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唐代墓志铭收藏

墓志铭2018-09-14 20:26书业网

篇一:浅述春秋至唐代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

龙源期刊网 .cn

浅述春秋至唐代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 作者:张云珂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

摘 ; 要: 墓志铭作为古代非公务应用文的一种,始于春秋,在南北朝之际逐渐成熟,在古代文体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墓志铭的含义为起点展开,明确墓志铭的内涵,继而分析其产生及特点;接着根据墓志铭自春秋至唐的历史流变来发掘墓志铭的文体特征,总结每个朝代的墓志铭在文体特征方面出现的新特点,并对具有代表性的的墓志铭名篇进行分析,更直观清晰的归纳出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 墓志铭 ; ;文体特征 ; ;文体流变

墓志铭是古代碑志文中的一种,与墓碑文互为表里。《曾子固文集》有言:“碑表立于墓上,志铭则埋于圹中”,因此墓志铭又称“葬志”“埋铭”“圹志”“圹铭”等[1]。古代多数墓志铭刻于石碑上,也有部分刻于砖的称为“墓砖记”“墓砖铭”,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常见的墓志铭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往往以散文的形式记叙死者的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这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墓葬文化传承的载体,表现的形式[2]。

墓志铭在墓碑产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埋葬于墓中并刻有墓主事迹的石刻。随着历史的演进,不同朝代的墓志铭,在文体特征上体现出不同的新特点。中国古代的墓志铭源于石刻墓碑,而石刻墓碑又是碑刻的一种。碑刻,即是将文字刻在石碑上借以长期流传的文化产品。碑刻产生于甲骨泯灭、钟鼎衰微的秦汉之际的摩崖刻石,如秦代之《泰山刻石》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东汉后期群雄混战的局势和汉末晋初禁碑令的推行,客观上促进了墓志的兴盛,并最终促成了墓志文体的形成,它的出现乃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孔子曾言“慎终追远”[3],即为了缅怀祖先,必须重视丧葬之事。而墓志铭的主要作用便是“慎终追远”,从墓葬文化的角度而言,其在我国丧葬领域内地位十分重要[4]。所以,墓志铭也便成为古代文体学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人们深入挖掘探索。

总的来说,墓志铭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它拥有固定的形制;其二,它拥有惯用的行文风格;其三,它埋于墓中并具有标志墓主身份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墓志铭的内涵都与时俱新,体现出了时代的表征,并不断发展。

一、春秋至东晋为墓志铭的发轫期

《庄子》有云:“卫灵公卜葬于沙邱,掘之得石墩。有铭曰不凭其子。灵公夺而埋之。”[5]可知春秋之时便有刻铭于墓中者,此时墓志铭的特点是文字极为简约,尚处于萌芽阶段,并未成型。

篇二:唐代墓志总和目录(武德年间)

唐代墓志总和目录(武德)

李制墓志

武德1(618)11月

《全唐文补遗》5-96

李密墓志

武德2(619)2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上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3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18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109

苏玉华墓志

武德2(619)5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上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2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1

蔡泽及妻张氏墓志

武德2(619)8月

《全唐文补遗》6-232

那庐妻员买得墓志

开明1(619)5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上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1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1-28 《唐代墓志汇编》开明001

《全唐文补遗》5-97

张氏儿王氏墓志

延和18(619)9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4

于君妻耶书墓志

武德3(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3-15 《全唐文补遗》3-307

麴举墓志

武德3(620)5月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4

《唐代墓志汇编》开明002

《全唐文补遗》6-233(原题开明二年五月)

黄叶和尚墓志

武德3(620)9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上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2

郭恭荣碑

武德3(620)11月

《全唐文补遗》5-94

韦匡伯墓志

开明2(620)7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中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5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1-180 《唐代墓志汇编》开明003

《全唐文补遗》6-234

王仲及妻淳于氏墓志

开明2(620)9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中

《北图石刻拓本汇编》未收录(北图所藏)《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6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1-181 《唐代墓志汇编》开明004

