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曜先生墓志铭阅读答案
篇一:高考墓志铭文体特点及阅读题解题指导
高考墓志铭文体特点及阅读题解题指导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体裁改沿用多年的人物传记为墓志铭(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但绝大多数江苏考生对这种文体并不感到陌生,因为他们在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已学过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对墓志铭这种文体有所了解。
墓志铭是古代一种专用文体,一般分为“志”和“铭”两部分。“志”用散文形式写,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类似于传记;“铭”用韵文形式写,多为赞颂、悼念死者之词,一般是对前面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如下文将提及的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一文的铭文部分就是如此。起先,一般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圹中,其用意是防年久地形变迁,不易寻识死者墓穴,埋此作为标志。后来往往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
墓志铭最早甚为简略,唐宋以后发展为精心撰作的文章,成为我国传记文学的重要一支。这类文字往往由死者的家人或门生故吏请当时的文章名家撰写,唐宋八大家生前多受人之请写作此类文字。韩愈的代表作除了上文提及的《柳子厚墓志铭》外,还有《贞曜先生墓志铭》《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等作品;欧阳修的代表作有《张子野墓志铭》《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尹师鲁墓志铭》《黄梦升墓志铭》等;王安石的代表作有《户部郎中赠议大夫曾公墓志铭》《亡兄王常甫墓志铭》《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铭》、《王逢原墓志铭》《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深父墓志铭》《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尚书屯田郎中刘君墓志铭》《临川吴子善墓志铭》等。
当然,古人也有为自己写墓志铭的,其心态自然非同一般。这种“自我鉴定”式的文字,多半是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有的则是为了剖白心迹以免后人歪曲与误解。如明代的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以剖析自我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自嘲与反讽为抒写胸中块垒的主要手段。抚卷凝思,令人唏嘘。徐渭在《自为墓志铭》中以平静的客观态度,从容地整理着自己的一生,超然地将自身作为审视的对象,为生存与死亡寻找精神依据。
从章法上看,墓志铭的志文部分首先叙述死者的世系、爵里,接着叙述死者的一生经历,最后扼要交代死者的后人。但也有不套用这一模式写作的,如2010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就是一篇不落窠臼之作。此文是为好友梅圣俞之妻而作。文中着重刻画一位贤妻形象:谢氏不但善持家务,安贫乐道,以解丈夫后顾之忧;同时还能以交友之道规劝丈夫,品评人物,谈论时事。因为墓主是朋友之妻,作者一般无缘深交,行文难以直抒情怀,所以此文开头即交代朋友“丐我以铭”的情况,接着借梅圣俞口吻来写谢氏的德行与节操,感情真挚自然,文致婉转,别具一格。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墓志铭这种特定文体的特点,科学应对这类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现结合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一文,谈一谈解题思路。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辨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者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尝谱其世家 谱:家谱
B.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爱称:为??所称道
C.而穷于用说之时穷:困窘
D.而辱于右武之国右:崇尚
答案:A。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文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规律来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现代汉语中,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根据A项中“谱”字所处的语法位置,可推知它的词性应为动词,解释为“为??编写家谱”最为合适。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许平才智不凡的一组是()
①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②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
③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
④辩足以移万物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解析:①句和②③句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许平才智不凡;④句写的是“一般士人”,不是专指许平。因此,含④句的A、B、D三项都是错项。解这类题,关键在理清与墓主有关的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无中生有、张冠李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平曾受到名人显宦的器重和推荐,被征召到京城应试,任太庙斋郎,不久又被选任为泰州海陵县主簿。
B.铭文中的“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与首段中的贵人之荐举相照应,而对许平“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的原因则始终不加点破,留下疑问让读者去思考。
