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民国墓志铭图片价格

墓志铭2019-03-06 13:21书业网

篇一:百年收藏

`

百年收藏

宋路霞

一、收藏

国宝“发源地”

上世纪末,清帝国的气数已是奄奄一息,内外交困之中,又撞上了庚子之乱。八国 联军进京之际,慈禧太后挟持光绪仓皇出逃,朝野上下主战与主和的争吵早已悄无声息, 只等着割地赔款了。

然而在文物考古上却接二连三地发生重大事件。这些重要的发现对人类的文明进程, 客观上有着划时代的认识价值,多少给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带来些喜气,亦给收藏界和 古玩市场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或许是天时地利的某种契合,这几项重大的发现多少都带些偶然性。

1900年5月的一个清晨,敦煌莫高窟的住持人王道士(王圆)正在一个洞窟里清扫积沙。当一大堆积沙被清除之后,洞里发出一种奇异的声响,一面洞壁因失去了积沙的支 撑,壁土开始层层剥落,墙上出现了裂痕。王道士惊诧之余用手敲敲,里面竟是空的! 这无意中的叩击,竟叩开了一座千年秘室———北宋晚期僧人们封掩起来的一个藏经洞! 只见里面从地上层层堆码着早已发黄的纸卷和丝织物,一直堆到“天花板”。从那时起, 边城敦煌就再也没有清静过。人们从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洞窟里,先后搬出了4万多件手写经卷、唐抄古书、唐拓碑片和历代各类古物!

据说当初藏经洞被挖开之后,王道士确也向地方政府作了汇报,还抽出些卷子呈送 到上级衙门。地方政府从敦煌县令开始一级级地向上禀报,直达天子。可是那个末代封 建王朝,刚刚经历一场性命交关的巨变,伤痕累累,元气殆尽,何来那些思古之幽情?

对那些古卷儿根本无兴趣,所有的奏件就只能是泥牛入海。

然而事情到了两个嗅觉灵敏的“老外”那儿,情形就完全颠倒了过来。英籍匈牙利 人斯坦因,无意中从一个叫扎伊德·贝格的乌鲁木齐商人嘴里,得知了藏经洞的消息。 过了一年,法国人伯希和又在闲聊中,从“老朋友”———曾任过清政府北京警察总督 的兰公爵那儿,得知了藏经洞的事情。这个兰公爵据说当年与义和团有旧,庚子之后就 被发配到新疆,终身流入乌鲁木齐。于是,这两个“老外”,便先后发疯似地扑向了敦 煌,以种种手段威逼利诱,终于使得那本来就俗不可耐的王道士,打开了那只足有半斤 重的铁锁??

接下来的日本“探险队”又来了,俄国“考察队”也来了,美国人也来了,国内大大小小对此有兴趣的人物都蜂拥而至。藏经洞里4万件千年古物,就一批批地搬出洞外, 捆扎起来,扛上骆驼,然后走兰州,上北京,绝大多数被运到伦敦、巴黎、彼得堡、东 京、汉城??散落在全世界共计四五十个地方,而留在国内的仅号称“八千经卷”。 这块风水宝地,直到1965年,还有新的文献发现!

其次是河南安阳小屯村。

传说1899年,紫禁城里的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生了一场病, 命老仆人去中药铺抓药。这个熟谙古文字的王大人,望着五味杂处的药罐忽发奇想—— 这“龙骨”上的横竖道道,会不会是有人故意刻画的呢?假如刻画的是一种符号、一 种文字,传递着一些什么消息呢?王大人为自己的联想而激动万分,遂命仆人将那家中 药铺的“龙骨”全部买下,继而又跑遍全城,收购“龙骨”,有多少买多少??商人们 自然闻风而动。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就连王大人的子孙后代亦不能完全确认,但是, 王懿荣是揭开“龙骨”真面目的第一人,即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却是史学界所公认的

事实。

于是,“龙骨”的产地就成了一座格外诱人的宝库。河南商贾起初封锁消息,大摆 迷魂阵,说是在汤阴。大学问家、上虞罗振玉加以考证,1915年又亲自赴安阳收集甲骨, 大破迷魂阵,不仅查实了“龙骨”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村,而且确定了这儿即是史 书上记载的殷墟———商朝后期的政治中心。

