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隋朝墓志铭价格

墓志铭2018-12-02 03:00书业网

篇一:《隋元公姬夫人墓志铭》拓本真伪考证论文

《隋元公姬夫人墓志铭》拓本真伪考证

由于家族中几代人对碑帖嗜好,收藏了一些名碑旧帖,现取代表藏品《隋元公姬夫人墓志》拓本作为案例进行考证释疑。今人误解《隋元公姬夫人墓志》为单独一人之墓碑,实际上是元公及其夫人姬氏合葬在一起而同时出土的二块墓志。

《双志》的基本概况:《太仆卿元公墓志铭》隋大业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刻,石二尺五寸见方,楷书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1]。《元公夫人姬氏墓志》,石稍小,二尺一寸见方,楷书二十七行,行二十七字,书法严整方劲,全同《元公墓志》[2]。基本内容:述其墓主六世祖父辈官爵,及墓主历官经历和军功政绩。

一、《双志》的历史地位与时代背景

《元公双志》清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二志皆建于隋大业十一年(六一五年),而无书者姓名,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谓:“字画隽密,词理高华,玩其笔势,断为率更无疑”,竞直指《双志》为欧阳询书。隋代时间较短,《元公姬夫人墓志》是该朝代显赫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历史价值地位不可低估。赵万里评书云:“《董美人墓志》与《元公》、《姬氏》双志同为传世关中隋志三翘楚”。

就碑志书法发展而论,《元公双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隋朝的建立,使南北文化趋向融合,这种趋势也直接影响了书法艺术。它把南朝楷书的萧秀婉丽,与北朝碑书的朴厚雄强铸于一炉,进而演变为具有“风神疏朗,体格峻整”的一代书风。正如康有为《书镜》

篇二: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齐隋隶书墓志铭三种》为北齐太宁二年(562)之《法懃禅师墓志》、隋仁寿四年(604)之《马少敏墓志》和隋开皇九年(589)之《关明墓志》。

《法懃禅师墓志》高三十五厘米,宽四十八厘米,志文十九行,满行十四字。河南安阳出土。《马少敏墓志》志、盖高、宽均为四十六厘米,盖为覆斗形,盖题为阳文篆书[马君志铭]。志文十七行,满行十七字。一九二五年洛阳城东杨湾村出土。

《关明墓志》志、盖均高四十八厘米,宽五十厘米,盖为覆斗形。

近代碑帖大观.第一集《天津古籍出版社何绍基吴昌硕等名家》包邮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全30卷) 天津古籍出版社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全30卷)》共收隋唐五代墓志拓本五千余种,按收藏地域和单位分为以下九部:《洛阳卷》《河南卷》《陕西卷》《北京卷》(附《辽宁卷》)〈北京大学卷》《河北卷》《山西卷》《江苏山东卷》《新疆卷》这些卷已把现存的绝大多数隋唐五代墓志囊括其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全30卷)》以图版为主,志文清晰,附有说明文字,对墓志的出土时间、地点、撰人、书丹人、收藏等情况详为介绍。

《洛阳新获墓志》

《洛阳新获墓志续编》

齊運通編《洛陽新獲七朝墓誌》

篇三:墓志铭上的大唐风云(B)

墓志铭上的大唐风云

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唐代历史 一幅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 (一)

许笑雨

对千唐志斋有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评价。现任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赵跟喜言之凿凿:“它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年7月,赵跟喜上书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提出千唐志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和计划。信中说,千唐志斋是中国人民“创造性才华的杰作”,是“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特别的见证”,“具有全球的重要性”,故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充分条件。这个建议得到了洛阳市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申报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另一种声音显然也是肺腑之言,它来自一位不知名的网友:“这是一个内行看门道的地方,如果是外行还是别去了,再说路又远又不好走,门票还要30元。”在这个国内著名的旅游网站上,关于千唐志斋的留言几年来仅此一条。

“蛰庐”中 有多少繁华往事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西45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已故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张钫(字伯英)先生所建园林“蛰庐”的一部分,包括一个长廊、3个天井和15孔窑洞。这些建筑的内外墙壁上镶着1400余块历代墓志铭和绘画书法石刻,其中仅唐志就有1100多块,故名“千唐志斋”。这上千块唐代墓志铭,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有人称之为“刻在石头上的唐史”。2002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记者乘车去千唐志斋采访。从新安县出发,沿310国道向西,一路上没有多少车辆。宽阔的公路两边,生意冷清的加油站和一排排废弃的门面房似乎诉说着过去的繁忙。同行的当地同志说,高速公路通车以后,走这条路的人就很少了。