C.那些“离世异俗,独行其意”之士,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汲汲追求功名,而是对后世有所期待。作者认为这种人不合时宜,不能为当世所用是必然的。
D.在第二段中,作者将两种士人对举,意在说明既然趋时者未必得遇,那么倒不如“离世异俗,独行其意”了。
答案:C。解析:C项中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有错,错在未能正确理解“众人”一词,这里的“众人”应解释为“一般人”、“普通人”。答这类题关键在对照分析,即让选项“回归”语段,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对照,找出符合原文信息的选项,排除干扰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辨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②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
③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
答案:①从小才能出众,无拘无束,善于辩论,与他的哥哥都凭着智谋才略,被当世的大人物器重。②智谋足以使三军降服,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
③有人提拔他起用他,没有谁排挤他阻止他。
解析:要准确翻译画线的句子,首先,切忌一见画线语句就急着动笔,一定要弄清画线句子在文段中的语境。其次,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逐一解释,同时务必要译准“译点”,即关键词含义。如①句中的“卓荦不羁”是一个成语,意为“才能出众,无束”;“辨”同“辩”。
②句中的“夺”可解释为“折服”、“使??降服”,“右”为“崇尚”义。③句中的“莫”可解释为“没有谁”,等等。最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如①句中的“为??所??”表被动,②句中的“而辱于右武之国”是状语后置句,③句中的“拔”和“挤”后分别省略了“之”字,是省略句。
篇二:高中语文会考模拟试卷
高中语文会考模拟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模样mú 氛围fēn 按捺而不舍qia 济济一堂jǐ ...nà 锲..B.龋齿qǔ 浸渍绰chu?..zì和煦.xù 心宽体胖....pàng 影影绰.C.抨击pēng 感喟官野史bài 长歌当哭dāng ..kuì 重创..chuāng 稗..D.殷红yīn笑靥制páo 暴虎冯河píng 亲密无间..ya炮...jiàn A.必竟 渡假村 金榜题名 一愁莫展 精兵减政 B.暮蔼 明信片 人情事故 旁征博引 坚苦卓绝 C.编纂 挖墙角 情有独钟 墨守成规 纷至沓来 D.追溯 大母指 世外桃源 妍媸必露 情有独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
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
C.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D.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
B.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批复兰州到宝鸡高铁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标志着该工程全面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已完成了项目审批程序。
C.在伊朗问题上,中国能否和热爱和平国家一道,阻止美军攻打伊拉克的悲剧重演,不仅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世界和谐发展的大势。
D.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增长势头,去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7.5%。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2分)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在这里,严羽已触及到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初唐诗歌的兴盛、初唐诗人的辈出,才引发出唐廷对进士科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诗歌成为有唐一代的首要文学。
由于寒门士子可以经诗赋考试而进士登科入仕,而男丁一旦入仕,还可免除赋役,这样,诗赋便自然与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天下士子尤其是广大庶族寒士都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并乐此不疲。高适、孟郊、张籍、韩愈、李商隐、聂夷中等大诗人都是少时家境贫寒,全靠私塾、家教以及自学而成才。孟郊在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后,写下《登科后》这首有名的诗,抒发自己跃登“龙门”后的愉快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为登“龙门”,做诗真可谓“呕心滴血”。他与贾岛的“苦吟”,不仅在唐代,即在整个中国古代诗史上,也是出了名的。韩愈在为孟郊作的《贞曜先生墓志铭》中称孟郊做诗竟至“刿目?心”,“掏擢胃肾”的地步。不过,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识:“唐代以诗歌取士,做诗的人们因用心做诗而致身体瘦削,亦不是什么丑事。”
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使诗歌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主要求生求官之术;另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也从诗人中造就出诸如贺知章、张九龄、王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和杰出思想家。而一旦求生、求仕特别是求仕不成、报国无门时,诗人们自然将诗歌用来作为抒发性情、表达心志的最直接方式。这样就不仅玉成了一批科举不第、仕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如李白、杜甫以及王之涣、孟浩然、贾岛等),而且使得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你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醉时歌》);“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这是何等的张扬狂放、淋漓痛快!这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自由头脑与开放胸襟的愉悦和豁达!当然,李白之所以可以“凤歌笑孔丘”、“欲上青天揽明月”,杜甫之所以竟将孔丘与盗跖相提并论而轻蔑之;张祜之所以敢于以诗歌去“轻万户侯”??诗人们之所以竞相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信口(笔)宣泄胸臆,不畏惧任何权贵、权威而抒发性情,粪土“万户侯”,其大前提均在于有唐一代尤其是初、盛唐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于从武则天以降历代皇帝们“以诗赋取士”的人才政策或言知识分子政策。
