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作文范文
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很快就要到了,说起过端午节,我的记忆中一共有就四件事--------吃粽子、挂艾草、戴香包和赛龙舟。
每年,过端午节时家里都要吃粽子,有时是爸爸妈妈自己动手包的,有时是从超市里买的,有时还有咸鸭蛋。每年端午节,我早上起床时,都会看见家里有一大堆艾草、菖蒲,之后,一些挂在门口,一些用来晚上熬水洗澡。有一年,我们一家人还去九眼桥看了赛龙舟;还有一年,去了外婆家,外婆给了我一个用红布做的布娃娃,名字叫香猴三儿,叫我一直戴身上,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良好愿望的载体,要保我平安。
听爸妈说起他们小时候过的端午节,内容就丰富多了,那时的端午节是分两天过的。五月初四,要去他们的外婆家,要带上礼物。午饭前,大家一起动手包粽子,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做饭的同时,大家要东家西家的聊天,算是交流信息。午饭后,男人们就在一起打牌,女人们则围在一起做一些神神秘秘的事,其中之一便是“烧蛋”,就是用红色的线缠在鸡蛋的外面,放在做饭后剩下的灰烬中烧,到蛋烧熟时把蛋取出,通过观察蛋和线的完好程度来预测一家人近期的吉凶。在将蛋放入火里之前,还要将蛋在人的身上滚个遍,口中还念念有词,还要对着蛋哈三口气。
五月初五,就是在自己家里过节,家里要喝雄黄酒,主要是大人们喝,小孩子只是尝一尝,喝了以后还要在房前午后都洒上雄黄酒。
下午就是洗药水澡,就是到山上去采一些特有的植物回来熬水洗澡。那些植物包括紫苏、荨麻、艾草、菖蒲、桉树叶等,都是些气味很浓的东西,熬出的水也是黑的,小时候都不愿洗这样的澡,但大人总是要给洗,说是洗了就不长疮。
想起我过的端午节,无非是一家人吃粽子,在门前挂艾草。望着外婆给我做的像猴子一样的香包,我不禁笑了,想起了家乡的端午,想起那些快乐的时光。
家乡的端午是分两天过的。五月初四那天,父母就会带着小孩到他外婆家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着鸡鸣,望着田地,吃一顿好吃的。咸鸭蛋,粽子,雄黄酒是不可少的,还有各式各样的菜品。吃饱了,喝足了,男人们就凑在一起打牌。女人们则会围在灶台边。每个人手中都会有一个鸡蛋,首先她们会将鸡蛋贴在皮肤上滚一圈,再对这鸡蛋哈三口气,她们的眼睛紧闭着,希望将身上的晦气都排走,祈求这一年能有好运,接着用一根红线将鸡蛋套住。最后,把它放在火里烧,据说在被烧后如果红线和鸡蛋都还没有什么损坏之处,那么,这家人这一年就会获得好运。这些事做完后,老人们会发给小孩一个香包,也就是我眼前的这种香包,这个香包形似猴子,据说能将妖魔鬼怪吓跑。现在望着他,似乎他还望着我微笑。
第二天,就是各自在家过了,大人们一大早就会去割些诸如艾草之类的草药,一些挂在门前,一些会留下,熬一大锅水给小孩们洗澡,
据说如此能过防止生疮。这些草药泡的水虽然是黑乎乎的,但有种特别的气味,能够提神清脑,尤其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闭上双眼,沐浴着这有些刺眼的阳光,就好像你已经被嵌在了这田间的小路上。
家乡的端午总是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忘掉一段时间的烦恼。而现在,在城市里读书,我们是被挤在高楼中,有哪个地方能够一家人欣赏着自然风光,不拥挤地吃顿饭呢?有哪个地方能够烧鸡蛋呢? 我们只不过吃吃粽子,挂挂艾草,还有那么多的传统等着谁去传承呢?
周总理这样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尊重她的传统,传承她的文化,保护她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