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与俗语
篇一:汉语俗语
汉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它们结构稳定、言简意赅、内容广泛,形象生动.汉语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谱、惯用语. “俗语"之“俗”有两层含义:一取通俗之意,可以与“雅言”之“雅"相对,说明俗语是大众的、群众的、民间的;二取约定俗成之意,表示俗语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的。这一名称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出汉语俗语的两大基本性质,同时还能与“民俗”之“俗”完美地契合起来,预示着两者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由此看来,用“俗语”这一名称来指称汉语中这类特殊的语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俗语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有着以下几种性质:
一、口头性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也是俗语的基本存在形式,这一点从俗语诞生至今都不曾改变过。如果说在文字产生之前,或者说在民众得以广泛使用文字之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俗语只能依靠口头创作和流传的话,那么在民众掌握了文字,而且可以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之后,俗语的口头存在也没有随之消逝,那就是民众主观愿望选择的结果了。因为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口头语言表达自有其优越性所在。
二、集体性
1.创作的集体性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语俗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自发创作的,它们直接反映社会经验、记录礼仪习俗、抒发思想情感。
2.传播的集体性
集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同时兼具听者和讲者的双重身份,时而接受、时而保存、时而传播,在使用或传播俗语的同时就已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参与到了集体创作的过程之中。
3.接受的集体性
任何一句俗语从产生到被广泛使用,必须要经过民众的加工,得到大众的认可,空间范围小到族群地区、大到国家民族,时间范围可以纵横古今,使其具有普遍性或公共性的价值,才会被普遍接受约定俗成。
4.归属的集体性
俗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共有的财富,不为某个人所私有。多数俗语根本找不到具体的出处,其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则归属集体中的任何个人,因此在引用时无法署名,也不需要署名。
三、变异性
汉语俗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异,群体的口耳相传是导致变异的最主
要原因。俗语的变异性特征是和口头性、集体性特征紧密联系的。俗语为集体接受后其形式和内容就被固定下来,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大部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开来。口耳相传曾经是俗语传播的唯一方式,它的优越性在前面已经提及,但是因为口头语言往往是不稳定的
,在集体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难免发生偏差。客观上它会随着时间、地域、环境的差别而变化,主观上又会受到传播者生活习惯、知识水平、思想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影响不大的无非是产生了一些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异文.四、传承性
在重视俗语变异性的同时,也决不可忽视其传承性。汉民族历史悠久、文化
深厚、语言资源丰富,同时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封闭的锁国政策也长期阻断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因此汉语俗语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吸收外语或受外语影响的为数不多。人们的知识经验、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也通过俗语的传承被记录和保留下来。
篇二:说说熟语
说说熟语
河南 余德旺
一、熟语与俗语
1. 熟语。按照《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的解释,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由此可见,熟语是长期以来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包括成语和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种类。
