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实习报告gua

实习报告2018-12-14 21:54书业网

篇一:铃流检测及模拟摘挂机电路板制作生产实习报告

铃流检测及模拟摘挂机电路板制作

生产实习报告

一、实习意义

1.通过生产实习,可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迫切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思维、观察能力,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该课程可以使学生接触生产、科研、企业管理等实际业务,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生产实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已学习了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生产岗位的第一步。

二、 电路基本原理和功能

(一)、交换机铃流检测和模拟摘挂机电路 1、

(二)、电路原理和功能

1、铃流检测电路

电话振铃信号通过电容C1隔直、D1稳压二极管、R1限流电阻输入至光电耦合器TIP521的输入端1口,C1、D1和R1共同组成振铃信号变换电路,它们使输入电压和电流不会太大,对后面的光电耦合器起保护作用。光电耦合器TIP521起的是隔离作用,光电耦合器是一种电信号的耦合器件,它一般是将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的光路耦合在一起,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可共地,输入电信号加于发光二极管上,输出信号由光敏三极管取出。光电耦合器以光电转换原理传输信息,它不仅使信息发出端(一次侧)与信息接收并输出端(二次侧)是绝缘的,从而对地电位差干扰有很强的抑制能力,而且有很强的抑制电磁干扰能力。 振铃信号通过光耦TIP521的4脚输出振铃正弦波,R2和C2共同组成滤波电路,信号到了开关三极管T1的基极就变成了方波。经过三个反向器的整形输出到单片机AT89C51的T0/P3.4口,中断方式采用外部中断,计数5次产生T0中断,控制继电器模拟摘机,完成振铃音检测。

2、模拟摘挂机电路

模拟摘挂机电路主要由一个三极管开关电路控制继电器的开关,继电器控制接入电话线两端的200Ω电阻。摘挂机信令由单片机通过使TXD/P3.1口变为高电平实现。经过两个反向器驱动发光二极管D1指示摘机,同时改变三极管T1的基极电压,使T1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开启继电器J1,J1使电阻R3接入电话线两端。因为R3的电阻为200Ω,使回路电流变大,控制电路向交换机发出模拟摘机的信号,交换机响应摘机信号,完成电话线路接通。整个电路完成自动模拟摘机过程。

三、实习过程(包括对实验室和设备工具等

的简单介绍)

(一)、生产实习材料准备

(二)、实验设备工具简介

1、电烙铁:熔解锡进行焊接的工具 2、焊锡:焊接用品,在锡中间有松香 3、松香:除去氧化物的焊接用品

4、斜口钳:用于剪细导线或修剪焊接各多余的线头

5、尖嘴钳:主要用来夹小螺丝帽,绞合硬钢线,尖口用来剪断导线

6、剥线钳:主要用来快速剥去导线外面塑料包线的工具,使用时要注意选好孔

径,切勿使刀口剪伤内部的金属蕊线

7、万用表:本实习过程中主要用来测量直流电阻 8、焊接用导线

(三)、部分材料的认识

1、色环电阻的认识

(1)、自左向右顺序数,第一位数、第二位数、乘数(10的几次幂)、误差。 例:棕、灰、红、金。标称电阻值为1800欧姆,允许误差为+ -百分之5。 (2)、颜色对照: 棕1、红2、橙是3、4黄、5绿、6为蓝、7紫、8灰、9对白、黑色是0需记全,金-1、银-2是误差。

(3)、认识色环电阻的技巧: a.如果有一端的一个色环被孤立了(离其他四个远些),它就是最后一位(表示误差的)。 b. 如果两头的某个色环明显靠近某一端,则该环是第一环 c. 对于电阻的取值是有规定的,比如1.0,1.1,1.2,1.3,1.4,1.5,1.6,1.8, 2.0,2.2,2.4,2.7,2.8, 3.0,3.3,3.9 4.0,4.3,4.7, 等等,我们可看从两边读出的数是否能满足这一规定。

1、整流桥的认识

2、稳压管的认识

3、三极管的认识:PNP与NPN区别与识别,发射级方向不一样!

