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苏主簿夫人墓志铭

墓志铭2019-06-10 22:09书业网

篇一:2015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译文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 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T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 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l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 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 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u.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

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

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

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

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 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 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 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 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 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 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 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 《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

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 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 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 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3) (韩愈《师说》)

(4)中通外直, 。(周敦颐《爱莲说》)

(5)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6) (苏轼《赤壁赋》)

(7)兴于《诗》,立于礼, 。(《论语·泰伯》)

(8)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 ~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 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 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

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 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 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 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 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 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 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 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 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 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 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 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 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 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 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 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 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 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 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 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 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 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 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

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 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 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 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 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18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 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 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

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 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 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 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 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 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 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 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 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 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 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 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 “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 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 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 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 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 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 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 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 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 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 杂 文 之 行 世 者 而 不 敢 妄 辍 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令世说)序》)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世说新语》的作者是(1分)

22.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 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 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O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 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 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 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24.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 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 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5分)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 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 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 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 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

篇二:《老苏先生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老苏先生墓志铭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笃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于蜀之人久矣 闻:闻名

B.间而出其所有 间:间或,断断续续

C.举进士再不中 再:又,还

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除:授于官职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3分)

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

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至和、嘉?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笑笑而不回答。

C.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3分)

(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4分)

(3)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3分)

篇三:2016届苏北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

2016届连云港徐州淮安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抱怨中▲。其实生活永远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说

有,就该抱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棱角分明,遇事宁折不弯,还自以为是一种▲,却常常碰得头破血流。后来渐渐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当是▲。

A.蹉跎 执拗 外圆内方B.徘徊 执著 外柔内刚

C.蹉跎 执著 外圆内方 D.徘徊 执拗 外柔内刚

1.(3分)C(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执拗:指坚持不懈。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外柔内刚:外表柔顺,内心刚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知名民校“横空出世”,受益的将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们,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

B.研究人员发现:1300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大约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C.2016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首播时,凭借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D.出现突发情况时,应急车道被占用,会导致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2.(3分)C(A.句式杂糅,应为“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或“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

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车辆”不能“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3.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

自个儿闹去了。3.(3分)A(“盘踞”是拟物)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清晨,登上山顶眺望骆马湖, ▲ , ▲ , ▲ 。 ▲ , ▲ 。 ▲ ,那样充满灵气,那

样富于魅力。

①?? 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②缓缓地轻轻地揭开

③湖面露出少女般妩媚的笑靥,敞开慈母般博大的胸怀

④笼罩在湖面的乳白色晓雾,如轻盈飘逸的绢纱

⑤初升的太阳透出第一道光芒⑥远处的霞光渐渐显出了青绿色

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④⑥②①⑤

C.⑥①④⑤③②D.⑥⑤①④②③

4.(3分)D(先有日出前的霞光,而后出现太阳的第一道光芒,继而火球腾空,然后晓雾揭开,

最后看到湖面)

5.对下面这幅漫画寓意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B.拥有物质再丰富,精神追求也不停步。

C.拥有资源的多少并不重要,要懂得利用。

D.生活工具的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不要僵化。

5.(3分)C(画中人离墙头咫尺之遥,只要将梯子竖起即

可,但画中人空有这么多的梯子却不懂得利用。因此选C)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

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

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

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

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

嘉?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

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

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

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

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②以仕显,至

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

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

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

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

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

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

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

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

国子监直讲。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

未批复。嘉?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

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

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

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

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属路不绝 属:嘱托 B.吾能得之,用以自矜矜:夸耀 ..

C.未尝忤于物 忤:抵触 D.未奏而卒奏:上书 ..

6.(3分)A(属:连接)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 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② 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 ..

