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二坝规划
篇一:太原市水利局汾河二坝河道清淤工程
太原市汾河中下游水务局河道清淤工程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责任主体:汾河中下游水务管理局
具体责任人:项目工程部经理闫建斌。
目 录
一、项目概况
二、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一)社会稳定风险内涵
(二)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内涵及其成因
(三)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四)新客站项目(一期)社会稳定风险的综合评价
三、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注重对农民切身利益的保护
(二)科学安排和监管补偿资金使用
(三)减少施工期间的扰民
(四)保障项目全过程治安安全
四、下步风险防范方案
五、结论
一、基本情况
清淤河道全长约3.3公里,宽400米,清淤800万立方米,铺架清淤管道1200米,存放淤泥所占用土地300余亩,工程涉及西谷乡两个村庄(长头村、东木庄村),人口6000余人,总耗资600万元。
二、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评价
(一)社会稳定风险内涵
社会稳定风险,广义上是指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是一类基础性、深层次、结构性的潜在危害因素,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会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社会风险就会转变成公共危机。广义的社会风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涵盖了生态环境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各种风险因素。在狭义上,社会风险是指由于所得分配不均、发生天灾、政府施政对抗、结社群斗、失业人口增加造成社会不安、宗教纠纷、社会各阶级对立、社会发生内争等社会因素引起的风险,仅指社会领域的风险。
(二)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1、项目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风险
风险内容:存放淤泥需占用附近村民土地300余亩,占地问题容易引发纠纷,致使村民上访,形成信访事件。
风险评价: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治安风险较小
东木庄村汾河附近有300亩废弃鱼塘,可以存放淤泥,也正好变废还耕,村民不会反对。
但800立方米的淤泥,如遇暴雨等自然灾害,可能产生泥石流,对下游村庄造成一定的危害,针对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乡政府已给县政府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打报告,请示其要求有关部门消除隐患。
2、
篇二:振冲碎石桩在汾河二坝西干节制闸地基处理中的
振冲碎石桩在汾河二坝西干节制闸地基处理中的
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
段树强,李海燕,郭擎瀛
(山西省汾河水利管理局 祁县 030900)
摘要:分析了汾河二坝西干节制闸地基振冲碎石桩的施工过程、工艺控制、质量保证措施;通过进行复合地基质量检测试验,证明该处振冲碎石桩基能够满足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
关键词:振冲碎石桩;液化土;复合地基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V553 文献标识码:B 1 工程概况
二坝西干引渠段始于二坝拦河闸前库区,终于一号节制闸,全长1.3km,一坝西干与二坝引渠接通后,由于引渠进口无控制闸,一坝西干输水进入引渠后,形成向库区倒流,因此在一坝西干输水渠入引渠口前增设进水闸,进水闸进口前沿桩号0+300,闸室长5m,分5孔布置,每孔净宽3m。设计流量60m3/s。闸室上游设15m长的扭面渐变段,下游设10m长的消力池,消力池后接10m长的海漫兼渐变段。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勘测报告》提供,汾河二坝位于清徐县长头村西,距一坝57km,场地位于太原盆地,其地貌形态属于汾河冲积平原。
勘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建筑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分为6层:第①层:素填土(Q42ml),褐黄色,主要含有草根、煤屑、炉渣等,平均层厚1.63m。第②层:粉土(Q41al+pl),黄褐--褐灰色,很湿,松散状态,平均层厚4.03m。第③层:粉砂(Q3lal+pl),褐色,饱和,松散状态,平均层厚8.50m。第④层:(Q41al+pl),灰色--褐色,饱和,松散状态,平均层厚4.45m。第⑤层:粉砂(Q3al+pl),灰褐色,饱和,中密状态,平均层厚5.85m。第⑥层:粉砂(Q3al+pl),灰褐色,饱和,中密状态,本次勘察范围内未揭穿。
该场地为严重液化土,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场地土类型属中等压缩型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为均匀地基土。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没有腐蚀性。为消除液化,提高天然地基承载力,经设计方同意采用振动振冲碎石桩进行地基处理。 3 施工要求
1)碎石桩规格和材质。振冲碎石桩桩径400mm,闸室段间距1.0m,外围间距1.2m,正三角形布置,有效桩长9.0m,保护桩头1.0m。材料为20~50mm粒径级配良好的碎石,含泥量小于5%,不得使用风化易碎的石料。
