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姚崇宋璟在向玄宗汇报政务,玄宗抬头望着天

工作汇报2018-09-14 04:42书业网

篇一:中国通史 之 开天盛世解说词

《中国通史》之《开天盛世》

【画面】西安城南骊山风光烽火 及有关遗址

这是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的骊山。相传,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骊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又过了一千年,这座山下发生的一件大事被再一次写进了历史。

【士兵列队】

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讲武活动在骊山脚下举行。(所谓讲武,就是今天的阅兵)

唐玄宗为的是显示军事力量,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敌。然而,唐玄宗此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约见一个就在附近当刺史的重要人物。唐玄宗要约见的这个人是谁?有什么来头?皇帝为何要这样郑重其事地约见这个人?

【推出片名】 开天盛世

【画面】情景再现 士兵政变

公元710年6月19日夜,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妄图仿效武则天,以异姓君临天下的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拥立父亲李旦重登皇位,李隆基被封为皇太子。但乱象并未就此结束。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很快就发现侄儿李隆基不易控制,她四处活动,企图说服睿宗李旦换掉太子李隆基,未能成功。

公元712年7月,李旦毅然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但太平公主仍不死心,积极谋划纂权。一年后,李隆基获悉太平公主即将举兵作乱的密谋,立即先发制人,一举粉碎了这次未遂宫廷政变,将太平公主赐死家中。

至此,李隆基才算真正掌控了朝中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

然而,面对礼崩乐坏、乱象如麻的局面,年轻的天子李隆基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采访】 八年之间发生了很多政变,李隆基本人能够稳定的接掌政权,前提是他通过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太平公主是他的姑姑,睿宗的妹妹,武则天的亲女儿,太平公主在睿宗在位的期间,实际上权势是非常大的,包括在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七个宰相,五出太平之门,所以在那种格局下,李隆基要克服很多东西,政变带来了很多政局的动荡,包括选官当中的混乱。

【空镜 玄宗侧影】

唐玄宗亦深知,要根治乱象,重整朝纲,重现大唐盛世,首先得物色一个能干的宰相。

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考量,唐玄宗终于决定:请出前朝宰相、现任同州剌史的姚崇。

【采访】 各种权利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要有一个很强势的人,姚崇是来宰相,而且确实个人就是不会随着政治的这种变动,而随便变换自己的立场,他很刚正不阿,他是有底线有原则的人,所以这方面,我想就是结束后武则天时代,连续的政局动荡,很合适的一个人选。

【画面】渭川,狩猎场面情景再现,《资治通鉴》记载的这方面内容的书影

姚崇应邀来到骊山的时候,正碰上唐玄宗在兴致勃勃地打猎,姚崇便应邀跟随皇帝打猎。此时的姚崇虽已年过花甲,猎场上却往来飞奔,宛若少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采访】那么为什么在骊山阅兵的时候,把姚崇找回来,因为,张说这些人知道玄宗的这个意思,坚决反对,玄宗为了摆脱他们的这样一个包围,所以采取了这么一个不平凡的行动,在骊山阅兵的时候, 首先以军容不整,把功臣中的一个说要杀,结果就求情,没杀,不管怎么说,杀了一下他们的威风吧,然后就把姚崇任命下来。姚崇即位(上任)以后,最主要的工作是安定皇位。

狩猎结束,唐玄宗向姚崇征询治国良策,姚崇娓娓道来,唐玄宗不住地点头,最后说:“我想请你出任宰相一职。”但姚崇并未谢恩,唐玄宗觉得奇怪,姚崇说:“我有十点意见请陛下考虑,您要是做不到,那么宰相位置恕难从命。”唐玄宗让他说来听听。于是,姚崇一一道出十条意见。唐玄宗听罢姚崇所言,发现正是自己千呼万唤的治国方略,当即表示无条件全部接受。

【画面】晨光 姚崇画像,情景再现

第二天,唐玄宗一纸令下,姚崇被正式任命为宰相。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速度最快的任命。这一次任命,正表现出唐玄宗作为盛世君王的雄才大略。

