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高效农业实施方案
篇一: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一、综述
1.1项目背景
xx县地处天山北麓东段,xx盆地东南缘,辖9乡6镇,总人口23.96万人
(包括兵团驻县5个场),土地总面积1.93万km2,拥有丰富的土地,光热资源,
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属典型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
全县地表水资源量4.65亿m3,其中县属地下水年补给量2.96亿m3,可开采量2.46
亿m3,灌溉面积187万亩,亩均占有水量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疆均值。水资源总量
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匀、水环境恶化造成水资源短缺,并引发部分地区过量开采 五”发展规划的实际,为了更好地落实自治区、昌吉州、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精
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打造优质农
产品基地,粮食生产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原则,
要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筑市场平台,
增加科技含量,实施区域开发,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具有资源优势的xx
县将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将粮食产业培育成县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次通过对农
业基地实施滴灌。通过工程措施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田间水利用率,降低亩灌溉
定额,实现标准化管理,从而促进xx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当前xx县节水型农业建设的现实性、迫切性和
必然性,并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
率,提出了高效节水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将成为xx县当前和近几年一项十分
紧迫的战略任务。旨在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的灌溉设施条件,提高农
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下水超
采现状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的建设不仅符合xx加快节水型农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实际需
要,而且符合xx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是xx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
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同时,项目的建设对缓解目前区域水资
源短缺矛盾和地下水超采现状,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因而,本项目的实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
1.2实施方案结论
1.2.1建设范围
2013年xx县农业高效节水建设任务为10万亩,其中xx、xx、xx共20366
亩,涉及xx的2个行政村,即二马场村、大庄子村;xx的2个行政村,即二马
场村、达坂河村;xx的1个行政村,即东戈壁村。
1.2.2项目布局
xx县xx、xx、xx2013年计划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总面积为20366亩,其中xx
亩;xx村3591亩;xx计划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5414亩,其中:东戈壁村5414亩。
1.2.3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实施高效节水面积总规模为20366亩,主要内容包括新建首部设备30
套、新建管理房30座,铺设PVC管199914.1m、铺设PE支管342885m、铺设Ф16PE
毛管1718.3万m。
1.2.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Ⅰ、投资构成
该工程总投资1628.96万元,其中:
(1)建筑工程投资216.66万元,占总投资的13.3%;
(2)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1236.13万元,占总投资的75.8%;
(3)临时工程投资25.73万元,占总投资的1.6%;
(4)独立费用72.88万元,占总投资的4.5%;
(5)基本预备费77.57万元,占总投资的4.8%。
Ⅱ、资金筹措方案
xx县xx、xx、xx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013年实施方案是利用中央、自治区投
资、地方配套财政和农民自筹等资金进行建设。xx县xx、xx、xx高效节水灌溉
项目2013年实施方案项目总投资1628.96万元,其中中央、自治区财政配套80%,
剩余20%资金由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解决。
1.7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2
本次xx县xx、xx、xx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013年实施方案计划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20366亩,每亩地节水146m3,年节水量为297.43万m3。按xx县河灌区现行平均水价0.065元/m3 ,年节水效益为19.33万元。预计年农业增产效益为719.87万元,平均每亩地增收359.93元。水利分摊系数采用0.5,则该工程灌溉增产效益为359.93万元。
(2)社会效益
通过高效节水工程的建设,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②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环境效益
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后,灌溉定额大大降低,可减少或避免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抑制地下水位的上升,有效防治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大量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达到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也可利用节约的水种植经济林或牧草,发展林、果、草、牧业,形成复合性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4)评价结论
根据规范,计算求得本项目的经济指标如下: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6.60%;
经济净现值ENPV=425.29万元;
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22(is=8%)。
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等国家和行业规范的规定, 本工程各项经济指标合理,满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建议早日实施,尽快发挥其效益。
二、基本情况
2.1项目区自然、地理情况
xx县位于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北麓、准葛尔盆地东南缘,东与木垒县相连,西
3
与吉木萨尔县交接,南隔博格达峰与吐鲁番市、鄯善县相望,北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阿勒泰地区清河县、富蕴县接壤,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地理坐标介于东经89°13′~91°22′30″,北纬43°25′~45°29′之间,全流域地域东西宽45~150km,南北长250km,总面积1.93万km2。
xx位于xx县城南部,距县城47公里,幅员面积2000平方公里,全镇辖7个中心村,北靠古尔帮通古塔沙漠,xx海拔高度650米左右,坡度
xx45-52公里,东西宽13.5-20公里,全镇总面积444平方公里,
xx位于xx县城南38公里处,东与半截沟为邻,西与吉布库接壤,南依天山,北至108团,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3.8公里。全乡总面积250平方公里。
2.2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2.2.1行政区划及人口
xx县辖6镇9乡,即xx镇、老xx镇、东湾镇、xx、xx、西地镇;古城乡、西北湾乡、七户乡、三个庄子乡、五马场乡、坎尔孜乡、乔仁乡、xx,还有全国唯一的塔塔尔乡;另外还有兵团5个驻县农场,108团、109团、110团、xx农场、北塔山牧场。全县辖102个村民委员会,391个村民小组
截止2011年,全县总人口23.96万人(包括兵团驻县5个团场)。分属32个民族,其中汉族17.64万人,占总人口的73.62%;少数民族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6.38%。县属总人口20.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0万人。
