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片段教学的说课稿
篇一:说课稿一等奖参考(教师类面试说课)
合作互动 激励探究
——《麻雀》说课稿
在“全国小学语文创新与发展”总课题组决赛中获一等奖的说课稿
贵州省遵义县新舟小学 黄代菊
我说课的主题是《合作互动,激励探究》,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课文《麻雀》。
这篇课文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作者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生动、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庞大凶猛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者的高尚品质。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表现,突现了老麻雀的勇气和胆量。课文内容由“情”编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教育的好教材。
根据本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训练重点,以及课标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从对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描写中,体会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自主理清文思,学习1~3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
第二课时,学习4~7自然段,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体会这种为保护弱小者而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由于一年多来,我在班上进行了 “在阅读中质疑”的课题研究,主要探究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班学生能在阅读中主动思考、探索,敢于大胆质疑。因此,对第二课时我进行了如下预设:
第一步: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我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播放课文1~3自然段的录像,把学生带入打猎归途的情境之中,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心底升腾起对小麻雀的怜惜之情。这时,我紧问一句:“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就会集中到探讨“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两个问题上来了。这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课文4~7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有感情地去读,设身处境地去想,在感受最深的词句旁边做上批注,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第二步: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兴趣,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互动行为,激励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第一方面,自由汇报,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孩子们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自读自悟后,我鼓励学生:“同学们,你在学习中一定有许多独到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许多问题产生,相信一定会很精彩,赶快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此时的我,会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展开多向交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深入。学生在自由汇报时,我相机板书:(略)
第二方面,展开辩论,深入探究
当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提出:“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飞下去会白白地送死,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地飞了下
去,这不是太笨了吗?”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门就会马上展开一番激烈的辩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的要求,我会马上提醒同学们:“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再一次地仔细研读语言文字,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来说服对
方。”于是,学生就会抓
住文本中描写老麻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深入探究,辩论时就不会离开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空谈。通过这场辩论,学生深入探究了老麻决心和勇气,领悟到了“爱的力量”的强大,突破了难点,老麻雀这种精神的伟大便在孩子们心中、口中凸现了出来。此时,我随机板书:
紧接着,出示下列两组句子:
(1)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停在猎狗面前。它张开全身的羽毛,大声叫着。
(2)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它不能站在树枝上,飞了下来。
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哪一句好,好在哪里,这样学生也就进一步真正领会到写文章要怎样做到真实、具体。
这样的过程,既是深化领悟文本的过程,更是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第三方面,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为了防止流于形式的朗读和浅层次的熟读,使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我会适时组织孩子们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练习朗读,培养语感。当孩子
篇二: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模板 仅供参考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以下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步骤来说一说这篇课文。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XXX》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X册第X组的一篇讲读/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表现了/赞扬了/告诉我们??.。【如果是寓意性的文章只要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就行,不必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本组课文围绕着“XXX”的话题展开,主要的训练目标是??.【见单元导语,一般是体会句子含义、表达方式等】,本篇课文是本组的首篇/中间/结尾课文,起到引出/深化/总结主题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的三位目标设计体系,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正确认读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1)、(2)是任何课文都固定的,直接拿来用就行。】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理解(什么道理)??.。
【目标(3)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分析课文内容及中心,其中??部分可以讲课文的重点,比如《詹天佑》一文就可以说是体会修筑铁路时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当然如果你说具体了,可以把第一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省去,第三句就看是是么类型文章,寓意性的说理解?的道理,其他的就说反映人物?品质,说明文就不用这一句了】
(4)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等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或性格品质)的写作方法。
【目标(4)主要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我列举了三句常用的话,这个根据单元提示中的训练目标具体确定。】
(5)激发学生??./培养学生??.。
【目标(5)主要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容易确定。】
其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重点一般是目标(4)或者(3),或者两者结合一下,这样比较保险】,教学难点定为??【根据我看过的N篇教案,教学难点一般是理解理解题目含义、理解末尾句含义等,不过这个最好和教案上的保持一致,要背!】。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点拨启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
学生会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主要采取“质疑问难法”、“交流讨论法”、“圈点勾画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方法可以根据具体课文调换,但是必须得在你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这些方法。】
我再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
