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初一语文) [1500字]
苏州市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2. ①天(qià ②玛ǎo)
3.③叱à)风云 ④丰功伟(jì)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产生了很多脍治人口的诗篇,有熔铸了大漠粗犷豪迈的
军旅之诗,有饱含历史苍桑巨变的呕心励血之作。这些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读诗诵诗,是提高文学素养、陶野精神情操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8分)
(1)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2)相呼相应湘江阔, 。 (郑谷《鹧鸪》)
(3)惟有绿荷红菡萏, 。 (李商隐《赠荷花》)
(4)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6)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 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8)王维《使至塞上》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成为千古名句的一联是:
, 。
4.阅读名著 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4分)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体。 请问:“裙钗”指的是谁? 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猴王又为什么要“有
意说亲由”?
5.专题探究——荷(4分)
(1)荷又名 、 等。
(2)老师要求上网查找关于荷的资料,在某网站上当你发现下面这样评价荷的言论时,请根据学习的收获谈谈自己的反对意见。(不少于40字,2分)
网友言论:我讨厌莲花,从污泥里汲取营养,长大开花,却吹嘘“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自命清高,多少还有点舍弃根本、忘恩负义的味道。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二部分(46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6—9题。(1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
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
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益习其声 (2)驴不胜怒,蹄之
(3)以为且噬已也 (4)因跳踉大 ..
7、翻译下列各句。(4分)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8、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一些成语,你能写出其中的两个吗?(2分)
9、说说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完成10—11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0、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
与
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
等多个历史典故。
1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
是什么?(2分) 阅读课文《三个太阳》选段,回答 12~16题。(共10分)
①呵,这就是南极!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
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成群结队的企鹅步履蹒跚地朝你走来,用真挚的眼神望着你;而调皮的雪燕,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你的帽子上轻轻一啄,又飞走了……
②她站在那里迟迟不敢迈步。后来,她踮着脚尖轻轻地走着,只觉得每一脚
踩下去,腿都
在微微发颤。……
③接着,连续七天,她一直战斗在紧张繁忙的建设工地,大家老劝说:?画家,
这里干活儿不缺你一个人,快去画你的画吧!?她笑笑,没走,觉得自己早已融进了这个集体之中。
④但是,她没忘记自己的使命,她用画家那一种独特的目光注视着身旁这些
?南极人?。
⑤他,考察队队长,已是第三次来南极考察了。前些年,他到国外参加南极
会议,那时我国还没有在南极建站,会议最后要表决时,主持人宣布没在南极建站的国家没有表决权,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为了筹建长城站,他费尽心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别看他沉默寡言,心里却裹着一团火。他在工地上对大家说:?我们这里虽然只有一名画家,但我们大家都应该是画家,每人添一笔,把长城站画得更美丽!?
⑥他,测绘工程师,站里的英语翻译。哪儿活累去哪儿,开车、修艇、驾驶
雪上摩托,什么都会,大伙儿开玩笑:?给他一架飞机他都敢拆。?他太累了,眼皮老有些浮肿,好几次端起饭碗就睡着了。?
⑦他,地球物理研究生,典型的80年代青年。风再大,每天四次(包括深夜
12点)到后山观测所取数据,够辛苦的。不过他老是乐呵呵的,有时间,还要扭动身子,来一段迪斯科。
⑧他,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那天,他悄悄找到她,说:?画家,
今天是我儿子生日,求你帮我画张画,就画我现在这种胡子拉碴模样,儿子才一岁还不懂事,等他长大了,我把这张画送给他,告诉他:‘你爸爸曾经在南极战斗过。’?
⑨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12.文中四个“他”身上所共同具有的“南极精神”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你任选其中两人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2分)
13.“一姿一容总关情”讲的是人的动作、神态与内心情感的联系,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选文第二段进行赏析。(2分)
14.请你选出对选文写法或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
A.第一段写景中倾注了作者强烈热爱南极之情,把南极写得十分可爱。
B. 文中主要运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精神,女画家正是在他们身上读出了南极
精神的内涵。
C.考察队队长“心里却裹着一团火”完全是由于大会主持人对中国的蔑视。
D.上文中多次谈到“画家”这一概念,但它们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
15.有人说,文中女画家也是个有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请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看法。(2分)
16.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上文,归纳出考察队员们在南极艰苦工作的原
因。(2分)
材料一:由于南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和奇特的环境状态,许多学科的研究必
须在南极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另外,南极地区的一些科学问题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
材料二:南极洲有储量巨大的矿产、生物和淡水资源,尤以铁、煤、石油、
食品和淡水等资源为多,而中国目前正面临能源短缺、淡水紧缺、绿色天然食品需求大等方面的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7-19题。(8分)
地震云,事后之明?