③ 以明年正月丁丑④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7.(3分)C(于:都是介词,分别表处所、对象。以:都是介词,分别表时间、凭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4分)

8.(8分)(1)(4分)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

闻名。(“家世”“从父”“显”“遂”各1分)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分)

2)(4分)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

之后诗才写得好。(“达”“穷人”“殆”“工”各1分)

9.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4分)

9.(4分)①人品好,仁厚乐易。②诗文成就高,影响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过鉴湖 戴 ?m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4分)

10.(11分)(1)(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夜泛西湖》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3分)视觉嗅觉结合(2分),寓情于景(1分)。(如答出“叠词”给1分)

(3)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3)(4分)戴诗表达回乡心切;苏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每点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 (庄子《逍遥游》)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

(3),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4)蜂房水涡, (杜牧《阿房宫赋》)

(5)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子曰:“自古皆有死, (《论语·颜渊》)

(8)月儿弯弯照九州,。 (杨万里《竹枝歌》)

11.(8分)(1)蟪蛄不知春秋 (2)而致千里 (3)钿头银篦击节碎 (4)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伤心秦汉经行处 (7)民无信不立 (8)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误则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孤独的庄稼 赵 新

①赵庄稼大门前的荒地上长了一棵庄稼。赵庄稼已经六十二岁,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未见过这样好的一棵庄稼。饭前饭后,工余闲暇,端上一袋旱烟,老汉常常站在那棵庄稼跟前,观赏它粗壮挺拔的身姿,抚摸它舒展修长的枝叶,直看得如痴如醉。

②老汉现在是沟里村的清洁工,每天拿把扫帚在街道上打扫卫生,然后按月去村委会领钱,然后用两千四百块钱的工资,买米买面,买油买菜,买这买那。

③日子过得很享受,但是过得不踏实,很纠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沟里村的庄稼人一窝蜂地都去打工,怎么不种庄稼了呢?眼见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了,怎么没人心疼呢?家家户户买着吃,要是有那么一天天底下的米面卖完了,人们该吃什么呢?他去问村委会主任。年轻的村主任哈哈大笑。村主任说,姑父,你这就叫杞人忧天哪!人们出去打工,那是因为打工比种地挣钱;人们方方面面买着吃,那是因为手里有钱;而只要你手有钱,你永远有饭吃!他说:照你这么说,钱就是饭,钱就是粮食?村主任说:你真是,这还用怀疑

吗?他不服:那,要是万一光有钱没有粮食呢?村主任说:姑父,你别死凿铆,别想入非非啦,好好打扫卫生吧。他胡乱地点了点头,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

④只有见了那棵庄稼,老汉的心情才会感到舒畅,感到明朗,感到踏实。老汉拍手掌,提高嗓门夸奖那棵庄稼:好家伙,你腰杆子真硬,你旱也不怕,涝也不怕,风也不怕,雨也不怕!正兀自念叨时,发现它的叶子上爬了一只虫子。那虫子又细又长,弓了腰快速蠕动,像爬在他脊背,像爬在他的心上,他伸手把它拿住,用力一搓,那虫儿便成了一滩绿色的汁水。 ⑤说话到了白露节令,那棵庄稼上的娃娃已经长得比棒槌还大。一团红缨秀出来,丝丝缕缕,飘飘洒洒。老汉把那娃娃摸了摸、按了按、捏了捏,上面的颗粒密密实实,娇娇嫩嫩,饱满圆润,又鼓又大!老汉闻到了它的芳香:那芳香如酒,扑鼻而来,令他陶醉。老汉看见了它的成熟:那成熟金光闪闪,像一道霞光,扮亮了秋天。

⑥傍晚的时候,村主任忙忙活活地来到赵庄稼家里,递上去一支香烟。老汉正在吃饭,顾不上接那支香烟。村主任说:姑父,就你一个人吃饭?老汉说:你姑姑撇下我走了,孩子们都在外头打工,可不是就我一个人吃饭!村主任说:姑父,我问你一个问题,你门前的那棵玉米,

