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立孤檐,相思独泪
公元1010年--1063年,宋仁宗在位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安定的同时也总是伴随着威胁的存在,恰逢当时西夏变政,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对北宋发动了战争。
郑乾是北宋的一位名将,自幼就跟随着父亲为北宋征战,由于长年在外征战,所以直至23岁仍未娶妻,直到在一次与辽国的战争中受了伤,宋仁宗才将其召回汴梁,让其好好养伤,在养伤期间,郑乾在他母亲的劝说下,与他自小的青梅竹马成了亲,立了家室。
同时,郑乾这人对国家极其效忠,他在外征战期间,看他岁数渐大,宋仁宗也一直想把他召回来为他安排亲事和升他官爵,但郑乾拒绝了宋仁宗的好意,并且给宋仁宗回了一封信,这封信使得宋仁宗对郑乾更是看重。郑乾信中写道:若吾等皆安享于都城,无人戎马于塞外,则国将不国。
信里充斥着满满的爱国情怀,看完信后的宋仁宗,也被郑乾的这寥寥几句所感动。
郑乾在家里养伤的几个月期间,也与他的爱妻一起惬意的过了几个月的安稳日子,不再是像在边关那样,一直身披着冰冷的盔甲,时刻做好准备出战的状态。
在一个安逸的下午里,天边的夕阳渐渐西下,云际渐渐泛红。
郑乾与爱妻两人坐在别院的小亭子里,看着逝去的夕阳,她妻子轻轻将头倚靠在郑乾肩上,缓缓闭上了眼睛,嘴里喃喃的说道:“夫君,要是天下能一直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你也不用天天去征战,就只是一直陪在我身边,那就真的太好了。”
郑乾轻轻的抚着妻子的秀发,沉默着没有说话。但内心里对妻子却是充满了愧疚,因为妻子一直等了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有出嫁,就为等自己来娶她,而自己常年在外征战,迟迟没来娶她,不是自己不喜欢她,相反,郑乾非常喜欢他的妻子,但毕竟自己常年在外征战,随时有可能就横尸疆场,不想今后辜负了她而已。
现在面对妻子说的话,郑乾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唉……自己身为北宋将领,自然在朝廷需要自己的时候挺身而出,如今辽人和西夏都对北宋虎视眈眈,自己自然不能给她一个肯定的答案,自己知道的就只有一个,如果朝廷需要自己出征,自己一定会义不容辞的披上盔甲,骑上战马,为获取和平而出征。
在乱世的时代,和平是短暂的,夫妻俩的幸福也是短暂的,不久后,郑乾接到了宋仁宗的旨意,令郑乾带兵去定川城抵御西夏军的进攻。郑乾接到旨意后也不敢有所耽误,怕误了军机,于是决定第二天清晨便领兵出征,晚上则好好的跟爱妻告个别。
夜晚……
夫妻两人紧紧的相拥在别院的小亭子里,此时的妻子已是泪流满面,眼里满是不舍。相拥许久,调整好了情绪后,妻子擦了擦眼泪,抬头看着郑乾,说道:“夫君,我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只是万万没想到还没等我们成亲一年有余就突然来了。夫君此去是为和平而战,相信夫君一定能为大宋的百姓带来福音。”说完,妻子的眼泪又忍不住的流了出来。
“嗯,我会的,为了大宋,为了无数的百姓,也为了你,我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郑乾替妻子擦了擦流出的眼泪,眼里坚定的说道。
随后,妻子转身走进了房中,拿出一个笼子,笼子里面有一只白鸽,妻子将笼子递给了郑乾,说道:“夫君此去,不知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再次相见,这只白鸽是我一手养大的,我一直与它形影不离,我希望夫君能够将它带在身边,就好像我能经常陪在夫君你身旁一样。这样,夫君也能解一解相思之苦。”
“嗯。”郑乾接过了装着鸽子的笼子,再一次将爱妻紧紧的拥入怀中。
次日凌晨。
大军早已集结完毕,只要郑乾一声令下就可以全军开拔。
郑乾看了看了整装待发的大军,又看了看自己府邸的方向,但,却并没有看到他想见到的人。
由于要起早准备,所以天还没亮,郑乾就来到了都城的军营,看到妻子还在熟睡,不忍心打扰妻子,于是没有来得及跟妻子做最后的道别。
“全军出发。”随着郑乾一声荡气乾坤的大吼,全军便浩浩荡荡的离开了都城,开拔前往定川。
郑乾收回了落在府邸方向的目光,骑上了自己的战马,领着军队出征。
殊不知,在他府邸的一个小亭台上,他的妻子却一直在那一动不动的盯着似长龙出征的军队,她本想找出郑乾的方位,但奈何人数太多,距离又远,根本不知道那么多身披盔甲的战士谁才是自己的夫君。
他的妻子不禁再一次留下了眼泪,心里暗道:夫君,其实从你起身要前往军营那一刻,我便已经醒了,但边疆战事不定,我又岂能因为儿女私情而耽误了战事,所以请原谅我没有跟你做最后的道别,原谅我没有去军营与你见最后一面。
妻子擦了擦眼泪,看了看庭院的四周,此刻正直春季,万木吐绿,莺飞草长。
“希望在明年的春季,我能在这亭台上看到你凯旋归来。”妻子看着军队离去的方向,喃喃自语。
…………
在行军的路上,郑乾也看到了路边盛开的花丛。心里默念:如若我能在明年春季归来,我定为你带上你最喜欢的白莲花。
……
........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也已经分离了一年多。
..............