2)承载力要求。为了消除地基土液化,并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闸室段大于等于130kPa,闸室外围大于等于120kPa。
3)桩数分布。总桩数451根,其中闸室段253根,外围198根。桩位布置见图1。
4 施工准备
施工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内容包括施工设备(见表1)、技术准备,现场准备,施工组织准备、物资和材料准备等。
5施工工艺
施工顺序由一侧逐排施工,采用逐步拔管法成桩。 5.1施工步骤
⑴ 桩机就位、闭合桩尖:使桩尖对准桩位,缓慢放下桩管,对桩管垂直度进行双向校对。
⑵ 一次成孔:启动振动器,然后将桩管沉至设计深度。
⑶ 成桩:按要求向管内填料至计算高度,把桩管提升一定高度,提升时桩尖自动打开,桩管内的碎石料填入孔内,反插,加料,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⑷ 降落沉管,利用振动及桩尖的挤压作用使碎石密实。然后边振动边缓慢提拔振动器机桩管,速度控制在2.0m/min。拔管过程中发现软弱段或下料不足段及时反插。
⑸ 平移桩机到下一桩位,重复步骤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5.2关键工艺控制
鉴于以往的施工经验,结合该工程特点,在施工中重点抓填料量,提升速度和高度等因素。
⑴确保填料量满足设计要求。按照设计要求的填料量算出桩管内的填料高度,在填
料口处设置明显标志,填料后以测绳实测填料高度。
⑵拔管成桩过程中,严格控制提升速度,确保桩管内下料均匀。 ⑶ 必要时向管内加水,防止桩管带料。 ⑷控制桩顶填料高度,确保桩顶密实度。 6质量控制标准与保证措施 6.1控制标准
(1)桩数、桩径、填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桩身的密实度符合施工规范。
(3)允许偏差项目: 成孔中心位移△1≤50mm;成孔垂直度△2≤1.5%;桩径误差△3≤20mm;孔深误差△4≤100mm。
6.2保证措施
⑴严格进行图纸会审。做好图纸会审工作,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图纸,做好各层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
⑵实行工序管理验收制,开工前提交开工报告,报监理工程师签发开工通知开始施工。
⑶原材料设专职材料员进行控制。
⑷调整施工参数必须报请现场监理和设计人员批准。
⑸及时准确填写施工记录,并办理签证手续,保证工程完工后能提供全套完整的竣工技术资料。
6.3防止质量通病措施
(1)机组就位检查桩位桩管直径范围内的地面土质,如遇到较大的硬块,由人工清理后再沉管成桩。如因下部地层不均匀引起的桩管跑偏,应提出桩管,查明原因,向孔内填入较大硬物导顺桩管,确保桩位准确及桩管垂直后在沉管成桩。
(2)桩尖难开,造成带料。沉管前认真检查桩尖,保证其灵活,如果因地层特点,桩尖难打开时,可上拔桩管一定高度后加料,然后需在拔桩管位置适当留振,保证桩底碎石密实。
(3)下料不均匀,使桩体不连续。如果下料困难可向桩管内加水,控制提升速度及留振时间,消除局部带料问题,或及时反插保证填料量。 (4)桩顶带料。可在桩顶带料区段及时反插保证填料量。 7 复合地基质量检测
7.1、检测目的和要求
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进行现场检测;闸室段和闸室段外围分别布置载荷试验3组。具体检测桩点见图1(图上6个黑点即检测桩点)。
7.2试验设备配置
试验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加载及反力系统由液压千斤顶、钢梁、承压板、配重组成。加压由一台500kN的液压千斤顶及其配套加压系统来完成,加载值由量程60MPa等级0.4级压力表量测。沉降观测采用通常使用的基准梁、百分表观测系统。在压板的两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四个量程50mm(精度0.01mm)的百分表,百分表经万能表架固定于两根6m长的工字钢组成的基准梁上。
7.3 试验方法
本次检测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压板边长闸室段为1.0m,闸室段外围为1.1m,压板下铺中粗砂找平(厚度50~150mm)。本次试验闸室段最大加荷至280kPa,外围最大加荷至260kPa,每级加载值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荷载分级见表2、表3:
每加一级荷载的前、后应分别测记1次压板下沉量,以后每0.5h测记一次,当连续2h内,每1h小于0.1mm时,认为压板下沉量已趋稳定,即加下一级荷载。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①压板周围的土,出现明显的侧向挤出;
②沉降s急剧增大、压力-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 ③、在某一级荷载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标准; ④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压板直径的6%(63.00mm);
⑤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已达到方案设计最大加载压力。 荷载可分为3~4级,每卸一级荷载测记回弹量,直至变形稳定。 7.4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及分析 7.4.1 试验数据整理
根据试验记录,分别绘制P(荷载)~s(沉降)曲线(图2)及s(沉降)~lgt(时间)曲线(图3)。P(荷载(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汾河二坝规划))~s(沉降)曲线反映了不同荷载作用下,沉降量变化趋势;s(沉降)~lgt(时间)曲线反映了在相同时间段,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沉降情况。