2. 俗语。《辞海·语言文字分册》说俗语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指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熟语里,凡定意定型、四言格式的固定词组是“成语”;其他的定型词组或短语皆为“俗语”,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还包括四言的倍数,如八言、十六言。八言、十六言的语言单位已不是单纯的词组,本质上讲是含有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语;而四言成语则为定型词组,语法上往往充当句子的某种成分。其实,这两大类是相通的。比如,某项工作,若让一个门外汉干,可以说“一窍不通”,也可以说“擀面杖吹火”,前为四言成语,后为五言俗语。又如“黄连树下弹琵琶”是俗语,“苦中作乐”是成语;“铁公鸡”是俗语,“一毛不拔”是成语。
综上所述,熟语和俗语是种属关系,前者包含后者。俗语乃熟语的另一类,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具有形式简括、生动形象的特点。它与四言成语不同,多口头语。成语趋向于书面语,较为典雅。然而在古代,统治阶段及一些文人鄙视俗语,以为“引车卖浆”之声,却崇尚所谓的“雅言正音”。但这丝毫未能阻止俗语的流行和沿用,即使文人作品中亦不乏其例: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贾谊《过秦论》)
俚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曹丕《典论·论文》)
这都说明,平时总以为来自经传的“雅言”,其渊源实在民间。
二、成语
史式《汉语成语研究》说:“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部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谓之成语。”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成语的性质和特征,即成语是熟语的一类,是熟语中定意定型、言简意赅、风格文雅的四言习用固定词组。这样就不再与三言(如“挖墙脚”)、五言(如“看山跑死马”)、六言(如“一回生二回熟”)、七言(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之类的俗语混淆了。
上面说过,成语以四音节为主要形式,许多非四音节的俗语也有向四言发展的趋势。这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
1. 四言成语受传统四言格的影响。四言成语由来已久,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说者顺口,听者悦耳,用者方便,为人们喜闻乐道,这样久经沿用,就渐渐形成传统格式。
2. 四言成语受民间俗语的影响。《诗经》采自民风,却以四言为主、杂以它言的形式记载下来,流传于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四言成语。如“窈窕淑女”“桃(逃)之夭夭”“信誓旦旦”“他山之石”“夙兴夜寐”就分别来自《诗经》的《关雎》《桃夭》《氓》《小苑》《鹤鸣》。即使一些民间古谣谚、儿歌之类也多四言,如:“上任接印,金天银地;问起官事,昏天黑地;吃起饭来,花天酒地;闲着无事,云天雾地;下了台,老百姓欢天喜地。”(《皖北民歌·五大天地》)很明显,《诗经》、古谣谚、儿歌源自民间,流行民间,其四言形式是约定俗成的。
3. 四言成语受文人作品的影响。绝大多数文人受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口头俗语影响,在自己的作品里引用、革新和创造了大量的四言成语,使之发扬光大。不仅如此,有些文体,如骈赋之类,本身就非常讲究声韵对仗,乐于用事;加上四言格式不仅形式适中,且与古声调的“平上去入”相关,这样,四言格式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取得了优势,而非四言的形式则通过不同渠道向四言转化。至于转化方式,亦不难举出:
(1)添加或紧缩语素。如:刎颈交——刎颈之交,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千金
(2)应用联绵词和叠音。如:参差不齐,望洋兴叹,余音袅袅。
(3)应用同性词或事物。如:酸甜苦辣,之乎者也,高山流水。
(4)更为值得重视的是,通过历代加工沿用,不少创造新成语的格式已经约定俗成。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加以套用,也是一种多产法。具体讲,有以下五种定格:
①数量语素的定格。如:一( )二( )——一穷二白,九( )一( )——九牛一毛,尺( )寸( )——尺短寸长,片( )只( )——片言只语。
②方位语素的定格。如:南( )北( )——南辕北辙,( )东( )西——声东击西,里( )外( )——里应外合,( )上( )下——欺上瞒下。
③对举的定格。如:有( )无( )——有眼无珠,( )高( )低——眼高手低,( )天( )地——惊天动地,同( )异( )——同床异梦。
④交叉的定格:如:有( )有( )——有理有据,自( )自( )——自怨自艾,不( )不( )——不伦不类,亦( )亦( )——亦步亦趋。
⑤其他定格。如:唯( )是( )——唯才是举,如( )似( )——如狼似虎,宁( )毋( )——宁缺毋滥。
