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收购唐代墓志铭

墓志铭2019-06-10 22:10书业网

篇一:浅述春秋至唐代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

龙源期刊网 .cn

浅述春秋至唐代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 作者:张云珂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

摘 ; 要: 墓志铭作为古代非公务应用文的一种,始于春秋,在南北朝之际逐渐成熟,在古代文体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墓志铭的含义为起点展开,明确墓志铭的内涵,继而分析其产生及特点;接着根据墓志铭自春秋至唐的历史流变来发掘墓志铭的文体特征,总结每个朝代的墓志铭在文体特征方面出现的新特点,并对具有代表性的的墓志铭名篇进行分析,更直观清晰的归纳出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 墓志铭 ; ;文体特征 ;

;文体流变

墓志铭是古代碑志文中的一种,与墓碑文互为表里。《曾子固文集》有言:“碑表立于墓上,志铭则埋于圹中”,因此墓志铭又称“葬志”“埋铭”“圹志”“圹铭”等[1]。古代多数墓志铭刻于石碑上,也有部分刻于砖的称为“墓砖记”“墓砖铭”,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常见的墓志铭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往往以散文的形式记叙死者的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这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墓葬文化传承的载体,表现的形式[2]。

墓志铭在墓碑产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埋葬于墓中并刻有墓主事迹的石刻。随着历史的演进,不同朝代的墓志铭,在文体特征上体现出不同的新特点。中国古代的墓志铭源于石刻墓碑,而石刻墓碑又是碑刻的一种。碑刻,即是将文字刻在石碑上借以长期流传的文化产品。碑刻产生于甲骨泯灭、钟鼎衰微的秦汉之际的摩崖刻石,如秦代之《泰山刻石》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东汉后期群雄混战的局势和汉末晋初禁碑令的推行,客观上促进了墓志的兴盛,并最终促成了墓志文体的形成,它的出现乃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孔子曾言“慎终追远”[3],即为了缅怀祖先,必须重视丧葬之事。而墓志铭的主要作用便是“慎终追远”,从墓葬文化的角度而言,其在我国丧葬领域内地位十分重要[4]。所以,墓志铭也便成为古代文体学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人们深入挖掘探索。

总的来说,墓志铭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它拥有固定的形制;其二,它拥有惯用的行文风格;其三,它埋于墓中并具有标志墓主身份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墓志铭的内涵都与时俱新,体现出了时代的表征,并不断发展。

一、春秋至东晋为墓志铭的发轫期

《庄子》有云:“卫灵公卜葬于沙邱,掘之得石墩。有铭曰不凭其子。灵公夺而埋之。”[5]可知春秋之时便有刻铭于墓中者,此时墓志铭的特点是文字极为简约,尚处于萌芽阶段,并未成型。

篇二:唐代墓志总和目录(武德年间)

唐代墓志总和目录(武德)

李制墓志

武德1(618)11月

《全唐文补遗》5-96

李密墓志

武德2(619)2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上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3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18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109

苏玉华墓志

武德2(619)5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上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2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1

蔡泽及妻张氏墓志

武德2(619)8月

《全唐文补遗》6-232

那庐妻员买得墓志

开明1(619)5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上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1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1-28 《唐代墓志汇编》开明001

《全唐文补遗》5-97

张氏儿王氏墓志

延和18(619)9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4

于君妻耶书墓志

武德3(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3-15 《全唐文补遗》3-307

麴举墓志

武德3(620)5月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4

《唐代墓志汇编》开明002

《全唐文补遗》6-233(原题开明二年五月)

黄叶和尚墓志

武德3(620)9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上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2

郭恭荣碑

武德3(620)11月

《全唐文补遗》5-94

韦匡伯墓志

开明2(620)7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中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5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1-180 《唐代墓志汇编》开明003

《全唐文补遗》6-234

王仲及妻淳于氏墓志

开明2(620)9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中

《北图石刻拓本汇编》未收录(北图所藏)《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6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1-181 《唐代墓志汇编》开明004

《全唐文补遗》6-234

法济墓表

重光1(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5

张武嵩墓表

重光1(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6

张鼻儿墓表

重光1(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7

张阿质儿墓表

重光1(620)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8

严道亮墓记

重光1(620)3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09

张仲庆墓志

重光1(620)3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0

刘保欢墓表

重光1(620)11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1 《唐代墓志汇编》重光001

张弘震墓表

重光2(621)5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2

张保守墓表

重光2(621)1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3 《唐代墓志汇编》重光002

张士高墓志

武德5(622)2月

《北图石刻拓本汇编》11-1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1-29 《全唐文补遗》5-97