是你的吗?老汉放下饭碗:这还用问吗?它长在我的地里,当然就是我的。村主任又给老汉递烟,老汉忙着刷碗,又没接。村主任说:姑父,你把那棵棒子送给我吧,我儿子吵着闹着要吃煮玉米。老汉的心猛地一抖:那可不行。你到别处找去吧……村主任笑了:咱们村只有你这一棵玉米,只有你这一穗嫩棒子,我到哪儿找啊?老汉说:不行就是不行!那穗棒子我要留下作种子,不能随便糟蹋了它!村主任说:姑父啊,你已经不种地了,还要种子干啥?老汉说:种,我现在就开始准备种,你别忘了我叫赵庄稼!老汉又说,想吃煮玉米还不好说,你有钱有车,你到城里买去啊。

⑦当天晚上,月光明媚,夜色如画。在缠绵的秋风里,赵庄稼披了一件厚衣服,坐在一张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守护那棵孤独的庄稼。有只萤火虫儿飘过来,欢欣地绕着那棵庄稼转,而它好像睡着了,顶着满天露水,抱着硕大的娃娃。老汉想,再有十几天,我就可以收获,把这穗种子藏到我家。收获了这穗种子我就向村委会辞职,我还种我的庄稼。

⑧老汉竟迷迷糊糊睡着了,睡梦中漫山遍野都是好庄稼。老汉是自己笑醒的。笑醒了,天亮了,那庄稼上没了那个娃娃。

⑨晌午的时候,村主任又忙忙活活地来到赵庄稼家里。他说,姑父,我今天还真到县城去买嫩棒子,可惜白跑了,没有卖的啊;老人家,求求你……

⑩老汉说:你别求我啦,我的娃娃早丢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13期,有删改)

12.请简要概括赵庄稼的形象特征。(4分)

12.(4分)①物质生活宽裕但内心纠结;②孤独寂寞;③热爱土地;④心忧现实。(每点1分)

1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3.(6分)①使用比喻、叠词、视觉触觉嗅觉结合、动作(细节)描写,②多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庄稼的形状、颜色和香味,突出了老汉对庄稼的喜爱与兴奋、呵护与期盼之情。(每点3分)

14.小说第⑧段写赵庄稼梦到“漫山遍野都是好庄稼”,对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4分)

14.(4分)①梦境表现赵庄稼对撂荒后农村重又种满庄稼的期盼;②现实与梦境的反差,引发赵庄稼对农村撂荒现象的忧虑。(每点2分)

15.小说标题是“孤独的庄稼”,请探究“孤独”的意蕴。(6分)

15.(6分)①庄稼由多到少是孤独的;②失去了庄稼的土地是孤独的;③不被理解的赵庄稼是孤独的;④被逐渐遗弃的传统农耕文明是孤独的。(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篇四:苏北四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教师解析版)

苏北四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抱怨中▲。其实生活永远是公平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说有,就该抱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棱角分明,遇事宁折不弯,还自以为是一种,却常常碰得头破血流。后来渐渐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当是▲。

A.蹉跎 执拗 外圆内方 B.徘徊执著外柔内刚

C.蹉跎 执著 外圆内方 D.徘徊 执拗 外柔内刚

1.(3分)C(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执著: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外柔内刚:外表柔顺,内心刚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知名民校“横空出世”,受益的将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们,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

B.研究人员发现:1300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大约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C.2016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首播时,凭借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D.出现突发情况时,应急车道被占用,会导致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2.(3分)C(A.句式杂糅,应为“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或“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B.成分残缺,“82%的糖尿病患者”后加“的症状”。D.主谓搭配不当,“车辆”不能“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3.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3.(3分)A(“盘踞”是拟物)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清晨,登上山顶眺望骆马湖, ▲ , ▲ , ▲ 。 ▲ , ▲ 。 ▲ ,那样充满灵气,那样富于魅力。

①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②缓缓地轻轻地揭开

③湖面露出少女般妩媚的笑靥,敞开慈母般博大的胸怀

④笼罩在湖面的乳白色晓雾,如轻盈飘逸的绢纱

⑤初升的太阳透出第一道光芒

⑥远处的霞光渐渐显出了青绿色

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④⑥②①⑤

C.⑥①④⑤③②D.⑥⑤①④②③

4.(3分)D(先有日出前的霞光,而后出现太阳的第一道光芒,继而火球腾空,然后晓雾揭开,最后看到湖面)

