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几处对于冬至祝福的环境描写请细细品读,每一处的环境描写对于文章的主题意义
篇一:南雅2015九年级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南雅中学201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命题人:周叶 审题人:吴洋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竹篙(hāo) 喧腾 果实累累(léi)险象叠生
B.作揖(jī)湎怀 鲜为人知(xiǎn) 轻歌曼舞
C.脑髓(suǐ) 阴霾 锲而不舍(qiè) 按部就班
D.嫉妒(jì)招徕 气冲斗牛(dǒu)妇儒皆知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与书为友能够让你获益匪浅,将不同的书视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增长阅历,丰富思....
想,增添情趣。
B.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
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
C.登上岳麓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
D.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表演了自己准备的精彩节目,不........
论是吹拉弹唱,还是舞蹈小品都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当学雷锋活动在长沙市街头开展时,让我们看到了无数感人的画面。
B.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全校老师讨论并听取了孙校长关于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报告。
D.作为一种新媒介,微信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④③①D. ③①④②
5、下列传统文化知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能是你一时疏忽,稿子上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采用
的是干支纪年法,其中“甲、戊、辛”是“地支”,“午、戌、丑、亥”为“天干”。
C.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
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南向北的。
D.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并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
寒”,其中“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
6、综合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探究材料所揭示出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到另一个村子的居民家运送自家的
产品。那天的天气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
完成这趟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就在这时,农夫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只小
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
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农夫的小船。
于是,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再不让开你就
要撞上我了!”无论农夫怎么吼叫都没有用,农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这时已经晚
了,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怎
么不改变一下方向,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
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不断抱怨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
流的空船。
7、综合性学习(共6分)
2月28日上午,人民网发布了《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专题和专访柴静的文章。由
此引爆了公众对该纪录片的关注和对雾霾的讨论。柴静以她独特的方式向中国舆论场投下了
一枚“震撼弹”,成功地在两会前夕引爆并且引领了治霾这一热点话题,全国上下再次将“环
保”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环保观念,学校团委开展
了“爱环境,我行动”的主题系列活动。
(1)〖拟写一幅对联〗(2分)
为营造氛围,校团委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和保护环境有关的对联,初三年级踊跃参与,请
你参照示例,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例:保护环境描绘蓝天碧水,关爱生命创造和谐家园。
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 。
(2)〖拟写一份开场白〗(2分)
为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人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校团委举办了“爱环境,我
行动”的主题晚会,请你为主持人拟写一份开场白。
(3)〖解决一个问题〗(2分)
为使学生真正了解身边的环境现状,校团委要求全校学生对长沙的环境问题进行一次实
地考察,记录发现的问题,并为解决该问题献计献策。
问题: 对策:
8、名著阅读(5分)
(1)《水浒传》中,众梁山好汉聚众议事的大厅,后来在宋江担任梁山泊的寨主之后,
改名为“ ”,并在梁山上竖起了一面杏黄大旗,上面写着四个字
“ ”。
(2)《西游记》“真假美猴王”这一情节中假美猴王的名字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志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在三个月的期限内,从车站到木场修一条轻便铁
路,全长是七俄里。争取在一个半月之内就把铁路修到伐木场的边缘。这件事我已经研究了
一个星期。要完成这项工程,需要三百五十个工友和两个工程师。”
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诗文默写填空。(共5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的旷达胸襟。
二、阅读(共60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2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10、贯穿全词的“词眼”是________;本词上阕描写了 的宏大壮
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4分)
11、请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分)
吕 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
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
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
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
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数讨山越/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
B.富贵可致/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C.遂往诣蒙/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
D.肃于是越席就之/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隆中对》) ..
13.请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因为肃画五策 .
A.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
B.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C.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4.请翻译下列句子 (6分,每小题3分)
(1)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译文:
(2)吕将军功名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译文:
15.从选文可以看出,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吕蒙是个怎样的人?(6分)
(二)说明文阅读(8分)
湖湘瑰宝——湘绣
湘绣是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湘绣
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
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
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精
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
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湘绣的传统
题材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
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
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
构图章法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湘绣多以
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
人能传神”的美誉。
同居中国“ 四大名绣 ”之列的苏绣和湘绣,如今一花开两处,境遇却不同。 以
苏州刺绣研究所为龙头的苏绣产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已成为苏州经济发展和对外宣传的
“名片”;而曾经独领风骚的湘绣,却被称为长不大的“小老树”,甚至有人发出了“湘绣
老矣,尚能卖否”的诘问。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机器印刷对传统工艺的冲击,湘绣人才青黄不接,精品遭遇“克
隆”病等原因影响,湘绣呈现衰落的趋势。有人甚至提出湘绣“生锈”之说。为了与千家万
户的小作坊式生产者竞争,湘绣研究所提出了“湘绣必须低下高贵的头,飞入寻常百姓家,
才能找到出路”的思路,“以绣代画”、“画绣结合”一时间成为了湘绣的发展方向。为扩
大产量,大量缩短工时、简化工序的做法被广泛采用,甚至绣一朵荷花只绣一点荷花尖
尖。 此时,早期湘绣“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被再次提起,湘绣研究所开始
将刺绣工艺广泛应用于旅游用品、服饰、床上用品等领域。
在湘绣研究所降格求生存之时,苏绣所却穷则思变,走上了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道
路。 苏绣,用艺术征服市场,正是在“锐意创新”的道路上,苏绣不断扩充表现内容,开
发表现形式,并最终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16.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湘绣进行介绍说明的?(4分)
篇二:内江市精品阅读题及答案(2015版)
2015精品语文阅读题
一、买礼物的小女孩
1.划线句“妈妈要出远门”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水月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疼得她直打哆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结尾说“顾客不明白” 水月“为什么会泪流满面”,那么你明白吗?请说出你的理解。
二、人间第一爱
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_________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____(文体名)。
2.为什么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
3.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4.文章4、5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多项选择)()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
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即使华佗、歧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5.“《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三、一只小燕飞进家
1.小燕子来到老母家为什么能“心安理得”?
