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人生是散文永恒的话题之一,也是最能

散文2021-01-26 13:04书业网

篇一: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 太白派

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望道、胡风、聂绀弩、曹聚仁 、徐懋庸、唐?|、陈子展、夏征农等。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1931年8月)、《新语林》(1934年7月)、《太白》(1934年9月)、《芒种》(1935年3月)、《中流》(1936年9月)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2、 散文年

所谓“散文年”,指的是20世纪 60年代初期,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 逐步回归 自身艺术规律之时,《 人民日报 》从1961年1月28日至6月5日, 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先后发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 李健吾 的《竹简精神--一封公开信》、 吴伯箫 的《多写些散文》、师陀的《散文忌“散”》、凤子的《也谈散文》、 柯灵 的《散文——文学的轻骑队》、蹇先艾的《崭新的散文》、 秦牧 的《园林·扇画·散文》、 许钦文 的《两篇散文,两种心境》、萧云儒的《 形散神不散 》、菡子的《诗意和风格》、 黄秋耘 的《向“ 永州八记 ”取点经》等二十篇文章。此外,冰心、 郭预衡 、 徐迟 等人也在《文汇报》、《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 》、《 长江文艺 》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论述散文的文章。这些文章从理论上推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当代散文继 1956 年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全面发展的短暂时期,以意境隽永、文体优美为特征“诗化” 抒情散文 大量涌现,如 杨朔 的《 雪浪花 》、 《茶花赋》、 《 荔枝蜜 》, 刘白羽 的《灯火》、《日出》、《长江三日》, 秦牧的《土地》, 吴伯箫的《歌声》、《记一辆纺车》, 冰心的《一只木屐》, 曹靖华 的《花》、《 忆当年 ,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 袁鹰 的《 青山翠竹 》, 魏钢焰 的《船夫曲》, 季羡林 的《马缨花》, 杨石 的《爱竹》等篇章,都曾在读者中广为传诵,脍炙人口,1961年因此被称为“散文年”。另外,在 邓拓 的 “ 燕山夜话 ” 杂文专栏和邓拓、 吴晗 、 廖沫沙 三人合作的“ 三家村札记 ” 专栏的影响下, 一时间杂文又成为报纸文艺副刊的“旗帜”,全国许多报刊纷纷重新开设杂文专栏,开始大量刊载杂文,共同推动建国后杂文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3、都市散文

都市散文不只是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揭示出了现代都市内在情绪和独有精神风韵。

4、 框框杂文

框框杂文是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报刊由专人执笔的杂文栏目逐渐发展壮大和多元化起来。这些框框杂文,每篇短则二百字,长则千字,无所不谈,充分表现香港这个自由开放社会的精神。到今天,打开香港报章,由固定作者占据一框一栏的局面比比皆是,而多彩多姿的杂文专栏也是每张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简答题

1、 简述冰心散文的三大母题

答:(一)母爱 “五四”时期,冰心从切身体验中感悟到母爱的博大与圣洁,率先高唱起母爱颂。

(二)童真冰心讴歌童真,热心地为儿童写作,摹仿“小孩子口气,说天真的话”,写下了为数众多充满童心的作品,其中《寄小读者》 《往事》 《山中杂记》最受小读者欢迎。

(三)自然 冰心视自然为第二生命,自然“助长了她的诗思,美化了她的文体。”(郁达夫语)

2、 丰子恺随笔散文的四个类型

答:丰子恺的随笔散文,依据题材特色和思想倾向,约略可分为四类:

(一) 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底蕴的,受佛教悟彻人生、世事无常思想的影响,带有悲观、虚无的玄思色彩,以早期的《渐》、《秋》等篇为代表;

(二) 一类是描写儿童的挚爱和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脍炙人口的篇章有 《 给我的孩子们 》、 《 华瞻的日记 》、《儿女》等;

(三) 一类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如《忆儿时》、《学画回忆》等;

(四) 最后一类是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的,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和人生所采取的矛盾态度,这是丰子恺随笔的主要内容,最能代表他创作的基本特色。

3、 新时期杂文创作四类基本作者群

答:新时期杂文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时期杂文创作大军特别庞大,蔚为壮观,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景观,粗略划分大致有四类基本作者群:

一是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杂文作者群,他们的杂文作品以敏锐性和时效性见长; 二是作家队伍中的杂文作者群,他们的杂文作品以文学性和形象性见长;

三是学者中的杂文作者群,他们的杂文作品以文化品位和书卷气见长;

四是党政军机关和各行业中的业余杂文作者群,他们的杂文作品以贴近现实和大众化见长。

4、 张洁散文的开创性意义

答:一是“伤痕文学”的视线从“文革十年”的近景中拉开,而返归更为遥远的童年时代。 二是第一次在散文中显露了性别的色彩,透露出女性特有的声音。

三、论述题:

