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舌尖上的年味(1600字)作文

初一作文2019-01-12 13:51书业网

精选作文:舌尖上的年味(1600字)作文

  在我看来,年味是凝结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年味中,慢慢长大了。

  进了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现在,过年的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的。在小年这个春节的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了她的面纱。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的饺子永远是一家人的年终盛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的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的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的,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起摘韭菜,年味与家的味道就在这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的肥而不腻与韭菜的鲜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对年味的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的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的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了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的食材,却能调出美味的馅儿。素馅没有了肉馅的那种浓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觉,也可以对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不过令我疑惑的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尝鲜的满足罢了。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死面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变成煮包子了。这几年新出了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的,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的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现在,肉店里有卖机器压的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死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的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的味道品相还是不错的:清汤的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的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的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的,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了刚才吃饺子的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了几个翠绿色的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的感觉,缓解了肉饺子的油腻以及腊八蒜的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来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的腊八蒜是翠绿色的,可醋却成了草绿色,没达到老舍先生色味双美的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的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的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不过我今年有幸寻觅到了杆状的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不过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的绵白糖是没法比的,多了一层过年的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的黄米年糕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黄糯米面,和面时直接把洗净的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和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了牙,多么有趣!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了。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了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绍的,也是我最为喜爱的,就是酥锅了。酥锅这手艺,我的亲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种香料炖吧。最后收了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了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的不可名状的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了才好吃,可地冻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的特色一员了。我们小区来了个卖酥锅的,掀开锅盖,冒出的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的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爱的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心灵寄托。我衷心希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初一:江韫瑶

篇一: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习俗不同,使华夏文明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按照各地的传统,人们过年的饮食习俗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年糕;福建人初一早上吃面条;河南人吃饺子煮面,寓意捞财;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才吃饺子;荆州一带,春节

东北:饺子

“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过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饺子。东北人也不例外。东北人性格豪爽,年夜饭也来得大气,通常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就显得不“地道”、不“东北”。小鸡炖蘑菇、大烩菜、红烧鲤鱼、猪肉炖粉条、酱骨头等等都是过年时的必吃菜。

上海:豆芽

上海年夜饭不喝汤 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

为了避讳,就改吃汤圆或挂面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篇二: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

2月4日,农历腊月廿四,南方俗称“小年”,一大早母亲便在厨房忙活起来。随着排气扇的声音一停,母亲端上来了一盆冒着热气的年糕,喷香的味道扑面而来。“嘿嘿,没想到我也成‘糕富帅’了啊。”我开起了玩笑,夹起一块蘸了糖的年糕就往嘴里送。热气腾腾的餐桌、柔软黏牙的感觉,顿时让我回忆起童年那些百吃不厌的“年味”来。

我的童年是在平江县城度过的,每到岁末,各种年货应有尽有:糖果、炒货、红薯干、炸肉、酸萝卜等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酒心糖和炸肉。我现在已经很少见到酒心糖了,它是一种空心的巧克力糖,空心部分灌满了果露酒。由于平时很少吃到这种高级糖,所以我们吃酒心糖时,都是小心翼翼地撕开金色的糖纸,顺便将粘在糖纸内面的巧克力屑添干净,然后舔着巧克力,当快要舔到里面的空心部分时,将糖塞入嘴里,用力一咬,顿时酒味四散,甘甜的酒汁顺着舌尖流入喉咙,好不痛快!