一向默不为人知的小屯村空前红火了起来,而王大人却在八国联军破城之后,率全 家人投井殉节了。他何曾想到,他那石破天惊的发现,使人们在100年间从小屯村及其周 围挖出了多达15万片的甲骨龟片,把中国文字的起源,一下子向前推进了上千年,而且 这一“富矿”,不知养活了多少当地农民和北京、上海的古玩商人。

据说,先是当地农民来刨坑挖土,把甲骨龟片当中药卖,后又有古董商贩雇人坐庄 开挖,而当地军阀、官僚豪绅、外国传教士插足,又使得原先才几分钱一斤的“龙骨” 价格扶摇直上,从论筐卖、论坑卖,一直卖到了几两银子一个字!使那些头脑活络的南 北商贩,美美地发了一笔,也使中国的古文字训诂学家们,忙碌了整整一个世纪。 从那时至今,河南安阳不断有新的窖藏面世,不仅“盛产龙骨”,还出土了大量的 青铜器、陶器、玉器、骨器,这些文物的发现、收集、流传和著录研究,以及出国后的 聚散过程,真不知演绎了多少明里暗里的现代神话。

再就是周原。

周原是指西安城以西、渭河以北,沿河一溜拉开的、扶风县和岐山县之间的一段黄 土塬。这片黄土,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人进入中原地区之前的统治中心区之一;在 本世纪初,地表已被岁月的风霜“切割”得条条缕缕、沟沟坎坎了。当地百姓说,每经 一场暴雨或是一场洪水,总会有些青铜类的古物遗留在沟边的土崖上,或是滚落到沟底。 有时一座窑洞坍塌,亦会暴露出一座古墓。

这些洪水过后的遗存物,就成了“这里有宝”的广告牌,养活了一批陕西省内早期 的古董商人。是他们,将从这儿出土的包括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小盂鼎、天亡簋、 何尊、墙盘等在内的标志着西周王朝社稷的礼器,一批批带到了北京、上海,有的再转 道欧美,进入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这个地区早在宋代就出土过著名的“穆公 鼎”,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和王俅的《啸堂集古录》都有著录。近百年 来更成了一座庞大的文物“矿山”,吸引着一批批前来挖宝的队伍。

这一带地下文物之丰富,世所罕见。动辄一窖十几器、几十器乃至上百器。扶风县 庄白村微氏世家窖藏,一窖就出土青铜器103件。岐山县任家村的一处窖藏,亦是一坑达 120余件青铜器。1901年出土的著名的蝉纹木乏禁,为当时出土的唯一的一件青铜木乏禁, 举世轰动。著名的盂鼎、大丰、毛公鼎、大克鼎均出自这一带。解放后仍不断有稀世珍 宝面世,好像是一座宝山,永远也开采不完似的。

另外还有河南洛阳北面的邙山,绵延50多公里的山脉,北临滔滔黄河,历来被视为 最标准的葬身之地,偌大个邙山,几十年间竟出土了近万方墓志铭。难怪有墓冢林立, “几无卧牛之地”之说。京汉铁路穿山而筑时,一路开出去全是古墓!所以著名的盗墓 工具被称为“洛阳铲”,真是意味无穷。

除了以上几次“天赐”的良机之外,本世纪还有几次大的人为造成的国宝“发源地”。 首先是东陵盗宝案。1928年军阀孙殿英为筹军火,扩充实力,竟然派工兵用炸药炸, 把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的陵墓给炸开了。盗出的珍宝玉器、各式文物不知其数。慈禧的 尸体在棺中全用珍珠掩埋,所以挖出的仅珍珠一项就大大小小地堆满了并排的三张八仙 桌面,最大的珍珠直径有10毫米。后来,这一大宗珍宝就成箱成箱地运到了北京、天津、 上海、青岛,继而流向全国各地。除去军阀们分掉、送掉、卖掉的,还真的向国外换回