窦抗墓志

武德5(622)3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中

范法子墓志

重光3(622)6月

《唐代墓志汇编》重光003

麴庆余墓志

重光3(622)□月

《唐代墓志汇编》重光004

卢道助墓志

武德6(623)2月

《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69

崔氏妻库狄真相墓志

武德6(623)6月

《北图石刻拓本汇编》11-3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7 《唐宋墓志》1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2-1 《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70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3 《全唐文补遗》4-289

傅增邴墓表

重光4(623)7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4

郭敬墓表

武德7(624)7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1-6 《全唐文补遗》3-308

苏永安墓志

武德8(625)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1-7 《全唐文补遗》3-308

侯莫陈颖墓志

武德8(625)10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中

刘亮墓志

武德8(625)12月

《石刻题跋索引》164左下

卢文楼妻李月相墓志

武德8(625)12月

《北图石刻拓本汇编》11-4 《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1-8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大1-24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4 《全唐文补遗》6-235

王伯瑜妻唐氏墓志

延寿2(625)1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115

崔长先墓志

武德9(626)2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2-2 《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71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5 《全唐文补遗》6-235

赵意墓志

武德9(626)4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3-16 《全唐文补遗》3-309

高世达女高惠通墓志

武德9(626)4月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3-17 《全唐文补遗》3-309

哥舒季通葬马铭

武德间(619-626)

《唐代墓志汇编》武德006

篇三:唐代张少悌高力士墓志铭

高 唐力 代士 张墓 少志 悌铭

篇四:千唐

写在《〈全唐文补遗〉

千唐志斋专辑》出版之际

赵跟喜

------------------------------------------------------------------------------ 洛阳千唐志斋是我国著名的唐代墓志铭集藏地,原为辛亥革命老人、爱国民主人士张钫(字伯英)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所营建,斋室位于张钫故居(张公馆)后花园西隅。花园名蛰庐,康有为所题,建筑为砖石结构天井窑院,一长廊三天井十五室,独立院落,三进相连,内外墙壁间镶嵌历代墓志铭及名人书画石刻1419件,其中唐人志石多达1191件。门额为章太炎篆书,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千唐志斋名为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字宏先)先生所起。?

千唐志斋的珍贵藏品是一部石刻唐书,一部最原始的唐人档案,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一部绚丽多姿的唐代书法演变史,她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1996年12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千唐志斋藏志》两巨册,为原拓图版,诚为学界大事,为唐史研究者所重,该书前言概述千唐志斋甚详。1989年再版,周绍良先生特补重印后记。《全唐文补遗》前几辑收录了千唐志斋旧藏唐志的录文,但因体例所限,散置其中,未成专辑。二十多年来,以千唐志斋藏志内容为研究资料的论文著作层出不穷,相当一批学者蹊径独辟,成果丰硕,由此推动了唐史研究的进展,可喜可贺。?

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源之地,洛阳乃九朝古都,元魏隋唐墓葬极多,北邙上下,时有墓志出土。清末迄今,累计逾万,仅20世纪80年代以来,估计有三四千方之多。收藏者主要有千唐志斋六百馀方、洛阳文物二队四百馀方、洛阳师范学院三百馀方、洛阳宋氏、刘氏、王氏等五百馀方,其他散存于市县文物单位,流散外地者几近千方。这些墓志已编辑出版的有《洛阳新获墓志》、《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等。而千唐志斋新收墓志资料至今尚未公之于众,一直为唐史研究者所期待。?

这批新收墓志大多出于洛北邙山、洛南万安山、龙门西山及偃师、关林等地,其价值弥足珍贵,如万安山出土的李、卢、姚、范官僚家族墓志,龙门张沟一带出土的多与皇亲国戚有关联的人物墓志等,其中人物事件或见诸史册,或补缺拾遗,皆可印证唐史之一斑。?

千唐志斋新藏墓志的征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孟津乡间散存墓志不少,大都闲置农家庭院之中。为使这些文物收归国家,不致损毁流失,千唐志斋旋委托当地热心人士代

为寻访征集。几年之间,征得二百馀方,之后寻访范围逐渐扩大,每年都有收获,大都得之于北邙上下,伊洛之间。十馀年来,我们栉风沐雨,奔波劳顿,千方百计寻访收购散置于民间的这些墓志,充实馆藏,共征得唐及历代墓志六百馀方,使千唐志斋馆藏墓志达到两千方之多。寻访征集之艰难困窘,皆有记录,而每征得一方志石之欢欣则非亲历者所能体会。所幸征集活动得到了时任河南省长、省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关注和支持,洛阳市及新安县政府每年给予财政补贴,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征集活动并立项拨付专项经费,使墓志征集工作收获巨大,俾国家文物得以珍藏,免有流失之虞,千唐志斋也藉此得以充实发展。?

