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仁墓志铭全文翻译
篇一:文言文翻译文本(生)
文言文复习之翻译文中的句子
阜宁县益林中学 金朝阳
文本一 (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范景仁墓志铭
苏 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臵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
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文本二 (2012-2013第二学期期初检测试卷)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要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云。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选自《池北偶谈》)
文本三
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
欧阳修
距长沙县西三十里,有墓曰狄君之墓者,乃予所记谷城狄君栗者也。始君居谷城,有善政,及其亡也,其子遵谊泣而请。呜呼!予哀狄君者,其寿止于五十有六,其官止于一卿丞。盖其生也以不知于世,若其殁而又无传,则后世遂将泯没,而为善者何以劝焉?此予之所欲铭也。
君字仲庄,世为长沙人。幼孤,事母,乡里称其孝。好学自立,年四十始用其兄棐荫,补英州真阳主簿,再调安州应城尉,能使其县终君之去无一人为盗。荐者称其材任治民,乃迁谷城令。汉旁之民,惟邓、谷为富县,尚书铨吏常邀厚赂以售贪令,故省中私语,以一二数之,惜为奇货,而二邑之民未尝得廉吏,其豪猾习以赇贿污令而为自恣。至君一切以法绳之,奸民、大吏不便君之政者,往往诉于其上,虽按覆,率不能夺君所为。其州所下文符,有不如理,必辄封还。州吏亦切齿,求君过失不可得,君益不为之屈。其后民有讼田而君误断者,诉之,君坐被劾。已而县籍强壮..
为兵,有告讼田之民隐丁以规避者,君笑曰:“是尝诉我者,彼冤民能自伸,此令之所欲也,吾岂挟此而报以罪邪?”因臵之不问,县民由是知君为爱
我。是岁,县民数万聚邑中,会秋,大雨霖,米踊贵绝粒,君发常平仓赈之。有司劾君擅发仓廪,君即具伏,事闻,朝廷亦原之。又为其民正其税.
籍之失,而使得岁免破产之患。逾年,政大洽,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时予为乾德令,尝至其县,与其民言,皆曰:“吾邑不幸,有生而未识廉吏者,而长老之名所记,才一人,而继之者今.
君也。”问其一人者,曰:“张及也。”推及之岁至于君,盖三十余年,是谓一世矣。呜呼!使民更一世而始得一良令,吏其可不慎择乎?君其可不惜其殁乎?其政之善者可遗而不录乎?君用谷城之绩,迁大理寺丞,知新州,至则丁母郑氏忧。服除,赴京师,道病,卒于宿州。
(选自《文忠集》,有删节)
篇二:文言文翻译文本(师)
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二、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 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
公姓范氏,名叫镇,字景仁。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范公参加进士考试,考中礼部试的第一名,初为官担任新安县的主簿。宰相庞籍说他有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官员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己。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当时陈执中担任宰相,范公曾经批评他学问不高,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后来陈执中的宠妾打死了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范公说:“如今天地阴阳不和,国家财政匮乏,人民贫困,盗贼嚣张,陈执中应当承担这些责任。但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有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说法。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
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人。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唯独范公激昂地说:“天下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立即上书说:“太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心。希望陛下选择宗族中贤德的人,给他们异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回音。于是范公就闭门请罪。执政大臣对范公说:
“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有人先进行挑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做事应当看它对与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还是难做。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你们说今天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天更难呢?”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天,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
忘忧国之心?”