【采访】唐朝发展了这么多年,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阶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说,在制度方面,要面临着很多需要变革的东西。

【朝堂】

于是,限制皇亲国戚元老功臣的权力,整顿机构,裁减冗员,使之精干、高效、正派,选拔清正、廉洁、有能力、水平高的官吏,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抑制奢靡、打击厚葬、减少僧尼、压制佛教势力,改革食封制,宫内宫外的改革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开天盛世的序幕在徐徐拉开。

【毛笔写字】

遗憾的是,姚崇只干三年多就不得不辞去宰相职务。但就是这三年多的改革,帮助唐玄宗在短时间里,从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困局中摆脱出来,给大唐王朝开创了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为开天盛世的到来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姚崇走了,但改革还得继续,由谁接他的班呢?姚崇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宋璟。

【采访专家】宋璟的背景跟姚崇是相似的,也是武则天时代培养起来的宰相,也是经历过武则天时候的退位的政变,经历过武则天以后的各种政局动荡,而且也长期在地方任职,宋璟和姚崇一样,他们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画面】大鹏飞 羽毛飘飞 落入宫殿

公元716年,唐玄宗派人专程远赴广东将宋璟接回长安。宋璟是姚崇改革路线的坚定拥护者,他上任后的工作仍然主要放在整治吏治上。

【朝臣议事】

为防止奸佞小人私下向皇帝进谗言,宋璟出台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和史官在旁的规定,唐玄宗立即同意。于是,朝中奸佞小人诬谄忠良的现象锐减,政治更加清明。

【朝中拜见】

宋璟在任时选拔了许多认真称职而品行优良的官吏,受到皇上和群臣的赞叹。唐玄宗经常告诫后来的宰相:以后挑选官吏都要以宋璟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吏治清明,万民富有。

【采访】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阅历,有共同的政治发展的这么一个背景,所以姚崇制定的很多的政策法规,宋璟就能够坚守,保持了开元初年,姚崇制定的这些政策法规,法令的延续性。

政局稳定,政治清明,整治与改革,节省了开支,充实了国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田户检括,将那些因战乱逃税等原因,被迫逃亡的田户,进行全面地普查登记,结果括出八十万逃户,相当于当时全国户数的十分之一有余。田户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田户的增加,大大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国家仓库达到空前的富足。

【采访】 那么这种工作呢,它主要的就是把从一个地方逃亡到另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或者投靠地主,成为地主的佃户,也就所谓的客户,或者自己去开荒,成为一个新的农民,大概就这么两种情况,那么当时所谓搜括户口,检括土地,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皇帝缓缓合剑 剑在桌上】

经济繁荣是衡量盛世的第一把标尺,但对于太平盛世的标准,唐玄宗自有他的理解,盛世还缺少一样东西。

【将士快马传书】

于是,唐玄宗又看上了一个人,他知道,此人可以给他带来想要的东西,又是一纸诏书,在朝廷上下素有争议的文坛领袖张说,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

【采访】他是进士出身,做过中书舍人。大手笔写文章的人,而且他在李隆基做太子的时候,他就在东宫做太子的老师,玄宗跟张说的关系非常亲近,张说非常的受信任,几次罢相,又多次启用。

【将士领兵训话 将士砍草】

在此之前,身为兵部尚书兼知朔方节度使的张说,已为唐玄宗立下赫赫战功,他大量裁减戍边军队,使之归田,同时变革军事制度,由府兵制改用募兵制,两条建议立即得到唐玄宗同意,这项军事改革,既

减少了财政支出,又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唐玄宗此次任命张说,却另有目的。

【采访】就是玄宗用姚崇 宋璟,是为了肃清吏治,整顿政治秩序,澄清政治风气,那他用张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既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也有依仗他的文学水平,来粉饰太平盛世,或者叫来妆点,一个太平盛世的味道