了一批军火。

其次是陕西军阀党玉琨斗鸡台盗宝案。斗鸡台在陕西宝鸡,盗宝的具体地方叫戴家 沟。党玉琨为地方一霸,为筹集军费扩充实力,于1927年至1928年间,驱赶了上千名贫 苦百姓到戴家沟为他挖宝。仅仅七八里长、十多丈深的一条山沟,在8个月间被破坏古墓 达50余座,盗得青铜器等古物1000多件,把个好端端的戴家沟挖了个沟底朝天。党玉琨 后来虽被冯玉祥将军派兵击垮了,但这一大批文物,最后仍然未能逃脱民间出土文物的 大致走向———运到北京、上海、天津后,又陆续飞往欧美各国去了。

影响最大、损失最惨、最令国人顿足的,莫过于末代皇帝溥仪当年从天津张园带去 长春伪宫的那一大宗清王室的遗藏。这一大宗宝藏,仅历代堪称国宝的法书和古画就达 1200余件,即所谓“赏溥杰单”上记录的那批文物。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投 降,溥仪出逃,被封存在长春伪宫内小白楼的黄条封箱,就成了留守“国兵”们猎取的 对象。他们监守自盗,先下手为强,把从地上堆到天花板的黄条封箱一箱箱挪下,逐个 撬开,偷的偷,抢的抢,分不均匀就撕成几份。著名的《宫中游乐图》竟被撕成5块,现 分藏在国外好几个大型的博物馆中———这就是几十年前北京琉璃厂一些老板们谈之色 舞的“东北货”。后来这批“货”的踪迹遍布了沿海各大城市和海外的大型博物馆,小 白楼就成了又一处人为的国宝“发源地”。解放后国家为追踪这批国之镇库,组成了以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杨仁凯先生为首的工作委员会,开展了艰苦卓绝的调查和思想说服工 作,为之整整忙碌了40年。

直到最近的1997年,神秘的“东北货”还时有露面。一位东北老汉推开了赫赫有名 的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的大门,声称带来一幅宋代《十咏图》,是宫中藏品,要求估价拍 卖。工作人员将信将疑,结果在全国最高级、最具权威性的“五老”鉴定会上,“五老” 做出了一致认可的鉴定,确属真迹无疑。原来,这老汉的父亲原为溥仪的侍卫官,近水

篇二:墓 志 铭

墓 ? 铭

显考罗公吉森,别名吉昌,乳名诠书,一九一九年十月六日生于书香门弟,官宦耕读世家,?岩雷澹?视谝痪啪湃?耆笕?乱蝗眨?婕??魇×俳???鞒?鞅碧钅鲜辩鄯渴甲媛廾鞯虑ㄍ焦笾菔∮滥?荻ピ扑荆?笠凭影骞笙缧抡??詈蠖ň蛹蛉健F咚晟ジ福??孀娓嘎尥蚝枭?睿ㄗ娓嘎尥蚝枭?谇宄??我话肆??晡逶露??迦铡绰砟辍担?庑饕话税似吣甓??凰昕贾行悴牛?庑饕话司乓荒甓??逅曛撩窆?痪哦?荒晡迨?逅耆蔚胤秸??6??芟轿纳健?骞蟆⑵虏酢⒍嗟隆⒗雍嬷链笪??逑缜?颉R话司盼迥昕?椿?┦谐。?⒐褐猛?暮吞锊??视诠镉夏辍醇δ辍狄痪湃??晔?露??找?保?4有∩钍茏娓钢?兜难?眨??δ咳荆?艿搅己玫闹?独竦陆逃??舳?醚В?├廊菏椋?ǘ了氖槲寰?⒁拙?⒌赖戮?⑹??⒃龉阆臀摹⒐盼墓壑埂⑹芳恰⑻剖?⑺未省⒙塾铩⒆手瓮????羌?⒌群芏喙诺湮难?????峡酌现?溃?匀逖А⒎鹧А⑻煳牡乩怼⑹榉ㄓ猩詈裨煲琛?/p>

少年时戴着缎子小帽,穿着长衣马褂到大地村收租,在花戛市场打斗收税,青年时在花戛开设染店,在祖屋创办私塾,教书育人。中国国民党党员,曾任民国地方政府保长,一九四九年后,顺应时代潮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继续在祖屋自办私塾和民办学校,一九五七年祖屋不慎烧毁,家庭处于困境,百废待兴,为重建家园,被迫弃教务农终生。