第二年的春天到来时,妻子每天都会去亭台上眺望远方,期待着郑乾的归来,可是,每次怀着希望而去,却也总是带着失望而归。妻子每上亭台一次,就会在亭台上哭一次。但妻子从未放弃过,她一直在等,直到秋天到了,亭台上还是能看见她那憔悴的身影。
“夫君,入秋了,边塞寒冷,记得多加衣物,我会一直等你。”
妻子看着大军当初离去的方向,默念。
边疆定川城……
此刻在城内的郑乾突然接到了宋仁宗的一道旨意。旨意上写的说,西夏的一股大军正在往定川方向集结,准备一举攻下定川。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夏大军,朝廷不打算再对定川城增派援军,打算弃守定川城,为了郑乾的安危,于是叫郑乾转兵延州。
弃守定川…………接到这道旨意后,郑乾心里大失所望,不明白朝廷为什么会下这么一道旨意,先不说朝廷已经让自己在此守了一年有余,为了守住定川投入了多少兵力和死了多少将士,如今说撤兵就撤兵,那将士们的血岂不是白流了。再者,一旦撤兵。就等于是弃定川城的百姓于不顾,这不是等于将百姓送予西夏人鱼肉呀。唉……
宣旨的人宣完旨后便回去了,只留下了郑乾一个人接完旨后木讷在原地。
一个人沉默到了半夜后。郑乾走出了房门,来到了城墙上,远眺着都城汴梁的方向,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了一个婀娜的身影。
“现在的你,还好吗?”眺望着远方,说完了这句话后,郑乾抑制不住自我的流出了眼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确只是未到伤心处而已,这一次,他是真的哭了。并不是因为对妻子的思念而哭,而是在为自己内心深处做出了一个决定而哭的,做出这个决定后,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实在愧于妻子。
“若还有来生,我定不负你。”
猛的挥袖擦掉自己眼角的泪水后,郑乾回到了房中,召集了定川守城的各个将领。
待将领们到齐后,郑乾便将圣上的旨意说给了他们听,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决意,那就是:为了定川城的百姓,郑乾绝不会弃守定川,他决定死守定川,以向圣上表明自己守护定川城的决心。
同时,对于那些想前往延州的将领郑乾自然也不会阻拦。
一番讨论后,有一小部分的将领选择了离开定川城,前往延州。大部分将领则选择了跟随郑乾守护定川。
第二天,为了城内百姓的安危,郑乾还是将消息散发了出去,想让城内百姓前往延州避难,自己则率军守住定川,为前往延州的百姓争取时间。
但百姓们却都不愿离开,都说定川是他们的故土,要跟定川共存亡。不仅如此,百姓们也全都投入到与守军将士一起守护定川城的队伍中,不管男女老少。
对此,郑乾虽然很感动,但更多的则是巨大的压力,因为他知道,他没有多大把握能够带领定川的军民们守住定川…………
两日后,果然,西夏大军兵临定川城下,对定川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郑乾带领定川军民顽强抵抗,一波又一波的击退了西夏军的进攻。
..............
在持续了一个月的浴血奋战后,他们面临了艰难的困境——城内粮草不足,伤兵太多,士兵就算有心守城,但也无力战斗了。
往常朝廷派来的援军都会带有粮草,但这次没有援军的到来,自然也就没了粮草。
而且,西夏军最近又从各地调来了人马,准备在明天一举攻陷定川。
郑乾也知道,这定川城怕是守不住了,能抵抗住西夏军这么久对于定川城的军民来说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这天晚上,郑乾再一次站上了城墙上,依然眺望着都城所在的方向。
在抗敌的这些日子里,郑乾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远方,想着远方的人。
“想必,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吧。”站在城墙的郑乾,看着远方,自言自语的说道。
郑乾回过头,又看了看此时此刻的定川城,经过战争的摧残,定川城早已失去了过去的面貌。
看着凋零的落叶,郑乾知道,现在是秋天了。
“本来想在第二年春天回去找你的,可结果秋天了,我却可能要在这长眠了。”
说完这句话后,郑乾双眼渐渐的泛红,心里对妻子的愧疚之情更是涌上心头。
郑乾回了房间,拿出了当初妻子送给自己的白鸽。
这白鸽,郑乾自从到了定川后就一直好好的养着它。每次心烦的时候,郑乾都会来喂喂这白鸽,这样,自己就能最快的平静下来。
想到明天西夏军就可能破城了,为了保住这只鸽子,郑乾决定将鸽子放飞,虽然知道这只鸽子不可能飞回汴梁,但最起码在临死前有一个期盼,期盼它飞回汴梁,飞到爱妻的身边。
郑乾本想提笔给妻子写一些东西,但奈何提起笔后却久久没有下笔,心中除了对妻子的无限愧疚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最后,郑乾写了一行字:若来生还能再遇见你,定伴你从青丝到白发。
将纸条绑在白鸽腿上后,走出房外,郑乾放飞了鸽子。
看着飞走的鸽子,郑乾笑了。
“真希望你能飞到汴梁,飞到她的身边。”
…………
..............
几日后,边塞战报传来,定川城被西夏大军攻破,定川城守军全军覆没,城内平民奋起反抗,均遭到屠杀。
站在亭台上等待夫君归来的妻子在听到这一消息后。眼含泪珠,叹道:若来世,你不是臣子,我们皆为布衣,再续前缘可好。
后坠于亭台下,血染当场。
............
战报传来那天,宋朝皇宫内,宋仁宗坐在大殿龙椅上。
“难道真是朕的决定错了吗?”看着桌子上的战报,宋仁宗也忍不住捂面痛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