公元721年九月,开元初被贬出的名臣张说被唐玄宗召回长安,重新出任宰相,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社会从此进入一个承平发展的时期,开天盛世,近在咫尺。

张说是制举出身,长于文学,自开元初贬出之后,他久在边地,历任幽州都督、并州大都督兼天兵军大使,曾统兵击溃过叛胡,故通晓军事。在他出任宰相之后,他首先着手变革军事制度。一是大量裁减戍边军队,使之归田;二是由府兵制改用募兵制,“兵农之分,从此始矣”。这些军事改革,既减少了财政支出,又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为逃亡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

但唐玄宗此次任命张说更重要的目的,是借重张说作为当时文坛领袖的身份和他崇高的文学声望,在全社会大兴文治,加强文化建设,让自己统治下的唐朝进入文学与吏治并重的时代。

【画面】西安丽正书院遗址,两人下棋

这里,就是当年由张说一手创办的长安丽正书院,在书院,张说自任修书使,负责修撰图书,整理图书,研究礼仪,根据玄宗皇帝的需要提供文化决策,而且还给皇帝授课。同时,张说把当时的一大批文人集中到丽正书院,如大诗人贺知章,原来的老同事徐坚,还有他在贬官岳州时结交的好友赵冬曦,等等,全都在丽正书院供职。书院一时文人荟萃,文气兴盛。

在唐玄宗的亲自倡导与推动下,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座文化高峰巍然耸立。据统计,开元年间整理的藏书多达52915卷,今天我们常说的四部(四库图书分类)正式被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唐代。《新唐书·艺文志》说:“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二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

公元725年,丽正书院被改名为“集贤殿书院”。

盛世大唐的文化气象,正在这里积聚,酝酿,升腾,最后的云蒸霞蔚只是个时间问题。

【采访】从政治体制一直到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不断地进行了变革,那么在进行这些变革的时候,唐玄宗有一个特点,就是解决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宰相,或者不同的官吏,他这里头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方面就是说学有专长,有些人对这些问题比较专长,有些人对那些问题比较专长,另外还有一个,采取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摆脱利益集团的牵扯。

【画面】唐玄宗任命的几位宰相的画像,唐玄宗以前历代皇帝的画像

在姚崇 宋璟和张说之后,在张九龄之前,唐玄宗先后任命的宰相有十来位,这十来位宰相的品德才识,高下虽各不相同,但各有所长,均为当时的不二人选,因此《新唐书》中说,“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欤。”

在唐玄宗之前,唐朝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其间虽然经历不少曲折,但接力棒一直在往下传送。

【采访】唐朝开国的背景是隋末的动荡,经过贞观时期的治理,天下迎来大治的局面,我们叫贞观之治,然后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在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武则天执掌政权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面,其实唐朝发展的很好,那么,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把它叫做盛世,而真正所谓的盛世要到李隆基继位四五年,大概开元四五年的时候,开始出现所谓的盛世的局面。

【开元地图】

这是开元天宝年间的唐朝疆域地图,我们拿它与汉武帝时代的疆域地图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一时期,中华帝国的版图空前辽阔,东至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及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岛屿,均属于唐朝。西南,以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麓为天然屏障,与泥婆罗(尼泊尔),天竺(印度 巴基斯坦)等国接壤,西至帕米尔高原,与阿拉伯王国毗邻,西北之巴尔喀什湖畔,北至贝加尔湖,东北势及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鄂霍次克海岸,与日本列岛隔海相望。

【海上帆船】

回顾中国历史上几个有限的盛世,无不与疆域的辽阔息息相关。因为面对这样广大的国土,这块土地上的每个国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会情不自禁地涌出自豪感。

【采访】那什么是盛世呢,就是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文化要繁荣,疆域也比较稳定,对外的关系也比较稳定,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盛世。