王安石执政后,改过去的常平法为青苗法。范公上疏说:“常平法,始于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根据谷物价格的贵贱来收购和出售,用来方便百姓,常平法不能改变。而青苗法实行于唐代衰败动乱的年代,不足以做为效法的榜样。”三次上书,都没有得到答复。范公上书对皇上说:“我所提出的建议都不能实行,我也没有脸面继续在朝廷任职,请求陛下让我退休。”五次上书,最后指出王安石凭自己的喜怒而进行赏罚的行为,说:“陛下有接纳劝谏的胸怀,大臣却进献拒绝纳谏的计策;陛下有热爱人民的本性,大臣却制定残害人民的政策。”王安石大怒,亲自书写同意范公退休的诏书,并对范公极力诋毁。免去了范公翰林学士之职,以原来的官阶退休。范公向皇上上表谢恩,其中写道:“虽然说是请求退休离开朝廷,但怎敢轻抛忧国忧民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臵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
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范公退休居家后,专以读书赋诗自娱。有客人来到,就安排酒席尽欢而散。有人劝范公假称有病关门谢客,范公说:“人的死生祸福,都是天命。我能把上天怎么样?” 我正被问罪,下到御史台狱中,朝廷查找范公和我往来的信件文字非常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范公仍旧不断地上书救助我。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卒于元祐三年十二月,终年八十一岁。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 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
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 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 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7. C (范镇并未“获罪”,只是“待罪”,即在家等待获罪)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独引大体,略细故。(3分)
(1)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
【评分建议】3分。“独引大体”“略细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4分)
(2)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
【评分建议】4分。“济”“所以”“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3分)
(3)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或:抛弃忧国之心)?
【评分建议】3分。“乞身”“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新城县县令崔懋,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去济南,到了章邱西边的新店,遇到一个妇女,大约三十多岁,高高的发髻好像皇宫里的装束,发髻上戴着一个毡斗笠,锦缎衣服,弓鞋,穿着便于行动的紧身衣。腰里佩剑,骑一匹非常精神的黑驴,妇女神采四射,走得很快。尝试着问她是什么人,停住毛驴随便回答说:“不知道是什么人。”“要去哪里?”又随便答道:“去要去的地方。”一会儿向东跑去,快得飞鹰也追不上。崔懋说:“可惜我急忙着要到济南去,来不及追踪她的踪迹,我怀疑她是剑侠。”
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要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
无妨。”持朱封鐍山门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表侄鹓于是叙述莱阳的王生的话说:顺治初年,莱阳县有些差役,押解官银数千两到济南,用木夹拼成方匣状,把官银装着,晚上要到旅馆住宿,主人拒绝了,并且说,镇西北一里路左右,有个尼姑庵,凡是有行李的人,都去那里投宿。于是引导他去,刚到旅店时,门外有个男人戴着红帩头(头巾),相貌非常狰狞。到了尼姑庵,进门,有三间房屋,开门向东,床具设置完备;北而是观音大士殿,殿旁边有小门,锁着。敲门许久,才有个老妇人出来应门。把投宿的缘由告诉她,老妇说:“只管住在西边房子里吧,不会有妨害的。”过了很久,拿了一张朱红色笔写的封条,用钥匙开了山门进入西屋。差役们彼此告诫不能睡觉,点着灯烛,手拿弓箭、刀,等天亮。到了三更天,突然起了大风,山门轰然打开,正在吃惊地彼此看来看去,突然听到很凶暴的叫门声,大家急忙拿起兵器准备抵御。门已经开了,看去,原来是戴着红帩头的那个人。手里空空,只拿着一束迷香,扔在地上,所有人都倒地。到了天亮,才苏醒过来,银子已经没有了。急忙去集镇询问旅店主人,主人说:“这个人不时在集镇上游走,无人敢过问他,只有去尼姑庵投宿的人,才没事,现在你们应当去尼姑庵投诉他。但尼姑是一个有神异的人,必须我亲自前往求她。”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到了尼姑庵,老妇人出来询问是什么事。说:“莫非是为了昨夜官银的事情么?”回答她说:“是的。”进房子里说话。一会儿,尼姑出来,命令老妇人拿了蒲团盘膝而坐,旅店主人跪着告诉了她先前发生的事。尼姑笑着说:“这个奴才敢来作这种狡诈奸滑的事,罪孽应当处死,我当为你们做一了解。”看了看老妇人,进入里间,牵了一匹黑驴出来,取剑背在背上,跨在驴背上向南山小路去了。行走快如飞,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范景仁墓志铭全文翻译)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云。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市镇上围观的人有好几百,过了一阵子,尼姑徒步,手拿人头,赶着驴回来。驴背着木夹装着的几千两银子,好像一点也不重的样子。进门叫差役道:“来,看你的木夹盒子,官文封印和原来一样不?”检验了,果然和原来一样。把人头扔在地上,