炸肉并不是把肉放入油锅炸,对于80年代的小县城来说,大块吃肉也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大人们把加入鸡蛋的面粉揉成团,里面包裹一些碎肉末、葱,再放入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出锅。我最喜欢在大人们做炸肉时,站在一旁看着,一旦有炸肉出锅,我便手疾眼快一把抓过来,一边吹着烫手的炸肉,一边咬着炸肉最外面那层脆脆的金色面皮,吃完脆皮,里面的面团又白又嫩,就像鸡肉一样,再加上碎肉末和葱香,那感觉,比现在肯德基麦当劳的炸鸡好吃多了。

“小年来到炸馓子放炮”,拿到压岁钱了,我们男孩子就喜欢买些

香烛鞭炮,跑到外面燃放,运气好的可以碰到挑着担子卖炸馓子的老头。炸馓子是筋面粉放油锅里炸出来的,我没见过怎么做,但是卷起来像铁丝一样一大盘,咬起来嘎嘣嘎嘣的,非常脆,一吃就停不下来。还有炒米,将晒干的米饭放入油锅内炒,加入黄豆、芝麻、盐巴等,香气逼人。看春晚时,左手一把炸馓子、右手一把炒米,可以吃通宵不停嘴。

不知觉间,我眼镜上已是雾蒙蒙一片,我连忙用手挡住年糕的热气,擦干净眼镜。而那舌尖上的年味,那过年的回忆,却永远无法拭去。(目佳)

篇三:作文:舌尖上的味道————红团

舌尖上的年味

有人说,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年味是大红大红的春联;还有人说,年味是长辈对晚辈宠爱的压岁钱……在我看来,年味就是家乡那传统喜庆特色的食品——红团。

大年三十的前几天,家乡那浓浓的年味便随着数九的寒风扑面而来。家家户户开始蒸红团,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这一天,全家人围在“大笠孤”四周,工序配合默契。有经验的长辈先用开水将上等的糯米粉和红色的食用色素混合好反复揉、和成面团,捏成薄饼状的皮;能干的主妇把绿豆或糯米做的馅做捏成一个团,轻轻地放在皮内慢慢包好;光溜溜的样子当然不好看,好奇的小孩子们把红团放进一个木制的模具里,用手轻轻地一压,各式各样吉祥的图案就上好了;主妇们赶紧搭手接过,在红团下面垫上一张剪好的艾叶;上蒸笼、大火蒸这重活得喊男人帮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享受热闹的美、新年的味。

红团的名字不仅吉祥,看相也非常好。蒸熟的红团上拱下平,呈球状,红艳艳、亮闪闪的样子讨人喜欢。上面还有精美的“纹身”,下面垫着深绿的艾叶。过年的供品中,家家必备一盘红团。远远望去如同一朵朵绽开的鲜花,让人赏心悦目。轻轻一吸,糯米掺和着艾叶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垂涎三尺。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品尝着。拿起一个红团,感觉又轻巧又松软。轻轻咬一口,薄薄的皮顿时开了,绿豆的味道立马扑鼻而来;再咬一口,松软的皮中有点柔韧的感觉。

咬一口红团,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溢满舌头,涌上心间。

篇四:舌尖上的东莞优秀作文

番薯的故事

高一19班 朱兰芳

从古至今,极致的美食是留给最勤劳的人们。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番薯糖于而言,是幸福的味道。

小时,番薯糖是幸福、甜蜜的象征。当然,这也许只是于我罢了。

番薯糖,顾名思义是番薯和糖的融合体,可做起来,讲究可多了。在二十世纪中期,番薯可谓是农民的主粮。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对粮食极其珍视。在东莞,甘蔗的种植更是多之又多。蔗糖则是普通人家亲自去搅。奶奶常和我讲起那时干活的艰辛:早上四点多捡完树叶回来后,挑着一大担子的蔗糖长途跋涉去隔几条村的千头村搅糖。勤劳的人们,糖是唯一能带给他们甜蜜的食物。

制作番薯糖,首先得将番薯切片,薯片的薄度要均匀适中,有利于充分恰时煮熟、入味。其次是得备糖,蔗糖是最佳材料,甜度任君喜欢,但不能太少。准备好食材后,将番薯和蔗糖同时放入已加热的锅中,中火慢煮,同时用勺子不断搅拌。火候至关重要,太旺糖容易焦,太温则难入味,所以用柴火煮是最佳选择,容易控制。

