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关于挫折的孝道故事

亲情故事2020-11-18 16:13书业网

篇一:中华礼仪故事十篇

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

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我们要像孔融那样,尊敬师长、尊敬同学,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他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王祥孝母

从前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他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可是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于是父亲娶了一位后母,但后母却不太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的面前说他的不是。于是慢慢地,父亲疏远王祥,不再爱他。有一次后母病了,说好想吃活鲤鱼。可那是寒冬呀,河水结了冰,怎么可能捉到活鲤鱼呢?可怜的小王祥光着脚丫,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酷寒的霜雪出了门。他来到那结冰的河面上,脱下衣服卧在冰面表层。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过了许久,冰融化了。真的跳出两条大鲤鱼。吃了鲤鱼后,后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她改变了对王祥的看法。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后母这样对待王祥,而他却“以德报怨”。故事中王祥的善良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关爱??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像王祥一样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爱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传递。

刘庄尊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往今来,尊师重道的故事比比皆是,汉明帝做了皇帝后仍对自己的老师以礼相待。

当你徜徉在阅读和书写的快乐中,可曾想过:是谁,指点着书本教会你读第一个拼音,把着你的小手在纸上写下第一道稚拙的笔画;当你愉快地唱起动听的乐曲,当你尽情挥舞起五彩的画笔,又是谁,引领着你一步步走进艺术的殿堂??是老师,她把自己的爱无私地给了你们。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让尊师重道的氛围在我们的身边永远传递下去。

司马光砸缸

从前,有个叫司马光的孩子,很聪明。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他们玩儿得很高兴。院子里有一个大水缸,里面装满了水。突然,有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去了。孩子们都吓坏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还哭了出来。只有司马光很镇静,他想了想就跑了出去,过来一会儿,抱着一块石头跑进来,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被砸了一个大口子,里面的水都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遇事千万不要慌张,一定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这样才能想出好办法.同学们,让我们向司马光那样,学会做一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遇事不必惊慌,开动脑筋想办法一定会解决,有道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聪明的你一定也会和身边的伙伴们像司马光那样做一个沉着冷静的人!

团结友爱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同学们我们想一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碰到一点点困难的时候,碰到一点点挫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能克服,都能坚持不懈得向着目标奋进!希望同学们,将来都能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为我们的家乡、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二:关于孝道论文

儒家文化中的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对其他人的好都是假的。再由孝推而广之到社会的一切伦理秩序,就好像在家“父为子纲”,出到外面就是“臣为君纲”等等。如果孝不存在了,一切伦理道德规范都会失去根基,只要家庭中的孝道能够一直保存下去,那社会、国家就会和谐。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扬。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他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他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是自律性的而不是他律性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

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 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 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 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 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

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 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 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 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 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 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 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 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人生之初,

子女

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那些 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 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

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 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多数人都受到长辈的宠爱和社会的关爱,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几乎从未遭遇挫折或逆境,因而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往往较强,加之少受传统道德的专门教化和其他人言传身教的熏陶,明显存在着缺乏敬老养老传统孝道精神的欠缺,不利于养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从而不利于构建美好和睦的家庭道德,也不利于借助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式灵活的、认识和弘扬包括敬老养老孝道在内的中华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一代青年人在接受文化科技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传统道德的美育,有助于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素质。

12广告 still fantasy lin

篇三:关于孝道在当今社会中的思考

关于孝道在当今社会中的思考

易贤荣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指导老师:吴凡明

[摘 要]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现代孝道,在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形成和谐的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一种传统美德,却在当今社会人群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通过对当今孝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要解决当前面临的现状,必须通过社会媒体的宣扬、家庭的良好教育、学校的正确引导、完善养老机制和法律法规等途径,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孝道文化,为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关键词]孝道;问题;思考;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它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人看来,“孝”是一切美德的核心,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一个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育来培养,不教孝道,其他的品德便无从谈起。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孝”的观念在逐渐的淡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孝文化和孝道渐渐弱化,“啃老族”数见不鲜,并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在大学生中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对当今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地发展孝道观,让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可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社会孝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了去外地打工,由此产生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农民工。同时,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老年人的很多权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农民工越来越多,“空巢”现象日益严重,留守老人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和精神的慰藉,留守儿童享受不到应有的父母之爱,社会转型时期的孝道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一)感恩意识在当代年轻人身上趋于淡化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

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1]中国人最强调感恩:“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 唾弃“ 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 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秋时期孟子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很多年轻人不懂得如何去尊重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身上更多的是一味的索取,缺乏对父母的关爱,不主动去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在精神上无法满足父母的需要。经过相关调查发现,有些年轻人只有在需要父母帮助的情况下才会想起父母,也不和父母谈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于一直关注自己子女的父母来说是缺少精神上的慰藉的;有的年轻人更是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出气筒,不孝敬自己父母也就罢了,还把自己不顺心的事往父母是身上撒,从不理解父母的烦恼和内心需要;有些年轻人则因自己的虚荣心无法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在经济上无能,没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更有甚者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从未主动照料过自己父母的饮食起居。以上现象在当今社会已是层出不穷。总而言之,当代年轻人孝道观念慢慢的在改变,感恩的意识逐渐淡化。相比于传统的孝道而言,很多人认为能够提供给父母足够好的生活就是尽孝了,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孝该是怎么样的。父母是伟大的,他们可能不需要富裕的生活,仅仅需要的是子女能够跟他们谈谈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二)敬养行为在当代年轻人身上逐渐弱化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在当代社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种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当代年轻人孝道观念的淡化,敬养行为的弱化。《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孟子》中也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由此可见传统孝道对于敬养自己父母行为的看重。然而因计划生育政策的需要,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当代年轻人很多为独生子女,这些人群在家里备受父母的宠爱,这也造成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去照顾别人、关心他人。尽管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并把他们养大,但是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却更多的是不理解,往往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情。在当今青年群体中孝道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社会上对于“养儿防老”观念的改变,也能看出社会上对于年轻人尽孝前景的不看好。