【西安城】

这就是今天拥有八百万人口的西安城,这座城市的人口,大约相当于现在全国人口的1/170,也就是170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人住在西安。看着这些潮水般的人群,你可能会问,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里住着多少人。答案是,当时长安的常住人口,超过一百万,也就是说,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中,平均每7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住在都城长安。

【世界古地图】

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是什么情况呢?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二三百万,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人口才五六千万,北非人口则是三百万,当时全世界总人口两亿左右,仅唐朝就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人口多并不意味着负担重,消耗多,相反,在农业经济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

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到6.6亿亩,人均超过9亩,为当今中国人均耕地的8倍。

农具的变革一直影响至今,直到现在,在西安的城郊,还能够找到使用曲辕犁种地的习惯,

有时候现代化的农耕设备并不一定万能,曲辕犁一直在地势狭小的田地上,发挥着用途。一千二百多年前,曲辕犁诞生了。与此前的犁相比,曲辕犁主要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犁铧普遍趋小而锋利,便于深耕并减少阻力;二是由过去的直辕变成现在的曲辕,这样便于安装犁(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姚崇宋璟在向玄宗汇报政务,玄宗抬头望着天)壁,能自由调整犁壁的方向,调节犁壁入土的深浅。同时使用起来轻便灵活。

曲辕犁的诞生,让开元 天宝年间的农耕,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采访】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农具以耕犁为中心的农具,配套农具已经发展成熟,跟现在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几十年以前,我们的农具基本上就没有大的变化。

【水车】

勤劳智慧的盛唐农民,又发明了一种灌溉工具,筒车。它形似纺轮,竹筒或木筒环绕轮上,架设于溪流或涧谷之上,利用水流冲击轮子转动,以竹筒汲水上升,倒入水田,不必用人力,却自动转运,昼夜不停。这种灌溉工具,功省效高,尤其适用于丘陵和山地种植。

【画面】农民插秧,粟、麦、稻特写,粮食丰收场面

唐朝的前期,粟、麦为全国的主要粮食,自唐朝中期开始,南方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唐玄宗下令在今河南地区大开水田,大面积种植水稻。随后,在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水稻种植也陆续获得成功。

随着水利灌溉的兴修,盛唐的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广阔的耕地上种出无数粮食。

【采访】还有就是育秧播种技术开始出现,育秧技术其实非常关键,没有育秧技术之前,一块田里面你从秧苗的时间,也要占领这块土地,那有了育秧技术以后,它可以移植,就是一亩秧田可以供十亩田的秧苗,另外九亩就空出来,这个期间土地是可以利用的。

【画面】洛阳古城画面,洛阳含嘉仓粮库遗址,炭化谷粒

这里是位于洛阳老城区北侧的含嘉仓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1971年发现时,还以为是八角墓葬,等看到铭文之后才知道,它正是唐玄宗时代大名鼎鼎的粮仓——含嘉仓。

【建模】

这个粮仓的规模之大不可思议:东西长约六百余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四百多个粮窖。粮窖口径最大的约18米,深约12米,可藏粮一万数千石(唐朝每石约合60公斤)以上。

口径最小的约8米,深约6米,可藏粮数千石。唐玄宗天宝八年(749)统计,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全国储粮总量的将近二分之一。

【炭化谷子考古】

这些颜色灰黑的颗粒的叫做炭化谷子,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它们可全是黄澄澄的稻谷。粮食太多,吃不完,只好让它们炭化。

含嘉仓只是唐政府在全国各处所建许多粮仓中的一个。在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大小粮仓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采访】唐朝的这个农业生产,支撑了整个唐朝的繁荣,你只有粮食多了,社会分工才能扩大,社会的积累才能扩大,那么手工业、商业、城市才能够繁荣。

【画面】倒酒 有关民间酝酿的画面,古建筑风格的酒馆,兰陵酒、剑南春酒等名酒的画面

吃不完的粮食,储存成了问题,促成了盛唐时期酿酒业的空前发达,一时之间,全国各地酒肆遍地开花,神州大地变成一个巨大的酿酒车间,到处飘荡着美酒的香味,让人迷醉。文人墨客也以酒为名,抒发情怀,唐诗中赞美的名酒,就多达九十多种。