5.对下面这幅漫画寓意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B.拥有物质再丰富,精神追求也不停步。

C.拥有资源的多少并不重要,要懂得利用。

D.生活工具的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不要僵化。

5.(3分)C(画中人离墙头咫尺之遥,只要将梯子竖起即可,但画中人空有这么多的梯子却不懂得利用。因此选C)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 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参考译文】

嘉?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路不绝属:嘱托

B.吾能得之,用以自矜矜:夸耀

C.未尝忤于物 忤:抵触

D.未奏而卒 奏:上书

6.(3分)A(属:连接)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②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

③以明年正月丁丑

④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7.(3分)C(于:都是介词,分别表处所、对象。以:都是介词,分别表时间、凭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4分)

(1)(4分)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家世”“从父”“显”“遂”各1分)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分)

(2)(4分)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达”“穷人”“殆”“工”各1分)

9.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4分)

9.(4分)①人品好,仁厚乐易。②诗文成就高,影响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过鉴湖

戴 ?m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4分)

(1)(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夜泛西湖》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3分)视觉嗅觉结合(2分),寓情于景(1分)。(如答出“叠词”给1分)

(3)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3)(4分)戴诗表达回乡心切;苏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每点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 。 (庄子《逍遥游》)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荀子《劝学》)

(3)▲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4)蜂房水涡,▲ 。 (杜牧《阿房宫赋》)

(5)舞榭歌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子曰:“自古皆有死,▲ 。” (《论语·颜渊》)

(8)月儿弯弯照九州,▲ 。 (杨万里《竹枝歌》)

(1)蟪蛄不知春秋 (2)而致千里 (3)钿头银篦击节碎 (4)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伤心秦汉经行处 (7)民无信不立 (8)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误则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孤独的庄稼

赵 新

= 1 \* GB3 ①赵庄稼大门前的荒地上长了一棵庄稼。赵庄稼已经六十二岁,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未见过这样好的一棵庄稼。饭前饭后,工余闲暇,端上一袋旱烟,老汉常常站在那棵庄稼跟前,观赏它粗壮挺拔的身姿,抚摸它舒展修长的枝叶,直看得如痴如醉。

= 2 \* GB3 ②老汉现在是沟里村的清洁工,每天拿把扫帚在街道上打扫卫生,然后按月去村委会领钱,然后用两千四百块钱的工资,买米买面,买油买菜,买这买那。

③日子过得很享受,但是过得不踏实,很纠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沟里村的庄稼人一窝蜂地都去打工,怎么不种庄稼了呢?眼见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了,怎么没人心疼呢?家家户户买着吃,要是有那么一天天底下的米面卖完了,人们该吃什么呢?他去问村委会主任。年轻的村主任哈哈大笑。村主任说,姑父,你这就叫杞人忧天哪!人们出去打工,那是因为打工比种地挣钱;人们方方面面买着吃,那是因为手里有钱;而只要你手有钱,你永远有饭吃!他说:照你这么说,钱就是饭,钱就是粮食?村主任说:你真是,这还用怀疑吗?他不服:那,要是万一光有钱没有粮食呢?村主任说:姑父,你别死凿铆,别想入非非啦,好好打扫卫生吧。他胡乱地点了点头,心情却越发沉重起来。

④只有见了那棵庄稼,老汉的心情才会感到舒畅,感到明朗,感到踏实。老汉拍手掌,提高嗓门夸奖那棵庄稼:好家伙,你腰杆子真硬,你旱也不怕,涝也不怕,风也不怕,雨也不怕!正兀自念叨时,发现它的叶子上爬了一只虫子。那虫子又细又长,弓了腰快速蠕动,像爬在他脊背,像爬在他的心上,他伸手把它拿住,用力一搓,那虫儿便成了一滩绿色的汁水。 ⑤说话到了白露节令,那棵庄稼上的娃娃已经长得比棒槌还大。一团红缨秀出来,丝丝缕缕,飘飘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