4. 四言成语中对古音成分的保留。古汉语声韵调较现代汉语复杂得多,可交叉成大量音节,因而其音节总数就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这就是古汉语中可以保留大量单音节词的语音基础。后来语音逐渐简化,音节渐少,本来不同的单音节词变为同音词,同音词太多就易混淆,这就迫使许多单音节词复杂化。但为了达到既“言简”又“意赅”的目的,不少成语仍保留着古汉语成分,继续沿用单音节语素,而且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类型:
(1)联合式。如:喜怒哀乐,阳春白雪。
(2)主谓式:如:叶公好龙,物欲横流。
(3)动宾式。如:独树一帜,饱经风霜。
(4)补充式。如:危在旦夕,疲于奔命。
(5)条件式。如:不破不立,水滴石穿。
(6)选择式。如:宁缺毋滥,宁死不屈。
(7)因果式。如:睹物思人,爱屋及乌。
(8)让步式。如:鞭长莫及,罄竹难书。
(9)目的式。如:揠苗助长,杀一儆百。
(10)偏正式。如:世外桃源,众矢之的。
(11)兼语式:如:引狼入室,引人入胜。
(12)连谓式。如:手到擒来,见风使舵。
(13)其他。如:叽里咕噜,慢条斯理。
5. 语法功能上,四言成语与俗语一般不同。四言成语作为一个定型词组,运用非常灵活,可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如:
(1)“闻过则喜”是每个党员应有的品德。
(2)西方资产阶级的蠢材们,你们总是要比输的。中国的高速度,你们只能望洋兴叹而已。
(3)张良给了楚霸王一个“四面楚歌”。
(4)迅速地反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当前政治任务服务,这是每个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述成语“闻过则喜”“望洋兴叹”“四面楚歌”“义不容辞”就分别充当了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但四言以外的俗语短句则不然,它们尽管也很精炼,却往往表达独立、特定而完整的意思。它们不是非与其他成分组合才能明白地表情达意,而是个短句。如: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短句本身就有主干成分主谓宾,还有定状补成分。那么要使之融入其他句子中充当某一成分就不容易,即使勉强为之,也会显得别扭。因此,相对四言成语,它就缺乏那种语法功能上的灵活性。
三、俗语
1. 谚语。谚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通俗简练而蕴意深广的固定短语,喻事明理,多用较为定型的直言常语。如“日晕而风,础润而雨”。从内容来看,大致分三大类:一是反映人生哲理的,二是反映生产经验的,三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如:不怕慢,就怕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月二,龙抬头;湖广熟,天下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然,也可举出一些反映剥削阶级意识的谚语,如:八字命生成,由天不由人;女子无才便是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些谚语便逐渐被遗弃直至消亡。
2. 格言。格言是广为沿用的富有劝诫、启发、教育作用的短句,多用文言成分,少用辞格而直叙明言,一望而知其意,或“可为法则之言”。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格言与谚语很相似,但有区别。谚语多表示一种判断或推理,语言趋于口语化,通俗易懂;格言则直叙明言,一望而知其意,语言多文言成分,趋于书面化。如“有志者,事竟成”是格言,而“笨鸟展翅飞,总有飞到时”为谚语;又如“腐木不可以为柱”是格言,而“稀泥扶不上墙”为谚语。
3. 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比喻定型化的具有抽象整体意义的词组,结构简括,形象生动,含义准确,出现频率高,用处广。如“掺沙子”“磨洋工”“穿小鞋”“演双簧”。惯用语是熟语中比较特殊的成分,特点鲜明。首先,它在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是单一的,已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深刻的抽象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后喻指不负责任地互相推来
推去。其次,它在形式上多为三字格,结构上多为动宾形式。另外,还有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和并列结构等,如“碰钉子”“和稀泥”“鬼画符”“纸老
虎”“挂羊头,卖狗肉”等。当然它也有灵活性的特点,尤其是动宾形式的,有的中间就能嵌入其他成分,譬如“敲(别人的)竹杠”“泼(他的)冷水”。
4. 歇后语。歇后语是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还包括一部分谜语),分前后两部分,前后为引注关系。前部分用物事构成一个生动形象的譬喻,像是“喻体”;后部分对前部分加以判断、推理或解释,亦是歇后语的宗旨所在(好用谐韵)。前后互相映衬,既明了理,又构成优美的艺术语言。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歇后语一般分“藏头”和“藏尾”两种情况。前者并不多见,如“而立岁”,即三十多岁,是“三十而立”的“藏头”歇后语。我们平时所说的歇后语一般指“藏尾”歇后语,如“下马威”藏了“风”字,“寿比南”藏了“山”字。歇后语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若用得恰当,会使文章顿时生色,可谓“示言外之力”而“收言后之果”。如下文:
