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低产田改造未实施的项目
篇一:后扶规划文言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移函?2007?26号
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 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
工作大纲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1446号)精神,为做好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部研究制订了?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大纲?。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及财政部同意,现印发给你们,供参照执行。对于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请及时 —1—
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有关信息反馈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联 系 人:水利部移民局 龚银辉 王俊海 李红 徐之青 联系电话:010—63203345 6320334 63203339 63203682 63203336(传真)
附件:?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指导意见。
二○○七年二月七日
—2—
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大纲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意见?(国发?2006?17号)(以下简称国务院17号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1446号)精神,为做好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大纲。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按照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要求,在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移民收入水平,建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3—
1.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村组直接受益,优先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全面发展。
2.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分析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移民意愿,切实维护移民村群众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增强移民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国家的帮扶下,动员移民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5.坚持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二、规划目标
(一)规划水平年
2006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中长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26年。
(二)规划目标
—4—
1.近期目标:通过加大投入,解决制约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十一五”末的平均水平。
(1)基本建成能满足移民粮食自给的旱涝保收农田,南方有条件的地区达到人均0.5亩以上、北方争取人均1亩以上的基本口粮田;
(2)基本实现移民村群众饮水安全;
(3)行政村通公路,并基本解决村组内的交通问题;
(4)村(组)通电,基本实现移民村群众户户通电;
(5)行政村有卫生室;
(6)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移民村群众子女上学问题;
(7)争取每户有1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8)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9)移民村群众生存条件明显好转,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中长期目标: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3.远期规划目标:移民村生活水平达到当地农村平均水平,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与当地农村同步发展。 —5—
篇二:平山县王坡乡营盘村土地整理项目建议书
平山县王坡乡营盘村
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建议书
项目承办单位:平山县王坡乡营盘村
项目负责人:刘三贵
呈报时间:二OO九年九月
王坡乡营盘村地处平山县北部天台山脚下,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86户,296人。该村远离工业区污染,毗邻天台山旅游景区,具有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生产等诸多的区位优越,是平山县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地处半山丘陵和多年投入不足,耕地零散,地势不平,交通不便,水利条件较差,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只有将土地加以开发整理,配套基础设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该项目本着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实现渠(井)路、林、田、电综合配套,从而达到增加耕地总量、提高耕地地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项目概况
. 1、项目类型
项目区位于王坡乡营盘村,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在当地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实施该项目,不但使该村群众受益,而且还可以影响示范周边乡村。
2、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王坡乡营盘村,东至海眼村,南至桃林村,西至冷泉村,北到天台山。
3、项目规模
项目区面积1000亩,其中东岭600亩,西岭400亩,集中连片呈正方形分布。项目总投资322万元。
4、项目工期
本项目的建设资金到位以后开工建设,工期预计一年。
5、项目任务目标
土地整理面积1000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400亩,占土地整理面积的40%,人工建造林地600亩,占土地整理面积的60%,渠、路、林、田、井、电得到全面配套,同步建设,整体推进,使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并强力助推天台山旅游业发展,营造生产发展、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6、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6)《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项目区概况
1、自然条件
(1)地理位?