说:“看我没有杀错人吧。”大家围观,果然是戴红头巾的人。团团围绕着行礼,道谢了离开。到了向东回去的时候,再去造访,尼姑庵已经空无一人了。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那个尼姑高高的发髻,装饰艳丽,穿锦缎衣服,绑腿,罗袜,看上去是个十八九岁的漂亮女子。市镇上的人说:“尼姑三四年前,和老妇人一起来的,不知道是什么人。曾经有做坏事的年轻人夜晚进入她的房间,被从腰部斩成两断,扔出墙外,从此没有敢冒犯她的人。
(选自《池北偶谈》)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1)可惜我急忙着要到济南去,来不及追踪她的踪迹,我怀疑她是剑侠。(每句1分)
(2)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3分)
(2)差役们彼此告诫不能睡觉, (1分)点着灯烛, (1分)手拿弓箭、刀具来等候天亮。(1分)(“相戒”、“明”、“手”各1分)
(3)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 。
(3)这个人不时在集镇上游走,无人敢过问他 。(“游”“谁何”及语句通顺各1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4分)
译文:1殿旁边有小门,锁着(1分)。敲门许久才有个老妇人出来应门(1分)。把投宿的缘由告诉她老妇说(1分)“只管住在西边房子里吧,不会有妨害的。(1分)”
(2)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3分)
译文: 2差役们彼此告诫不能睡觉, (1分)点着灯烛, (1分)手拿弓箭、刀具来等候天亮。(1分)
(3)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3分)
译文:曾经有做坏事的年轻人夜晚进入她的房间,(1分)被从腰部斩成两断扔出墙外,(1分)从此没有敢冒犯她的人。(1分)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3分)
篇三: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搅拌/矫枉过正 讹传/峨冠博带 讴歌/呕心沥血 ......
B.落款/络绎不绝 菜肴/遥相呼应 挟制/汗流浃背......
C.眉批/没齿不忘 租赁/不吝赐教 创伤/疮痍满目 ......
D.地壳/一窍不通 昵称/销声匿迹 曝晒/飞湍瀑流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教育部决定开展高中教科书使用的问卷调查,我市须自主确定分别位于市区和县城的四星级和三星级高中各一所参加调查。
B.青奥会日益临近,南京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青奥会已成为展现南京国际化形象和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C.近期全省有雨雪飘落,气温明显下降,但今冬气温是否较去年同期还有所降低,有关专家至今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D.美国重返亚太,并暗中纵容和怂恿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利用领海问题不断挑起争端,其根本原因还是冷战思维所导致的。
3.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一段话的深刻含意。(4分)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缓缓说道:?其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长得像神,一个长得像猴,我只是按你们的形状略加雕刻而已。?
4.以《红高粱》《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等作品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莫言, 获 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某中学文学社准备举办“莫言作品读书报告会”,请你拟一句活动海报的宣传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 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
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
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臵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
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恬于进取 恬:淡泊 .