陈寅恪说:“当时汉文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强烈嫉妒与不满,其声讨之音时起时伏,一直贯穿于武后以后的两百余年里。仅载于《新唐书》卷四十四、四十五《选举志》有关上
疏罢试诗赋、停进士科的大臣就有代宗李豫宝应二年的礼部侍郎杨绾,德宗李适时期的太常寺协律郎沈既济,文宗李昂大和八年的宰相郑覃,武宗李炎时期的宰相李德裕等。如“郑覃以经术位宰相,深嫉进士浮薄,屡请罢之。文宗曰:‘敦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新唐书·选举志上》)。这些反对者们其实很担心广大出身庶族寒士的知识分子抢去他们的饭碗,因此打着反浮薄的幌子去使绊、使坏。然而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君王们要的却是源源不断的大批新锐人才来参政议政,至于这些新锐的出身、地位如何,则是不予计较的。
5.依据原文,下列对“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初唐诗歌的兴盛、初唐诗人的辈出,引发了唐廷对进士科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 B.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诗歌成为有唐一代的首要文学。 C.“以诗赋取士”,从诗人造就了像贺知章、张九龄、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的杰出思想家。 D.“以诗赋取士”,成就了一批像杜甫、孟浩然等这样的科举不第、仁途失意却诗名
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郊、贾岛少时家境贫寒,都以“苦吟”著称,世称“郊寒岛瘦”。 B.求仕不成使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 C.“以诗赋取士”使诗歌成为唐代所有知识分子的求生求官之术。 D.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和张祜都是仕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的诗人。 A.“以诗赋取士”,对寒门士子们学习、钻研诗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B.初、盛唐时期政治开明,思想自由,诗人们在创作时没什么太多的禁忌。 C.武则天在选取参政议政的人才方面是开明的,不计较人才的出身、地位。 D.那些反对“以诗赋取士”的世家大族们应该是由世袭而得到爵位或职位的。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6分,每小题2分)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民生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8、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 .
B、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垂:低下 .
C、矜名誉为可薄 薄:轻视,认为可耻 .
D、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放置,治理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不拘于时而学于余 ..
B、惟德被民生而功施社稷 吾尝终日而思矣 ..
C、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
D、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描述了士人贫穷时备受冷落而得志时非常荣耀的情景。
B、魏国公出身名门,年轻时仕途就很顺利,在读书人中有声望,升居高位,却不以
此自我夸耀。
C、文章最后赞美韩琦“出将入相,勤劳治国”,他的荣耀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
D、本文盛赞魏国公韩琦,对韩琦推崇备至,文中充满了溢美之词。
第Ⅱ卷(共80分)
四、古诗词鉴赏:(共18分)
11.翻译下面的句子:(共7分)
①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2分)
答:
②惟德被民生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3分) ③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2分)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3分)
答: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3.按要求填空。(共5分,每小题1分)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3)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5),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共12分)
青 花 瓷
①那是多年以前,本意去花鸟古董市场“拈花惹草”,但眼角余光处:一缕乍暖还寒时候温吞的风,突然撩起一个青花瓷瓶的蓝色薄衫,风经过她那唐人般丰仪的脖颈、臂膀、腰、臀部,抵达脚踝的时刻,已经完全凉下来了。这时,我突然看见她身体一颤,打了个寒噤——青花瓷竟然是醒着的?它恍若猛地从一出绝荚的悲剧里含泪出来,这猝不及防的惊喜使我晕眩,一时不知所措。
②多年以来一些琐碎而浮躁的情绪,“咔嚓”一声,就折断在这里。
③我不知怎么就想起芥川龙之介《月光》中那段很感性的描写:“他在楼梯上偶然碰见她,她的脸在白天也像在月光下似的,他目送着她,感到从没有过的寂寞”。——此时答:
篇三:墓志铭
贞曜先生墓志铭
唐元和九年,岁在甲午,八月己亥,贞曜先生益氏卒。无子,其配郑氏以告,愈走位哭,
且召张籍会哭。明日,使以钱如东都,供丧事。诸尝与往来者,咸来哭吊,韩氏遂以书告兴
元尹故相馀庆。闰月,樊宗师使来吊,告葬期,征铭。愈哭曰:“呜呼!吾尚忍铭吾友也夫!”