《全唐文补遗》6-234

法济墓表

重光1(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5

张武嵩墓表

重光1(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6

张鼻儿墓表

重光1(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7

张阿质儿墓表

重光1(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8

严道亮墓记

重光1(620)3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9

张仲庆墓志

重光1(620)3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0

刘保欢墓表

重光1(620)11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1 《唐代墓志汇编》重光001

张弘震墓表

重光2(621)5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2

张保守墓表

重光2(621)1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3 《唐代墓志汇编》重光002

张士高墓志

武德5(622)2月

《北图石刻拓本汇编》11-1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1-29 《全唐文补遗》5-97

窦抗墓志

武德5(622)3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中

范法子墓志

重光3(622)6月

《唐代墓志汇编》重光003

麴庆余墓志

重光3(622)□月

《唐代墓志汇编》重光004

卢道助墓志

武德6(623)2月

《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69

崔氏妻库狄真相墓志

武德6(623)6月

《北图石刻拓本汇编》11-3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7 《唐宋墓志》1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2-1 《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70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3 《全唐文补遗》4-289

傅增邴墓表

重光4(623)7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4

郭敬墓表

武德7(624)7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1-6 《全唐文补遗》3-308

苏永安墓志

武德8(625)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1-7 《全唐文补遗》3-308

侯莫陈颖墓志

武德8(625)10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中

刘亮墓志

武德8(625)12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下

卢文楼妻李月相墓志

武德8(625)12月

《北图石刻拓本汇编》11-4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8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大1-24 (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唐代墓志铭收藏)《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4 《全唐文补遗》6-235

王伯瑜妻唐氏墓志

延寿2(625)1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5

崔长先墓志

武德9(626)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2-2 《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71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5 《全唐文补遗》6-235

赵意墓志

武德9(626)4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3-16 《全唐文补遗》3-309

高世达女高惠通墓志

武德9(626)4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3-17 《全唐文补遗》3-309

哥舒季通葬马铭

武德间(619-626)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6

篇三:墓志铭上的大唐风云(B)

墓志铭上的大唐风云

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唐代历史 一幅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 (一)

许笑雨

对千唐志斋有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评价。现任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赵跟喜言之凿凿:“它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年7月,赵跟喜上书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提出千唐志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和计划。信中说,千唐志斋是中国人民“创造性才华的杰作”,是“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特别的见证”,“具有全球的重要性”,故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充分条件。这个建议得到了洛阳市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申报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另一种声音显然也是肺腑之言,它来自一位不知名的网友:“这是一个内行看门道的地方,如果是外行还是别去了,再说路又远又不好走,门票还要30元。”在这个国内著名的旅游网站上,关于千唐志斋的留言几年来仅此一条。

“蛰庐”中 有多少繁华往事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西45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已故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张钫(字伯英)先生所建园林“蛰庐”的一部分,包括一个长廊、3个天井和15孔窑洞。这些建筑的内外墙壁上镶着1400余块历代墓志铭和绘画书法石刻,其中仅唐志就有1100多块,故名“千唐志斋”。这上千块唐代墓志铭,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有人称之为“刻在石头上的唐史”。2002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记者乘车去千唐志斋采访。从新安县出发,沿310国道向西,一路上没有多少车辆。宽阔的公路两边,生意冷清的加油站和一排排废弃的门面房似乎诉说着过去的繁忙。同行的当地同志说,高速公路通车以后,走这条路的人就很少了。

其实新安自古就是东西门户,交通要冲,县城东边不远处就是被称为“崤函孔

道”、“中原锁匙”的汉函古关。

突然就想到了杜甫。一千多年前,他正是在这一带触景生情,写下了不朽名篇《三吏》和《三别》。

当时,唐军已经从安史叛军手中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流亡多年的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了洛阳。但经历坎坷的杜甫还是改不了好说实话的老“毛病”。因为直言,他被唐肃宗贬到华州(今天陕西省华县)去做管理祭祀和学校工作的小官。带着失意的心情,杜甫去华州上任。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安史叛军还没完全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面对征夫离别的凄凉场面,杜甫含血带泪写下了《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接着他继续往西走,一路上又写下了《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

可以说,新安县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杜甫《新安吏》的“广告效应”。

心里还在默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车已经停在了千唐志斋博物馆的大门口。一街两行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都还没有开张,周围冷冷清清的。