xx乡总人口23000人、总人口以汉族为主,占70%左右,少数名族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满、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乌孜别克、塔塔尔等28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30%,其中哈萨克族4000余人,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全镇辖7个行政村。
xx实行两级管理,辖8个行政村,现有总人口15205人,由汉、回、维、哈等6个民族组成。
4
xx全乡有村民委员会7个,47个村民小组,全乡共计2810户,11007人,其中:农业人口10779人;少数民族505人,有汉、回、哈、满、东乡等12个民族组成。
2.2.2经济情况
xx县201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9.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1.7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5.7%;第二产业21.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0.5%;第三产业16.5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巩固提升农业大县、粮食大县、畜牧业大县的地位,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特色林果、非农收入和产业化经营着手,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大幅增收、农村繁荣稳定。2011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4.9万亩(其中复播27.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59万亩(其中复播19.9万亩),粮食产量66.7万吨;甜菜面积8.76万亩,产量35.72万吨;薯类面积6.13万亩,产量17.77万吨;番茄面积2万亩,产量9.97万吨。
xx现有耕地面积25万亩,其中已实施加压滴灌7.8万亩,4万亩为旱地,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打瓜、红花、大麦、油葵等。年末牲畜存栏13万头只,产肉量达1.8万吨,禽蛋产量1.4吨。2011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10605元。
xx全镇总耕面积18.3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打瓜、食葵、油料等农作物,畜牧业以生猪养殖、牛羊育肥、细毛羊养殖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占到了全镇经济总收入的75.4%,是一个农牧业结合的乡镇。2011年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333元。
xx,有耕地9.2万亩,水浇地8.1万亩,山旱地1.1万亩。2011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1亿元,人均纯收入较上年9116元增加1650元,实现全乡整体收入过万元,达到10766元。
2.2.3交通及电力
xx县交通便利。S303、S228省道穿城而过。以县城为中心的县乡公路网已全部辐射到15个乡镇和5个农牧团场。
电力供应充足,主要由一座220千伏电站供电,现有110千伏变电站4座,
5
篇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
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向和“一乡多园,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实行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建园、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建园、招商引资引企建园、科研机构产学研对接建园、政策扶持项目建园等多种建设模式,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成为都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打造一批具有全省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立体高效、循环生态、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二是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特色、错
位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规划的衔接性、风格的独特性、经营的规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建设的区域性相融合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1、扩面增量:围绕蔬菜瓜果、畜禽水产、苗木花卉、特经种植等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一批千亩连片特色种植、千栋连建设施栽培、万头以上生猪养殖、一百万只以上家禽养殖、百头以上奶牛养殖等特色种养小区。2010年全市发展各类特色种养小区380个,较上年341个增长11.4%。打造“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群体,做大基地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
2、规范提升:在全市341个特色农业小区的基础上,重点打造10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百园提升”工程战略。园区集中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集成;集中一流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集约土地、资本、技术、项目、人才于一体;集中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集中产业发展、示范展示和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积聚推进、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效农业
集聚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先进科技示范区和安全生产展示区
3、打造一批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推动已建肥东白龙长王、肥西官亭马河湾、丰祥、肥西严店苏小、西郑岗、长丰造甲宋岗,在建的肥东八斗大张、长丰杨庙十井、长丰朱巷庞孤堆、梁圩七个万亩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项目园区建设;着力推动包河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产业园、包河牛角大圩万亩现代农业观光园,肥东陈集乡陈集村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肥东民族乡万亩亩设施栽培产业园、元疃镇丰宝万亩食用菌产业园、撮镇镇建华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长丰以水湖为核心万亩设施草莓产业园、吴山车左、桥冲万亩南冬瓜旱作农业示范园,肥西以高刘为核心万亩大葱种植产业园、三河以西湖为核心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成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4、推动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发展:将大圩镇东大圩现代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园区与烟墩丙子渔场、万亩湿地生态保护区和牛角大圩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融为一体,打造环巢湖15公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园区;立足庐阳、蜀山区生态区位优势,将庐阳蓝斯凯、禾润农业园区、千亩设施栽培园区和千亩早西瓜基地,与蜀山区汤氏园艺、林艺园艺、蜀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串联成珠,打造环北城15公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园区;以马鞍山
现代牧业2万头奶牛养殖园区、民族乡万亩设施栽培基地为核心,新安、健达、旺盛、宏峰、桂和、鑫华、鑫顺、发忠众多养殖园区,及丰宝、福泉、金色大地、汇景农业、新世野等众多种植园区星罗棋布,打造全省一流店白路20公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低碳农业,与肥东新城农产品加工园区遥相呼应;将三岗苗木产业园、严店万亩露地蔬菜产业园、三河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园链接成带,两侧一公里分布着存安苗圃、山河园林、湖光葡萄、田野菌业、景南农业、西湖莲藕、丰隆莲藕、昌隆莲藕等众多农业园区,着力打造合铜路15公里高效农业产业园区
四、工作重点
1、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紧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结合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土地复垦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要突出主体产业,综合性产业园区明确一个适合当地的主体产业,专业性园区要形成鲜明特色,园区主体产业产值比重要达到70%以上。园区要达到一定规模,实行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
2、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道路交通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充分运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