当糖煮至粘稠,番薯煮熟且与糖亲密黏住后便大功告成了。此时的蔗糖浓稠发亮,番薯的甘香夹杂着蔗糖的甜蜜弥漫在空中,使人垂涎欲滴。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风景,番薯糖的前世是大片的翠绿与娇黄美景。心灵手巧的人们将眼前的画卷魔法般变成舌尖的美味。

他们寻找着消除劳累的美味,寻找着消除劳累的甜蜜。他们春种秋收,夏耕冬藏,生活的苦境鞭打着他们不断劳作。番薯糖是可以解决温饱且带去甜蜜的食物,视作人间美味;番薯糖是“苦中作乐一点甜”的实物;番薯糖更是人们对幸福、甜蜜、轻松的美好象征品。它融入了太多太多,所以必须把自己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时,番薯糖是告诫我们不忘艰辛,努力生活的告诫品。

家常美味,也是人间百味。我品着,感悟着!

新春的味道

高一19班 刘泽菲

略带湿气的寒气仍笼罩着东莞的每个角落,万物还未被和煦的春风唤醒。

临近春节,奶奶家的厨房里充斥着谈笑声,就似春天到了般,温暖、热闹。

奶奶和亲戚朋友们欢聚在一起,就为了制作出唤醒春天味觉的特色小吃——“鱼笼”。

“鱼笼”,即东莞人的年糕,也称“贻笼”。过年家里有个“鱼笼”,寓意着“年年有余”。如今市面上也有做好的“鱼笼”出售了,但奶奶还是更喜欢恪守传统,每在春节临近时,便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到家里,亲自动手做“鱼笼”。

之前为了方便,奶奶家里早已换了煤气灶,但为了更好地掌握制作“鱼笼”的火候,它还是执意要儿女们给她搭个烧柴的灶头。“鱼笼”的制作很是讲究,先浸糯米,浸泡透后,取出,磨粉。磨粉是用一个直径约有四十厘米的大研钵作为工具,磨粉这项工序既要有技术,更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然磨出的粉,绝对做不出好吃的“鱼笼”。磨好的粉放至教干的时候,加入配料和水,搅拌好后,倒入铺有冬叶的竹笼中,放入锅中蒸 。

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茶话会”。一边做食物,一边聊着天,脸上洋溢的喜悦被上翘的嘴角得意地勾住。锅内的蒸汽也忍不住跑出来凑个热闹,寒冬包裹住一房子的暖意。

出锅后的“鱼笼”,一部分摊凉后被封起来,各自带回家中,待至春节来临,伴着热闹的鞭炮声享用;而剩余部分 ,则被立即切开,人手一块,再喝上一杯温水或是清茶,笑肌再次被唤醒。

“鱼笼”有咸、甜两种口味。在我们家乡,甜口味的“鱼笼”制作相对简单,只需加入红糖调味即可;咸的就变化多端,随你的个人喜好各有不同,一般可加花生、虾米和腊肠,也有人会加入一些火腿、油鸭或是红枣,吃起来风味各有千秋,香味十足。

“鱼笼”除了可直接切片食用外,亦可以煎着吃,口味更佳。油倒入锅中,随着烟气的上升,放入切好的“鱼笼”片和搅拌均匀的鸡蛋,让两种食材贴合在一起,然后煎至金黄即可。“鱼笼”的糯香与与与浓浓的蛋香一块融入口中,美味不言而喻。

寒风仍在东莞游荡着,舍不得离开这座富含情感的城市。只有春天温和的劝告,它才肯缓缓挪走。春天的即将到来,阳光欢腾地照射着大地,就为了照绿几片叶子以召示春天不断靠近的脚步。

“鱼笼”制作好了不久,中国的农历新年便将来临。咬下一口“鱼笼”,新春的味蕾自然开启,新一年的味觉旅程就此开始。

家乡的味道

高一19班 杜志康

美食,一种比音乐和财富更无国界之分的事物,历史悠久,已无从追溯。其中,有一种美食会被人藏在记忆深处,那,被人们称为家乡的味道。

杜屋村,位于东莞市西北部的一座小村庄,这是水乡,我的故乡。这里并不缺小桥流水,但是随着大厂大路对水乡文化的驱逐、绞杀,属于水乡的文化已寥寥无几。唯一不变的,便是属于我们的家乡味道——远近闻名的东莞烧鹅!

