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

科学发展观总结2018-09-13 12:13书业网

XXX大学2012-2013-1期末课程考核?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生的现实启示

院 系: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电 话:

电 邮:

得 分:系概论》

2012年月日

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

摘 要: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是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提出与国内背景的分析,阐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国内背景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启示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报告深刻阐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彻底,指导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连日来,党的十八大代表纷纷表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1】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2】

①发展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

②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

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

③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要在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发面作出个大的努力。使人口增长与

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互相协调,相互适应。让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相互适应。努力地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国内背景:

①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由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我国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完善阶段实际上是攻坚阶段、决战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若不能全面、协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就很难推行。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加入WTO标志着参与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既扩大了我国市场空间,也引起了贸易摩擦增加和资源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大。

②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基本国情对发展的制约。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均资源少,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劳动力众多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人口总量、就业人口、老龄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四大高峰”接踵而来,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是今后一个长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③科学发展观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一方面,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带动和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使国际社会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国际上各种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早已成为各国争夺和急于控制的重点。我国必须科学地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更好发展。【4】

④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我们大学生正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我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不是一个游乐的场所,而是人生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学不应成为一个滋生腐化堕落的温床,而应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训练场。需要强调的是,自身的发展

不能只为了提高一项能力和素质而片面发展,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狭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发展。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又快又好,促进全面发展,科学和谐发展。

① 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的自身成长过程中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当然,善待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它是关心他人,善待他人为前提,这要求我们要善待、爱护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学会理解和宽容,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人格和思想,无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人为本的自我成长应该是在有利于自身的同时也能为他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机会,树立榜样,不应该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基础上,应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② 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做到全面协调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应该全面地发展,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我们在学习好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应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锻炼坚强过硬心理品质以及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的勇气;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适应承担校内外相应工作职责,尝试社会兼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和实践领域,在已涉足领域要争取有所突破,未涉足的领域要大胆尝试,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应该是一个多项发展因素相互协调的发展,做到身心协调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从容抵抗外界的大小干扰,有利于自身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勤劳节约意识,艰苦奋斗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不搞奢侈浪费和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

③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交流是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主动学习,多与大家交流,学习经验,汲取教训。经验是成功的指南,有教训才能显出经验的正确,人的可贵之处,就是来之教训的有时比来之经验的还要多。这恰恰就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可持续相联系。试想,一个孤立人不与别人交流,何谈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大学生积极学人所长,成就海纳百川之气势。

四.结束语: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于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

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人活在世上就要面临竞争,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永远充满了斗争喧哗,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好坏也是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不过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是民族主义强烈,我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我们应该更好的将我们的爱国之心运用在学习之上,将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将来报效祖国的时候,也好做到胸有成竹,手到擒来!

参考文献:

【1】申琳、杨明方.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N].人民日报2012-11-12(01)

【2】刘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J].中国商界.2010年01期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004-9-19)

【4】 赵继伦.《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M]2008年第2期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