B. 章累上,不报 报:上报 .
C. 落翰林学士落:免除.
D. 或劝公称疾杜门 杜:关闭 .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3分) ..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⑥死生祸福,天也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
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 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
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 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
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 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
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独引大体,略细故。(3分)
(2)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4分)
(3)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3分)
三、古诗词鉴赏 (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2分)
▲ ▲
(2)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靡有朝矣。(《诗经·氓》)
(2)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3)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4)奈何取之尽锱铢,▲ ?(杜牧《阿房宫赋》)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
(6)锦帽貂裘, ▲ 。(苏轼《江城子》)
(7)▲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第二》)
(8)君子引而不发, ▲。(《孟子·尽心上》)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信
梁实秋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平、快、挂,七长八短的一大堆。明知其间未必有多少令人欢喜的资料,大概总是说穷诉苦、琐屑累人的居多,常常令人终日寡欢,但是仍希望有一大堆信来。Marcus Aurelius 曾经说:?每天早晨离家时,我对我自己说,‘我今天将要遇见一个傲慢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说话太多的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乃是自然而且必要的,所以不要惊讶。’?我每天早晨拆阅来信,亦先具同样心理,不但不存奢望,而且预先料到我今天将要接到几封催命符式的讨债信,生活比我优裕而反来向我告贷的信,以及看了不能令人喜欢的喜报,不能令人不喜欢的讣闻等。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所以我当然也要接得此等信,不必惊讶。最难堪的,是遥望绿衣人来,总是过门不入,那才是莫可名状的凄凉,仿佛有被人遗弃之感。
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得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概,轻易是不肯写信的。你写信给他,永远是石沉大海,假如忽然间朵云遥颁,而且多半是又挂又快,隔着信封摸上去,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放心,里面第一页必是抄自尺牍大全,?自违雅教,时切遐思,比维起居清泰为颂为祷?这么一套,正文自第二页开始,末尾于顿首之后,必定还要标明?鹄候回音?四个大字,外加三个密圈,此外必不可少的是另附恭楷履历硬卡片一张。这种信也有用处,至少可以令我们知道此人依然健在,此种信不可不复,复时以?……俟有机缘,定当驰告?这么一套为最得体。
另一种人,好以纸笔代喉舌,不惜工本,写信较勤。刊物的编者大抵是以写信为其主要职务之一,所以不在话下。因误会而恋爱的情人们,见面时眼睛都要迸出火星,一旦隔离,焉能不情急智生,烦邮差来传书递简?Herrick有句云:?嘴唇只有在不能接吻时才肯歌唱。?同样的,情人们只有在不能喁喁私语时才要写信。情书是一种紧急救济,所以亦不在话下。我所说的爱写信的人,是指家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暌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在这心情之下,朋友的信可作为宋元人的小简读,家书亦不妨当作社会新闻看。看信之乐,莫过于此。
写信如谈话。痛快人写信,大概总是开门见山。若是开门见雾,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则其人谈话亦必是丈八罗汉,令人摸不着头脑。我又尝接得另外一种信,突如其来,内容是讲学论道,洋洋洒洒,作者虽未要我代为保存,我则觉得责任太大,万一庋藏不慎,岂不就要湮没名文。老实讲,我是有收藏信件的癖好的,但亦略有抉择:多年老友,误入仕途,使用书记代笔者,不收;正文自第二页开始者,不收;横写或在左边写起者,不收;有加新式标点之必要者,不收;没有加新式标点之可能者亦不收……因为有这样多的限制,所以收藏不富。
信里面的称呼最足以见人情世态。有一位业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常接到许多信件,开端如果是?夫子大人函丈?或?××老师钧鉴?,写信者必定是刚刚毕业或失业的学生,甚而至于并不是同时同院系的学生,其内容泰半是请求提携的意思。如果机缘凑巧,再加上铨叙合格,连米贴房贴算在一起足够两个教授的薪水,他写起信来便干干脆脆的称兄道弟了!我的朋友言下不胜欷歔,其实是他所见不广。师生关系,原属雇佣性质,焉能不受阶级升黜的影响?
