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6000字)

社会调查报告2019-01-12 00:42书业网

深化改革引领中国梦 两型试点打造新株洲

“中国梦 家乡情”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978年,中国南部沿海的一个边陲小镇率先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改革开放的大旗随之从东南沿海插到了全国各地。

2007年,为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2年,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现如今36年前的小镇已然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而我的家乡——美丽的中部城市株洲,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完成着蜕变。在本次寒假实践活动调查中,我就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这个角度上感受着家乡的变化:

一.揭神秘红盖,中部小城光环无数。

与那么多省会城市和沿海大都市比起来,湖南株洲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熟悉。株洲古称建宁,最早建于三国时期,地处湖南省东部,紧邻长沙和湘潭,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湘江也在此流经。全市辖五个区和包括一个县级市在内的5

县市,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人口为395.8万,其中市区人口117.32万。

株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的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的醴陵市。

株洲历经发展,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和综合实力第二强市,中国铁路网横纵两条主要的交通大动脉就交汇于此,是中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与郑州并称为“北郑南株”。国家老工业基地,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三三一(中航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六零一(株洲硬质合金)这些老牌国字号企业都选择在此落地生根……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株洲因为这些数不清的“光环”一度风光无数,但同样也因此吃了不上“苦头”。由于过度倚重传统老工业,设备老化,产能低下,不注重生态保护的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株洲,这座有着无数荣誉的工业之城,从 2004年起连续两度戴上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

二.吹改革劲风,工业重镇华丽转型。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自己的目标,一座城能建设成怎样,取决于自己的城市定位。07年被确立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后,株洲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现代化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从此株洲市围绕建城蓝图,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建设,实现了科学跨越式的发展:

(一) 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株洲市确定“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把尽快改变城市环境面貌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

2008年,组织实施了涵盖小街小巷改造、主次干道混凝土道路改沥青路面、电力线入地改造、人行道改造、“穿衣戴帽”改造在内的“五改”工程,通过这些全面彻底的改造,那些破败不堪的小巷变明亮了、凹凸不平的人行道变平整了、“高高在上”的高压电线隐患也没有了。2009年,随处可见的脚手架和防护网将大小街道的临街建筑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正是市政府组织实施的“四化”工程,为实现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和数字化,规范整治临街门店标牌,拆除围墙和防盗窗。现在株洲城变美了,街道绿树成荫,鲜花常开,标牌整齐一致,建筑色彩协调,城市如景如画。2010年,这些喜人的变化还为株洲赢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的荣誉称号。

(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多元发展。株洲市把加速推进产业转型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全力推动产业由“高碳”向“低碳”、由“制造”向“创造”转变、有“单一”向“多元”发展。

一方面通过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坚决关停,以坚定的决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我所在的石峰区为例,为配合株洲清水塘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从2012年年底开始,就对辖区内20余家重污染企业实施了关停、淘汰和搬迁,这其中多数都是污染特别严重的化工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植,大力促进产业多元化。从2008年起,株洲市实施“5115”工程,采取特殊奖励、特殊政策、特殊服务,致力于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过50亿元的旗舰企业。株冶集团、南车时代、株硬集团、智成化工、唐人神集团等15家企业首批入选。有了这么好的政策照顾,企业发展劲头自然是动力十足,前不久新闻报道上就传来喜讯,株洲南车有限公司2013年销售收入一举突破200亿元,成为株洲市首家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的企业。产业转型取得了初步成功,株洲市现在又信心满满地确定了发展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致力发展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这五大产业。

(三)推广绿色交通,倡导低碳出行。如果说株洲在生态建

设的其他方面大多来自于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那在绿色交通推广上,株洲则引领了全国的潮流。

首先是混合动力公交。依靠当地南车公司在混合动力公交制造的特有优势,大力推广“绿色”公交。到去年9月,已将城区的600余台老旧公交车全部置换成了舒适干净环保的电动公交车,是全国推广数量最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株洲成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同时,为了提高市民选择公交的出行率,所有公交线路票的价均为一元,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车博展上,株洲市公交公司被评为“电动公交最佳运营商”。

其次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株洲市自2011年5月起开通自行车租赁系统,市民只要凭身份证办理借车卡,就可以在任何租赁站免费取车,享受低碳出行。株洲的自行车系统或许不是推行最早的,但却是最成功的。在国内有超过100个城市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经验做法。2012年2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还以《自行车上的城市》为主题,邀请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副市长为嘉宾,讨论两个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状况。

三.展未来蓝图,“两型社会”继续向前。

以前在家的时候,家乡的变化积累在每天的一点一滴中,现在每半年或是一年回一次家,感觉家乡的变化特别明显,每

次回去都能带给我惊喜。成绩只属于过去,并不代表将来,但我相信随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的推进,家乡的明天肯定会灿烂辉煌,愿我的家乡越变越美,越来越好!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