7.4.2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例如:S1点试验最终加载至280kPa,累计压板沉降量31.47mm,卸载后残余沉降16.91mm。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附录A.0.9,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对振冲桩复合地基: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0.01所对应的压力;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其中:s——相对变形值,mm; b——承压板的宽度,mm。
b取值为1 000mm,相对变形:s=0.01×b=10mm。从图2可以看出该曲线呈圆滑型,特征点不明显,无明显陡降段。按相对变形s=10mm从图2找出对应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75kPa,规范规定按相对变形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1/2,因此取最大加载值的一半140kPa作为该点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各点试验结果见表4、表5。
篇三:汾河三坝(施组)01
第一节 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依据《汾河三坝拦河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标》【合同编号:FHSBJGGC-JZ-TJ-02 (2013)】招标文件、图纸及补遗等。
(2)国家及部门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与标准。
(3)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
(4)我局在其他类似水利工程中的施工经验。
2主导思想
质量第一,安全首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3施工组织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始末分明,贯彻始终。
遵章守纪,尊重科学,确保工期,质量第一。
强化管理,忙而有序,确保安全,爱护环境。
4编制原则
(1)按确保质量、安全,争创优质工程,严格执行招标文件,确保工期的总体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总体布置在满足施工、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布置合理紧凑,遵照环保法规和规范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
(3)尊重设计,服从监理工程师,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和有关规程、规范施工,采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确保质量,降低造价,力求均衡生产,充分发挥机械效力,安全、优质、高效、全面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4)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和安全保证措施,在业主的领导下,形成文明施工的良好环境。
(5)与当地政府部门、附近村庄建立良好的协调工作关系,共同促进工程建设。
第二节 工程综述
1工程概况
(1)概述
汾河为黄河一级支流,也是山西省内第一条大河,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的管涔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宁武县及静乐县,于娄烦县静游镇流入汾河水库,出汾河水库经古交峡谷经过汾河二库,由兰村出山口流经太原盆地,至灵石县又进入灵霍山峡,向西南流经临汾盆地,至万荣县汇入黄河,汾河全长约710km,流域面积39471km2。汾河干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太原北郊兰村以上为上游段,兰村至义棠段为中游段,义棠以下为下游段。
汾河灌区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绝大部位于汾河中游段。灌区位于东经111°55′~112°37′,北纬37°7′~37°53′。北部从太原市北郊区上兰村起,南部到晋中地区介休县洪相村,长约140km左右。西以太(太原)汾(汾阳)公路和磁窑河为界,东以太(太原)三(三门峡)公路和南同蒲铁路为界,东西宽约20km。灌区地跨三个地市,即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9个县区,即太原市的北郊区、南郊区和清徐县,晋中市的祁县、平遥县和介休市,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和汾阳市。受益面积149.55万亩。
汾河灌区设有一坝、二坝、三坝三个取水枢纽。
汾河三坝取水枢纽位于汾河中游的平遥县南良庄村南,担负着平遥、介休、汾阳三县市的35万亩土地的灌溉用水任务。
因三坝原拦河闸最大泄洪量小,防洪标准低,砍坝泄洪的概率高,每次砍坝后直接影响当年的用水灌溉,为解决上述问题,1977年省治理汾河规划中提出改建汾河三坝拦河闸工程。1978年5月23日改建工程正式开工,1980年6月完成拦河闸主体工程建设,7月17日投入运用。1981年9月30日全部工程竣工。
由于该闸建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工程整体老化、年久失修,损坏十分严重,目前带病运行,致使其不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已经成为防洪的安全隐患。
(2)工程任务
汾河灌区设有一坝、二坝、三坝三个取水枢纽。汾河三坝取水枢纽位于汾河中游的平遥县南良庄村南,担负平遥、介休、汾阳三县市35万亩土地的灌溉任务。汾河三坝
灌区是一个有坝取水的灌区,通过拦河水闸挡水、蓄水,而后分别通过灌区东总干渠和西总干渠进水闸进入东总干渠和西总干渠,所以该闸的工程任务是防洪、节制和灌溉。