显妣罗母梁正美,乳名小梅 ,一九二O年八月二十四日生于木工村世代大地主家庭,大家闺秀,故于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五日,一九三九年农历八月和罗公吉森结婚后,支持罗公吉森学习和办学,是一个伟大的贤妻慈母。

罗公吉森与罗母梁正美养育三男三女,一九四六年八月初五日生长子昌仁,乳名松柏,大专文化,经济师,中共党员,科级干部,一九六六年贵州省交通学校毕业,分配到贵州省安顺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历任科员、秘书、科长,安顺铁公联运公司经理等职,现居安顺市塔山西路。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日生次子昌和,乳名松明,初中文化,在家务家,为父母尽孝送终,现居花戛场坝。一九六三年九月八日生三

子昌沛,乳名富明,小学文化,务农经商,现居安顺市幺铺镇大屯村。一九四一年正月二十一日生长女昌智,乳名小琴,小学文化,在家务农,现居拜?⒋濉R痪潘木拍晟?闻??浚?槊?俜遥?⊙?幕??诩椅衽??志哟虬锵缈磁F捍逖酪┳椤R痪盼逦迥晟????遥?槊?煞遥?⊙?幕??诩椅衽??志咏?帐°逖粝匮占?绶桔状搴??椤?/p>

罗公吉森承前启后,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厚德做人,知识育人,言传身教,与罗母梁正美相濡以沫,携手相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心协力,为培育儿女呕心沥血,为地方教育作出卓越贡献,功德无量,德高望重,光耀千秋,万古流芳。

孝男昌仁 沐手叩撰

孝男女率子孙叩立

二O 年月日立

篇三:墓志铭

墓志铭初探

【摘要】墓志铭是我国古代墓葬中一种重要的出土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社会研究价值。墓志铭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探索、成熟、高潮、衰落的逐渐演变。墓志铭漫长的演变过程对于弥补历史文献遗漏、认证墓主人的身份、考究时代的家族观念和社会风俗、精神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墓志铭 演变过程 研究价值

一、墓志铭

什么是墓志铭?《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解释:“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墓志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刻有文字的物质载体,如上述所说石、砖等;二是指其上的文字。“铭”是指志文后面的韵语部分,一般来表达悼念哀思之情。

二、墓志铭的演变过程

我国墓志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萌芽、探索、成熟、高潮、衰落的过程。

(1)萌芽期

关于墓志铭的萌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让各方都信服的统一的说法。 在张同印《隋唐墓志书迹研究》中,他认为:“关于墓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秦汉砖。1972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的秦刑徒墓中发现了一批刻画在砖石上的文字,内容是姓名、籍贯一类;……汉代刑徒砖文的内容更加的具体详尽,一般注名死者的姓名、籍贯、身份、卒死的时间,有的甚至标明死者尸骨所在的位置,以备家属祭奠、迁葬。”当然,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的刑徒砖文,从形制到内容都与后来的墓志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秦代刑徒砖初步具有了墓志的某些性质,其目的和作用与后来的墓志有许多相同之处:埋于墓穴之中;标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对墓穴起到标识作用。刑徒砖文内容虽然简单,与后来墓志的基本目的相同。

日本的比野文夫在他的《关于墓志的起源》一文中称:“由于魏晋时代严禁在墓前立碑,迫不得已,在墓中埋下小型的碑来代替墓碑,

这被看作是墓志的起源。”

冯时、金文馨 《墓志起源刍议》认为 :“墓志的完整形式包括首题、志文及颂文三部分内容, 现存的秦汉志墓文字显然不具备这种形式;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的考订, 我国墓志的起源可溯至秦代”。

其实,到目前为止,流行最广的说法就是,魏晋时期的严禁碑令。东汉末年,曹操严禁碑令,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但是人们对于死者的悼念和寄望之情无以寄托和表达,只好偷偷地把碑迹埋藏于地下,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忘记了最初埋葬碑迹的初衷,即使到了后来,朝廷不再禁止碑令,人们还是习惯性的在墓葬中埋葬碑迹,这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墓志铭。