兴元人以币如孟氏赙,且来商家事。樊子使来速铭,曰:“不则无以掩诸幽。”乃序而铭之。
先生讳郊,字东野。父庭玢,娶裴氏女,而选为昆山尉,生先生及二季?、郢而卒。先
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骞,涵而揉之,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而亲。及其为诗,
刿目?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摇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惟其大玩于词,而与世
抹??,人皆劫劫,我独有余。有以后时开先生者,曰:“吾既挤而与之矣,其犹足存耶!”
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间四年,又命来,选为溧
阳尉,迎侍溧上。去尉二年,而故相郑公尹河南,奏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亲拜其母于
门内。母卒五年,而郑公以节领兴元军,奏为其军参谋,试大理评事,挈其妻行之兴元,次
于阌乡,暴疾卒,年六十四。买棺以敛,以二人舆归,?、郢皆在江南。十月庚申,樊子合
凡赠赙而葬之洛阳东其先人墓左,以余财附其家而供祀。将葬,张籍曰:“先生揭德振华,
于古有光,贤者故事
有易名,况士哉!如曰‘贞曜先生’,则姓名字行有载,不待讲说而明。”皆曰:“然”。遂用之。初先生所与俱学同姓简,于世次为叔父,由给事中观察浙东,曰:
“生吾不能举,死吾知恤其家。”铭曰:
呜呼贞曜,维执不猗。维出不訾,维卒不施。以昌其诗。
翻译:大唐元和九年是甲午年,八月己亥日,贞曜先生孟郊逝世。
孟郊没有儿子,他的夫人郑氏亲到我处报丧,我即在家设了孟郊灵位,到他灵前
哭祭,并请张籍过来会吊。第二天又派人去东都洛阳送丧仪,以帮助办理丧葬事宜。
所有与孟郊有来往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都来到我为孟郊设的灵堂前哭吊。又具书告
知前宰相兴元尹郑公余庆。闰月间,宗师樊绍述派人来吊祭孟郊,告诉我孟郊的葬期,
要我为他写墓志铭。我哭道:“我哪里忍心写我朋友的墓志铭啊!”兴元百姓纷纷出资
帮助孟家办理丧葬,并商量安排家事。樊宗师派人来催要墓志铭,说是不然就无法安
葬死者。于是我就作了这篇铭文。
先生讳郊,字东野。父亲孟庭玢,娶裴姓女为妻,曾任昆山县尉,他在孟郊的二
个弟弟孟酆、孟郢出生后就过世了。先生六七岁时就明白事理,成年以后就更加超然
出群。读书广博又求精深,自身修养和待人接物接近圆满,气色平和所以可亲,态度
严肃又觉可畏。他写诗雕琢词汇,语句惊人,往往令人触目惊心。条理清晰,语句瑰
奇,佶屈聱牙,耐人寻味,构思精巧,用心非凡,不露痕迹,令人拍案称绝的佳句层
出不穷。先生专心于研究文学创作,把世俗名利视为粪土。有些人劝先生可以在功名
利禄上下点功夫,他却说:“我已把功名利禄让给别人,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在先生将近五十岁的时候,才遵照老母的意思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中进士之后,
未任官就回家侍奉老母去了。过了四年,老母又让他进京待选,后来被任命为溧阳县
尉,先生即把老母接到溧阳奉养。做了二年县尉以后,前宰相郑公担任河南尹,推荐
并起用先生任水陆运输属官,代理协律郎。到任后,又亲拜老母到门内。老母去世后
五年,郑公统辖兴元军,奏请先生任随军参谋,代理大理评事。先生携带妻子赴任,
到达阌乡时停留几天,就在这时暴病身亡,终年六十四岁。家人随即在当地买棺敛身,
租用二人马车回归洛阳。其时他的二个弟弟孟酆、孟郢都在江南。十月庚申,樊子汇