先进养殖设施等先进设施,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园区要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子种苗中心。
3、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园区建设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要突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依托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园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挥园区技术优势,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4、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园区建设要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在建设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有条件的可以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切实提高园区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销售工作,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
篇三:鄂托克前旗2008年2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鄂托克前旗2008年2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1、全旗基本情况
鄂托克前旗于1980年8月建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西南部,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境内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土地总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61.2毫米,无霜期169天左右。全旗辖4个镇,68个嘎查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鄂托克前旗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煤炭主要分布在上海庙镇境内,与宁夏宁东煤田属同一煤系,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两种含煤地层同处一地,分布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其中完成找煤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完成754平方公里已取得探矿权区块的预查找煤工作,已探明储量140亿吨,预计总储量200亿吨以上。世界级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60%以上分布在我旗境内,已探明储量2500亿立方米。探明盐储量250万吨,芒硝储量200万吨,石膏储量
1.3亿吨,方沸石储量40亿吨,优质紫砂陶土储量100亿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可观。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素有“药材之乡”的美称,是我国梁外甘草和天然麻黄的主要产
地之一,野生甘草保存面积425万亩,麻黄保存面积26万亩。另外,苦豆草、枸杞、银柴、大黄等野生药材资源广泛分布于全旗境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古河套人遗址、宥州城、明长城等历史古迹和三段地工委、王震井、延安民院城川纪念馆等革命旧址。绚丽多姿的草原大漠风光,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遗址,浓郁的鄂尔多斯民族风情,展现出这片神奇土地的诱人魅力。
2007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9亿元,增长19.1%;财政收入达到1.53亿元,增长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0元和6318元,分别增长16.5%和1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我们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型农牧业,形成了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适时确立了“增总量、提质量、加大出栏量、控制存栏量”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思路,全旗牲畜饲养总量稳定在200万头只以上,牲畜出栏率达到75%,畜牧业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40.8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达80%以上,“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生产格局更加巩固。根据农牧业发展基础和立地条件,制定了 “三区规划”,在禁止开发区,率先在上
海庙建立了217万亩生态恢复区,采取补偿等措施退出全部农牧民,为下一步工业大发展拓展了空间;在限制开发区,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坚持规模经营,有效缓解了草牧场压力,并做到了严格地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全旗生态建设和恢复取得历史性成效;在优势开发区,城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推进,标志着现代农业正在破题。进一步完善了农牧民培训和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牲畜改良、疫病防控体系和农牧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昂素嘎查新牧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自治区新牧区建设的典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2、项目区概况
2.1项目实施地点
鄂托克前旗2008年2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实施地点是城川镇大沟湾村、苏坝海则村、敦达图村、高潮畔村、巴音希泊日嘎查,马鞍桥村;昂素镇阿日赖嘎查、乌兰胡舒嘎查;敖镇敖召其嘎查、三段地村、漫水塘村;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上海庙牧场。
2.2社会经济情况
大沟湾村下辖7个小队,现居住着240户农民、总人口1079人,拥有劳动力438个。全村土地面积5.59万亩,现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230亩,人均6.7亩;现有各类牲畜10829头只,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苏坝海则村下辖6个小队,现居住着225户农民、总人口851人,拥有劳动力412个。全村土地面积5.448万亩,现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740亩,人均9.1亩;现有各类牲畜6858头只,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80元。
敦达图村下辖4个小队,现居住着228户农民、总人口930人,拥有劳动力492个。全村土地面积7.08万亩,现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740亩,人均8.3亩;现有各类牲畜6435头只,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148元。
巴音希泊日嘎查下辖2个小队,现居住着100户农民、总人口409人,拥有劳动力221个。全村土地面积13.76万亩,现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43亩,人均13.8亩;现有各类牲畜8654头只,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84元。 阿日赖嘎查现居住着161户农民、总人口493人,拥有劳动力221个。全村土地面积52万亩,现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人均14.2亩;现有各类牲畜40242头只,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
2.3现状生产条件
项目区内农牧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敖镇、城川镇土地少、人口多,人均水浇地少,只有几亩;昂素镇牧户居住分散,生产形不成规模,少部分地区在耕作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大部分地区还是“牛耕田”式的传统田园农牧业生产方式;在灌溉、收方面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
3、指导思想、原则和实施目标
3.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全面落实农村牧区“三区”规划,坚定不移地走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着力在收缩转移中恢复生态环境、在集中发展中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新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