在农村,很多老人在物质生活上都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多年来农村农民主要

依靠土地生存的,如果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农民的收入不多。提到贫困的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农村人口。尽管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富起来,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能提高的。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了城市的贫困问题。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日子也不都是好过。对于农村人口来说,生活再如何不济,还有自己的土地,勉强可以有口饭吃。那么,城市人口呢?就只能靠社会救济来维生了。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也就没有办法来谈养老、孝老了。

当然,对于一些物质生活上可以得到满足的城市老人来说,获得子女精神上的慰藉却成了他们奢望。现代化的社会给了人们现代化的生活。现代化生活的标志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变得紧张。天天加班,无尽的应酬是上班族们的必修课。情感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孝是一种基于真诚的、深层次的和本质的情感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泉。”[2]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有的子女天天加班,有的是到外地发展。他们回家的机会就越来越小。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是辛苦的,现在相对来说是有了很多的空闲时间。在不愁吃穿的时候,老俩口觉得孩子不在家,家里显得空荡荡的,没有生气。在这样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自己的孩子常回家看看。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钱,太多的物质享受。他们有了太多的生活经历,对一切的态度已经不是那么的苛刻了。物质固然重要,但感情关爱也是非常需要的。

(三)“啃老族”的涌现

今天,我们在中国所说的“啃老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把范围更加得扩大化了。有些年轻人放弃了就业的机会,他们并不是没有谋生的能力,却待在家里让父母供养,这么一群年轻人往往虚荣心也很强。他们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得不让我们开始重视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很多不良影响。有很多“啃老族”是患有“社会退缩”的心理疾病患者。这种类型的人从小受到父母家人的宠爱和过度保护,社会适应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低下。在社会上不遇到挫折是不可能的,由于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一遇到挫折就重新退缩到家人保护的羽翼之下。事实上,现在的很多“啃老族”反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在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意从事,要求工作轻松薪资高,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据有相关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中的啃老族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并且在农村

的蔓延的趋势日益加快。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活,且啃老族现象在农村也越来越多。他们认为在家里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要老人的都是应该的。子女成年后,本应该是要立身,学会独立生存,学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现在在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农家养贵子”的现象。

二、当今社会孝道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年轻人孝道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以从内外因来加以分析。内因方面,也就是主观方面来说,是年轻人自身的修养导致的,从外因来看的话,既有当今社会的负面思潮的影响,也有家庭、学校的教育的不完善等因素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利益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物欲横流之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观念悄然滋生,见利忘义、亲情冷漠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就算是在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一些人在利益面前,不惜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无视亲情伦理,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情。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偏差,孝道观念慢慢的淡化。“其次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同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西方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念也渗透到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不但破坏了家庭友爱和睦,给父母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4]

(二)家庭教育不到位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当代青年的孝道意识,就是在一个家庭的潜移默化教育中慢慢得以形成的,学校和社会仅仅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深化。20世纪80 年代以来,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下,家庭教育中逐渐的淡忘了传统道德的教育,孝道文化逐渐被遗忘,大多数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追求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和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开发,从而忽视了帮助孩子进行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教育,导致当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强大背景下,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求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了父母和亲戚朋友最关心最看重的东西,在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情况下,有些父母甚至可以答应孩子任何要求,这就导致孩子从小就缺乏好的道德教育。好好学习成为父母的惟一要求,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而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却没有得

到应有的教育,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很少有家长会花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等,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方法,让现在很多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做人方面却非常的欠缺。前几年在中国曾掀起一次“为父母洗脚”的活动,一部分学生接到任务后不好意思去做,一部分父母不好意思接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败。

(三)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

首先,学校对孝道教育重视不足。在古代,孝是入德之门,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的教育。中国的现代教育虽然以人为本,但却以“成才”为目标,虽然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教学范畴,但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高校的孝道教育是高校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和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中,就目前的大学生孝道教育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把大学生孝道教育视为纯德育工作者的分内事,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师资队伍仅仅局限在德育工作者范围内,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单打独斗、跳独舞,无法与其他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的不合理。学校虽然开设思想品德修养课程,里面也有孝道的内容,但是在传授的过程中以敷衍的心态面对,至于学生学完后能否明白其真正含义,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却不关心。在教学方法上以单向灌输为主,集体受教多,双向理解的少。没有很好的把知识学习、道德学习、技能学习区分开来,导致了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不足,孝道文化没有很好的继承,孝道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

(四)当代年轻人自身的因素

首先,年轻人不成熟的心理导致的孝道的缺失。“青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发育趋于完善和成熟的一个时期,更是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尤其在思想上还经常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如此,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强,而自控能力却相对较薄弱,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比较差,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往往不能按照正确的观念来支撑自己的行为,迷失自我。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年轻人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知道孝敬父母的意义,但是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却与所知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在当前信息全球化的特殊情况下,他们或多或少的接收到西方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念也趋向多元化,他们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迷失方向。其次,面对重重心理压力,年轻人中的大学生无暇[5]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