合各家所具丧仪将先生棺椁葬于洛阳东郊孟氏墓地,把剩余的钱用作年常供祭。
将落葬时张籍提议:“先生事母竭尽孝道,做诗独树一帜,给古圣今贤增添了光
彩。凡贤良之人故世都有谥名,何况先生那样的仕进者呢?我提议用‘贞曜先生’作
为谥号,则先生的姓、名、字、操行都在其中了。只要一看这个谥号,就能知道先生的为人。”大家都说好,遂定下来用这个谥号。
当初,先生有一个同窗姓简,按辈分排列可称为叔父,后来由给事中任浙东观察。先生去世后,简公说:“孟郊活着的时候我没有举荐他,现在他死了,我一定厚加抚恤,以表心意,”
铭曰:于戏贞曜!维执不猗,维出不訾,维卒不施,以昌其诗。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韩愈
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於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纵,无所统纪。然而不烦於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於斯术,其可谓至於斯极者矣。
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一钱。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年若干。
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祖某官,讳泳。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
绍述无所不学,于辞于声,天得也。在众若无能者。尝与观乐,问曰:“何如?”曰:“后当然。”已而果然。铭曰: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韩愈
太学博士顿丘李于,余兄孙女婿也。年四十八,长庆三年正月五日卒,其月二十六日,穿其妻墓而合葬之,在某县某地。子三人,皆幼。
初于以进士为鄂岳从事,遇方士柳泌,从受药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其法:以铅满一鼎,按中为空,实以水银,盖封四际,烧为丹砂云。
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说,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
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古道:此其人皆有名位,世所共识。工部既食水银得病,自说:若有烧铁杖自颠贯其下者,摧而为火,射窍节以出。狂痛号呼乞绝,其茵席常得水银,发且止,唾血十数年以毙。殿中疽发其背死。刑部且死,谓余曰:“我为药误。”其季建一旦无病死。襄阳黜为吉州司马,余自袁州还京师,襄阳乘舸,邀我于萧洲,屏人曰:“我得秘药,不可独不死,今遗子一器,可用枣肉为丸服之。”别一年而病,其家人至,讯之,曰:“前所服药误,方且下之,下则平矣。”病二岁竟卒。卢大夫死时,溺出血肉,
痛不可忍,乞死乃死。金吾以柳泌得罪,食泌药,五十死海上。此可以为诫者也。蕲不死,乃速得死,谓之智,可不可也?
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人相厚勉,必曰:“强食。”今惑者皆曰:“五谷令人夭,不能无食,常务减节。”盐醯以济百味,豚、鱼、鸡三者,古以养老,反曰:“是皆杀人,不可食。”一筵之馔,禁忌十常不食二三。不信常道,而务鬼怪,临死乃悔。后之好者,又曰:“彼死者皆不得其道也,我则不然。”始病,曰:“药动故病,病去药行,乃不死矣。”及且死,又悔。呜呼!可哀也已,可哀也已!