其实新安自古就是东西门户,交通要冲,县城东边不远处就是被称为“崤函孔

道”、“中原锁匙”的汉函古关。

突然就想到了杜甫。一千多年前,他正是在这一带触景生情,写下了不朽名篇《三吏》和《三别》。

当时,唐军已经从安史叛军手中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流亡多年的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了洛阳。但经历坎坷的杜甫还是改不了好说实话的老“毛病”。因为直言,他被唐肃宗贬到华州(今天陕西省华县)去做管理祭祀和学校工作的小官。带着失意的心情,杜甫去华州上任。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安史叛军还没完全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面对征夫离别的凄凉场面,杜甫含血带泪写下了《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接着他继续往西走,一路上又写下了《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

可以说,新安县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杜甫《新安吏》的“广告效应”。

心里还在默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车已经停在了千唐志斋博物馆的大门口。一街两行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都还没有开张,周围冷冷清清的。

这个近乎正方形的园子,是上个世纪初张钫先生建的私家花园,名曰“蛰庐”。蛰庐原来面积有近百亩,陇海铁路修建复线时,从园中穿过,划走了大片土地。如今的蛰庐还不到当年的五分之一。现在的蛰庐大门朝东,分南北两块。北面是一个花园,有张钫先生的墓园,有荷塘、假山,还有西沃石窟展览馆;南面一座豫西风格的青砖窑院就是千唐志斋了。

中原的冬天,如果没有雪,便是阴暗晦涩,满目萧杀,即便是花园里也看不到什么诗情画意。面积不大的窑院里,有斑驳失色的老屋,有枯黄的竹林和碎石铺就的小径。青瓦屋檐上,几只白羽鸟不时地飞起落下,发出啾啾的鸣叫,给庭院又增

添了几分萧瑟。

这里的工作人员听说记者来采访,又是倒茶,又是让烟。一句问候,一声感谢,路途中杜甫带来的愁绪瞬间就烟消云散了。站在庭院中间,周围环境一览无余。东面的廊壁上,刻着一副对联:“松柏有本性,园林无俗情。”西面3排前后相连的15孔窑洞,就是镶嵌着1000多块历代墓志铭的地方,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以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落款处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斋名??”朝南的正院上方刻着“蛰庐”二字,字大径尺,是康有为亲笔所书。 工作人员小毕轻松愉快的讲解,带领记者走进了80年前的张家花园。当时,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归隐老家铁门为父亲守孝。其间清闲无事,他就购地百亩,辟为花园,广植奇花异木,造假山,置怪石,并用青砖筑室,结庐蛰居,不理政事。就在这时,他碰到了同样失意落魄的康有为。

1923年,康有为去西安途中路过铁门,张钫用八抬大轿将其请到府上。张虽是军人出身,但酷爱金石书法,平生最喜欢收集名人字画、碑帖石刻。康有为是书界泰斗,一代名儒。两人有共同的爱好,自然聊得投机,遂成忘年之交。“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就在这个花园里,张钫与康有为把酒言欢。有一天,宴席上酒酣耳热之际,张钫拿出早年驻军关中时购得的“产碑”拓本一帧,让康观看。这“产碑”成石于秦代,开华夏碑刻之先河,即便是拓本也价值连城。张钫将其当性命看待,从不外露。康有为抚摸着“产碑”拓本,爱不释手。当时张钫肯定是喝得有点高了,表示要把这帧拓片送给康有为。康坚辞不受,并挥毫赋文一篇,以谢张钫的深情厚谊。

康有为在张家花园小住几日,不但为花园题名赠联,还留下诗作多首,着实令蛰庐增色不少。后来,张钫将康氏所遗全部手迹觅工刻石,收藏于千唐志斋。如今抬头再看那“蛰庐”二字,遒逸雄肆,果真是俊逸不俗,自成一派。“蛰庐”之名,其意当然是暗示张钫那一段闲居的日子,只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蛰伏,同时