项目区位于王坡乡营盘村东岭和西岭。东岭规划开发整理土地600亩,西岭规划开发整理土地400亩。
(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山区丘陵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区内丘陵多呈片麻岩结构,耕地多为沙壤土,土层深厚,通过土地整理后,这些土地均可有效利用。
(3)气候
项目区位于平山县滹沱河南甸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14℃,年平均温度12.7℃,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
(4)土壤
项目区以壤土居多,兼有少量粘土,土层厚度均在1米以上,可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
日照:日照时数2600--2750小时。日照率为60%,全年无霜期130—190天。
(2)水资源
项目区可供水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其中大气降水的多年平均值为560mm,而且多集中在7--9月份。历时短,强度大,与作物的需水期、需水量不同步,很难有效利用。水库和谷坊坝虽然能够蓄积水量,但库容量较低,灌溉能力有限。因此,本项目重点考虑通过打井和配套水利设施来实现引水上坡,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3)生物资源
项目区的生物资源主要由农作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组成。其中农作物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野鸡。
3、 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现有86户,农业人口296人,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516亩,其中水浇地103亩,旱地413亩,2008年人均收入为1260元,是平山县的贫困村。
4、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现有耕地516亩(其中水浇地103亩,岗坡次地413亩,山场面积5000亩,荒岭700亩,沟渠路占地50亩。各类土地呈不规则的镶嵌分布。
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有水库一座塘坝一座,库存能力2万方,4公里长的渠道,由于没有浆砌,渗漏严重。
(2)交通状况
项目区地处天台山旅游区,临近平山北循环路、孟陈路和天台山旅游路,具有靠近交通干线的地理优势。但项目区内的交通设施十分简陋,虽然出村路实现了水泥硬化,但田间路窄而不平,部分地块机械无法进出,农业生产十分不便,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
(3)林网建设状况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未实施成规模的林网建设。
(4)电力设施状况
通过农网改造,电力骨干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现高压线路已架设至项目区农村,可为项目区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三、项目分析
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本项目地处丘陵,是以土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工程,通过土地整理不仅可配套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而且还可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天台山景区周边环境,符合国家农业开发的有关政策,符合《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具体实
篇三:梯田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
梯田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 合水县地处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属黄土高原黄河中游多沙区,介于东经107051′-108042′,北纬35038′-36026′之间,全县总面积2941.79km2,水土流失面积1862km2,占总面积的63.3%,总人口16.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1万人,总耕地面积52.1万亩,其中:梯田36万亩,坡耕地16.1万亩。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2009年以来,合水县梯田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以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为重点,以退耕
还林基本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土地整理等项目为依托,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目标,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核心要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受益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深入开展梯田建设,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注重质量,较好地完成了梯田建设工作建设任务。2009年度全县完成梯田建设1.2946万亩,占年度计划1.2916万亩的100.3%。2010年梯田建设,截止5月30日,已完成10806亩,占任务2.11万亩的51%,移动土方263万m3,投劳5万多个工日,完成投资503.6万元,梯田建设顺利开展。
二、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梯田建设顺利开展
2009年以来,县政府把梯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进行单项考核,县政府与各个梯田项目实施单位、乡镇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并实施了县领导包项目,项目单位包管理、乡村领导包实施,水保干部包规划、包技术指导的“四包”责任制,把任务按片逐级分解靠实到责任人。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审计局、水保局、统计局、扶贫办、农发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梯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梯田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建设任务分解、资金筹措、进度督查、目标管理、考核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保局,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规划组织、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在工程实施中,各乡镇都由主要领导坐阵指挥,每处工程都有一名乡镇领导蹲点,项目管理单位和县水保局各有一名技术人员跟班作业,县上督查组巡回各工地,查质量,促进度,真正做到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县政府颁发了《合水县梯田建设管理办法》、《合水县梯田验收办法》等文件,规范了梯田建设施工、进度、质量、验收、档案等管理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梯田建设舆论氛围
在梯田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实施单位和新闻单位积极对梯田建设工作进行宣传、制作专题片1部,电视报道15次,发放宣传资料份3万份,向上级各部门报送信息116条,召开乡村干部群众动员会5场次。广泛宣传梯田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为实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突出民生,做好梯田建设规划