每逢有地震发生的时期,网络上总会出现相关“地震云”的照片。地震云
到底是不是伪科学?海地大地震时它们又跑到哪里去了?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说法的是一个日本政治家,曾任奈良市市长的键田
忠三郎。他在1956年日本福冈7级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随后几十年,中国和日本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和总结,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其形态或成一条狭长的云带,人称“飞机云”;或成辐射状的“扇骨云”带;或一条一条平行排列的“肋骨状”云。通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
关于“地震云”的生成机制,第一种是热能和水汽释放理论,当板块运动
时会从地表释放出大量的高温高压水汽,水汽上升在大气中形成狭长的“地震
云带”。另外一种理论是说地震之前地磁场以及电磁场都会发生变化,于是水
汽或者尘埃受到影响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云。
不少人利用类似理论预报地震,比如旅美华人寿仲浩就是其中一位。他靠
看卫星云图上地震云带的位置做了十几年的地震预报,并自称成功地报出2003年12月伊朗办姆地震。有的报道甚至称他为“读懂了云的语言”的人。
“地震云”成为这些自发研究地震预报的人们关注的话题已经数十年,网
上流传着无数声称是在大地震之前拍摄到的各种“地震云”图片,还有人统计
比较各地“地震云”传闻和事后发生地震的相关性。他们声称,“地震云”出生地震。
与此同时,“地震云”几乎完全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它既不是气象
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学术名词。其不流行到连认认真真地用科学知识反驳“地震云”的文章都少之又少。讨论“地震云”的几乎只有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人士。不但欧美气象部门没有关于地震云的课题,中国气象部门和日本气象厅也没有。“地震云”的支持者对此的看法是由于“气象学家和地震学家片面地否认和牵
强地用气象学理论解释”,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
在气象学和地震学工作者看来,“地震云”是一个缺乏理论基础、充满民
间想象的“传说”,起码它还有这几个待解答的疑问:如何证实“地震云”是
“潜伏”在普通云中的“地震使者”?如何证实地震之前会有如此大量的热能
和磁场释放,并产生高空的云?“地震云”的出现和维持时间怎么与地震活动
搭配?如果说“地震云”是地震的终端产品,那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选自《南都周刊》2010年第6期,有删改)
17.结合画线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地震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8.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大多”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9.本文题目很有特色,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4题。(12分)
老王(节选)
杨绛
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⑵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
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⑶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
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⑷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⑸“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
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
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⑹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
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⑺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
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⑻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
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⑼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
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⑽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
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
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0、作者主要讲述关于老王的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① ② ③
21、从文章对老王的语言描写中撷取一个例子,说说老王的性格特点。(2分)
语言描写: 性格特点:
22、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⑹段中加点字“镶嵌”或第⑺段中加点字“强笑”的.
表达效果。(2分)
镶嵌: 强笑:
23、文章第⑺段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3分)
24、下列表述中,最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几段的描写,反映了老王孤苦伶仃、生活窘迫的艰难处境。
B、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是因为他们有平等观念和人
道主义精神。
C、老王临终前一天给“我”送鸡蛋、香油是因为他想换几个钱。
D、文末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是因为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
第三部分(60分)
请以“心灵被 触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要写出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1.①堑 ②瑙 ③咤 ④绩
2
3.略
4.要点:①“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②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③孙悟空对罗刹女“虽然生狠怒”,但还是“有意说亲由”,是因为他要借罗刹女的芭蕉扇去扇灭火焰山之火。
5.(1)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芙蓉等
(2) 不设统一答案。参考:我喜爱莲花,出淤妮澍不染是节操高洁;在池塘中供人欣赏,净直吐芳,这是在传播美丽,美化环境;人们赞美莲花是发自内心的,是对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的追求。
6、(1)逐渐 (2)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3)将要 (4)于是
7、(1)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这件事(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8、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庞然大物
9、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10、D
1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2.(1)考察队长呕心沥血筹建长城站。(2)测绘工程师任劳任怨工作,且敢于探索。(3)物理研究生不畏辛劳观测实验数据,且乐观面对艰苦生活。(4)邮局“局长”为大家舍小家。
13.“迟迟不敢迈步”体现女画家不敢相信真的到了南极。“踮着脚尖”“轻轻地走” ,“腿都在微微发颤”表现出女画家梦想成真后生怕“梦”醒而异常小心,或许是生怕破坏了这纯洁、宁静的世界,突出了她来到南极的激动之情和南极带给她的神秘感。
14.C(原因:考察队队长“心里却裹着一团火”不仅由于大会主持人对中国的蔑视,更有立志为国争光的豪情)
15.女画家是一个有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原因:(1)“连续七天,她一直战斗在紧张而又繁忙的建设工地上。”可见她不畏艰辛为南极建设做贡献。(2)她 “觉得自己早已融进了这个集体之中”,是“南极人”群体中的一员。
16.(1)在南极建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这直接影响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2) 南极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且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3)研究开发南极资源可以解决我国资源紧张的问题。
17.示例:“地震云”是地震发生前,出现在上空的一些有规则的云彩。(要用下定义的形式概括,否则酌情扣分)
18.不能去掉,“大多”是“大多数、大部分”的意思,表示在距离“地震云”数百到上千公里以内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情况占很大比例,但并非全都会发生地震,语言准确。去
掉后就是全部了,与事实不符。
19.醒目地交代了说明的对象;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用问句作题,能引起多数人对“地震云”的关注。
20、(1)老王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2)老王送默存上医院,坚决不肯要钱。(3)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们家送鸡蛋、香油。
21、示例:语言描写: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性格特点:心地善良
22、①“镶嵌”,采用夸张的手法,把老王身体僵直、无法支撑的行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强笑”一词表达了作者错综复杂的心理,包含着“对老王的不幸而悲伤”和“对老王送油、蛋的感激”双重含义。
23、不是的。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24、C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