论述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等人抒情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在“五四”散文变革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抒情散文获得长足的进展,进入了一个潜心于创造、锤炼和完善散文艺术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和陆蠡等新作家,致力于“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何其芳语),执着追求散文艺术的独创与完美,以相通的思想艺术特色体现了30年代抒情散文的一种发展趋向,改变了人们轻视散文艺术的传统偏见,影响了40年代新起的散文作者循着文艺性散文一路而努力。何其芳是这个年代脱颖而出的年轻的散文家中最有影响也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他能够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突破陈规,对散文艺术加以开拓性的创造;在探索散文艺术的实践中,有着大胆的革新精神,勇于开辟新的道路。他试图用自己的实践对抒情散文进行大胆的改革,为它创出一条新路,使它从“身边杂事的叙述”和“个人遭遇的告白”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散文。何其芳对散文艺术所作的另一个重要探索,是使散文诗意化。他有意把散文和诗结合起来,在抒情散文中追求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充分地应用了西方现代派的“移情”手法,来创造诗的意境。他将自己的感情外射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之上,使之着上强烈的主观色彩,然后又借着对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自己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从而使意与境得到高度和谐的统一。例如他的代表作《雨前》可以说本身就是优美的抒情诗。这些作品把抒情和写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移情人境,借境抒情,情境交融的地步。作者立足于久旱而灰色的北国,通过对消失的鸽群、憔悴的嫩柳,干裂的大地,烦躁并传出焦急的叫声的“白色的鸭”,以及愤怒的鹰隼的描绘,渲染了暴风雨的即将到来。并不时地穿插着对“故乡(南方)的雷声和雨声”和“圆圆的绿荫”的“辽远”怀想,加强对幽凉的雨的期盼。“然而雨还是没有来”。——正表现了作者“情感的波动”。如作家说“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正是这种对语言“能

指”形式的着迷经营,使他不仅建构起散文意象的美丽与精致,而且扩张了散文的空灵和张力,拓展了它的意蕴空间,融合了晚唐五代诗词与外国印象派艺术之美。

篇二:人生感怀散文

点亮生命中的每一盏灯

人活在这个世界,究竟要做点什么,梦想成为什么人,是时常思考的问题,也是困扰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时,也如我在日记中写到的,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享受的一生,也是苦涩的一生,同时也要成为奉献的一生的人。这人才能活得新鲜,活得有志,活得骨气,活得有情有感; 活得淋漓尽致,活得五彩缤纷,活得幸福乐观·······

人啊,就是难得读懂的诗行,就是在每一步艰辛岁月中曲折迈步,直往前冲的过程,君无回头路,寸光金难买,人生易老天不老。人到中年,感叹万千,思绪纷繁,回味走过的这几十年,总会发问深思,总会“十万个为什么”,总会感到人生再有五百年,总会········

人,是无法算计好今后乾坤的不等式,无能用诗行数字来衡量的二元一次方程曲线式。自己走过的几十年,总在想是什么支撑了自己前行,是什么在自己最为危难之期,走出困境,是什么让自己在平凡中体会到幸福的真爱,是什么让自己从中创造了奇迹,是什么将所有的缺陷拓磨成最为完美的一个圆。这是生命中的一盏灯,照耀着心灵、点亮了灵魂,燃烧了激情,在永不熄灭中找到了方向,寻到了人生的价值,在风平浪静中学会稳重,在惊涛骇浪中学会捕击,在趾高气扬中学会低调,在失魂落魄中振作精神,在低层领域中学会自尊,在困境烦躁中寻找安慰,在享受幸福中大量张扬,在拼搏奋进中深度思考,在情感境域中努力爆晒,在未来规划中科学研判,在远景目中谨慎谋划,在得失苦涩中扛起平衡。

在生命中,在每天、每月、每年中总有诉不完的苦中,享不尽的幸福欣慰之情。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心中有很多盏灯,在点燃、照耀着我们的每一步,有青春昂扬的花灯,有中年稳重的亮灯,有天命之年的灿灯,有晚秋之时的明灯。还有,我们追求理想和事业的灯,那就是滋润艺术的长灯,成就事业的火灯,幸福家庭的宽灯,激励奋进的亮灯,学会欣赏成就的金灯。

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心里中的那一盏灯,照亮着自己前行,点燃自己奋进,让心灵整个世界有了明光,让自己的整个人生有了方向,让自己鲜活的生命更加劲发有力。那这一盏灯就是我们的梦想之灯,我们的奋斗之灯。