4、光耦合管的认识

(四)、实验步骤

1、电路布局.其中电路布局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铃流检测及模拟摘挂机电路图布局,使用的导线连接越少越好,把元

器件按布局插入万用板。

(2)如2个器件的管脚相连,可以尽量让它们的位置靠近,直接用焊锡点焊连接,等待焊接。布局图形如下:

2、焊接

(1)、焊接管脚和导线

a、先固定好元器件,按焊接操作五步步骤:准备施焊、加热焊件、填充焊料、移开焊丝、移开烙铁进行焊接。这步中按布局有些地方用点焊的方法进行。而多出的管脚不要剪掉,管脚就是最好的导线,方便后面焊

接使用。用点焊的物件如下图椭圆所示,其中物件所有引脚都应该焊好:

(3)、检查焊接是否结实,并用斜口钳修剪焊接各多余的线头。 3、功能测试

将引出的导线连接到各自对应的检测端进行功能测试。接线如下图,接线时控制端先不接入,开始拨号,电话呼叫等待,显示器将显示出方波波形,波形图如下所示。然后连接控制端,自动接听电话;断开控制端时,出现忙音,自动挂机。

接线图

示波器显示的方波波形图如下:

T

篇二:汽车理论实习报告--甲壳虫

机械与车辆学院

《汽车理论实习》实习报告

2014款甲壳虫1.4TSI豪华版

目录

一. 车型……………………………………………………………………………3 二. 燃油经济性分析…………………………………………………………… … 4 1、等速行驶百公里燃油消耗量计算………………………………………………… 4 2、等加速行驶百公里燃油消耗量计算……………………………………………… 6 3、等减速行驶百公里燃油消耗量计算……………………………………………… 8 三.汽车动力性分析…………………………………………………………………… 8 1、发动机使用外特性 ………………………………………………………………9 2、驱动力图………………………………………………………………………………10 3、功率平衡图……………………………………………………………………………11 4、汽车行驶加速度图……………………………………………………………………12 四.汽车制动性分析……………………………………………………………… …13 1、结构参数表……………………………………………………………………………13 2、理想前后器制动力……………………………………………………………………14 3、前后制动曲线…………………………………………………………………………16 五.操作稳定性分析…………………………………………………………………… 17 1、横摆角速度增益图……………………………………………………………………19

3、总结……………………………………………………………………………………20

2、瞬态响应图……………………………………………………………………………20附:汽车迎风面积精准计算方法…………………………………………………… …21

1车型

2014款甲壳虫1.4TSI豪华版

汽车理论实习报告

二 甲壳虫燃油经济性分析

说明:本数据采用“六工况燃料测试循环”(货车用)实验方法进行估算,再折合成算数平均百公里耗油量测定值。计算中重力加速度取9.8m/s;汽油密度ρg取7.0

N/L

2

六工况循环参数表如下

1、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计算

计算等速百公里油耗应假设汽车在良好平直无风的路面上行驶,则计算过程如

pe?bQ?(ml/s), 下:t

367.1?g

其中

pe? (Pf+Pw)?

1GfCDA13

?(?ua?ua)?(kw)ηT360021.15?3600ηT

行驶阻力为F?Ff?Fw?Gf?

CDA2

ua

21.15

发动机转速

n?

uaigi00.377r

(r/min)。

2

uaGfua

),取试验路面为良好沥青(水而Pf?Ff?ua?,又对于轿车:f?f0(1?

360019400

2

Guaua

f()泥)路面,则f0=0.014,则Pf?(kw),其中ua为(km/h),另外01?360019400

3

CDAua

PW?FW?ua?,根据所得车型数据及对应车速,取?T=0.92,列表计算相应功

76140

率如下:

对应于不同车速ua(km/h),发动机的转速为n?

uaigi00.377r

(r/min), 结合上述功率,

对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图进行插值估算,得车辆等速行驶时的相应燃油消耗率b列表如下:

则,三个等速工况的单位时间燃油消耗量Qt?

Peb

(mL/s)及燃油消耗量

367.1?g

Q?Qt?t(ml),列表如下:

等速百公里耗油则算

Qt?

pe?b

(ml/s)

367.1?g

篇三:最新: 小学期实施方案0616(挂网上)

土木建筑学院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小学期报告和竞赛安排 (2014年6月16日-2014年7月11日) 一、小学期报告和竞赛安排

1.增加两门任选课,每门课程18个学时

2.专业发展前沿类报告15个 上午9:00-11:30;下午3:00—5:30

公布。

3、2012级各专业测量大赛

时间: 21周

参加学生:2012级各专业学生自愿报名

详细比赛方案再网上通知。 二、土建学院各年级小学期安排

2011级各个专业课程安排

2012级各个专业课程安排

2013级各个专业课程安排

土木建筑学院 2014年6月18日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