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墓志铭
篇一:纪念刘和珍君赏析
高一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 课文赏析
一、内容结构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括到遇害细节。进一步探究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是“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得一驳,只能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置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惨案的意义。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理清这两种思路,我们就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他在1926年就提出“血战”的思想,即暴力革命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思路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鲁迅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三、理清局部思路
1.怎样理清局部思路?
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几个层次的思路可以参照理清总体思路的方法。要理清语段思路,首先要把握句意,然后再看句子与句子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
2.理清局部思路举例。
以第四节为例,就可以举一反三。
这一部分共5段13句。理清思路可以粗一点,也可以细一点。
(1)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第一步是听到噩耗,第二步是听到噩耗后的怀疑态度,第三步是见到尸骸,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
这样的理清思路,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的理解。
(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3.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意”,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l)“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唐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他们去快意于我的痛苦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文章。
第五部分第2段记叙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阿!”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辗转”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
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震撼。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得执政府的凶残,是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屠戮妇婴”接着上文来的,指的就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和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对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篇二:纪念刘和珍君赏析
纪念刘和珍君
作者简介---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物简介---刘和珍:
刘和珍,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背景为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基本概念
1. 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当局者)和流言家(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2. 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3.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结构
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重难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答:作者通过反复描写她的微笑与和蔼,从侧面表面情愿群众的身份与形象,让读者了解是怎样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们。段政府是如何残害他们的,那些流言这是如何污蔑他们的。写刘和珍遇难时的一系列镜头,向读者展现惨案发生的真实现场;再以追悼会上程君的一番话 ,真切的反应了惨案发生后正义的人们是如何深切悼念死者的。从而是人们更好的记住“国民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
答:鲁迅在文章中以猛士的姿态出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更加强调。“真的猛士”又是一面立在庸人面前的镜子。鲁迅希望世人不要做庸人,要做真的猛士。只有真的猛士站起来,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3.如何理解“我懂得衰亡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答:“缘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以及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而且还对人民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但政府双手满沾鲜血,居然昂头污蔑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
文人跟着阴险地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如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篇三:高尚者的墓志铭(整理精校版)
高尚者的墓志铭
教学相长
0413 08:55::
今天的事,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我一直以来就是“性善论”的忠实追随者,仅管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对这观点有所怀疑,但也不能让我对其进行改变。
我总以为:世上好人多于坏人,善良多于险恶。我一直庆幸:自己所遇到的都是好人。我也一直用这样一颗透明的心去教育我的学生:你播种爱,就能收获爱;你播种善良,就能收获善良;只要你做到无欲无求不贪不争,就不会受到伤害。
然而,残酷的现实还是告诉我:错了!
今天,我更能体会诗人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中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悲剧意味。
我难过,难过的不是我受到的伤害,而是别人因我而遭到牵连; 我难过,难过的不是自身名利得失,而是我一直以来始终追寻的美丽梦幻的破灭!
就在今天
就在我的眼前
我的梦
它——
碎了
??
篇四:纪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练习
一、总结全文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3.分析刘和珍形象: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①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③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⑤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鲁迅称赞刘和珍是勇敢面对残酷现实、英勇清醒、勇不回头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虽遭阴谋密计,压抑数千年的勇毅的中国女子,是能够让苟活者看到希望,猛士更加奋然前行的大写的人。
4.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分别指什么人?
三、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将更深入地体会并揭露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深感歉疚,警告当局和流言家,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血偿。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三一八”惨案实际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政府相互勾结合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伟绩”、“武功”与前文的“文明”一样是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这两句话一方面赞扬了三个女子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从容伟大,一方面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一小块煤”比喻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指出人类社会是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发展的,历史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徒手请愿不在其中。这句话反映了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方式的。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6.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文中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辛酸的眼泪。
7.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大,但倘若我们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
8.“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觉悟起来;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