在笔者看来,魏晋时期乃是真正的墓志铭的萌芽开端,是墓志铭正式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出现的时期。1973年出土于南阳市东郊的曹魏墓中的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墓志铭,被文物专家定为“国宝”。墓志铭画像石上面不仅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同时还锲刻有墓主人的名字和确切的纪年等文字;墓志铭铭文为四言韵文,语句流畅生动,书法方正整齐自然,具备了墓志铭所有的内容和规制,可看做墓志铭的萌芽。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是墓志铭的萌芽时期。

(2)探索期

墓志铭不是一夜之间诞生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时期。刘凤君 《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 提出:“我们可以把东汉魏晋时期看作是墓志产生和探索的时期。”

首先,从目前考古发现的资料看,东汉魏晋时期墓中的石刻题纪还没有称 “墓志”者,名称也不甚统一。

刘凤君在《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中称:“有的叫‘枢’,如‘郭氏(即郭槐)之枢’,枢,即墓。东晋王兴之命妇宋和之墓纪称王兴之墓为‘君枢’。有的直接称‘墓’,如‘刘氏(即刘韬)之墓’。有的称铭,如‘王浚夫人华氏之铭’,十六国前凉梁舒墓纪还称‘墓表’。”这些石刻题纪,虽多数内容简单,也没有明确称为“墓志”,但其作用和后来的墓志一样,都是“刊石纪终,伸示来世”,所以它们都是墓志。

其次,墓志铭形制样式较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碑形墓志、长方形墓志、方形墓志、龟形墓志等,另外还有一些不规整的形制。

山东邹县西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刘宝墓志铭就是圆首碑形;山东寿光县发现的北魏末年普泰元年(公元531年)贾瑾圭首碑形志;洛阳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贾武仲妻马姜墓志纪,是目前发现的汉代墓中长方形墓志的比较特殊的例子。通过出土的墓志形制可以看得出,魏晋时期的墓志一方面,整体上还是东汉时期的比较古拙质朴的形制,另一方面,也承袭了十六国及其当代的一些变化。

再者,墓志的大小不定,差别很大,尚无统一的定例。《魏故元氏薛夫人墓志》高宽仅为39厘米, 而《魏故始平王( 元子正)墓志》高宽达80厘米;《魏元恭墓志》高宽也有72厘米。前者与后者相差将近一倍。证明了此时的墓志铭尚无固定的规制,还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

最后,墓志铭的文体尚处于探索阶段。墓志铭的文体和当时的流行文体相关,当时流行的文体有骈文,还有散文等,为了表现作者的文采,多承袭《诗经》以四言韵语,风雅蕴藉。如晋《王浚妻华芳之铭》:“大夫人在堂,勤执妇道,率礼不越,竭心朝夕,恭谨妇也 ”;北魏《夫人李矩兰墓志铭》:“逮事太夫人,曲尽妇道,造次靡违,颠沛必是”,“太夫人衣食服玩,躬自尝制”。在这两则墓志铭中,采用的就是四言韵语。北周《寇峤妻薛夫人墓志》载,寇峤前后夫人,各有二子,“夫人以眇眇之年,鞠孤孤之胤。”在这一则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周时期一方面仍在承接汉以来形成的用韵、用赋的习惯,同时也有了南北朝以后的墓志铭的文体制式的端倪。

(3)成熟期

南北朝时期在墓志铭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墓志铭发展到了成熟时期。说它成熟主要是墓志铭的形制开始逐渐定型,并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了太大的变化。

首先,在目前出土的墓志铭中,第一次明确的出现了“墓志铭”的字样。山东益都出土的刘宋大明八年 (464)刘怀民墓志铭,不仅内容完整,而且出现了“墓志铭”的字样,是现存的最早的明确出现“墓志铭”字样的墓志铭。

其次,就墓志形状而言 ,大体可分为碑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以及非常罕见的龟首趺形等。南北朝以前的长期的时间段内,墓志铭一般以碑形和长方形为主,北魏迁都以后,方形墓志铭逐渐多了起来。至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刘凤君先生在探讨墓志定型为正方形志石和?顶盖的成因时认为:“ 志石方而表示地 ,志盖覆斗形表示天。‘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 ,‘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墓志铭方形形制的出现,和北魏迁都洛阳,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北魏政权在中原地区的建立,促进了墓志铭形制的转变。