书信写作西人尝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其亲切细腻仅次于日记。我国尺牍,尤多精粹之作。但居今之世,心头萦绕者尽是米价涨落问题,一袋袋的邮件之中要拣出几篇雅丽可诵的文章来,谈何容易。
11.“信”在本文中有哪四个别称?(4分)
▲▲▲ ▲
12.第2、5两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朵云遥颁: ▲阶级升黜: ▲
13.作者收藏信件应符合什么样的要求?请结合文中第4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不超过20个字。
(6分)
14.从本文可以看出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什么样的独特风格?请试作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雅与俗
莫 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为什么呢?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这话真正痛快极了!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谁不是俗人呢?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15.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6分)
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请简要概括。(6分)
▲ ▲
17.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
篇四: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对点测试题 四类关键文言虚词的翻译到位
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对点测试题
四类关键文言虚词的翻译到位
(每小题3分,共120分)
1.(2013·湖南)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译
(1)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做一般书生看待。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
解析 本题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省略句的考查。(1)“旧”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把;“诸生”是古今异义词,一般书生。(2)“及”,动词,比得上,后面省略代词“之”,即曹操,须补出;“待”是动词,对付;“得无??乎”是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3)“乖背”是动词,背离;“是”是代词,这;“良”是副词,确实、果然。
参考译文
《魏略》上说:刘备在樊城驻扎。这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攻击的地方,但刘表性格和缓,不懂军事。于是诸葛亮北上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做一般书生看待。集会议事完毕,众宾客都离开了,而诸葛亮单独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生性喜好制作饰物,当时碰巧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诸葛亮便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认为自己与曹操相比怎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此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的人少,而是登记在籍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征役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人口多了就可以征兵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英才大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如此。
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屋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去谒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虽然听说的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梅焕)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
(钱谦益《梅长公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
假部使者府以居。余既以谴来此,
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优游以忘其老。
(苏东坡《东轩记》,有删节)
译
_____
(3)胡颖,字叔献,潭州湘潭人。父,娶赵方弟雍之女,二子,长曰显,有拳勇,以材武入官,数有战功,颖自幼风神秀异,机警不常,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
十五》)
译
_
(1)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
现场答案
剖析 该答案从整体上看语意不通,究其原因是误解“抑”这个虚词。“抑”,这里不是动词,而是连词,表选择,译为“还是”。另外,句中的“其”字不能译为“你的”,这里应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的”。“其”字在文言文中从未有第二人称的用法,它一般作第三人称用,作第一人称是活用。
参考答案 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现场答案
剖析 该答案对句中两个虚词翻译错误,第一个是“既”,这是一个时间副词,表“已经”“在??之后”,不是一个表“既然”的连词。第二个是“虽”,这是一个很见把握语境功力的虚词。后面的“知桎梏之害”是个既定的事实,故译为“虽然”较合适。
参考答案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无法摆脱。
(3)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
现场答案
剖析 该答案中“以”“每”两个虚词翻译错误。“以”字本有实词义和虚词义,这里是用其实词义“认为”;“每”不是“每次”,而是“常常”义。另外“赏鉴”是两个词,须分开翻译。
参考答案 赵家的几位舅舅认为他很像自己,常常对他加以称赏和品评。
3、翻译下列句子或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婆婆常常告诉我说:“某处,曾是你母亲站立的地方。”
得分点 每,常常;所,处,地方;而,你的。
(2)(范镇)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译 文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
得分点 虽,虽说;乞身,退休,与“致仕”“乞骸骨”同义;敢,岂敢。
(3)(2013·山东)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
(宋濂《看松庵记》,有删
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
得分点 其,那些;易,改变;每,常常;以,用来。
4、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以”字的用法。
(1)并州刺史高,袁绍甥也。素有贵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无几,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项脊轩
无几,
译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久,高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得分点 以,凭借,非“在”;卒,终于;至于,到了??结局。
(2)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
得分点 若,像;以,因为;固,必定。
2.其:作为代词用时很常见,只要联系语境明确指代义即可,只是活用作第一人
称代词
“我”“我的”“自己的”时容易误判。作为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婉商语气,用法很复杂,常作为采分点考查。
5、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其”字的用法。
(1)(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改,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
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史·钱乙传》)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叹息道:“这就是(医生)所说的周痹病,
周痹进入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得分点 藏,通“脏”;其,表推测,大概;已,止,意为“结束”。
(2)(王冕)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 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