也是康有为对自己当时心境的最贴切表达。

康有为在蛰庐拒收“产碑”拓本让人钦佩,但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所作所为却是另一番味道。去铁门前,康有为先去了驻洛阳的大军阀吴佩孚那里,他是专门去为吴的50岁生日祝寿的。康氏为吴佩孚撰写寿联一副:“牧野鹰扬,百世功名才半纪;虎踞龙蟠,八方风雨会中州。”

离开蛰庐后,康有为又去了西安他的学生刘振华那里。刘当时是陕西省主席,康有为又给他写了一副对联:“华为五岳首,海纳百川流。”刘振华陪康有为到图书馆参观,康看到一部佛经,又是爱不释手。这次康有为与在张家时截然不同,他要求刘把佛经送给他。陕西民众知道此事后,组织人马赶到潼关截住了康有为,要求他把佛经还给陕西人民。最终,陕西民众追回了佛经。

要想看懂千唐志斋,先得弄明白啥叫墓志铭

早在汉、魏时期,墓志已露端倪。到了南北朝,墓志基本定型。随棺材埋入墓穴中的墓志,是为了防止以后陵谷变迁,导致后人不知墓主姓氏。墓志一般为两块二尺见方的青石相扣合,内面刻字。上面一块刻死者籍贯、官爵、姓氏,叫志盖;下面一块刻墓志正文,记死者谱系、履历等,类似小传。有的墓志后面附有对死者表达赞颂、思念之意的铭文。志用散文,铭用韵文。

千唐志斋所藏志石大多为洛阳北邙所出。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历代达官显贵都把北邙视为风水宝地,无论死在何处,大多嘱其后人还葬北邙。所以北邙的古墓之多难以确数。唐人有诗句说,“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旧人墓”,“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可见北邙墓葬之多。

古人的陪葬品比较多,导致盗墓之风盛行。北邙上下,自帝王将相到名门望族,十墓九空。清末修筑陇海铁路时取道北邙脚下,也触及了不少古墓。古墓被挖开后,墓中的东西当然都被洗劫一空,但墓志一般没人动。墓志这东西既笨重,又换不来钱,所以大都被弃之荒野,或者被村民搬回家去当块石头用。

张钫虽是军人出身,但颇有先祖遗风,喜欢舞文弄墨,酷爱金石字画。

在“蛰庐”中有一个不大的独立石屋,四周墙面挂满了爬墙虎枯褐色的枝蔓,这个石屋就是张钫的书房,名曰“听香读书之室”。当年,张钫先生款待宾客、谈书论画,都是在这里。书房正门刻着一副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 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两侧墙壁上,分别镌刻着张钫先生书写的8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字迹工整,朴拙无华。

一问一答,足见张钫先生的国学功力与造诣,其毕生钟情于墓志石刻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是行家,所以张钫懂得这些墓志铭的价值。张钫广泛收集历代墓志铭,然后辟地建斋,镶嵌保存。这些收藏最终蔚为大观,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千唐志斋。

窑洞中有一个唐人世界

隋大业14年(公元618年),炀帝死后,王世充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次年,他废掉杨侗,自称皇帝,国号“郑”。屈突通的墓志记载了当时屈和唐太宗一起讨伐王世充的战争。

王世充盘踞洛阳期间,洛阳百姓惨遭蹂躏。孙光的墓志中记录了当时洛阳的惨状:“初,隋末土崩,洛中云扰,米遂沸腾,斗至十千,顿踣于是成行,骨肉不能相救??”

武则天登基后,为了打击与她对立的唐宗室旧臣,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专办所谓谋反大案。酷吏们严刑逼供,株连无辜,使得全国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刻于公元703年的程思义墓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王侯将相连头下狱,伤痍诛斩,不可胜数??公卿侧足,行路掩首??”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危,宰相张柬之与恒彦范等人趁机发动政变,威逼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李显,恢复唐国号和唐的一切制度。在刻于公元723年的崔泰墓志中有这样的语句:“乃与绿林将军恒彦范等共图匡复,中兴之际,

篇四:隋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名解三要素:定性+内涵/特征+代表作/代表人物/影响 (4个/5分) 运动要分阶段

上官体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显著特点是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风格“绮错婉媚”,但是“韵度飘扬”。它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和“沈宋”(沈佺期和宋之问)。