再次,墓志的材质有石、砖、陶、瓦之多,南北朝以后的定型墓志以石质?顶盒式为主,分为志石与志盖两个部分。就目前出土的墓志铭来看,大部分以石质的居多,很少见到陶制及其瓦制的。这可能和当时的习俗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和石质的易以

保存,瓦制的不易长期保存有一定的关系。

最后,随着墓志铭的形制,材质的固定下来,人们除了关注墓志铭的悼念作用之外,也逐渐的追求其他的以外的东西。比如,墓志铭的书写,字体,还有墓志铭上也逐渐的刻有一定的花纹,甚至有的花纹纹样精美,即使到了今天,也是不错的雕刻作品。而墓志铭的书写也逐渐开始有了从事书写墓志铭的人(但是还不是专业的墓志铭撰稿人),他们大多是一些下层的或者是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当然,其中也不乏名人的字迹。墓志铭上的字体,已成了研究那个时代字迹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界不可多得的瑰宝。

(4)高潮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虽然政治上混乱不堪,可是精神上的自由却促进了墓志铭的发展,经历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墓志铭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

首先表现在,墓志铭的数量多。到目前为止,仅建国以后,隋唐时期出土的墓志铭就有五、六千方之多,而宋代到目前为止仅出土一千多方,唐墓志铭的总量是在其他任何一个王朝时期都没有的成就,在数量上达到了一个高潮。

其次,内容上,墓志铭的所有者不再只是上层的贵族、皇室,逐渐的蔓延开来,直至下层普通民众。甚至还有宦官的生平及其信仰尤其对于佛教的信仰,而且数量众多。西安碑林博物馆现藏唐代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共有 56方 。普通士族的女性也开始进入了墓志铭的记载行列,甚至包括日常的婚丧嫁娶。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决定性的突破。《唐代墓志汇编》“贞观 014” 《李彦墓志》 : ?罔职州县,肆志丘园。钦梁竦之高蹈,长叹长吟;同马相之下涤, 或朝或市。慕充耽学, 寓目旗亭;如婴缔交, 游心??……岂期隙光瞬转, 阳乌不搏;圭影倏移,阴菟遽惊……(贞观四年)二月丁酉二十四日庚申, 迁窆于北邙山之阳千金乡。恐海田贸黄壤,陵谷改玄扃, 篆徽猷于湮础,志清德于佳城。?这一方墓志铭记载的便是平民的生活志趣。

再者,出现了专门的职业撰稿人,包括专门以代为别人起草状子等文书、 家书、 墓志文之类为生者, 也包括有官职或其他固定职业,但又有文才又有名气,经常受人之托, 为别人写文章者。另外,墓志铭的书写体例有了固定的模板。

《唐代墓志汇编》“永徽055”《赵安墓志》:“永徽三年岁次壬子十月十三日, 乃招魂与夫人王氏同葬于河南县平乐乡之里〃〃〃〃〃〃惟斯弈叶, 远振家声, 备诸文史,

非假言名。象贤是继, 道冠人英〃〃〃〃〃〃苍茫丘陇, 萧索风烟。”

《唐代墓志汇编》“永徽064”《张钦墓志》:“永徽三年岁次壬子十二月甲申朔一日甲申, 与夫人成氏合葬于邙山之阳〃〃〃〃〃〃惟斯华胄, 弈叶簪缨〃〃〃〃〃〃象贤是继, 道冠前英, 备诸缣素, 讵假言名〃〃〃〃〃〃苍茫丘陇, 萧索风烟。”

从行文用词看, 这两方墓志文乃一人所为,行文体例基本上是一个模板,用词大体相同,可以看出,这两篇墓志铭的作者是专门的职业性质的撰稿人,同时,墓志铭的行文体例也有了固定不变的模板。

最后,字迹的书写水平在历史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现在目前大家得以看到的书法大家的字迹有很多便是来自于墓志铭。

