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自立自强的故事

亲情故事2019-06-10 16:06书业网

篇一:自立小故事

1.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强,自立获得巨大成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2.孩子当自强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

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1.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的人,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而丧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从而放弃了努力奋斗。所以没有自尊的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2.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3.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在二十几岁就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光谱,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而是谦虚地说:“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接受英国作家哈尔顿的采访时有一段对话:“您的专门成就?”“没有。”“您的主要缺点?”“不懂得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您的治学态度?”“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两位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的自尊自信表现在哪里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战胜挫折

1.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2.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篇二: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肥55中 尹家宝

【教材分析】

《自立自强》这一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主要内容是自立的含义,自立的意义和怎样走向自立;自立可以克服依赖心理,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本节课既是对本单元前两课的总结又是对下一单元内容学习的基础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自立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知道自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能力目标: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逐步培养自立能力,学习过独立的生活,要有顽强的意志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立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的精神。

【教学重点】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教学难点】理解自立,实际生活中如何培养自立的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预设】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懂得了-------

【教学说明】本节课,我积极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启发他们主动思考,总的看来,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积极,在思想深处对自立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己也认识到许多不足:如对学生评价评价不够灵活自如,总想着把对学生的评价往自己设计好的套路上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也要不断地摸索,同时也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努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篇三:百姓故事 做自立自强的女人

做自立自强的女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广大群众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游仙区万达小学的(),作为游仙社区的一员,我将代表游仙镇,讲一讲发生在游仙镇望江村三社的真人真事。 我宣讲的题目是《做自立自强的女人》。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好人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人。” 游仙镇望江村三社就有这么一个女人,她叫秦晓芳,今天,原本应该她本人,亲自来讲一讲自己生活中发生点点滴滴。但是,由于多年瘫痪在床的丈夫需要她照顾,她委托我给她讲一讲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这些事也许不那么精彩,但一定真实;这些事也许不那么五彩缤纷,(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自立自强的故事)但却闪现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当今社会的正能量。她就像一滴小水珠,但她的人性却闪光发亮,给那些处于人生迷茫的人们指出了未来生活的方向和做事模式。 我要讲的第一件事就是——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奔小康,做新时期的中国好农民。

2016年4月7日。我和镇妇联主席、望江村村主

任一行准备到秦晓芳家,了解一下她家的生活情况。早上9点从镇上出发,38分钟后直接开车到了她家门口,在团花锦簇、花香扑鼻的花丛中,一座别致的三层小楼房映入我的眼帘,女主人秦晓芳笑吟吟将我们迎入院内。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忙将茶水给我们端上来。此时阳光明媚,由于地处山坡,放眼山下,满眼全是桃树,梨树,核桃树。枇杷树,再望山后,更是各种桃红柳绿,果树满山。

坐定之后,秦晓芳给我们介绍她家的情况,她说,“由于丈夫瘫痪,儿子在外打工,这房前屋后12000多棵果树全是她一个人亲手栽种的,现在,这些果树中有5000多棵在结果了”“这座漂亮的三层楼房,也是十年前自己想方设法,东借西凑建起来的。为的是能让儿子找媳妇用。家门口的一座大堰塘,她也放了5000多尾小鱼,秋季也有近万元收入。” 秦晓芳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家庭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洗刷买烧能俭则俭,朴素勤俭为本,一家人都没穿过什么名牌,就连桌椅、沙发等家俱都是很普通的木制用品,甚至不如村里很多老百姓家的用品。就是去镇上买东西也舍不得花钱坐车,骑着她那辆脚蹬三轮。再晚也舍不得在街上吃一顿饭,就是买包子回家也是塞给瘫痪在床的丈夫手里。走进

秦晓芳的家,你会感觉到有一股农民质朴的气息,但是简而不乱,物品的摆放井井有条,环境整洁舒适。 我要讲的第二件事就是——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孝老爱亲,家庭和睦。 看了下面这段文字,我不知道您会怎么联想?或许觉得只是在平常生活中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但是我觉得在金钱至上、世风日下的当今,秦晓芳——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为我们所传递的是尊老敬夫的良好风气和正能量。从平凡中不凡之处使我们看到其乐融融的一家。尊老敬夫,互助互爱。多年来,她用实际行动践行者孝道,印证着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淳朴真诚的坦荡情怀,诠释着一个农村媳妇的博爱、仁慈、善良的美丽形象。

自2007年起,由于丈夫出了车祸。一直瘫痪在床,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所有饮食起居都得靠人照料。伺候丈夫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身上,丈夫高位截瘫,夏天,背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一层小水泡,一脱落,就流出腥臭难闻的液体。每当这时,总是她亲自给丈夫擦洗,并敷上药。冬天,为了不使丈夫吃凉饭,他用一个小盆倒半盆开水,将饭、菜放入盆内温着一口一口地喂丈夫。就这样,她热心侍奉丈夫,从没叫过

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一做就是十年,她无怨无悔,在她心中,照顾丈夫就是她的责任。丈夫对她也有了深厚的感情,逢人便说,“只要半天听不到媳妇说话,看不到媳妇的影子,心里就有些牵挂,就好像身边少了什么人似的。后来丈夫大小便失禁,为了不使丈夫身体受委屈,她毫不害羞地替公公换内裤,换后并用温水洗擦干净。臭气刺鼻,引起她的呕吐,她只好强忍着替丈夫换好,把该洗的衣服洗掉,自己再蹲在一边去翻胃。邻居说他有福气,丈夫却说,“都是媳妇照顾得好,让我多在世上活了几年。” 一个媳妇对丈夫地爱心,就如同披在身上的一件新衣裳,时间久了,亲戚邻居都会看到,也都会被她的举动所感动。2008年的一天,丈夫不慎从轮椅上摔了下来,导致颈部二次骨折。在住院治疗期间,照顾丈夫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秦晓芳一个人身上,她在丈夫的病榻前守候了整整四天四夜,喂饭、端屎、擦澡、按摩、守夜,成了丈夫的特护。丈夫出院后,行动上更不如以前灵便,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秦晓芳就让丈夫将头支在自己怀里,夜里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她就赶紧起来,有时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 我要讲的第三件事就是——和谐邻里,共筑文明谱新风

秦晓芳在生活中,总是为别人着想,树立榜样,影响全村,团结邻居,她与亲朋邻里友好相处,做到以诚待人,不计小节。大家都觉得她非常亲切,很有亲和力。每当左邻右舍遇到急事,她都会及时赶到,无偿劳动,下雨了人家都往家里跑,但是她知道谁家的粮食还晒着需要帮忙往屋里背,谁家盖房子缺少人手她就主动去帮助做饭,喜忧事她总是跑前跑后,尽自己的全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当邻里乡亲身患重疾,她都会及时去探望,伸出援助之手,镇上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温馨的家庭是和谐社会动力的源泉,秦晓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倡了全民文明,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精神,“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情系老人,情系村民,彰显了一个先进农民的优秀品质。她的爱发自于内心,从没有随着物质、荣誉浮起,在村民的称赞中,她显得更加简单朴实,她得爱慢慢的沉淀得更深了。沉淀在已经去世公公的灵魂深处,沉淀在和她相伴厮守二十多年的丈夫的心里,沉淀在深深感谢她的爱戴她的儿女心里!在日渐喧嚣的世界里,她的爱,她的行动,给我们吹来了一股和谐社会的春风,让所有人的心中也渐渐的沉淀了许多许多得爱。她对丈夫的爱,对村民的热情,这种无怨无悔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社会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