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理学院
考察历史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
想。毛
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关键词:早期 发展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早期的政治思想
一 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从小就有一种不屈的反抗精神,从《毛泽东自传》可以看到,不服父亲管教的他甚至又一次以离家出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后父亲的态度也有所缓和,这次出走也让他尝到了反抗的甜头;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脑子里埋下了了一种思想,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可以说这为他日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埋下了伏笔。幼年的毛泽东还有另外一个思想特点,那就是他同情贫苦农民,虽然这也受到父亲的反对,但对已尝到些许甜头的他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对农民的关心可以说为他日后对农民革命问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思想上的感性基础。
但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健全的,他最初崇拜资产阶级改良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随后便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继而为新文
化运动的领导陈独秀和胡适与党的早期缔造者李大钊,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还是有着一定的可塑性,而且还有选择性的接受他人的主张;不过随着思想的成熟以及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他逐渐成为一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沿着这个思想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二 对农民的关注
从毛泽东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的政治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始,他便以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来表达对中国这个自古以来最庞大的群体的特殊的关注。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现状,综合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各阶级特点,论述了“谁是我们的朋友和敌人”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团结农民的主张。这在当时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都忘记农民的背景下是很有必要的,也反映出他远见卓识的眼光以及独到而重要的思想。次月,在经过三十二天的实地考察后,毛泽东发表了专门针对农民运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直接将农民作为对象,足见他对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文中,毛泽东热情赞扬农民运动为“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并描述了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下做的十四件大事。这些不仅科学地分析了农民各阶层,成功地预见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而且进一步印证了毛泽东的思想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农民的研究。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发表标志这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又上升了一个水平,文章开篇便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便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也更深层次的讨论了革命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在发表政治文章的初期便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关注,这并不是偶然,而
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与他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反映出中国国情与农民的重要关系,这不仅在八十余年前是这样,在今天更是这样。农民始终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至少到目前还是这样),关注中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农民问题,而这也促成了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 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在发表对农民的紧密关注后,随着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迫害加剧,便开始了下一轮的思考:党的未来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发表提供了初步答案——“工农武装割据”,文章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在主要研究农民问题后,他又将工农问题同武装割据联系起来,开启了又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举,这个大胆的创新不仅给党指明了方向,而且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并为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而在他的另外一篇思想经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理性的提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审时度势地提出在农村建立红色根据地以及游击的战术。这可以说是将他对农民的关注和战速思想完美的结合起来,从此中国革命便从本质上焕然一新。
四 从改良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并非天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 他曾经是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改良主义者。这一点不难从他创办的《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看出: 自‘文艺复兴, 思想解放, 人类应如何生活?’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从这一问题加以研究, 就得了‘应该那样生活’‘不应该这样生活’的结论。
一些学者倡之, 大多民众和之, 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经过实践探索,毛泽东彻底告别了杜威和胡适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从思想和行动上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过渡。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既是实用的,又是超前的;既是马克思理论的,又是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中国的。他在发展思想是所用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实地考察和实事求是。更值得学习的还是那种创新精神,马克思理论虽然不是毛泽东首创,但他通过学习和研究,结合具体国情,发展出毛泽东思想,是使中国革命为之一新,并最终挽救了革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乃革命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毛泽东传》,(美)特里尔 著,2006;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1925;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192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1930
篇二:中国近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调查目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定的社会,各大军阀各种救国理念层出不穷,可最后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主导了社会主流,让拥有决定性实力的国民党落得个败北逃亡的下场?带着这个问题,通过互联网跟一些资料,让我们共同看看,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近代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调查对象: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从网上获取一些资料,并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分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
都有其历史决定性。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
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
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
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
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
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
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
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
向现代化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
比拟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
社会的转型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
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
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
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抗日战争结束后,代表
中国两种不同命运的国共两党经历了四年的国内战争较量,因国民党政府本身的腐
败与无能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而结束;第三个时期(1949年至今),
共产党在取得了现代化主导权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之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运动的新时期。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
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
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
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
伐。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 的旧日迷梦,
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
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
都有其历史决定性。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
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一个政党的建立往往是基于
当时的历史条件,一个政党的发展却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与不断进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情况下的必然选择,而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其自身不断发展
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
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
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
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
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
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
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
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
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是中国变
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他们
绝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
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
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
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
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
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
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
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
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
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
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
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
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
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
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
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
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
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
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
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
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首先形成于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
座大山”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达28
年的英勇斗争,仅牺牲的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这一数字超过新中国成
立时的共产党员总数。这意味着,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像《红岩》里
的烈士一样,多数共产党党员并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
感天动地,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先锋队。 1949年1月22日,新中国诞生前夕,
在有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参加的共商国家大计的新政治协商会议上,李济
深、沈钧儒等55位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了对时局的联合声明,他们表
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新政协会议之后,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了
各自的代表大会,一致明确表示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从历史
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
合法性,即使是不带偏见的外国人,也都给予了肯定。 然而,问题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至今,已经50多年过去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
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人
民的百年追求与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摆
脱了深受帝国主义压迫欺凌、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是历史赋
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需要共产党的领导,而这也正是中国民主制度所具备的优势。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
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封闭半封建半到会方们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一中气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
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的繁荣与富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
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因此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 衷心祝愿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愈来愈强大,愈来愈繁荣!