(5)衰落

经历了隋唐的高潮时期的发展,墓志铭的发展也逐渐的走向了下坡路,逐渐衰落。 首先,宋代可以说是墓志铭发展的最后的一缕晚霞。

宋代墓志铭数量上虽然没有唐庞大,然墓志铭的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详细记载了墓主人及其家族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宋故太孺人朱氏墓志铭》中提到:?初,长女择配未决,太孺人曰:‘吾异时尝一见沈秀才,其人当贵,议无以易此。’盖先枢密沈公与求也。未几,沈公游太学,取巍科,为名进士,旋遇真主,历三院御史、中执法、吏部尚书,遂参大政、知枢密院事,言听谏行,为时名臣。于是乡党伟太孺人之识,以为奇男子不过也。”这则墓志铭反映出宋人对于儿女婚嫁的见解和态度。

其次,唐代以前,关于墓志铭的著作已经很多,如欧阳修《集古录》、欧阳非木《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等专事收录汉魏碑碣, 其中也收录有大量的唐前墓志。周绍良先生编《唐代墓志汇编》上下两编收录唐代墓志至富。而唐以后很少有收录墓志铭的专门的书籍著作,因此唐后墓志的研究也同唐后墓志的发展一样变得式微。

最后,宋元以后的明清时期,随着丧葬制度的简化,人们观念的改变,墓志铭的发展在经历了萌芽,转化、成熟、高潮、衰落之后慢慢地走向了自己的黄昏。等到清朝、民国的时候墓志铭趋于消亡了。

三、历史研究价值

墓志铭的发展过程和中国历史上其他事物的发展历程基本是相通的,所以,对于

篇四:故先曾祖妣墓志铭

曾祖妣某母张老孺人之墓

内卷一:清娴秀邑表 慧德泽后人 横批---懿慈毓秀 内卷二:品性贤淑孝俭,训诲慈正周详; 外卷 :天赐斯颖兴家业 地赋其德感四邻

【注:此为三卷大圆帽碑,故有三幅对联 。三卷碑一般450左右,可有碑文序】

碑志铭序: 青山苍苍,绿水盈盈。曾祖妣仙逝百年之际,感念其乱世坚卓,懿德可范;特勒石刻碑记之,资砺子孙,承其遗风,奋发谋业,有为一方。

先曾祖妣张氏,某县某镇(乡)某地女,系某祖某世孙某某妻。曾祖妣生于清末,卒于民国初年。弄瓦初诞,乱世风雨,国弱民困;幸赖祖荫,上天垂顾,方顺成长;青山熏陶久成勤,绿水滋蕴长习洁。曾祖妣幼受慈教,孝淳温恭;金钗初慧,洗濯伶俐;豆蔻芳华,渐习女工;晨晓踏机织缀,纹匀而理密;

午憩当户飞绣,花成而蝶驻。及笄妙龄,内修外秀;练达人情,应对有度;灵悟世事,大方有节;仪态清雅,乡邻称诵。碧玉芳华,三媒六聘,于归某门。与曾祖考高公宗信琴瑟共鸣,相濡以沫,诞育一男二女,长女某某,次女某某,子某某。先祖妣心慧灵洁,扶内有方,精勤治家;及至离世,田产除本村外,犹布至某地及某地。其爱子女谋计深远:训子不因独而溺,教女未以富而纵;诲勉待人持正信诚,循导营生精微善谋,由此家风悠悠。辅公研医,尽心竭力。乡邻时见曾祖考书毕药方则悠然坐,曾祖妣称量配药迅而当;夫妻同心,羡煞同侪。又躬亲操持酿酒作坊,雇请酿工数人,监管有度,账簿厘清,寒暑不辍,井然有饬。与公连理,甘苦共征,相敬如宾;礼仁有度,宽宏睦邻。惋叹天嫉慧颜,曾祖妣竟中年病殁,唯留精心苦营之丰产家业,慧泽后

人。今感孙丁承荫厚德,医仕教商,各成其业,泽庇崇恩;饮水思源,立碑酬情。略述生平,拳拳悼念,言尽意远。 曾孙女----撰写-----------缮书

-------------打制镌刻

二零一六年------日敬立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