在寻购唐代墓志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批北魏、北周、隋代以及北宋以降的墓志,内容珍贵,也尽量予以收藏。如在洛阳古玩市场陆续访得弘农华阴杨氏墓志近四十方,年代大多在周隋之间,人物多见于史籍。而收集于万安山的北宋苏氏墓志之人物事件,皆在宋史中有所记载,尤为珍贵的还有范仲淹夫人张氏墓志等。本辑一并将这些墓志附录刊出,以飨读者。?

千唐志斋新征集的墓志多为近年所出,品相完好,字迹清新,易于辨识,有别于张钫先生民国所得之志石,因出土年代不同,且有的曾移作民用,石面漫漶,字迹残失较多。在我们征集过程中每有新获,皆予以编号录文。这项工作进展一直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些珍贵资料早日面世,为研究所用,我们特邀原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马驰教授等对这批墓志重新进行了录文标点(其中马驰教授校点290篇,超过一半,为功甚巨),以《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为名付梓,相信于唐史研究,不啻一件幸事,于我们则是心愿既成,欣慰有加。

在九朝古都洛阳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铁门镇。这里西扼崤岭,东控函谷,已有千年历史,被章太炎誉为“当关洛孔道”。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一肪涧水潺潺东流,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千唐志斋

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便位于铁门镇的西北隅。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字伯英)先生的家乡。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千唐志斋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

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义。解放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较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氏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

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洛阳号称九朝古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遥远,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远在江南塞北的人,临终还嘱其后人,不远千里,还葬北邙。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见王建《北邙行》)。

也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的盛行,盗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张钫看到后,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职微的尉墨参曹;也有悠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悟参禅的寺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活动,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书看待,这些文字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

“蛰庐”的匾额及“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均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题写,而室橱横额则为金石家罗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所题;千唐志斋门廊联为清翰林学士宋伯鲁书写,相对东廊门植联为张人杰所书。这些题字莫不神采飞扬,风格卓异,与斋内藏志书艺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千唐志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不断修葺整理,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名流以及书法爱好者慕名来游,它不仅成了海外游人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学家们研究唐史的一条“通幽曲径”。新近搬迁到千唐志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国内外的注目。

洛阳地处中原,古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此邙山雄浑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上少闲土,说是洛阳人旧墓”、“北邙无卧牛之地”,成为我国最为集中浩大的墓葬区。随着清末以来的盗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张钫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搜集,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为我们国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

墓志铭是一块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这块薄薄的石片记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经

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然后埋在死者坟墓里边。一个人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一个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浓缩成一块透明的胶片,展示在这里。曾经指点过江山的人,曾经使历史发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经摇笔生珠的文人,曾经身首异处的武士,或吃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种形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千唐志斋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千唐志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自相国太尉至刺史太守,处士名流,宫娥才女,百姓杂家,无所不包。这些墓志记载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唐书,又可以称得上唐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故又素有“唐代书法演变史”、“唐散文大观”之称。

此外,千唐志斋还收藏有历代书画大家董其昌、郑板桥、米芾、刘塘、王铎以及近人康有为、章太炎、于右任等的书面石刻。

走进千唐志斋,你会立即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长的历史在这里被时光的黄土所掩埋,沉积为一部无声的巨著,又展现在我们面前。审视这颗玲珑剔透的琥珀,恍惚耳闻目睹大唐厮杀拼斗的刀光剑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乱浮华。祖先们智慧的光芒,浑浊的泪眼和低沉的叹息,使你一下走进历史的深处,被突如其来的感悟所惊心动魄!当你不由自主地去抚摸那冰冷而无言的志石时,也许你的心会蓦然一惊,因为你真切的触到了唐人跳动的脉搏。

这里是一座梦园。

当你从历史的幽径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鸟语花香的碎石路上时,你也许会产生如入禅境的感觉,这里浓厚的文化意蕴赋予了园林无尽的魅力。如若你走近与竹林相对的百年石屋,你会看到它的苍老和正面的八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轻轻一诵,冷峻而凄凉,过客与花朵,嗖嗖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那满壁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那满壁志石与花木虫影,你会突然领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安祥。 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唐志斋将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书法艺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其巨大作用。

千唐志斋博物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以珍藏唐及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于世,故由章太炎题额“千唐志斋”。千唐志斋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因其丰富的内涵被誉为“石刻唐书”、“唐书法演变史”等。

千唐志斋藏有历代书画大家郑板桥、董其昌、米芾、王铎及近人吴昌硕、于右任、康有为等所作书画石刻,皆为罕见艺术珍品。千唐志斋为我国唐史研究基地,中原旅游线上一颗明珠,中外专家学者、书画艺术爱好者的必游之地,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李长春、王兆国、布赫、杨成武、谷牧、马文瑞、王恩茂、王丙乾等。

千唐志斋位于九朝古都洛阳西四十五公里,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钫(伯英)二十年代所建园林,占地三十亩,紧邻310国道和陇海铁路,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北距小浪底旅游度假区三十公里。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