韩孟诗派 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有贾岛、卢仝、刘叉等。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言的诗学原则,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工,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诗境,形成了雄奇怪异、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他们努力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题乐府诗大都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倾向性。在艺术上,尽管各人的成就不同,风格互有差异,但都体现出平易通俗、直切明畅的共同特色。新乐府运动中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元稹的《田家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新题乐府至杜甫大有发展,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等继承了新乐府精神。

江湖派 南宋时期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而得名。《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称为江湖诗派。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词 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形式,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敦煌词是早期的词,词在晚唐五代趋于成熟,经“花间词人”温庭筠、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确立了以柔软温婉为美的审美规范。词在宋代进一步发展,终成一代之文学。 豪放词派 宋词风格流派。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辛弃疾《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满江红》。

婉约词派 词的风格流派。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但内容比较狭窄,有脂粉气,比较纤细。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秦观《鹊桥仙》、《满庭芳》《踏莎行》;李清照《菩萨蛮》、《声声慢》、《一剪梅》

散曲 或称为“清曲”、“乐府”,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代表作家及其作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古文 韩愈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把注重现实生活而奇句单行、便于表达的先秦两汉散文称“古文”。他目的在于“文以明道”,恢复古代的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但是,韩柳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内容充实、抒写自由、行文自然的新型散文,以后散文家继承这种形式和风格。代表作家及其作品:韩愈《师说》《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永州八记》。 南戏 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因它起源于永嘉,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诸宫调 是一种大型的讲唱艺术样式,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它与传统说唱艺术一脉相承,同时吸取了曲子词、说话、鼓子词、大曲、宋杂剧、缠令、唱赚等伎艺的艺术特长,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体制、表演形式和文学特质,并对南北曲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变文”(或敦煌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俗赋 一种古代民间说唱艺术。特指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写本中那些唐代民间艺人,在传统的杂赋(问答体的和叙事代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白话韵文赋体作品,如《韩朋赋》、《燕子赋》、《晏子赋》等。它铺陈敷衍故事情节更为完整连贯,描绘人物情感细腻真挚;大量方言、俗语入赋,生活气息浓厚,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对后来的说唱艺术仍有深远的影响。

词文 一种古代说唱文学。敦煌写本中的词文,基本上纯为韵文,多数句式整齐,或七言,或四言、六言,很可能是以特有的声调、节奏吟诵的,应该也是民间讲唱文学的支派。其中值得注意的有《孔子项托相问书》、《季布骂阵词文》、《下女夫词》等等。

二、 简答题

注:总起 例如:高岑诗派的特色主要有??..+要点及论述+小结 (3个/8分)

1、 简述高岑(边塞)诗派的共同特色。

高岑诗派的共同特色主要在于① 题材:边塞征戍是基本主题,边塞风光是描绘对象,反映了疆场的生活,加强了现实性,开拓了新领域。② 思想:忠君爱国与追求功名结合;③ 风格上二人边塞诗境界开阔,以气象见长,充满浪漫色彩;④ 体裁上二人擅长七言歌行和七绝。高适的《燕歌行》《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分别是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代表作。这由两个因素决定① 社会方面,天宝前对外战争频繁,唐极重边功; ② 文学方面,乐府、边塞诗的光大。

2、 简述《董西厢》对西厢故事的改进。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

1改变了原来 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改进:○

故事结局,对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改变,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董解元把西厢故事改写成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故事以二人私奔终获团圆作结,张生成了多情才子,对爱情忠贞不渝,莺莺是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另外,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家长的代表,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

2丰富了人物语言,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

鲜明的人物形象。董解元采取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全新方式, 用交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手法来表现他们在相知相爱过程中的性格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董西厢》有说有唱,曲多白少,口语入曲,艺术性有所提升。

3、 辛弃疾词的主要艺术成就。

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其词主要艺术成就有:

(1)辛词有鲜明独特的意象,即质实的军事意象和虚化的军事意象。《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回忆当年带领抗金义士渡江南的抗击敌人的情景,是质实的军事意象,今昔对比,更见其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为梦中情景,梦中不忘报国,更见词人英雄豪杰意志,以及意志落空的悲愤。

(2)辛词采用以文为词的手法。他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用于词,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用典广博精当,前人的诗句成语、经史中的语汇入词,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以文为词”词作的代表,其中有散文句式,用典自然,以孔子不复梦周公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慨。