三月的雨,淅淅沥沥,这是清明走来的脚步声。又快到一年一次烧鹅的时候了!可在春雨中的鹅,体态已远不及入冬时的肥壮了。此时村民们会挑出自家最美的鹅并对其实行增肥措施。他们会让鹅含住一条中空,并往竹筒中放入稻谷。最后,村民对竹筒吹气,使谷物直接进入鹅的食囊。这样的操作被称为“吹谷”。如此“吹谷”几个星期,鹅的体态甚至会比入冬时还要肥壮。

清明前一天,村民们会把各家挑出的活鹅,交给村中懂得古法烧鹅且唯一一名拥有烧鹅器具的村民。这位村民,江湖人称“大包”。每次到这一天,“大包”都得接下村内外的上千张订单!自此,烧鹅开始!送到的活鹅,首先会被他的助手们整理为去翼、脚和内脏的整鹅,接着,吹气,使鹅皮涨出并与鹅的脂肪层分离。

紧接着,助手们会往鹅的肚内外抹五香料,并用稻草绳缝肚。然后用沸水烫皮,使鹅皮收紧,再过冷水,使鹅皮变得紧致。过一会儿后,助手们会用麦芽糖、水,以及当地盛产的蜂蜜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糖水匀皮。

接下来是决定成败的两部曲:晾皮,使鹅皮表面的糖水蒸发成糖浆,并让鹅肉有充分时间吸收肚内的五香料。时间过短,烤后的鹅皮会变黏,肉也会无味,因此晾皮应越

久越好。然后,就是考验“大包”基本功的烧鹅:在燃烧的荔枝柴上方滚动已被处理过的鹅。这是鹅与火的舞蹈,过久则焦,过短则生,只有恰到火候才能有皮脆肉嫩的口感。

最终,鹅三小时后迎来了“复活”。刚烤制出来的烧鹅,色泽金红,切块后更是芳香扑鼻!一只烧鹅,一瓶美酒,便是在清明时节给祖先最好的祭品。

这,就是传统的东莞烧鹅。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味道。

金色油角香,年味浓又浓

高一20班 陈恩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我想大家对“油角”,这种普通而又传统的食物并不陌生。

油角,是东莞传统的贺年食品之一。其外表像金黄色的元宝,外脆内酥,让人看见不禁垂涎三尺。然而,其制作过程也凝聚着深深的亲情与友情。

在离过年大约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开始开油锅,炸油角。经常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分工合作,边做边聊,聊天的话题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家常儿女,这可是一年中联系感情最好的机会。

油角外形小巧精致,其制作过程可是十分的严密,非常考验技术与经验。

首先,得花大约二十分钟搓好做皮的面团,然后在制作馅料。馅料有精细的砂糖,饱满的花生,有时也会放些芝麻和椰丝,味道都十分好,搭配和谐。其馅料的原材料皆为甜食,寓意甜甜蜜蜜。熟练的人们总是飞快地把油角包得严严实实,防止它油炸时爆开。最后的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那就是下锅油炸。开始要往锅内倒入足量的花生油,开火至其沸腾就可以放油角了。期初,油角都会往下沉,但随着时间推移,待其炸的差不多的时候就都会浮起来。在炸的过程中,要不停的把它们翻转,这样炸出来的油角不仅质量好,还寓意着财源滚滚。等到油角变为金黄色时,就可以捞上来,待其变凉,即可品尝。

亲朋好友常常三五成群围成一桌,共同分享快乐,品尝美味。小孩往往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不停地往嘴里塞。脸上永远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小小的油角寄托着亲友间无限的祝福,富含的永远是无法复制的家乡味道。

油角,东莞美味的传统食物永远烙印在每个东莞人的心中,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乡,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故乡的,美味,让我们铭记于心。

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美味,至今仍受人追捧与喜爱,尝一个小油角,浓厚的年味便在心里荡起了涟漪?.然而,我们所喜爱的,所品尝到的又何止是止于舌尖的美味?