一士人家贫,与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
(冯梦龙《古今谭概·巧言》)
两个人分别引用了《庄子·秋水》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话,却各藏了一个字——“水”和“酒”,既反映了朋友之间以诚相待的关系,又给人以幽默诙谐的艺术享受。
又如:只听老婆问西门庆说:“你家第五个秋胡戏,你娶他来家多少时了??”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
这个歇后语是由元杂剧剧名《秋胡戏妻》藏了“妻”字而成的,显得跌宕多姿。
学习熟语要将其放到大语文环境中,按照语文学习规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生活实际。
篇三: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
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
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其实从语言分类的角度来说,我们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很多种语系。最高层次的我们可以分成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它们都是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然后就是汉藏语系里面的汉语语支,汉语语支里面的汉语,汉语下面还可以有很多的下位分支,就是它的方言,方言再下面的下位分类就是次方言、土话,一种具体的话。
王鲁湘:就像一棵树一样开出很多小杈,最小杈上的那个话基本上别人就听不懂了。 张洪明:然后就落实到天津话了。
王鲁湘:说起这个语言方言的话,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经常会由于语言本身造成一些隔阂。其实语言本来它是为了沟通的,语言的天性,天职好像就是为沟通而产生的,可是恰巧我们发现很多很多的不能沟通,这种障碍包括误会,又都发生在语言上头。 张洪明:是的。
王鲁湘:像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理解?其实我老觉得语言本身好像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和水土和这个地方的环境都有关系。比如山区的人说话,声音就有山的味道,平原的人说话就有平原的味道,住在大江边上的人说话就有大江的味道,住在小河沟边的人说话就有小河沟的味道,好像像树木和草一样,语言感觉像一种自然现象,但同时又感觉到它是人为地造出来的一个东西,你比如说有很多语言其实带有很强的人为性,就是一种识别系统,我们故意要这么说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听不懂,我们故意这么吐音或者这么谦词,这个怎么理解这样一种自然和人为地这种现象呢?
张洪明:人对整个世界都是非常好奇的,人的求知欲就是在这个好奇心的驱使下构成了求知欲的动力的一部分。现在的人类对我们的外部世界能够达到上太空的地步,把宇宙飞船送到天上去,我们对外部世界已了解得相当充分,但是我们对人自己本身的了解却非常不够。对人类语言的探索和好奇,其实是我们人对我们自己的好奇,是人对自己的探索,所以刚才王老师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一般最容易产生的理解,非常直观的理解,就是把语言中各地方言的说法,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异,归结于水土、地理什么的。但是这个看法不太正确。 王鲁湘:噢,不正确。我读本科的时候也学的是中文,汉语语言也是我们重要的课程,
但是我们很多同学,都觉得学语言学很枯燥,不如去搞文学创作,写诗来的有意思。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了这个比较枯燥的语言学的研究方向,而且一头扎进去就不回头,到现在反而做出这么大成就呢?是什么?是不是您刚才说的好奇心?
张洪明:说起来很惭愧,当年我也是想做一个文学青年,但是你知道当年第一次恢复高考以后,我们是77级,虽然是文革结束以后,第一次实行高考自愿报考制度,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要服从党的分配。
王鲁湘:对。
张洪明:其实我当时填的志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想能够跟蒋孔阳先生学美学。结果阴错阳差,进了语言专业。进去了以后,前面三年还是贼心不死,身在曹营心在汉,还去旁听,还要去听那些文学的课,语言的课一直是作为应付来处理的。但是到了第四年,不得不从冥想当中回到现实当中来,快要毕业了,要做毕业论文了,以后将来出路怎么样。那时候开始认真考虑语言的问题了,所以在最后一年恶补了一下,恶补的结果觉得语言当中也是趣味无穷,确实有自己值得为之献身的一些东西,所以就决定报考研究生,当时就考了张世禄先生汉语史的研究生,一旦做了那个决定以后,从此就走上了不归路。
王鲁湘:好,让我们现在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走上汉语研究不归路的张教授给我们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