这个近乎正方形的园子,是上个世纪初张钫先生建的私家花园,名曰“蛰庐”。蛰庐原来面积有近百亩,陇海铁路修建复线时,从园中穿过,划走了大片土地。如今的蛰庐还不到当年的五分之一。现在的蛰庐大门朝东,分南北两块。北面是一个花园,有张钫先生的墓园,有荷塘、假山,还有西沃石窟展览馆;南面一座豫西风格的青砖窑院就是千唐志斋了。

中原的冬天,如果没有雪,便是阴暗晦涩,满目萧杀,即便是花园里也看不到什么诗情画意。面积不大的窑院里,有斑驳失色的老屋,有枯黄的竹林和碎石铺就的小径。青瓦屋檐上,几只白羽鸟不时地飞起落下,发出啾啾的鸣叫,给庭院又增

添了几分萧瑟。

这里的工作人员听说记者来采访,又是倒茶,又是让烟。一句问候,一声感谢,路途中杜甫带来的愁绪瞬间就烟消云散了。站在庭院中间,周围环境一览无余。东面的廊壁上,刻着一副对联:“松柏有本性,园林无俗情。”西面3排前后相连的15孔窑洞,就是镶嵌着1000多块历代墓志铭的地方,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以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落款处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斋名??”朝南的正院上方刻着“蛰庐”二字,字大径尺,是康有为亲笔所书。 工作人员小毕轻松愉快的讲解,带领记者走进了80年前的张家花园。当时,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归隐老家铁门为父亲守孝。其间清闲无事,他就购地百亩,辟为花园,广植奇花异木,造假山,置怪石,并用青砖筑室,结庐蛰居,不理政事。就在这时,他碰到了同样失意落魄的康有为。

1923年,康有为去西安途中路过铁门,张钫用八抬大轿将其请到府上。张虽是军人出身,但酷爱金石书法,平生最喜欢收集名人字画、碑帖石刻。康有为是书界泰斗,一代名儒。两人有共同的爱好,自然聊得投机,遂成忘年之交。“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就在这个花园里,张钫与康有为把酒言欢。有一天,宴席上酒酣耳热之际,张钫拿出早年驻军关中时购得的“产碑”拓本一帧,让康观看。这“产碑”成石于秦代,开华夏碑刻之先河,即便是拓本也价值连城。张钫将其当性命看待,从不外露。康有为抚摸着“产碑”拓本,爱不释手。当时张钫肯定是喝得有点高了,表示要把这帧拓片送给康有为。康坚辞不受,并挥毫赋文一篇,以谢张钫的深情厚谊。

康有为在张家花园小住几日,不但为花园题名赠联,还留下诗作多首,着实令蛰庐增色不少。后来,张钫将康氏所遗全部手迹觅工刻石,收藏于千唐志斋。如今抬头再看那“蛰庐”二字,遒逸雄肆,果真是俊逸不俗,自成一派。“蛰庐”之名,其意当然是暗示张钫那一段闲居的日子,只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蛰伏,同时

也是康有为对自己当时心境的最贴切表达。

康有为在蛰庐拒收“产碑”拓本让人钦佩,但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所作所为却是另一番味道。去铁门前,康有为先去了驻洛阳的大军阀吴佩孚那里,他是专门去为吴的50岁生日祝寿的。康氏为吴佩孚撰写寿联一副:“牧野鹰扬,百世功名才半纪;虎踞龙蟠,八方风雨会中州。”

离开蛰庐后,康有为又去了西安他的学生刘振华那里。刘当时是陕西省主席,康有为又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华为五岳首,海纳百川流。”刘振华陪康有为到图书馆参观,康看到一部佛经,又是爱不释手。这次康有为与在张家时截然不同,他要求刘把佛经送给他。陕西民众知道此事后,组织人马赶到潼关截住了康有为,要求他把佛经还给陕西人民。最终,陕西民众追回了佛经。

