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
车千秋做了十二年丞相,死后,谥号称为定侯。
篇三: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15.10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 阅读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针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
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位子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节选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当时一定时间范围内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后果。
B.科举制度的废除,虽然说有些遗憾,但总体说来是利大于弊的。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它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D.科举制度的废除,打破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权力结构。
2.对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中国农村文化断裂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科举废除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如无赖恶霸们控制了农村的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取消,使清末民国时期农村知识青年不经城市学堂而垂直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戛然而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完全破灭。
B.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是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同时他们享有向农民收税的特权。
C.“土豪”一词今天常被用来戏称那些喜欢炫富缺乏文化素养的有钱人,而过去所称的“土豪”是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乡村能人。
D.在科举时代,被授予官职的举人、秀才代表官府,而候任的举人、秀才是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两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兖国公彦宗次子,幼时以荫隶阁门,不就,去从学。萧妃摄政,赐?进士第,授尚书左司员外郎,寄班阁门。天辅七年,太祖取燕,?从其父兄出降,迁尚书左司郎中。八年,授殿中少监。太祖崩,宋、夏遣使吊慰,凡馆见礼仪皆?详定。迁卫尉少卿,授西上阁门使,仍从事元帅府。元帅府以便宜从事,凡约束废?及四方号令多从?之画焉。
天会四年,授左谏议大夫。秋,复南征,权中书省枢密院事。丁父忧,明年起复,直枢密院事加给事中。天眷二年,改左宣徽使,熙宗幸燕,法驾仪仗?讨论者为多。皇统二年,充江南封册使,假中书侍郎。既至临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宫?,?曰:?未受命,而名行宫,非也。?请去榜而后行礼。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不之顾。皆叹曰:?大国有人焉。?
七年,帅府议于馆陶筑三城,有警即令北军入居之。?曰:?今天下一家,孰为南北?设或有变,军人入城,独能安耶?当严武备以察奸,无示彼此之间也。?其后,竟从?议。陕西边帅请完沿边城郭以备南寇,?曰:?我利车骑而不利城守。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况盟已定,岂可妄动??遂罢之。
九年九月,拜平章政事,封吴国公。天德二年,拜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进封郑王。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诏曰:?不为暗于临事,不为谄于事君。未许告归,姑从解职。??因惭惧而死,年五十八。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六》)
4.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妃摄政 摄政:夺取政权
B.八年,授殿中少监。八年:又过了八年
C.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之画焉 约束:限制管理
D.丁父忧,明年起复 起复: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B.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C.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D.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因为是高官之后,所以在年幼时就凭着恩荫取得在礼仪司阁门当值的资格。
B.刘?先在辽朝任职,后来跟随着父兄向金朝投降。金朝君主对他始终尊重信任。
C.金熙宗驾临燕地巡察的时候,刘?担任左宣徽使,对皇上出巡时的车驾仪仗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
D.元帅府一开始商议在馆陶建三座城池,有警报就让北军入城,刘?据理力争,认为不应当这么做。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不之顾。(5分)
(2)?曰:“我利车骑而不利城守。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况盟已定,岂可妄动?”(5分)
(二)古诗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8.开首两句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请作简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
(2)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
(3) “______,_____”道出了《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偷了是小事
刘耀兰
①他们结婚七年了,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居。搬进新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牛皮癣广告上的电话,用座机给安装防盗门的师傅打了一个电话。那位师傅办事效率真高,不一会儿就将防盗门安装好了。
②那天早上上班时间到了,她和他刚跨出门,电话就响了,她停在门口。他跑进去拿起电话喂了一声,说,怎么没有声音?女人说,打错了吧。女人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的眼神怪怪的。
③第二天是法定假日,他们起来得比较晚,吃过早餐又把家里收拾一番。今天是她母亲的生日,他们要去祝寿。正准备出门时,电话又响了,他拿了起来,一连喂了三声,对方还是没人应声。他说,怕不是又打错了吧?她白了他一眼,说,我怎么知道。
④晚上他们刚回到家,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正准备去接,手刚摸到电话又缩了回来,说,你来接。她望了望他,手有些发抖地拿起电话,喂喂喂,是谁?你说话呀?她放下了电话,说,可能是电话坏了。他想了想,朝她笑着点点头。
⑤无巧不成书。这一天,女人先下了班,正准备做饭,阳台边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她走过去接了,这次却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原来是她们经理向她了解一下他不在家时公司的情况。恰恰在这时,他下班回来,透过玻璃窗看到她笑意盈盈拿着电话的这一幕。他站在外面一动不动,等她放下电话,他才上楼开门。
⑥进门来,他笑着说,你今天的衣服穿得好看,半老徐娘还有些风韵。她却岔开了话题,钱你去存起来,放家里不安全。他说,现在安装了防盗门怕啥?我又不会拿去嫖赌。她横了他一眼。他说,电话坏了是不是该拿去修一下?她说,奇怪,刚才通了,我还接了一个电话。是吗?谁打给你的?她怕他多心,说,同事。他冷笑一声,这个同事搞的啥名堂?要是我接,他是不是又不作声?再说了,你不是没有手机,打家里座机会有多大风险?她生气了,你别阴阳怪气的,那天我接还不是没人说话?他怪笑道,这个人有特异功能,知道我在你旁边。她气得直掉眼泪,碗一推就离了桌子。
⑦电话安静了两天。这一天,他们楼下停了一辆警车,两个警察押着一个人上车,然后从他们小区出去了。楼下有好多人在议论着。他问楼下一个邻居出了啥事,那个人说,刚才那人是给我们这个小区安装防盗门的师傅,他在安防盗门时偷偷配了好几家的钥匙,作案前先给你家里打电话,有人接他就不作声,要是没人接,他就知道你家里没人,就进门偷东西。他刚才又在小区作案,恰好这家主人回来遇上了。她也听到了邻居的这番话,两个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然后不约而同地奔进房间里。
⑧不一会,她跑出来哭道,我家钱被偷了。
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笑了笑,上前拍着她的肩膀安慰说,别哭了,钱偷了是小事……
⑩他话还没说完,却见她两眼圆睁地望着他。
(《大江晚报》2011年4月13日,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果第一次接电话的是“她”,两人之间就不会有猜疑和误会了。
B.第③段和第④段画线句子(怕不是又打错了吧、可能是电话坏了)话语自然,切合角色心理特征,又能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了作者的语言功力。
C.第⑥段两处画线句子,“她”是有意无意地岔开话题,“他”却刻意引出自己所猜疑的话题。
D.文中5处写了他的“笑”,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负能量”、心理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