2.请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它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等过两天我把个大学生还给你。
(2)一家人遥望夜空,不再说话,可我知道大家的心都很酸痛。
3.我一家为什么喜欢小燕子?
4.小燕子的命运让家中每个人都牵挂。请你设想它丢失后的一种情景,描述出来。
1
四、遥远的炊烟
1.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2.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下面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五、为天下父母感叹
1.概括“四期”内容。
第一期,大约从隆重降生到十三四岁,老爹老娘的黄金时代。
2.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更一直延伸到儿女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以及再下下一代、再下下下一代”。
3.“父母这玩意儿”、“大多数的老爹老娘都含恨而死,翘了辫子”、“只不过供儿女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写怀念文章时赚笔稿费”等句都体现了柏杨先生文章的语言风格,请对此加以赏析。
六、哥,别痛!
1.概括文章描写哥的几件事。
①哥不配合却医生的治疗
②
③
④
⑤
⑥修理过自行车、开过小商店、搞过电焊、修理过电视机
2.哥不配合却医生治疗这个情节,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作者语言平静,却饱含强烈的情感,请说说这是怎样的情感。
七、我们是一家人
1.“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2
(2)
(3)
2.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第11段=中“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3.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4.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10)段中“母亲没去上班”的原因。
5.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八、父亲那么老了 我还这么小
1. 父亲为什么要假装睡着的,让我尽我的孝心?
2. 写到父亲的遗嘱时,为什么又写现在的家长要求孩子学钢琴、学绘画?
3. 为什么写内山完造“对人,对中国人是很好的”?
4.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作者却说“我已经70多岁了。70多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什么意思?
九、红山楂
1.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
2.本文在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3. 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这一形象在全文中的作用。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备感温暖。
3
十、目送
1.第2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
2.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句子“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的深层含意。
3.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请你参考这些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目送”这一行为及其寄托的情感写出一句话的领悟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你: ——《目送》 !
十一、母亲的秘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母亲的秘密”的作用。
3、她为什么“心里蓦然一疼,就将那温热的硬币,又放回了地上那个破旧的钱箱”?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第13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十二、幸福的味道
1.(1)文题 “幸福的味道”别具一格,请具体解说以此为题的好处。(2)作者在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幸福的味道”?
2.本文是写有关“幸福的味道”的,开篇却用一大半的篇幅叙写父亲与女儿聊天的内容,请说说这样写的意图。
3.文章结尾写道:“或许女儿算得上是有那种鼻子的人吧?”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2)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幸福的味道”?请把这些“幸福的味道”用简明整齐的语言列举出来。(请举出三种)
4
一、牡丹的拒绝 1.“牡丹的拒绝”显示出牡丹具有怎样的个性?[来源:学+科+网]
2.文章第⑨段中“富贵”和“高贵”分别写出了牡丹哪方面的特质?
①富贵:
②高贵:
3.下面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者写此句的意图是什么?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修辞手法:
作者意图:
4. 作者写牡丹之超凡脱俗意在写人的品性,请就“‘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这句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做人品位的理解。
5.“牡丹”的个性被作者称颂,其实,不同的花被不同的人欣赏。请从荷花、菊花和梅花三种花中选择你钟爱的一种,引用诗、词、文中的名 句,用优美的语言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品格。(40-50字)
答:我钟爱( )
花。 。
二、拜谒高原
1. (1)在第⑥段中,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
(2)在第⑦段中,作者写道:“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这份“崭新的感觉”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分三点概括。
(1)
(2)
(3)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⑧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篇三:2017届高三语文小说复习知识
2017届高三语文小说复习知识(11.28)
一、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
6.分析写作技巧。
二、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
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三、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命题指向
⑴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⑵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⑶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⑷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3.答题指要
⑴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⑵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 情节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 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 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 刻画人物性格。⑺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⑴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 答题指要
⑴ 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 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⑶ 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 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⑵ 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 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4. 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