舌尖上的东莞

高一20班 邝晓晴

东莞,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孕育了东莞别具一格的特色风味。

寮步是莞香之都,除了人人皆知的莞香之外,寮步人还很会用天时地利加工一类传

统食品——豆酱。豆酱是以黄豆加工,黄褐色,配上酒,粗盐发酵,用老坛乘着豆酱,在天然的日光浴后,坛子就会发出香醇的豆酱味,刺激着人们舌尖上的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寮步都将采用纯手工的做法,在机械化的时代,向机器发出挑战,保证传统的美味。豆酱亦是四季皆宜的调味料,是适合家庭、饭店烹制美食佳肴必不可少的秘密武器。聪明的寮步人总会想到如何利用自己的汗水孕育出的食物来获得质朴的美味,如豆酱蒸鱼,豆酱拌四季豆,豆酱蒸五花肉等等。

吃过豆酱的人都对它有一种别有的眷恋,因为纯手工下的豆酱具有耐人寻味的味道,这种风味是现代化工艺不可替代的,也是制作豆酱时付出汗水、坚持的人才明白。

糖,人人熟悉。但石龙人最懂糖。石龙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中,而是怀着对食物的理解,不断尝试寻求转化的灵感。于是糖柚皮便是这灵感的产物。

据历史记载,在咸丰六年,糖柚皮由老字号”李和全”创制。它的制作方法复杂繁琐,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所以说“自然的风味总会眷念给最勤劳的人”

选用优质的广西沙田柚,去掉果皮,只取柚皮,晒干后再用清水长时间浸泡,目的是去掉鲜柚皮的苦味,然后去掉表面上的柚青,剩余部分切成数个薄片,用事先制好的麦芽糖,经祖传秘制腌制,带漫长的等待,糖柚皮释放出甘甜鲜美的味道。

糖柚皮不仅卖相橙黄诱人,点燃人们的食欲,还入口润滑,细腻无渣,甜而不腻。

从不起眼的黄豆经智慧之手变成风味十足的豆酱;从平凡无奇的柚皮经勤劳之手变成人人叫赞的风味小吃。所有这些充满智慧想象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来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东莞人转化的智慧,这是东莞人勤奋的硕果,并形成一种文化,得以传承,得以熠熠发光!

盛开在望牛墩人手中的“手中花”

高一20班 李曼晴

手中花,俗称“手抓”,是镇上最家喻户晓的传统食品之一。做法简单,入口香糯,深受人们喜爱。

听外婆说,望牛墩镇已有500多年历史,想必手中花这道美味也历经了悠久历史的洗礼。旧时,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溢漫着米香,花生麻油香味儿。家庭主妇们纷纷放下农具,入厨做“花”。细幼的粘粉,在温水与揉搓下渐渐成型,撕下一小块,宛若食指粗长,还可加入榄角、花生、麻油等香料,未完成已引人垂涎欲滴。最后放在手心,五指轻握,留下手指的印痕,入锅蒸熟即可。这也是“手抓”俗名的由来。、

时代变迁,如今人们做、食手中花已不受时节的限制。饿了馋了到街市转一转,便可搜罗到各式各样的小吃,但传统食品愈发减少,传统手艺也只能在老一辈人之间流转。手中花的做法、味道可能会被逐渐遗忘,但淳朴的民风,望牛墩的曾经都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灵魂,永不消散。

手中花不但盛开在每个望牛墩人手中,更盛开在每个望牛墩人的心上。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