众多的方言给交际带来了困扰
张洪明:我今天要讲的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我想我们先从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开始这个课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是写他早年出去,但是年老退休以后回家,没有退休,就是年老回家以后,他整个身心已经变样了,但是他口音还在。这里的乡音就是方言,就是他的方音。
方言众多造成交际上的困扰
汉语的方言就像刚才王老师所说的非常丰富,在我们整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方言,由于方言的众多,造成了很多交际上的困扰,甚至会产生一些笑话。比如说湖北人,这里有湖北人,如果有所冒犯,请多包涵。湖北人上街去赶集,人多,他走路时“鞋子”掉了,然后他就大喊,我的“孩子”掉了,周围人一听这还了得,帮他找“孩子”,结果发现是他的“鞋子”掉了。
还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幼儿园去考察,我在香港教育学院客座过两年,有一次我们去考察幼儿教育的情况,有一个老师她是上海人,从上海来的,她用了一张图片,以图示法来教学生,图片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她一边把这张图片挂到黑板上去,一边挂一边她就说,“同学们,图片上有什么?”后来那些小孩子,三四十个小孩子,就说“有肚眼眼”。这个老师一看,怎么有肚眼眼?她回头一看那些小孩子一个一个把衣服全部撩起来,小肚皮挺在那里,一个肚眼眼。原来这个老师是上海人,她说“肚皮”上有什么,上海话的那个“图片”跟“肚皮”发音是很相近的。
在座的有很多的湖北人对不对?还有四川人,湖南人,他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n-”“l-”分不清楚,所以在四川人那儿经常把“蓝裤子”说成“男裤子”。一个女生穿了一件蓝裤子,在一个成都人话里面就变成了一个女生穿了一件男裤子。南京话正好相反,把“男裤子”说成了“蓝裤子”。
这是由于语音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沟通上的困扰,造成了很多笑话。词汇方面也是同样的问题,比如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同志”是指一条战壕的战友,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从事某一项共同的事业,但是你如果跑到港台去的话,这个“同志”又是指同性恋者,所以要小心。还有“书记”,在我们这里书记是很大的,我们不是校长治校,是书记治校。但是在香港、台湾那些地方,书记是最小的官,是文书。“爱人”,我们今天经常会很亲昵地称这是我的爱人,但是在港台爱人是指情人,恋人。还有“班房”,你们说班房是什么意思?牢房,是不是?在香港是指教室,你们整天坐在班房里面上课。
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虽然语言不能一言而兴邦,一言而毁邦,但是至少会让人造成很多的困扰。
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对立
张洪明: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方言,什么是方言?方言跟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有什么样的关系?每一种语言,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方言,跟它相对的是民族共同语。方言是
语言的支派和变体,是它的地域分布,这种区别,就是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区别,一直就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看看从先秦时候开始,就有“雅言”和非“雅言”、“通语”和非“通语”、“通语”和“俗语”的对立。比如《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这里的言语不通是指方言不通造成的隔阂,就像个人的爱好不同一样。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也用共同语,他在念诗的时候,念尚书的时候,行礼的时候,用的都是民族共同语。《孟子·滕文公上》说“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这是孟子在嘲笑、讥讽楚人许行时说的话,这是他在跟许行进行辩论,这里南蛮?舌之人,很多人说是少数民族语言,有的人说是百越语,我想这里是汉语方言,为什么呢?孟子能够跟许行辩论,这说明他能够明白许行说的话,所以应该是汉语的一种,但是又骂他是南蛮?舌之人,嘲讽他是南蛮?舌之人,就说明你说的这个汉语跟我的不一样。所以在先秦的时候,方言的存在跟共同语的对立是很明显的。
到了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里面说的就是“造语,可作乐府语、经史语、天下通语,不可做俗语、?市语、方语、书生语。” 《中原音韵》这本书非常重要,是我们今天北方音系、北京话的主要的一个来源,在那本书里面,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对立。从这些文献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就有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对立。