(3)工程规模
汾河三坝拦河闸原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泄量为1500m3/s;校核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泄量为2000m3/s(原新旧闸联合泄洪)。本次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根据过闸流量指标确定汾河三坝拦河水闸为Ⅱ等工程,属大(2)型水闸,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3级;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相应下泄量1790m3/s,闸前设计水位743.85m;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相应下泄量2450m3/s,闸前校核水位744.78m。
(4)现有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拦河闸现状
拦河闸设计泄量为1500m3/s,校核流量为2000m3/s,当洪水流量大于1500 m3/s时,需破除原泄水闸前土坝渲泄。拦河闸共6孔,每孔净宽10m,闸底高程738.24m,闸前最高水位为744.94m。工作闸门采用弧形钢闸门,配备2×22.5t固定电动启闭机,检修闸门采用浮体叠梁式钢门,闸室基础用砂砾料换基厚2m。闸下游设钢筋混凝土消力池,长18m,深1.8m。闸室和消力池四周基础处设置深7.8m钢筋混凝土板桩。消力池下游依次设37m长海漫、27.4m长防冲槽,拦河闸上下游翼墙采用连拱空箱式挡土墙,拦河闸两端与土坝相连,裹头用铅丝笼块石和干砌石护坡。闸室上部公路桥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原工程中的观测设备,因水闸建成已有43年,目前各项观测设施已全部失效。
2)拦河土坝
挡水土坝长580m,其中左坝长430m,右坝长150m,坝顶高程746m,坝顶宽8m,上游坝坡1:1.5,采用干砌石护坡,下游坝坡1:1,采用草皮护坡,最大坝高8m。
3)旧闸
原拦河闸最初兴建于1932年,位于拦河闸西140m处。全闸共计11孔,单孔宽5.7m,闸墩高4.4m,宽1.88m,闸总宽81.5m。全部采用水泥砂浆和料石砌筑。最大泄量为770 m3/s。
(5)拦河闸加固措施
根据工程防洪、供水等工程任务,结合工程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在选定拦河闸加
固处理方案的基础上,工程加固布置如下:
1)拦河闸向东增加泄洪闸2孔;
2)加固拦河闸右岸翼墙、拆除重建左岸翼墙及上、下游裹头护坡;
3)拆除重建原拦河泄洪闸上部结构;
4)加固现有6孔闸上游混凝土铺盖、下游混凝土消力池、护坦;
5)对闸墩表面进行修补、防碳化及外观处理;
6)更新拦河泄洪闸闸门及启闭设备;
7)更新拦河泄洪闸电气设备;
8)加固左、右拦河土坝;
9)更新坝顶路面;
10)加高培厚拦河闸左岸上、下游近闸堤防;
11)更新补充水闸观测设施。
(6)电气及金属结构
1)金属结构
山西省汾河三坝拦河水闸现有6孔泄水闸,本次除险加固新增2孔,共设8孔泄水闸。拦河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金属结构设计包括拆除与更新制作两部分。
拆除部分包括:
1)拆除现状6孔叠梁门门槽埋件;
2)拆除现状6套弧形工作闸门;
3)拆除现状6套弧形闸门启闭机;
4)拆除现状叠梁门启吊设备及轨道。
更新制作部分包括:
1)更新制作弧形钢闸门8套;
2)更新制作检修叠梁闸门1套;
3)更新制作叠梁门门槽及门库埋件共计9孔;
4)更新制作弧形工作门门槽埋件2孔;
5)更新制作叠梁门单轨移动式启闭机轨道1件;
6)更新单轨移动式启闭机1台(电动葫芦2个);
7)更新制作自动抓梁1台;
8)更新制作弧形工作闸门启闭机8套;
9)对现有6孔弧形闸门门槽埋件进行防腐及不锈钢贴面校直处理等。
2)电气设计
①更换原有变压器;
②更换陈旧老化的配电设备、柴油发电机及供电线路;
③改造增设闸门自动控制系统。
④改造大坝照明设施。
2水文
(1)流域概况
汾河为黄河一级支流,也是山西省内第一条大河,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的管涔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宁武县及静乐县,于娄烦县静游镇流入汾河水库,出汾河水库经古交峡谷经过汾河二库,由兰村出山口流经太原盆地,至灵石县又进入灵霍山峡,向西南流经临汾盆地,至万荣县汇入黄河,汾河全长约710km,流域面积39471km2。汾河干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太原北郊兰村以上为上游段,兰村至义棠段为中游段,义棠以下为下游段。
汾河三坝取水枢纽位于汾河中游的平遥县南良庄村南,担负着平遥、介休、汾阳三县市的35万亩土地的灌溉用水任务。
(2)气象
汾河流域处于中纬度大陆季风带,受季风影响强烈,并具有山区气候之特点。春季回暖迅速,温度明显上升,雨水稀少蒸发量大,干旱多风沙;夏季温暖湿润,雨量集中,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也同时出现在这一时期;秋季降温迅速,雨量骤减,气候凉爽,9月份以后,受北方冷气团影响,常常造成气温急骤下降;冬季严寒干燥,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当蒙古强冷空气侵入,其气温降幅可达20℃左右。
根据汾河三坝附近平遥县气象站1972-2000年共29年实测资料统计,本区域年平均气温10.4℃左右,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6℃(1999年7月30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4.1℃(1990年2月1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15.5mm,最大日降水量为317.3mm(1977年8月6日);多年平均蒸发量1781.8mm;平均风速2.2m/s,历年最大冻土深度81cm(1993年1月30月)。
(3)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