要想看懂千唐志斋,先得弄明白啥叫墓志铭

早在汉、魏时期,墓志已露端倪。到了南北朝,墓志基本定型。随棺材埋入墓穴中的墓志,是为了防止以后陵谷变迁,导致后人不知墓主姓氏。墓志一般为两块二尺见方的青石相扣合,内面刻字。上面一块刻死者籍贯、官爵、姓氏,叫志盖;下面一块刻墓志正文,记死者谱系、履历等,类似小传。有的墓志后面附有对死者表达赞颂、思念之意的铭文。志用散文,铭用韵文。

千唐志斋所藏志石大多为洛阳北邙所出。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历代达官显贵都把北邙视为风水宝地,无论死在何处,大多嘱其后人还葬北邙。所以北邙的古墓之多难以确数。唐人有诗句说,“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旧人墓”,“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可见北邙墓葬之多。

古人的陪葬品比较多,导致盗墓之风盛行。北邙上下,自帝王将相到名门望族,十墓九空。清末修筑陇海铁路时取道北邙脚下,也触及了不少古墓。古墓被挖开后,墓中的东西当然都被洗劫一空,但墓志一般没人动。墓志这东西既笨重,又换不来钱,所以大都被弃之荒野,或者被村民搬回家去当块石头用。

张钫虽是军人出身,但颇有先祖遗风,喜欢舞文弄墨,酷爱金石字画。

在“蛰庐”中有一个不大的独立石屋,四周墙面挂满了爬墙虎枯褐色的枝蔓,这个石屋就是张钫的书房,名曰“听香读书之室”。当年,张钫先生款待宾客、谈书论画,都是在这里。书房正门刻着一副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 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两侧墙壁上,分别镌刻着张钫先生书写的8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字迹工整,朴拙无华。

一问一答,足见张钫先生的国学功力与造诣,其毕生钟情于墓志石刻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是行家,所以张钫懂得这些墓志铭的价值。张钫广泛收集历代墓志铭,然后辟地建斋,镶嵌保存。这些收藏最终蔚为大观,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千唐志斋。

窑洞中有一个唐人世界

隋大业14年(公元618年),炀帝死后,王世充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次年,他废掉杨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屈突通的墓志记载了当时屈和唐太宗一起讨伐王世充的战争。

王世充盘踞洛阳期间,洛阳百姓惨遭蹂躏。孙光的墓志中记录了当时洛阳的惨状:“初,隋末土崩,洛中云扰,米遂沸腾,斗至十千,顿踣于是成行,骨肉不能相救??”

武则天登基后,为了打击与她对立的唐宗室旧臣,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专办所谓谋反大案。酷吏们严刑逼供,株连无辜,使得全国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刻于公元703年的程思义墓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王侯将相连头下狱,伤痍诛斩,不可胜数??公卿侧足,行路掩首??”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危,宰相张柬之与恒彦范等人趁机发动政变,威逼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李显,恢复唐国号和唐的一切制度。在刻于公元723年的崔泰墓志中有这样的语句:“乃与绿林将军恒彦范等共图匡复,中兴之际,

篇四:墓志新辑唐代挽歌考论

墓志新辑唐代挽歌考论

作者:胡可先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

[摘要]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但大多数挽歌是在丧葬过程中由乐队演奏的。挽歌镌于碑石者,甚为少见。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有一批挽歌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唐诗文献。这类挽歌主要有两种类型:刻在墓志盖上的挽歌和墓志铭中的挽歌。这两种挽歌,无论是作者和哀挽对象,还是内容与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唐代挽歌与唐代丧葬制度、礼仪习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认识并了解唐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以新出墓志所载挽歌与传世挽歌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挽歌特殊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墓志;挽歌;唐代;文学价值

清人所编的《全唐诗》因为编纂时间短促,多以现存的唐诗总集进行整合,主要是利用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季振宜的《全唐诗》,再参合传世的别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编成,因而对于散落在各地的金石文献运用不够。后代的唐诗研究者运用石刻文献来补辑唐诗,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尽管如此。由于石刻资料极为繁富,又散落各地,不易搜集,故还有一些遗佚的石刻唐诗有待辑集。笔者近年从事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阅读了大量的新出石刻文献,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唐代佚诗,且与传世诗作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佚诗中有18首挽歌,大多刻在墓志盖上,这对于研究唐代的哀挽文学及相关的社会习俗,都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留存的挽歌有二百余首,这些挽歌大都是文人的作品,与墓志中的挽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颇有差异,明显呈现出文人之作与民间诗歌之别。刻于墓志的挽歌与墓志的序文、铭文所表现的情感一致,而又形式各异。既说明这种文学体裁是丧葬制度、文化与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显示了挽歌在文体上独异的特点。因而通过新出土的挽歌与传世文献相参证,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挽歌与丧葬制度、礼仪及习俗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挽歌作为诗歌独特类别的主体特征。