合水县始终把梯田建设当做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为实施这一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千秋的民生工程。从3月10日起,组织技术人员、流域所在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干部、逐村、逐组、逐地块、调查项目区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社会经济等现状,反复征求群众代表意见。逐乡、逐流域,按照“林、草、果、粮、菜全面开发,点、片、带、网配套组合,田、林、路、窖、渠一步到位”的要求,一次规划到地块。同时,充分考虑历年修建梯田分布特点,坚持“大连小不连”原则,弥补空档,并已达标的乡镇进行全面摸排,彻底消除往年梯田建设断档。规划完成后,乡镇迅速通知农户留地、倒茬。对百亩以上的规模点由各项目单位领导带队进行实地勘查,现场规划、放线,按工程量计算补助标准。坚持做到“三结合,三为主”,即人工梯田与机修梯田相结合,以机修为主;集中联片与分散相结合,以联片为主;常年整修与突击整修相结合,以突击整修为主。打破乡、村、组地界,以整乡或整村为单位,集中时间,集中机械 ,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统一施工,大兵团作战。今年全县确定了千亩以上工程2处,500-1000亩以上工程13处、500—100亩工程25处,形成以瓦岗川为中心的1.2万亩机修梯田片。
(四)强化项目管理,确保梯田建设质量
我们把质量作为梯田建设的关键,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是实行质量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人。要求所有工程必须修建一处,见效一处,以“三保一便”(保水、保肥、保土,方便耕作)为基本要求,提高综合治理成效。严格实行质量管理的“十不”标准,把没有按规划施工的、无地埂的、地埂不实的、田面不平整、未呈反坡的、未及时深翻的、半拉子工程、筑埂达不到技术标准的、未落实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措施的、未实施生物护地埂的措施工程定为不合格工程,坚决要求返工重搞,直至达标。二是梯田建设项目严格实行国家基本建设管理有关规定,按照省上下达的计划任务和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全面推行了工程建设法人负责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度。各项目实施单位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对项目负总责,县水保局负责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工作,乡(镇)政府作为建设单位,具体负责组织施工,工程实施前建设单位以村为单位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建设任务、国家投资、地方配套资金、群众投劳数量等内容向工程所在地的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通过招投标,择优确定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三是资金管理实行了报帐制,各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严格遵守有关资金管理政策规定,对项目资金设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资金拨付由乡镇或施工企业申请,项目实施单位审核,县财政局按县级报帐程序进行报帐。建设单位对竣工工程要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项目单位实施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四是按照项目档案管理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对项目技术、施工记录、监理、验收、施工合同、财务等资料及时收集,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有备可查。
(五)做好技术服务,提高项目建设的技术含量
为了强化项目实施效果,合水县加强了梯田建设项目实施技术支持,一是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全面系统地了解项目实施方案及有关技术标准。二是加强对专业施工队和项目区群众的培训,每个专业施工队必须有一名经过水土保持技术培训的技术负责人和三名技术员,对项目区水保专业户要进行适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从项目实施中受益,
加强技术服务。三是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梯田建设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监督,把工程质量与工程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相挂勾,实行奖罚,确保工程质量。四是购置了设备。水保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万元购置了10台电脑、2台经纬仪、彩色一体机、GPS、坡比仪等设备,固定了工作用车,保证梯田规划工作需要。
三、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合水县梯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市的要求,与兄弟县区相比,我们深感差距还很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
一是梯田建设难度增大。由于合水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近村、近路、坡度较缓的坡耕地已基本修完,现有的坡耕地多处在相对比较偏远的山区、塬边、峁稍,交通不便,立地条件较差,修筑难度,土方量较大,机械费用增加。
二是梯田建设经费不足。尽管国家对梯田建设作了适当的补助,但山区群众贫困,燃油价格不断上涨,投资投劳不足等现状,影响着梯田建设的实施。
三是项目进展不平衡,梯田建设为了降低对农民增收增产的影响,必须集中机械,集中时间突击施工,部分项目由于投资计划批复太迟,错过最佳施工期,拖延工程进度。
四、发展对策
2010年合水县梯田建设工作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再掀高潮,以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梯田为目标,在一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科学规划,提升梯田建设水平
梯田规划广泛征求当地乡村干部和受益群众意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实行综合治理,做到田、林、路、渠、窖配套,便于耕作、便于管理、便于灌溉,开发利用。
(二)加强协调,抓好梯田建设质量。
加强各项目实施单位沟通于协作,做好项目整合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形成规模效应。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组织有关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对今年的所有工程逐个进行一次检查,查面积、查规模、查配套、查质量,对所有不合格的工程,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返工,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坚决做到不放过一处不合格工程,一个环节不合格的工程都不验收。
(三)强化措施,提升梯田建设效益。
把梯田建设与合水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推动资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合水县建立县两道川瓜菜的基地、三条塬苹果的基地、子午岭林源区草畜的基地,形成了“梯田+蔬菜大棚”、“梯田+经济林果”、“梯田+种草养畜”等多种梯田开发模式,大力栽植地埂黄花,实施边坡种草、发展地埂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梯田建设由单纯质量、数量的建设型向高效、开发的效益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