这是中国的情况。在世界其它国家,也同样有方言和共同语的对立。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是英语,美式英语它的标准语是以美国中西部的方言作为它的基础方言,以芝加哥的语音作为它的标准音。而英式英语则是以伦敦音作为它的标准音。像其它国家,如意大利语,是以塔斯坎方言作为基础方言,佛罗伦萨方言作为它的标准音。所以,在世界其它国家也有很正常的方言和共同语的对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方言的分类
方言我们具体地做进一步地分类,可以把它分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所谓地域方言就是指这个语言在它不同地域的变体。社会方言是指这个语言的社会变体,根据它的社会阶层的不同产生的社会变体。地域方言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刚才前面举的所有的例子都是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变体。社会方言是指社会阶层,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是在天津,因为社会阶层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语言表现。但是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主要是地域变体,也就是地域方言。
那么汉语在第一层次上,到底有多少种方言呢,有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粤方言就是广东话),客家方言,湘方言(王老师说的是湘方言),赣方言,七个有了吗?七个方言。这是第一级层次上的大的方言。那么这七个方言是怎么形成的?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好像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这七大方言,其中六个大方言是在哪里呀?在长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角,而整个广袤的长江北岸地区只有一个方言,怎么会形成这样一种不平衡的趋势?如果说语言是自然产生的,是像一棵树上长出来的枝枝杈杈,它应该是呈一种离散现象,应该是一种随机的。为什么中国方言的地理分布,却是那样的不平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到汉语方言是怎么产生的。
汉语方言的形成原因及地理分布
那么汉语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移民是从中华民族历史政区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汉语的方言地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文白异读则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它每个层次之间的演变,语言演变的不一致性造成方言分歧。我们重点想要探讨的是移民,中国历史社会上的移民是怎么形成了今天七大方言的地理上的分布。
几大方言的形成过程
我们前面说了汉语有七大方言,这是根据一般的分类,当然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我们不用管它,有认为是八种方言,有九种方言,甚至有十种方言的。但是我们根据一个比较被大家广为接受的解释,是七个方言。那么这七个方言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假设它都是从广义的中原地区产生的,最早产生的这个方言是吴方言。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当年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他的次子仲雍,为了让位给他们的弟弟,叫季历,就是周文王的父亲,让位给季历,所以太伯跟仲雍就逃离、南迁,往东南方向迁,然后一直走到什么地方呢?
走到今天的江苏苏州、无锡、常州这一带,这是他们把那时候渭水一带的方言、语言,带到了苏州、无锡、常州那一带,然后跟那里当时的古越族人,就是百越之人的语言融合、接触,这是古吴语最早的底层。北方汉人后来在整个过程当中,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奠定了今天现代吴语的规模。这三次大的浪潮,第一次就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在江南的发展,大量的汉人在这个地区繁衍。还有是两晋之交,西晋和东晋之交的时候,永康之乱,带来一批中原的人到了江浙这一带。还有就是两宋之交,北宋末,金人南侵,整个迁都杭州,又带来一批北人,这个规模既形成了今天现代吴语的格局,又产生了一个方言岛,那个方言岛就是今天的杭州话。杭州话它的语音系统是吴方言的系统,但它的词汇和构词法是北方话的系统。这是吴语的产生。