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说大标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在多媒体上播放/呈现??.,然后请学生谈一谈??(设计问题) 从而引出课题XXX,并在黑板上书写。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依据直观性的教学原则,通过情境设置的方法导入,这样做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一定要说,内容可以结合你的教学设计调整,一般要说清楚你设计的依据、设计的目的或者起到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请学生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并在多媒体中展示自读的要求:
① 边读边划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②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③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完成自读之后,教师再留出一些时间供学生思考问题,接下来在多媒体上呈现字词练习,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然后,师生交流初读感受,教师指名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同时带领学生划分段落,并进行概括总结。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感知全文,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读环节的流程基本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当然这主要是符合记叙文的设计,其他文体可以将第三个问题稍加斟酌即可。】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部分探究)
【如果是讲一课时的内容,把标题换成部分探究】
这一环节中我又分成几步展开。
第一步,请学生默读课文(或者是其中的某某自然段),找出??的句子。
【核心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文中重点语句的表现内容,可以是有深刻含义的或者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教师指明学生来读一读找到的句子。接着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示其中几个重点的语句供全班同学谈论,这些句子包括:??.等(列举一二)。然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同桌间或者四人小组间的句子品析,交流品读后的感受。
第三步,教师请同学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并询问学生是如何进行感悟的,从而引导学生
通过分析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句子。比如??(找出一句范例,提出引导问题)
第四步,教师总结,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个性化阅读与交流阅读相结合,引导学会说呢个自读自悟,学会表达与分享观点,从而感受文章丰富的内涵。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首先教师对文章的内容与中心进行总结概括,随后展开全班讨论,询问学生从文中感受或者启悟到什么,并结合实际谈。
【如果是第一课时的说课设计,此步可以省略】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我们知道,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汇合点,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与内化,因此,我设计如下课后作业:
必做题:1、摘抄本文的好词美句并背诵积累
选做题:2、课外阅读同类型的其他美文,做好读书笔记 3、根据课文仿写作文______ 以上几个作业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最后,我来说一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而且使全文的脉络清晰整齐。
【如果不要求写板书,此步只要说一下大致的结构布局就行,但不能省略这一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三:“我熟悉的一个人” 习作片段教学说课稿
“我熟悉的一个人” 习作片段教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班级、学校,到家庭、社区,老师、小伙伴、家人,这些所熟悉的人物,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是他们乐于表达的人和事。
到了第二学段,写一个人是小学四年级的习作训练的内容。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但要求学生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真实的人物和自己的真情实感。
目标分析
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课程标准有“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根据 “我熟悉的一个人”习作片段教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学习知道写人时,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学习写人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注意总结写作方法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学生写社会生活画面,重点是写人。因为人是生活的主人公,写人,特别要指导学生从观察细节着眼,去发现人物的特点,捕捉一个
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感人的话语。观察得细,才能写得具体。所以,我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通过观察,描写学生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一直都在接触记叙文,写人的课文也不在少数。在学习课本上的一些范文后,对写人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学生的生活世界都在和鲜明性格的人物接触,比如父母、老师、小伙伴等,这些人物描写素材,给学生留下了印象,学生回忆起来,能激发表达的激情。学生的词汇有了积累的基础,这有利于习作的表达,但在词与形象链接反面,仍需要教师启发,从而让词带着形象,活生生地进入儿童的意识。习作教学,多数学生对习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布置一篇习作,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习作篇幅较短小,内容不够具体。这就要求教师有一个通盘的考虑,需要精心设计,进行指导,保证学生观察后用流畅的语言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分析
一、游戏:猜一猜
1.教师先读几段卡片,学生抢答出所描述的人物身份。
2.游戏小结:
请拾到卡片的同学依次将卡片上的语句朗读一遍,仔细体会为什么别人猜不出?为什么能猜得出?体会描绘人物外貌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思
想,这就是学生习作的快乐之本。)
二、出示例文,指名读后,组织讨论
1.这一段话是描写我表弟的,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哪些地方写得生动?
2.思考:
身材、容貌、穿戴、神态几方面什么是重点? (容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写好人物可以从外貌描写入手,这样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形象。)
三 、小结,明确本节课的要求
1. 教师小结: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能深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合理地对人物进行加工。
2.出示要求:
(1)观察你熟悉的一个人,注意看清这个人的身材、长相、穿戴、神态,写一个片断。
(2)内容要具体,用词要准确,语句要通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来展示和表现出来的;出示要求,能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
四、同桌互相口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特点。
1.你认为题目中哪个词语最重要?(熟悉)
2.请大家根据你所选择的人物的特点,回忆人物的有关特点事
例,一件事或两件事都可以,回忆的越具体越好。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打算选取哪几件事来记叙你熟悉的人。
4.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细致地描述,突出人物的特点。
方法:人物特点→具体事例(先概括后具体写人)
5.组织学生讨论,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作文,在心里想好写作提纲,小组内交流体会。
6.写一个片段,要求在十分钟内完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特点选生活素材,指导选材,要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五、打草稿,教师巡视
1.学生打草稿,完成最熟悉的人的外貌描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改片段草稿,反复读
4.展示成果。学生读一读,评一评。
(设计意图:学生从片段入手,当堂完成,既能发现学生习作的取材、语言的组织情况,又能在交流中展示学生的成果,在评议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六、作业
课后将《我最熟悉的人》接着写下去,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课堂上,学生完成片段,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将印象最深、最后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实现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目标。)
板书设计:
我熟悉的一个人 身材 容貌: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 穿戴 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