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法治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2019-01-15 08:44书业网

篇一:法治名言

法治名言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民无信不立。——《论语》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

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8、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9、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1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12、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弟子规》

13、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养正遗规》

14、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

15、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16、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

17、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8、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

19、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胡适

20、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21、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22、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 ——西塞罗

23、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24、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25、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法学格言

1、人无信不

立 国无法不安

2、普法是国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3、诚信塑造美丽人生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4、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5、好的习惯比好的法律更有价值

6、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7、保护恶就是侵害善

8、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9、 好人因为爱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坏人因为恐惧刑罚而憎恨犯罪

10、以身试法者愚 ,以法维权者智

11、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

12、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1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4、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

15、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 ——西塞罗

16、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作家丁尼生

18、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1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晋]陆机

20、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2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2、没有什么比善更受欢迎。

2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

24、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7页

25、有损害即有赔偿

2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27、天平的一边放上自由,另一边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28、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29、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30、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2、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

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33、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34、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35、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36、法,治国安邦之利器

篇二:法制名言警句

法制名言警句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官不私亲,法不遗爱。《慎子.君臣》

3、法败则国乱。 《韩非子.难一》

4、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盐铁论.申韩》

5、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6、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潜夫论.述赦》

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8、只有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有人民的意志所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9、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10、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11、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

12、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 孟德斯鸠

13、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 柏拉图

14、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

——(美)杰弗逊

15、愉快从遵纪生,幸福从守法来。

16、有益书常读,违法事莫为。

17、法治是稳定的基石,和谐是发展的保障

18、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

19、知律法于心,守法律于行

20、诚信是生活的通行证,法制是社会的安全网 路无规不畅,国无法不宁

21、法律不能让人人平等,但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

22、在民主的国度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度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23、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马丁

24、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棚濑孝

25、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

—埃尔曼26、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美〕德沃金 27、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

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

28、习惯法所不同于法律的仅仅在于,它们是主观地和偶然地被知道的,因而它们本身是比较不确定的,思想的普遍性也比较模糊。——[德]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29、法律并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平等,但是所有的人在法律面

前都是平等的。——波洛克

30、法官对任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刑罚。 ——贝卡利亚

31、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霍尔姆斯

32、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篇三:法治格言(中国古代)

法治格言、警句 (古代篇)

一、法律:治乱安国的凭据

1、先王以明罚敕法。 《易传、象传、噬嗑》

2、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3、法者,天下之仪也。 《管子、禁藏》

4、宪律制度必法道。 《管子、伍法》

5、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

7、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

8、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羲冠子、度一》

9、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

10、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12、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3、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之》

14、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1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黄帝经、经法、君正》

1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史记、循吏列传》

1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18、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19、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0、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

21、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新唐书、魏徵传》

22、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2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砥石赋》)

24、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刘禹锡《天论》)

25、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 (柳宗元《断刑论》)

26、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致君》)

二、重法:公正执法的基石

1、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2、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

《管子、法法》

3、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4、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5、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6、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 法法》

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 《文子、自然》

8、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10、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

11、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12、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13、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14、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韩非子、解老》

15、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8、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19、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20、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汉王符《潜夫论、断讼》)

21、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汉、刘安《淮南子、生术训》)

22、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23、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24、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25、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晋、葛洪《抱朴子、判子》)

26、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

(唐、马总《意林、淮南子》)

27、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王安石《周公》)

28、法出于仪、威于义。 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29、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苏轼《策别第八》

30、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31、法立于上则欲成于下。 苏辙

32、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 苏辙

33、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宋、陈亮

34、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三国演义》

35、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 张居正

3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明、庄元臣)

37、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 清、郑观应

38、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三、执法:法治公平的关键

1、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

4、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5、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 《管子、法法》。

6、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7、省刑之要在禁文巧。 《管子、牧民》

8、法令至行,公正无私。 《战国策、秦策》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1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1、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 《商君书》]

12、不以私害法,则治。 《商君书、修权》

13、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1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16、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17、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18、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

19、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

20、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21、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2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2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三国、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2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

25、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26、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27、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28、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 《三国志》

29、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30、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天论》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 (刘禹锡)

32、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33、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4、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欧阳修《纵恶论》

35、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36、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 苏轼《策别第六》

37、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38、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 明、薛宣

39、法不殉情。 《三国演义》

40、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清、李绿园《歧路灯》

41、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4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4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清、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