翻译:我不知道服食之说从什么时候开始,误人致死的事例数都数不过来,可是世人向往推崇炼丹、提倡服食之风愈甚,这是人们糊涂啊!在文章、书上记载的和耳闻口传的暂不说,现在只举我亲眼看到的、亲自和他们交往的六七位名人因服金丹而丧生的事例来告诚世人: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李逊的弟弟刑部侍郎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这些人都有名望和官位,是世人都认识的。工部尚书归登服水银得病后,他自己说,好像有根烧红的铁杖从头顶直往下插,铁杖断折,火焰从身上所有孔穴和关节迸出来。他痛得快要发疯了,嚎叫着乞求早点死。他躺卧的褥子和席子上常发现水银。他的病时发时止,咯血十几年而死。殿中御史李虚史(服了金丹),背上长恶疮死去。刑部尚书李逊临死前对我说:“我被金丹药误了。”他的弟弟李健有一天无病暴死。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被贬为吉州司马。我从袁州回京都,他乘船来邀请我到一个僻静的江心小岛上,遣走身边的人,对我说:“我弄到一种秘方制成的药,我不能独自服用而长生不老,现在送给您一盒,您可以用枣肉襄成药丸服下去。”分手一年后,他生病了,他家里有人来,我问孟简的病因,来人说:“前段时间服食的金丹药丸出错(误事)了,正在(用别的办法)使它排泄出体外,排泄出去病就好了。”孟简病了两年最终也死了。御史大夫卢坦死时,小便带血,痛得受不了,乞求快点死,然后死去。金吾将军李道古因向唐宪宗推荐柳泌的药而得罪贬官,他自己也吃柳泌的金丹,五十岁时死在循州海边,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告诫的。祈求长生不老,却加速了死亡。说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行不行呢?
五谷牛猪羊,盐醋果品蔬菜,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人们互相殷勤劝勉时,必定说:“努力加餐。”如今有些糊涂人都在说:“五谷让人短命,但又不能不吃,只好务求减少。”盐醋用来调和味道,猪鱼鸡三样东西,古人用来养老,现在有人却说:“这些都是会杀死人的,不可以吃。”一场宴会上的食物,由于禁忌,十种往往不吃的就有二三种。他们不相信日常生活的道理,却追求鬼怪之说,临死才后悔。后来的求长生的人又说:“那些服食金丹而死的人都不得法,我却不是那样。”这些人开始生病时,仍然说:“药力发作所以生病,病过,药力奏效,才可长生不死。”到快要死了,又像前人那样后悔。唉!可哀伤啊!可哀伤啊!
张子野墓志铭
欧阳修
吾友张子野既亡之二年,其弟充以书来请曰:“吾兄之丧,将以今年三月某日葬于开封,不可以不铭;铭之,莫如子宜。”呜呼!予虽不能铭,然乐道天下之善之传焉。况若吾子野者,非独其善可铭,又有平生之旧、朋友之恩,与其可哀者,皆宜见于予文。宜其来请予也。
初,天圣九年,予为西京留守推官。是时,陈郡谢希深、南阳张尧夫与吾子野,尚皆无恙。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而尧夫、子野退然其间,不动声气,众皆指为长者。予时尚少,心壮志得,以为洛阳东西之冲,贤豪所聚者多,为适然耳。其后去洛,来京师,南走夷陵,并江汉,其行万三四千里,
山?(音jū,石头的山,指山区险阻的地方)水崖,穷居独游,思从曩人,邈不可得。然虽洛人至今皆以谓无如向时之盛。然后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得,为可惜也。初在洛时,已哭尧夫而铭之;其后六年,又哭希深而铭之,今又哭吾子野而铭之。于是又知非徒相得之难,而善人君子,欲使幸而久在于世,亦不可得。鸣呼!可哀也已!
子野家联后姻,世久贵仕,而被服操履,甚于寒儒。好学自力,善笔札。天圣二年举进士,历汉阳军司理参军,开封府咸平主簿,河南法曹参军。王文康公、钱思公、谢希深、与今参知政事宋公,咸荐其能,改著作佐郎,监郑州酒税,知阆州阆中县,就拜秘书丞。秩满,知亳州鹿邑县。宝元二年二月丁未,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有八。子伸,郊社掌坐;次从;次幼未名。女五人,一适人矣。妻刘氏,长安县君。
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锋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平居酒半,脱冠垂头,童然秃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耶?