【采访】就像杜甫有名的诗叫《忆昔》,包括中学课本经常要引用的,他就说,开元天宝(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素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实际上他就是歌颂了当时的开元,包括天宝年间的盛唐的景象。

【各种美食、面食制作】

今天的西安,各式各样的美食数不胜数。

薛亮,是一名饭店的厨师长,在西安,成为厨师长的一项必备基本功,是需要掌握至少几十种特色面食的制作技巧,而西安五花八门的面食制作工艺,就是源自盛唐时期的农业繁荣。盛唐时代,粮食充盈,人们充分利用这些多的吃不完的粮食,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既满足了他们对主食的要求,又大大丰富了当时的饮食生活,而这种饮食习惯,也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一直延续至今。

丰衣足食只是一个盛世的起步,盛世最有说服力的表征,是人们无与伦比的精神创造。

【采访】就是我们从博物馆看,中国通史陈列,你进入到盛唐,你就会发现整个色调就要艳丽明快了许多,我们现在文物,出土的一些器物,包括丝织品等等,都会感觉到唐代是一个色调很明快的一种文化景观。

【小张排练剑器舞】

小张正在紧张地排练一个舞蹈,这个舞蹈叫剑器舞,据说它是失传已久的盛唐时期,公孙大娘在宫廷中表演的舞蹈。

今天的排练对小张很重要,她希望通过努力,在舞台上重现这一盛唐时期气势恢宏的舞蹈。

盛唐文化千姿百态,当时的公孙大娘经常进宫表演舞蹈,她的舞姿每次都让现场的王公大臣和文人雅士,如醉如痴,目瞪口呆。

【画面】张旭狂草 小张练舞 叠画

有一天,大书法家张旭看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回到家中兴奋不已,立即用酒将自己灌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乘兴挥毫,激动时头发沾墨汁疾书于墙壁。酒醒后,看着满墙龙飞凤舞、飘逸万态的书法,“草圣”不能相信,公孙大娘的舞蹈竟让自己悟出草书之神。

公孙大娘惊天动地、雷霆万钧、让观者为之变色的剑器舞,正是传说中的盛唐气象。

【采访】很率性,充分表达个性,诗歌也是这样的,盛唐诗歌是一种哀而不伤,就是它会表达很多人的一种伤感的情绪,但是并不觉得它很悲哀。

【仕女图】

公孙大娘的舞蹈中所展现出来的蓬勃的青春、奔腾的气势、博大的胸襟和昂扬超迈的时代性格,在盛唐的文人雅士中扩散开来,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书法家张旭、颜真卿、怀素、贺知章、李

篇二:开元之治

“开元盛世”是指中国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简介 开元年间,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主要措施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果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背景

人物

武则天被逼退位之后,唐王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混乱期:先是武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勾结,害死于中宗复位有功的“五王”;而后太子李重俊率御林军杀死武三思,武崇讯,而其也被韦后部下所杀;再而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李显,立傀儡重茂为少帝,自己总揽大权,垂帘听政。韦后肆无忌惮,安乐公主公开卖官,朝政异常腐化。武后退位后八年的时间里,政变迭起,政局动荡。

此时26岁的李隆基登台了。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相王李旦第三子和其姑母太平公主共同精心谋划,发动政变闯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铲除了韦武集团,并迎相王李旦入辅少帝,后来又拥其为帝。

景云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李旦让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

此时的太平公主已由以前的同盟变成了玄宗的强大对手,“宰相七人,四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玄宗得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立即动手,斩杀公主党徒常元楷、李慈、萧至忠、岑羲,窦怀贞自缢,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

玄宗粉碎太平公主集团后,立即“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并流放郭元振,斩杀唐绍扬威皇权,并逐步将功臣,诸王外刺(调离出京,到外地任刺史)。皇权稳固之后,玄宗开始整顿朝纲,任用贤能。