人总要学会思考,总要在思考中改革自己,更新自己、创新境界,在不停息的灵魂空间中,明哲人生之道,创建属于自己、属于家庭、属于社会的生命之灯、生活之路,让自己鲜活生命中的这一盏灯放出光芒,丈量心灵中每一寸田地,耕耘出幸福之果,描绘出梦想之境,去点播和感染家人和同事,去点缀整个社会,让自己的人生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只有让这一盏灯在自己的人生中成为奋斗之灯,学习之灯,创新之灯。

时光易流逝,光阴似箭飞,人生虽苦短,明亮一盏灯。梦想是一个传说,现实是一杯苦酒,得到了是精神的寄托,奋斗的只是为了生活充实,成就只能在脸上写下皱褶,未来只是一个大大的?号。

让平凡最纯洁的情感中的这一盏灯,成为鲜活生命的骄傲,成为血脉流畅通道,成了走得更高,飞得更远的昂扬激情。

篇三:哲理散文:人生三题

人生三题

青 年

纪德在日记写下他年轻时的心态:

“在我的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持续不断的,没有一件事是固定不变的,我有时相似,有时相异,交错无已。……”

纪德一生写了六十年的日记,以上的话是写于年轻的时代。

谁没有年轻过?年轻是一个幻想和梦想的年龄,也是一个多变的年龄。今天有满脑子的宏图大计,明天可能是一脑子的空白,今天的兴趣和嗜好,可能是明天的厌恶和唾弃……

这个年纪是一个变的年纪,有时是缓变,有时是剧变,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这也是一个矛盾的年纪。

纪德说:“只有在变动中,我才能寻得自我的均衡。”

这句话有点哲理的味道。变是流动的,在流动中,才可以透现生命的真谛,正如一道流水,流动才显见明澈;不流动,便是一泓死水,死水是暗澹的。

青年是尝试的、求变的、奋斗的年龄。

中 年

如果人生是一道流水,那中年是瀑布和激流汇集的地方,呈现跌宕腾挪后的和缓。因此,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往往是从这里开始,这往往是剧变后的转折。

人到中年,也是人生长河中的中流,不急也不缓,没有翻江倒海的怒潮,也激不起狂飕式的漩涡。

莎翁说:“你既非鹤发,也不是童颜,只不过一个饱餐后的酣梦——梦想着人生底两边。”

急风暴雨式的少年和青年已过去了,壮年和老年还在前头,不远也不近。绚烂归于平淡,中年是在绚烂的尾声和平淡中开始的,这也是事业的开始。

如果说青年是事业的建基,中年则是事业走向稳定和发展。稳定,因而世故。过去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和棱角,被现实生活逐渐磨得圆滑光亮,因而,开始体味到世态炎凉。当事业的失意,命途的多舛,一股酸水往上涌,就会想到郁达夫的两句诗:“哀乐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老 年

老年是从白发开始的。我想,白发是人生理上的一次质变。人到青年、中年,生理上也有变化,但没有到老年变化得大。

流水经过高处而下,喷雪迸珠之后,到中流,河床变得宽敞和开阔,水流速度也平缓了,再到下游,已缓慢得有沙泥的堆积,老年是流水中的下游,新陈代谢明显地迟缓了,遗下的是衰老的现象:白发是其表征。

有一首描写白发的诗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将白发喻作人生的愁思,这是从生理的变化而言。有时白发也不一定是衰老的迹象。从心态来说,有人老心不老的说法。人老,心态是青春的,有活力的,这不是真正的老;人不老,心态是老的,暮气沉沉的,泛不起一点涟漪,这才是真正的衰老。

有一位西方心理学家说,“不要管年纪,老不老,看你的心境。”

人生也要常回头看看

人应该是向前走,但“万事回头看”也是人生的智慧之一。

在很多的时候,人生需要经常“回头看”的。常回头看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回头,有我们的出发点,有我们的前车之鉴,有我们成功的欢愉。

常回头看看,就是要经常梳理自己的经历。

常回头看看,就是要常检点自己的为人处世,把自己走过的路看得更清、更全、更远,从而站在高处主动校正自己的坐标和目标,把今天的路走好,把明天的路走得更坚实、更稳健、更成功。

常回头看看,就是要检查自己的缺点,就是看自己的性情、说话做事的方式、对待困难的态度、面对名利的心境,从而使自己更清醒、更理智、更智慧。

常回头看看,就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训,就是将自己的缺点看的全一些、严一些,从而使自己常处于清醒的状态,避免顾影自怜。

常回头看看,把自己的教训看得深一些、重一些,主动吸取,谨慎把握,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份快慰,少一份惋惜;多一份幸福,少一份不幸;多一份成功,少一份失败。

常回头看看,人人都渴望成功,而迈向成功之路的回头看也是不可少的。因为向前看是梦想、是目标;而向后看是结果、是弥补。有多少事,如果当初回头看看,就会做得更好;有多少人,如果能回头一看,就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