(3)辛词具有多样化的风格,有豪放、婉约、谐谑和反讽。《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其婉约词,词中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压抑,虽“秾纤绵密“,仍流露英雄失意的悲慨。《清平乐·村居》 谐谑中带喜爱。

4、 简述宋元话本的特点和价值。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因宋元话本多方面具有特色,元明清的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这是宋元话本的价值所在。

特点:(1)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使得话本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2)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5、简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1)善于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并生动的再现。

如《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隋朝墓志铭价格)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沈德潜评价,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

(2)善于表现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是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多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以小见大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景色。《小石潭记》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小景,美不胜收。逾石而往是昌蒲掩映、鲜苔环周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北曲行,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3)寓情于景: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叙事写景,都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西山一带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4)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的典型风格。“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清冷的色调中有峭拔之姿态。

6、 试论韩愈古文的成就。

(1)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上都有创新。1.碑志。不少作品巧于摹写,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如《送孟东野序》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2)根据现实和自己的需要而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祭十二郎文》,文章既没有铺排、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3)语言口语化,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通俗明白;“弱肉强食”“痛定思痛”“崭然见头角”这些都是前人笔下所无的新颖活泼的词汇。

(4)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这种散文内容充实、抒写自由、行文自然。韩愈的《师说》《进学解》都是这样的散文。

7、“豪放曲家“张养浩散曲的特色

(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如今寸瓦无存,由盛转衰。无论兴旺,最苦的还是百姓,怀古之情涌入曲中,更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该散曲写景起,踌躇西望,今昔对比,怀古伤今,最后点出主题,如同怀古诗的构思。以诗如曲,曲中抒情,气韵浩荡。

8、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性情。

(1)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李煜《虞美人》三度对比永恒与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正是亡国破家的不堪回首,不能忘怀。以血泪写成的3不幸,令人动容。

(2)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直接是口语,但是却是他最真的感受,是他无限的悲哀。虽是白描,自然天成。

(3)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叶嘉莹先生说,“纯情词人的一切感受是纯真的额、直接的、敏锐的,每一个感受来到他心中,他都没有反省没有节制地非常直接反射出去。”这也是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当亡国破家,他的愁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滔滔不绝,他的感受是“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样劈头直下的表达。

9、李贺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异于常人的艺术思维;李贺的艺术思维奇特在于他的想象大胆奇特。《李凭箜篌引》可见其特色。“昆山玉碎凤凰叫”,以不熟悉的情景摹声,神而化之,“老鱼跳波瘦蛟舞”,老瘦的意象起了相反的作用。

(2)奇异荒诞的想象、夸张。“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沧海桑田,变化无常如疾奔的骏马,是极度的夸张。从天运中看出日月愈迈,人生无常。

(3)大量虚幻意象和古怪生新诗境的营造;“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遥望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置身霄汉,天下皆小,海水如水倾泻的意象虚幻大胆,诗境生新。

(4)奇异峭拔、幽奇冷艳的遣词造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鲜明秾艳,色彩斑斓的画面,用词奇异冷艳。

(5)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李贺笔下,风有“酸风”,雨有“香雨”,月光”刮露寒”

10、杜甫对诗体发展有哪些贡献。P237

① 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杜甫用律诗写时事,少叙事多议论抒情,如《秋笛》《即事》。

② 以律诗写组诗。为了扩大律诗的表现力,杜甫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宽泛的内容。《秋兴八首》是其组诗的代表。诗人滞留夔州,战争不断,他漂泊时疾病缠身,山城秋色引发他故园之思,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慨万端,按这一思路,他写下这一组诗,表达出了不易表达的低回之情。

③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又浑融流转,无迹可寻。杜甫律诗合律却看不出声律束缚,对仗工整却无对仗痕迹。《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急,鸟飞,猿啸,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有极强的流动感和整体感。首联句中对,八句皆对,平仄安排亦是独具匠心。诗句严密中有舒畅。

④ 炼字炼句上的成功。杜甫自觉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诗句中的倒装、别字、颜色字,“自”字,于炼字中表达神情韵味。“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联中,“碧”和“白”对比鲜明,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青红竞丽,“燃”字写出了花的鲜艳和生命力。“自去自来堂上燕”写出燕子的自在和自己村居生活的适意。

1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