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2020-11-17 13:53书业网

篇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乌沙镇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的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1、留守儿童家长对教育认识的肤浅。

教育本身是一种高回报的生产性投资,而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一种只赔不赚的消费性投资,从而不愿投资或拒绝投资。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相对于农村“高昂的”高等教育与动辄会破的“铁饭碗”让他们对“从学前景”不太乐观。

2、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严重。

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年龄差距较大,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

3、留守儿童的学习不容乐观。

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这些小时候的弊病长大后往往就成了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影响着人的一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水平,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学习的发展。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家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从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及学习习惯现状,分析、筛选有价值信息,找出对他们学习习惯影响的普遍性问题。揭示家庭教育与学习习惯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的内在联系,构建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学习习惯指导模式,改善家庭教育模式,明确学习的目标,探索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理想的“留守儿童”的指导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势必为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实践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标准日益提高。能适应现代与将来社会的人才,必须是能够自主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等良好学习品质的人。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现状,有针对性地改进家庭教育观念、学法,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无疑是留守儿童、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众望所归。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实现终身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

三、课题的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现在校的小学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隔代教育严重,重“养”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造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此次调查研究是通过对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学习习惯,通过应用研究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从而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现状,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全面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2、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和持续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社会。现代社会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作基础。

3、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让作为社会生活群体的人敬业、乐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社会,用宽阔的胸襟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用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来引导自己。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数量调查分析

2、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

3、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调查分析

4、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研究

5、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以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法、对比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选取“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跟踪、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主要用于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2、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影响的看法以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状况进行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

3、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

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摸索出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的方法,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文杰同志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五老”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离退休干部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在2013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形成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值得推广的成果,为我校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教育和教研教改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9月到2012年6月实验准备阶段:1、成立研究组。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3、确立子课题。4、制定研究方案。5、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6月到2012年9月实验实施探究阶段:

1、调查研究

(1)研究目标:深入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及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现状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重要性,认清不同层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特点及差异,探索转变“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的可行性研究途径,初步构建“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学习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与座谈;

(3)内容与步骤:

①编制问卷: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学习习惯的影响,课题组将参考有关资料编制问卷,然后邀请部分专家、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②展开调查:

A、对乌沙镇小学在校留守儿童实施调查;

B、对乌沙镇小学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

C、利用家长会对乌沙镇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③调查结果处理: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提炼更科学的学习品质结构,写出调查报告,初步设定转变“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法的实施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学习管理、评价体系。

2、个案研究

(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研究目标: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指导模型假设,提出教育干预措施假设,通过班主任老师、课任老师和同学互助小组的学习互帮活动,逐步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逐步完善家庭支持系统;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乌沙镇小学五年级部分“留守儿童”个案。

3、子课题中期管理: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检查进展,探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逐步完善“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留守儿童”学习管理和评价体制。

4、再现实证研究:进行第二次后测,分析实验结果,再次检查、修正一期实验成果。

5、形成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学习管理和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2012年9月到2013年6月总结结题阶段: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实践、总结,提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探索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影响的原因。

2、撰写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论文

3、构建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养的模式

4、构建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式

5、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乌沙镇小学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2011年9月

乌沙镇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篇二:开题报告——留守儿童

xx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填写)

篇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随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产生了。近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真实、全面的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我国提出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能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推进该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

1、留守儿童含义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2、我国目前留守儿童社会现状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全国妇联(2010),全国 12 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

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缺失,从而产生了很多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留守儿童自身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以山东省为例,该省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非常恶劣,其被害率达到令人吃惊的 46.39%,比非留守儿童高出 16.53 个百分点。

李宝峰指出,留守儿童中心理有各种轻度及明显问题的,其人数比例为31:10,整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李宝峰,2005)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57. 16%有过失行为,41. 13%有破坏行为,35. 12%有说慌行为,30. 16%有攻击行为,27. 16%有抑郁心理,

24. 15%有恐惧感心理,27. 14%有焦虑心理,22. 17%有易怒心理,7. 14%有偷窃为。

周宗奎研究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较明显的表现出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都是在父母外出后,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小学中女生表现尤其明显(周宗奎,2007)。

综上所述,虽然近期由于舆论报道的因素,社会各界以及国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政府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文化与心理的教育力度、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等加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上,无论是已有的还是新出现的,都亟待解决。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来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

在菲律宾,估计有 880-900万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Kakammpi in Parrenas 2005)。

在摩尔瓦多,一项研究表名 0-14 岁的儿童中约有 31%被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家中,有 5.4%被父母双方留在家中(UNICEF Moldova/SU-SSC 2006)。2002 年,

13%的墨西哥人和将近 22%的萨尔瓦多人移民到美国居住,而不得不把他们的子女留在原籍国家(Cortina&de la Garza 200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C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南南合作特别局(SU-SSC)的研究指出,大概 100 万里斯里兰卡儿童因其父母外出寻找工作而被留在家中(Save the Children)。

2、国外针对移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部分研究者受Bowlby影响,认为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分离会影响其后期发展。摩尔多瓦的儿童报告,在父母离开后,自己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金钱和物质补偿不了远离父母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可长达10年之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未成年怀孕、滥用药物、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问题上有更大的风险。在摩尔瓦多,1993-2000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与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增加有很大关系,其中60%的犯罪者是留守儿童。

综上所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地域、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研究内容涉及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背景、规模以及因父母迁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通过研究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外移民留守儿童有许多相似之处,已有研究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从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宏观和微观原因入手,深入分析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对和谐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剖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深远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文献资料法和老师的理论知道。本文的理论研究是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留守儿童的文献资料,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为实际应用做理论铺垫加上老师的理论知道,为我的论文完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写作进度:

2013年11月 选题,收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

2013年12月初开题

2013年12月末开题报告终稿

2014年1-2月 论文写作

2014年3月初 完成论文初稿

2014年4月初 完成论文二稿

2014年4月中旬 完成论文三稿

2014年5月初 定稿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大山深处看望农村留守儿童 .央视网 .2014年01月27日 [引用日期2014-01-28]

[2] 潘锋. 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与对策[J]. 现代教育, 2011(4): 19-20.

[3] 刘丽娟, 刘亚茹.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 百科论坛, 2011(8): 179.

[4] 蓝威, 彭本利. 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32-135.

[5] 黄淑珂.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思索[J]. 赤峰学院学报, 2011, 3(7): 142-143.

[6] 何征南.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7-8.

[7] 任相昀.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黑龙江史志, 2012(1): 68-75.

[8] 建青, 于仁昌, 孙丽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 实践与探索, 2011(2): 53.

[9] 刘浪, 高石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 安徽教育, 2011(2): 35-37.

[10] 王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6): 34-36.

[11] 蔡玉军等.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12 (03).

[12] 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1).

[13] 吴霓,廉恒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主观评价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02).

[14] 林忠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与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

(11).

[15]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6] WayneP.ConnieWW. Social Adaptation After Cardiothoracic Transplant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f[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11.(5).

[17] Mary L Blackburn. America’s Grandchildren Living in Grandparent Households[J].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2011: 24-27.

[18] Delancey,J.,et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ofleft-behindchildren:Across-sectionalsur-veyiuralChina[J].QualLifeRes,2010,19:775?780.

[19] Gil,Birmaher.Emotionalandbehavioralprob-lemsofChineseleft-behindchildren:Apreliminarystudy[J].SocPsychiatEpidemiol,2010,45:655?664.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