子野讳先,其上世博州高堂人;自曾祖以来,家京师而葬开封, 今为开封人也。 铭曰:嗟夫子野,质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长?岂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开封之原,新里之乡,三世于此,其归其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铭之莫如子宜 莫:没有人
B.思从曩人,邈不可得 邈:遥远
C.咸荐其能 咸:都
D.女五人,一适人矣 适:恰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的一组是( A )
①乐道天下之善以传焉 ②其善可铭 ③有平生之旧、朋友之恩 ④今又哭吾子野而铭 ⑤好学自力,善笔札 ⑥家京师而葬开封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张子野死了两年后,他的弟弟张充写信来请求作者作墓志铭。作者认为张子野的一生有着值得哀痛的地方,这种哀痛应该出现在自己写的墓志铭里。
B、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追述了与张子野等人聚会交往饮酒歌呼的欢乐场景,展现了张子野年高德隆老成持重的一面,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C、文章自第三段始,叙述亡友张子野的家世,中间夹叙了对亡友的直接评述,认为亡友的早逝,有抑郁不得志之处,但也只是只言片语,一笔带过。
D、全文以平白话语入文,不溢美,亦不滥情,将浓浓追思化作絮语,一一道来。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文章淳厚质朴的风格。
7.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予时尚少,心壮志得,以为洛阳东西之冲,贤豪所聚者多,为适然耳。(3分)
译文:我那时还年轻,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信心,认为洛阳是东西交通的枢纽,聚集的人才多,是当然的事情。
(2)于是又知非徒相得之难,而善人君子,欲使幸而久在于世,亦不可得。(3分)
译文:这时我又知道了不仅找到这样的朋友很难,连想要使有道德的好人长久活在世上也不可能啊。
(3)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锋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4分)
译文:子野为人,外表虽然显得轻松愉悦,而内心很刻苦,对人厚道,不露锋芒,但品格端
庄正直,遇到事情时勇于决断。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翻译: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
篇四: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学案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学案(一)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准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提升认识境界,学以致用、写写自己的感想。
【文本回顾】
《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两个分论点是:一________ ;二________ 。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________ 。
【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赵之君( )
洎牧以谗诛()( ) 革灭殆尽()当与秦相较()
斩荆棘()日削月割()
【解释加点字】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⑤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名句默写】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故宜然。古人云:“ ,, , 。此言得之。
4.悲夫!有如此之势, ,, 。 !
5.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高考链接:
1、(2013浙江)有如此之势,, ,以趋于亡。
2、(2013山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07上海卷、06浙江卷)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4(08上海卷)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5、(08山东卷)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 文言实词
1.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找出活用字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一词多义。
(1)非:
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 觉今是而昨非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或: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得:
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 此言得之
③ 至德不得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⑤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相: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 相见恨晚
③ 死者相藉
④ 伯乐相马
(5)势:
① 其势弱于秦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④与人为善
⑤与战胜而得者 ⑥六国与秦皆诸侯
(7)速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③不速之客
④樊子使来速铭,曰:“不则无以掩诸幽。”乃序而铭之。——《贞曜先生墓志铭》
(8)厥
2
①思厥先祖父
②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③和之璧, 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荀子》
二、文言虚词
(1)而:
①赂秦而力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而秦兵又至矣
④二败而三胜
⑤某所,而母立于兹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之:
①破灭之道也
②诸侯之所亡
③子孙视之不甚惜
④此言得之
⑤ 苟以天下之大
⑥句读之不知
⑦顷之,烟炎张天
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以有尺寸之地
④以地事秦
⑤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始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④始适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三、指出下面特殊句式的类型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四、翻译句子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3
4
答案
文本回顾
.苏洵、嘉?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2.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1)非:
①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②不对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2)或:
①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