常回头看看,数一数自己走过的脚印和道路,总结一下有没有走偏方向,做没有做错事,清点未完成的心愿,捡拾失败的教训,这是一种睿智和练达。

常回头看看,可以减少忧愁,可以多增快乐,可以少做错事,可以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不乱放寸……

常回头看看,让我们拨开生活的迷雾,找准前进的方向。

常回头看看,让我们重温成功的甜美。成功似酒,愈久愈醇厚。当风烛残年之时,无需悲叹,因为曾经辉煌。凋残的花,应记住盛开的绚烂,而不至于感时伤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边上的壮士若是回想从前的辉煌该会卷土重来吧!何至一蹶不振,凄惨如此!常回看看,让我们找到人生的价值,而非自暴自弃。

常回头看看,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人事纠纷、功过是非、恩恩怨怨,也有太多的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与遗憾。做人,做一个大气的人,需要足够的心胸、清醒的心智,走过岁月,笑对人生,淡泊自如。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没有是非,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超然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古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远离尘嚣,淡泊名利,人生真谛方在其中。

常回头看看,人生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也许,应该属于你的“名”,得到者非你;也许应该是你的“利”,拥有者非你。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真正体现人生价值的,不是一个人名利的多少,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你是否拥有足

够的自信与坦诚。天空如洗,远山如黛,世界恒久,人乃烟云,看透,方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看透,大可利国,小可利家、利身。

常回头看看,是为明了下一步踏向何处;回头看,是为展望更美好的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看远,既是人生目标,也是追求过程,更是人生境界。目标引领成长,过程充盈人生,境界提升形象。

人生需要沉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更加优秀。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甜苦中升华。常回头看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生有惰性,人生常迷失。你会抱怨老天的不公,你会慨叹命运的不济;你会怨恨领导缺少慧眼,你会遗憾朋友无由背叛;数落别人的缺点你可以如数家珍,反省自我的不足你可以搜肠刮肚……所以,人生回头看,需要一定的诚意和心胸,需要一定的毅力与韧性。

常回头看看吧!

信 任[美]戴维·威斯格特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

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

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

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

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

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人生没有失败

一个故事,总要留点遗憾才有令人感到的美丽;

一种结局,常需存有惋惜方显言尽意未穷的回味。

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失败固然残忍,却使人趋于顽强。

人生就在这样不甘寂寞与幻灭中周而复始演绎出一幕幕亘古至今的忧伤和难忘——人生多风雨,世事足悲泣。

终于发现:是自己奢望太高——何不归于平淡?!是自己不尽完美——何不奋起直追?!

隐逸南山——人生玄机与亦得亦失的倏然顿悟;卧薪尝胆——内心痛楚与周身志力的再次凝聚。

坎坷和泥泞,不足以停滞前行的步履——失败中同样浇铸着辉煌;

阳光和坦途,更需要助长奋进的勇气——功成名后体验出胜利的艰辛。

人生没有失败——

一湾溪流,曲折回转中竟会激起怡心旷神的鸣响;

一波巨澜,潮涌潮退时更能叠出惊魂荡魄般的雄壮!

去自讨苦吃

你让明天披挂着辉煌在前边等你,你浸在今日的霞光里沐浴。你想生活该是一块不化的酒心糖,总有润甜醇美的滋味伴你。那么,苦涩的青果子给谁,受难的滋味给谁?请柬并不都是来自上帝的召唤,地狱中的魔鬼也从来不会歇闲。 也许你人生之旅真都是虹桥花路,没受过羁绊,没遭遇过磨难。失意于你,犹如一个极陌生的路人,你甚至从未同他打过照面。你真想为自己的幸运开瓶爆响的香槟酒了,独自领受那飞喷香沫的祝愿。可是幸运者未必富有,因为生活的馈赠远不止是

跪呈给你的一只摆满香食的果盘,除此还有另一种滋味的供奉,我想,那就是苦和难。对此,你何尝不该虔诚地领受?

人,过于舒适往往会流于平淡,几经磨难往往会生出不凡,莫如时常对自己说:去讨点苦吃吧!

追求你未必能企及的向往,抛弃你已经拥有的安适,尝一只你从未吃过的青果子,走一程你不曾跋涉过的沼地泥湾??学会容纳失意,学会品尝苦难即使折戟沉沙,人仰马翻,只要你意志被铸成一个不倒的硬汉。

没有磨难,不配称真正的活过。没有痛苦,就不是真实的人生。有了这样的经历,你将无意再评说幸与不幸。因为对苦难的咀嚼要选胜于甘甜。

“自讨苦吃”认真地揣上这话上路吧!别再把它视为一句戏言!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