篇三:社会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 果 名 称:
姓 名:
所 在 院 系:
学 号:
手 机:
电 子 邮 箱:
日 期:苦涩光荣 冯彦 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工程 1100301040 18297199085 345509881@qq.com 2012/2/15
1.前言
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实践调查家乡—南充的历史,让我从一点一滴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国史、国情”。当今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振兴,我们更应该自觉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前进,但我们除了放眼未来,还要回顾历史。我们只有牢记历史的曲折、先辈的血泪,才能在这物欲横飞的世界谋得一片安静的家园,从而为祖国的富强而拼搏。而这次调查我主要以家乡的红色历史为重点,虽然苦涩确那么光荣。我通过查询文本,观看遗迹等,一步一步翻开家乡历史的面纱。
2.研究内容:
2.1南充红色历史沿革:
2.2南充红色历史映像:
南充别名“果城、丝绸之乡”,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面积12494平方公里,人口730万。新中国成立后,南充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级行政区)、南充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川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脏"之称。南充市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经验的老城,但仍然如同青壮年般在蓬勃发展。
古街民院、摩崖塑像、寺庙楼宇等独特的历史遗存无不蕴含着南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这块充满历史传奇的地界之上人才辈出,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红色传奇。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的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辛亥革命时期,南充就是全川民主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之一。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南充有7万多人参加红军,其大多数人血洒疆场,解放后有2.72万人被定为革命烈士。朱德旧居、朱德纪念园、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室、张思德事迹陈列室、顺泸起义遗址等,是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直到1993年,从古到今广安地区都属于南充地区管辖,所以我仍然把邓小平当成家乡人。)
2.3南充红色历史印记:
西山景区的云雾缭绕,凌云山间的天籁之音,嘉陵江畔的颗颗卵石,景屏山间的天然画卷。。。。。。无不引领着南充人走进这座城市的忠肝义胆。当你触摸着历史的印记,感同身受:华夏数千年文明史中,南充人亦如北斗星般点缀其中,烁烁正义。 2.3.1民军攻打顺庆
清宣统二年(1910),同盟会员在广安州城举行武装起义成功,11月21日,建立大汉蜀北军政府。
次年九月,军政府都督曾省斋(化名吴从周)率民军第三大队、第一大队的一部经岳池攻打南充,民军第二大队攻打蓬州(今蓬安县城),革命军占领了舞凤山,何庆云率队占领了江东鹤鸣山白塔寺,唐治平率队占领了环子河南岸的法兴寺。
守城清兵早有防备,民军猛烈攻城不下。都督曾省斋在舞凤山前沿,带队冲锋,不幸中弹受伤。何庆云见都督受伤,攻下蓬州的民军南下援助又在中途受阻,于是决定撤兵。曾省斋南下重庆治伤,攻打顺庆之战遂告结束。 参考文献:[1]中华秦氏总谱编撰中心[J]湖广填川史记
2.3.2红军在阆中
阆中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被古人称为“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之地。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多万军队,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英勇作战,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创。同年12月,红四方面军经陕南、越巴山,进入川北,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红军在阆中转战了3个年头,经历了三进三出,同阆中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三路围攻”之后,挥师南下。6月20日,红11师之一部在政委李先念率领下,首次踏上阆中的土地。随后,由许世友、余天云等率领的部分红军也先后进入阆中,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3年9月6日,红9军政治部和川陕省委组织部在水观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阆南县苏维埃政府。同日,又召开党代会,成立了中共阆南县委。之后,红9军主力又兵分两路,向盘踞在阆南交界处的禹迹山之敌发起攻击。经过激战,全歼徐子辉民团,击溃古鸣皋旅,并缴获枪支40余支。12月9日,国民党军队向驻防阆中境内的红军发起进攻。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缩阵地、诱敌深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的方针,开始缩紧阵地,驻防阆中的红军奉命撤离,1934年1月中旬,全部退至巴中。
1934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开始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六路围攻”。9月中旬,
红军第二次进入阆中。接着,沿第一次进军路线,击溃鸡山梁、二龙场的守敌,直抵东河北岸。先后收复了洪山、水观、金垭、洪山、河溪等大片土地,国民党军队只守着阆中一座孤城。
1934年10月,蒋介石见“六路围攻”败局已定,又飞赴西安、重庆,亲自策划“川陕会剿”。红军趁敌“会剿”一时难以实施之际,决定集中兵力进入陕南,然后回师渡江,以接应红一方面军入川和实现清江渡会议确定的“依靠老区,发展新区”、“向西进攻,在川甘边扩大根据地”的方针。1935年1月,阆中境内红军又一次撤出。
1935年2月,陕南战役结束。3月4日,红军再次回师阆中,并一路歼灭敌人。3月28日夜,红30军一部和红31军一部,分别于苍溪塔子山和鸳溪口强渡嘉陵江。红9军25师和红30军之一部亦于当夜在阆中城北的涧溪口强渡成功。接着,红4军之一部组成的第二梯队也随之过江。这时,退守在阆中城里的国民党军队见大势已去,于3月30日夜将主力撤出城,退守嘉陵江南岸的黄花山、锦屏山、马哮溪一线。3月31日凌晨,红9军27师攻克阆中城。红军主力渡过嘉陵江到达南岸,然后分三路追歼逃敌,取得重大胜利。随后,红四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北上。
阆中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3年,阆中2万多名儿女参加了红军,其中近8000名红军英勇牺牲,阆中境内至今仍然留有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红军石刻标语等遗迹。为纪念红军在阆中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在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的黄花山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后更名为“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
2.3.3仪南战役
1933年8月12日,红九军向仪陇方向进攻,在尹家铺与敌李炜如部1个团遭遇,歼其200余人,余部向阆中溃逃。红九军主力乘胜将仪陇城及外围之兴隆场、黄林石、日兴场、凤仪场等据点分割包围,一部向南迂回,包围了土门铺。各部随即组织小分队以夜袭战术,消耗和疲惫敌人。经约1周连续作战,先后攻占上述外围据点,歼敌1个多团。
23日攻占仪陇城,歼敌2个营,俘敌300余人,缴枪400多支。红九军占领仪陇后乘胜西进,据守该地区之敌纷纷向嘉陵江以西败退。红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