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讲师礼仪的小故事

其他礼仪2019-01-18 21:54书业网

篇一:103文明礼仪伴我行小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03班的黄**,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小故事,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文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熟悉的词汇。记得第一天上学,和蔼可亲的谢老师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名文明的小学生了。”“文明”是什么呢?当时的我,并不完全明白。只知道要按照老师说的那样去做,就会看到老师跟阳光一样灿烂的笑脸。于是,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下课我和同学们愉快游戏、有说有笑;课间操我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站在第一排给同学们做榜样;放学后,我把自己目力所及的纸屑捡的一干二净??于是,谢老师抚摸着我的头笑了,夸我真是一个文明的好孩子!谢老师的笑,照亮了我的世界,也在我的眼前照出了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

而后的日子里,我渐渐的长大了,看得多了,听得多了,知道的也越来越多。文明——就是在家做个好孩子。文明——就是在校做个好学生。文明——就是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文明——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身边!文明是一张纸的厚度,文明是一份心的等待,文明是饱含善良的问候,文明是充满温情的双手。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的热情,尊重,友谊和关爱,这——就是“文明”。

同学们,我们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我们绝不能输在做人的起跑线上。那就让文明扎根我们心底,让文明陪伴我们一生。谢谢大家

篇二: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

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

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

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

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

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

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

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

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

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

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

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

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

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

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

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

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

“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

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

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

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

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

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

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

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

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

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

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

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

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

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

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

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

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

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

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

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

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

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

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

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

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

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

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

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

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

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

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

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

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

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

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

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

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

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

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

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

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

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

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

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

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

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

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

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

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

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

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共和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6年加入中

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

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

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

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

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

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

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

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率领部队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

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了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德籍沃医生为

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没有用一点麻醉药。手术开始,刘伯承手扶

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手术顺利地完成了。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地说:

“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

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

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

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张衡制造地动仪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 ,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

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后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董卓入朝专权,曹操拒绝他的拉拢,聚兵5000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后来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

曹操戎马一生,用兵灵活,擅长选将用将,治军严整,赏罚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鲜明地表现出曹操的这一面。有一次他的座骑受惊跑进了麦田,他当场割下头发代替脑袋以严肃军纪。

曹操好兵法,著有几十万字的兵书。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李政道是著名的华裔科学家。192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3年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就读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西南联大,1946年 赴美留学,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是安徽省合肥人,1945年赴美,1948年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当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骄傲。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学的时候,功课做不完,题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觉的。她在中央大学毕业时以总分86.3分,冠全校

篇三:尊 敬 老 师 懂 礼 仪

尊 敬 老 师 懂 礼 仪

活动目标:

1、知道老师都很关心、爱护小朋友,并教小朋友学习很多本领。

2、初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之情。

一、活动导入1、带领学生随着儒灵童歌曲做律动。

2、带领学生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仪。

二、新授课程

1、"听"故事提问导入:小朋友你喜欢自己的老师吗?你是怎样爱老师的?请听故事《河马老师生病了》。

2、安静听《儒灵童》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河马老师生病了,小朋友是怎样关心老师的?

故事总结:河马老师生病了,小朋友们都非常伤心,大家带上礼物去看望老师。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的关心、喜欢小朋友;老师还会教小朋友唱歌跳舞、写字画画,许多本领,也教小朋友玩游戏。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学会尊敬老师、关心老师。

3、"看"动画提问导入:小朋友你们平时在学校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

4、认真看《儒灵童》动画,启发思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 动画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尊重老师的?

(2)老师和小朋友都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

(3)小朋友你是怎样尊重老师的?举例说一说。

5、学生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学生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学生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

教师总(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讲师礼仪的小故事)结:每天早上,老师总是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小朋友的到来,小朋友们也应该主动向老师问好,大家都是尊敬老师有礼貌的的好孩子,老师相信我们的小朋友都能做到。

三、图谱演示,判断对错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对错。教师看图总结:小朋友,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的关心照顾我们,我们从小要学会尊重老师,要做到听老师的话,做老师的小帮手,这才是尊重老师的表现。

四、游戏互动,巩固主题名称:制作贺卡准备:卡纸,油画棒,各色手工纸,剪刀,浆糊等。

目的:用自制贺卡表示对教师的尊重和喜欢。

1)制作贺卡时提示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撕纸、绘画等)。

2)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剪刀。

3)让学生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送给老师。

提问:你要把贺卡送给谁?你准备向老师说些什么?

五、活动延伸,主题内化(1)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经典。

(2)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醒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学会尊敬老师。

(3)和家长联系,习惯养成延续至家庭中落实。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