一、墓志新辑的唐代挽歌

新出土墓志所载的唐代挽歌根据所刻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墓志志盖上镌刻的挽歌与墓志志文中所载的挽歌两种类型。本文所辑挽歌以志盖镌刻者居多,而志文中所载者,目前仅辑得1首。

墓志盖上所镌刻的挽歌是唐诗中较为特殊的题材,传统的唐诗研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近来。陈忠凯、张婷根据西安碑林博物馆征集的唐宋墓志,参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辑录了唐代挽歌5首,宋代挽歌8首,并撰写了《西安碑林新藏唐一宋墓志盖上的挽歌》,始注意到唐宋时期墓志盖上的挽歌情况,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唐诗甚有启发。笔者最

近查阅了大量新出土文献,对有关这方面的挽歌加以进一步补正,仅唐代墓志盖上的挽歌就辑得17首,先抄录于下。

(1)《李神及妻郭氏墓志》盖:“剑镜匣晴春,哀歌踏路尘。名镌秋石上,夜月照孤坟。”按:墓主葬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二十九日。墓志2005年11月入藏西安碑林。

(2)《唐故天兴观主太原郭府君(远)墓志》盖:“明神无所鉴,贞良命不延。送终从此隔,号恸别坟前。”按:墓主贞元十五年(799)十一月二十日葬。墓志2005年7月13日入藏西安碑林。

(3)《张怀清妻石氏墓志》盖:“阴风吹黄蒿,苍苍渡春水。贯哭恸哀声,孤坟月明里。”按:墓主葬于大中九年(855)二月二十三日。墓志1990年10月山西省沁县故县镇出土,石藏山西省沁县文物馆。

(4)《唐故刘府君(让)墓志铭》盖:“阴风吹白阳,苍苍度秋水。冠哭送泉声,孤坟月明里。”按:墓主葬于咸通三年(862)八月二日。墓志2006年10月入藏西安碑林。

(5)《大唐故任府君(素)夫人李氏之墓志铭》盖:“篆石继文清,悲风落泪盈。礼泉彰孝道,幽壤万年名。”按:墓主葬于成通三年(862)十月十四日。墓志2006年7月13日入藏西安碑林。

(6)《任君妻赵氏墓志》盖:“篆石继文清,悲凉落泪盈。礼泉彰孝道,幽壤万年名。”按:墓主葬年无考。墓志2005年7月13日入藏西安碑林。

(7)《唐故孙府君(吴)及夫人墓志铭》盖:“玄堂更不开,儿女□声哀。秋风悲垅树,明月照坟台。”。按:墓主葬于成通十一年(870)九月二十一日。墓志2006年7月13日入藏西安碑林。

(8)《张国清及其妻杜氏墓志》盖:“阴风吹口阳,苍苍度秋水。车马却归城,孤坟月明里。”。按:墓主葬于咸通十二年(871)七月十一日。墓志2005年9月入藏西安碑林。

(9)《青陟霞及妻万氏墓志》盖:“洒泪别离居,孤坟恨有余。铭松春石上,残叶半凋踈。”按:墓主葬于成通十五年(874)二月七日。墓志2006年10月入藏西安碑林。

(10)《李公素妻王氏墓志》盖:“篆石记文清,悲风落泪盈。哀哀传孝道,故显万年名。”按:墓主成通十五年(874)八月十日葬。墓志2006年10月入藏西安碑林。

(11)《郑宝贵墓志》盖:“人生渝若风,暂有的归空。生死罕相逢,苦月夜朦胧。”按:西安碑林新藏,墓主葬于龙纪元年(889)八月十三日。墓志2005年11月入藏西安碑林。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