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祝福征战土
篇一:《祝福》教案
祝福
鲁迅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篇二:《祝福》教案5
祝福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篇三:边塞征战诗二
边塞征战诗二
班级 性名小组号编制人:王晔使用日期
三、深沉的思索
诗中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峻而理性的思考,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
逢病军人_古诗文网
作者:卢纶 (唐代)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译文及注释
军人在行军的途中,经常患病,住宿下来又没有粮吃,只得忍饥挨饿。在这万里归乡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生病之际,头发蓬乱,宿在古城哀吟,身上的创伤被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注释
① 蓬鬓:散乱的头发。鬓:头发。
② 长城:秦始皇修筑的古代军事工程,用来防止匈奴入侵,后来历朝多次翻修。 ③ 金疮:中医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 。
分析:借一个饥、寒、皮、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对点即练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作品鉴赏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
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
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补充资料
河湟,是一首由唐代杜牧所写的七言律诗,河湟本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
金乌西沉黄昏将近,蜿
蜒的黄土路上传来一阵“得。。。得。。。”的马蹄声。蹄声不疾不徐,越来越近,只见一匹瘦马,马上端坐着一书生,衣着寻常,满面风尘。书生按辔徐行抬眼四顾,只见周遭一片茫茫,恰如荒丘不闻犬吠,更无村落店舍。此地竟荒凉至斯?书生心中禁不住一阵惶然:难不成今晚竟要露宿荒野?与蛇虫鼠蚁为伴?
正在彷徨无计之时,一缕幽幽乐音似有似无若断若续的飘进耳畔。书生一愕,转而大喜。有声乐之所必有人家,忙侧耳静心倾听:没错,声虽幽幽然绵绵而至,确是乐声无疑。只是相隔尚远,虽闻其声,其调却辩不甚明,只觉与平常所闻之乐不大相同。
书生此时求宿心切,虽微觉音色有异,也已是无暇多辩,只一心想着早早寻到下榻之所。当下便拨转马头循音而进。声乐愈来愈响,越发的清晰,音色清丽音调高亢而悲伧。。。嗯,辩出来了:奏乐的音器是胡琴,但这曲调呢?莫不也是胡曲?
书生心下暗自思忖,胯下瘦马也自缓步前行。
蓦地,胯下瘦马停住了脚步,书生浑身轻轻一颤,亦自由沉思中清醒了过来,抬眼一望,只见一座茅庐,周围扎满了篱笆,围成了一小院,正对着马头的方向开有一柴扉,扉门紧闭。在茅庐的周围开有些许荒地种了些麦粟之类的农物,院落中亦开有几刀菜地,种了些许青菜。
茅庐就坐落在院中的土台上,正对柴扉的土台一侧开有几级土阶,须登上土
阶,方可进入茅庐。
土阶上坐着一老者,双手执一胡琴,正自闭目演奏,一派怡然自得之像。 残阳,茅庐,老者,胡琴,边曲,此情此景,此地此像,书生一时也自默然。一人一马竟自在这柴扉之前静静伫立。过有一会,书生猛的省起,咱不是来投宿的吗?怎么在这发起呆来了?急忙翻身下马,迈步向前,抬手轻叩柴扉。 闻得叩扉声,老者停住胡琴站起身往柴扉走来。随着老者走近,只见其衣着俭朴,发髻斑白,但精神矍铄腿脚甚为灵便。书生对老者道明来意。老者欣然颌首,开了柴扉引书生入内。
此时残阳己落,天色渐趋昏暗。
茅庐之内,老者掌起一盏油灯,张罗着招待书生。暂时无话,忙着吃饭。 用过晚饭,洗涮过炊具食器,老者煮起一锅新茶,和书生攀谈起来。书生对老者独自一人居住于此颇感好奇,不知不觉的话题就引到这上面去了。
一听书生问起,老者长叹一声,畷了口茶水,整理了一下思绪,慢慢的讲了起来。
原来这老者年青的时候是一名戍卒,曾追随着大将军浴血疆场。边塞的战争持续经年历久不息,无数的同僚袍泽殒命沙场。
老者眯缝着眼睛,思绪慢慢的飘回到了昔日的边塞。。。
边塞,残阳如血朔风似刀,细沙弥漫驽马悲鸣。
一场激战过后,敌我双方无数的尸骨相互交叠,断弦的弓弩,折断的箭矢,残破的旌旗,缺刃的刀戟,铺满了战场。天上不时响起几声老饕的啼叫,地上重伤濒死的士兵时断时续的发出呻吟。失去了主人的战马,徘徊在阵亡或将死的主人身边,边转圈边嘶鸣,或是发出重重的鼻息,仿佛在等着主人重跨雕鞍,久久不愿离去。。。
这样的场景重复了无数遍,这样的激战历经了无数场,数不清的同袍魂留边塞,再也回不了家乡。
老者侥幸活了下来,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但是家乡却早已改变了旧时的模样,就连家人也不知了去向。边塞遥远山川阻隔,沟壑纵横鸿雁难通,边事家事两茫茫。生亦?死亦?
没办法,只得寻一无人荒地,搭了这间茅庐以遮风雨,开了几处荒地以济三餐,已期某日亲人返乡,家人得以重聚。有望可期,总聊胜于孤独老死他方。 说到伤心处,老者涕泪横流,悲不自禁。书生亦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一时之间文思奔涌,铺纸研墨,挥洒狼毫,终成河煌旧卒。
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简要分析。
四、大漠的风光
边塞诗人抒发情感和描写人物时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营州歌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折叠词句注释
⑴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⑵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⑺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⑻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分析: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对点即练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折叠作品注释
①从军行:这是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五首。《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叙写军旅之事。
②红旗:唐时节度使、大将赐红旗。辕门:军营之门。古代行军扎营时,以车为藩。其出入之处,仰车以辕相向如门,谓之辕门。
③前军:大军的前锋。洮河:发源于甘肃碌曲县西南,流至永靖县注入黄河。
④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
第一句写景对于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3、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
和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4、第一句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