玄宗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早年)。

姚崇、卢怀慎、宋璟、苏颋、张嘉贞、源乾曜是开元前期玄宗精心选拔的六位宰相,均是通晓治国方略,尽心操劳国事的名臣。玄宗依靠这些贤臣在稳定政局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

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完善法制,删辑律令格式,编纂《唐六典》。农业上静民劝农,检括户口,开垦荒地,提高亩产。设置四监管理官府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也发展迅速。繁荣商业,金融机构柜房出现,互市与海外贸易发达。

成功理由

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篇三: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3课 “开元盛世”

本课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车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在整个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同时也为分析对比“唐朝的衰落”作铺垫。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第一目介绍了唐玄宗即位后的政治措施;第二目介绍了唐朝繁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第三目简要介绍了唐朝衰亡的过程。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性强,善于表达,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本课内容偏重政治经济方面,学生理解难度大。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视频及史料展示等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备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备学生:布臵复习“贞观之治”的有关史实,并引导学生做好新课预习。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杜甫的《忆昔》,请同学们一起朗读。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开元年间,粮食丰收,国家富足的盛世景象)

教师过渡: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第3课《开元盛世》。(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本课内容(“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2.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开元之治”

多媒体展示:“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教师过渡:唐玄宗继承了其先辈们的开拓精神,继往开来,使唐朝经济处于鼎盛时期。

提问: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定自己的政治局面呢?

学生1: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学生2:开元初年,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

学生3:任用贤能,重视吏治。学生4:提倡节俭。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685-762)名李隆基,712-756年在位,开元初年,唐玄宗采取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历史上称为“开元之治”。措施:1.唐玄宗善于任用贤臣(姚崇等)。2.重视地方吏治。

3.勤俭节约。

提问:这一时期的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唐玄宗继承他的曾祖父唐太宗的遗风,励精图治,出现了封建时代的又一盛世局面,如史书上记载“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师过渡: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社会出现了盛世经济的繁荣!

A.农业

请思考:假如你是唐朝的一位农民,请你向同学描述你一天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当时你都使用什么劳动工具?种什么?吃什么?喝什么?(多媒体展示)

B.手工业、商业

假如你是唐朝的一位外交官,有一群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使团,请你去做导游,你能介绍一下唐都长安吗?带他们去西市和东市购物时,你能介绍唐朝的品牌产品丝绸、瓷器、唐三彩等吗?

学生1.: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学生2: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

学生3:美丽的唐三彩。学生4:长安城里有人口上百万。

学生5:东市、西市人口密集,市场繁荣发达。 学生6:有许多外国人和西城各少数民族在这里进行买卖。 (多媒体展示)

提问:唐朝商业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1:大都市多,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学生2: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教师梳理知识点:

手工业:1.丝织业:技术高超,花色品种繁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商 业:1.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国际性大都市。

提问: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长远发展,谁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劳动人民起着主导作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勤劳智慧的美德;美好生活是同他们创造的;我们也应有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在学习上克服困难,争创佳绩,将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C.评价唐玄宗

教师过渡: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唐玄宗采取的开明政策,所以唐玄宗在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期又导致“安史之乱”。

提问:毛泽东曾说“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你觉得有道理吗?我们该怎样看待他?(学生思考,自由回答,师总结)

教师总结: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评价,同时还要分清历史人物活动的主流和支流,从主流方面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体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提问: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种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是分不开的,史书上也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怎样重视人才的?他们的这些做法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启示?

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而著称;武则天统治时期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唐玄宗继位后,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相,励精图治。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的景象。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要重用人才。

教师总结: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封建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四、课堂总结(多媒体展示)

知识点框架:一个历史人物:唐玄宗 两个历史概念:“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三个方面成就:农业三新(新工具、新品种、新技术)

手工业二行:丝织、陶瓷商业一市:长安

四个世界之最:曲辕犁、唐三彩、《茶经》、长安城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