湘语,王老师的湘语是怎么产生的呢?湘语产生得也非常早。根据记载,在殷末,就是在殷代的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跟原来的那些少数民族语言融合,就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张洪明:下面产生的是粤语,粤语是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这一带,两广这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的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今天现代粤语的鼻祖。
所以最早从中原汉语分出来的是这四个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还有一个是赣方言。赣方言的地位非常特殊,这个赣方言的产生,赣方言我们叫做吴头楚尾,它是吴方言的头,楚方言也就是湘方言的尾,这两个方言夹击以后产生了赣方言,当然它也是跟移民有关。当时是唐初的时候,唐代初年的时候,大量的移民进入了江西北部。宋元的时候,这一批人又从江西移民到福建西部和广东北部,产生了今天的客家话。所以在第一层次上,从中原汉语最早分出来的是吴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和湘方言。另外两个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是在第二个层次上分出来的。闽方言的产生是吴人,就是吴方言的人南迁,到闽地、到福建这些地方产生的闽方言,所以闽方言不是直接从中原汉语里面分离出来的,是中原汉语先分离出吴方言,然后从吴方言里面分离出闽方言。所以从这七大方言的分布产生可以看到,汉语方言之所以在地理上呈现出这样一个不平衡的趋势是跟移民、跟政区的变迁直接相关的。
方言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信息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语言、文化的发展跟语言、方言的演变关系。方言的演化和文化的扩散,我们不要举古代的例子,我们就举一个最直接的现代的例子,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这之间的关系。比如最近20年整个国内说话的风气有一种港风南渐的趋势,特别是在演艺圈,那些歌星唱完歌了以后,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就是谢谢,对不对?谢谢这个词在北方话里面,在北京话里面,这个尖音和团音早就已经相混了,尖、团早就不分了,但是今天很多的即使是说北京话的一些歌星也要把那个尖、团要分开,认为这是一种时髦,认为香港文化在这一个地区好像是一种强势文化,高位文化,粤语也变成了一种强势语言。这种语言跟文化之间的例子是很多的。还有从历史上来说,有些文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比如像我们今天吃的饭是稻子,稻子原来叫禾或者谷,我们从禾和谷它的发音的演变,在各个方言里面的不同的发音,它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稻谷的起源,最早是从中国南方过来的,是从两广地区,是世界上稻子的发源地,整个稻的文化的分布就是跟着语言跑的。
至于最明显的忌讳词所反映的地域文化更多了,比如说北京人忌讳“蛋”,所以一般像松花皮蛋,他们不说松花皮蛋,就说松花,就是要避那个字,蛋经常用在坏蛋、混蛋、王八蛋,用在这些地方。上海人不忌这个蛋,忌这个“卵”,上海话那个“卵”都是用在非常难听的骂人的话里面,算了,你们以后有兴趣自己去研究吧。还有在中国很多的地方还忌一个字“虎”,老虎的虎。刚才我还跟王老师说,我上星期在湖南大学访问,我在吃饭的时候,豆腐乳,他们不说腐乳,他们叫“猫乳”,不说腐乳,那是因为在湖南话里面,腐和虎是一样的发音,是一个音。很多地方都忌虎,老虎不说老虎,要么说大猫,像温州话说大猫,北方话是说大虫,湖南是说老虫。
王鲁湘:我们那儿说老虫。
张洪明:孙二娘明明是个“母老虎”,结果说她是什么?“母大虫”。
另外,从借词也能够反映出一些文化交流的途径,比如沙发,英文是sofa,从普通话、北京话来翻译的话,翻译得一点都不好,译音不太对应,但是我们马上就能猜到它是从什么地方进来的这个词。
王鲁湘:广东?
张洪明:上海。上海的沙发是念“梭发”,上海的“沙”是念“梭”。加拿大,普通话是加拿大,英文是Canada,上海话的加拿大是嘎拿大,与Canada是非常接近的。也有一批词是从广东进来的,比如鸦片,叫奥片(opium),那就是广东话的发音,今天用普通话根本就不像。最令人困惑的是“的确凉”,那是70年代初的时候非常流行的一种衣料,但是我那时候买了一件的确凉的衣服,我穿在身上一点都不凉,就像我现在一样的大汗淋漓。
王鲁湘:不透风的。
张洪明:不透风的,为什么叫的确凉呢?是从广东话翻译过来的,的确是从Dacron过来的。但是那个靓,广东话是漂亮的意思,这个衣服是中看不中用,很漂亮,很挺括,正符合70年代人的审美观念,所以,就把它变成了“的确靓”,结果这个靓因同音字就变成了凉快的凉了,实际上是漂亮的意思。但是从这些东西我们马上就知道,这批字一定是从广州那里过来的。
其它反过来反向的借词也是一样,今天英文的tea,法语叫the、德语叫tee,都是从闽南话te过去的,然后在波斯语,土耳其语,希腊语,俄语这些都是念chaa,那些是从北方,从西北陆路传过去的,而英语、法语、德语,那个发音都是从海路,东南这一带,沿海路过去的,我们马上就可以根据它的分布,知道这个文化的传承是怎么样的一个线路,马上可以根据语言的资料把它确定。英文当中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词叫ketchup,ketchup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广东话。广东话茄汁,广东话的茄汁传到了英文当中。从语言中还能够看出一些社会、人类文明的遗迹,在有些方言当中,比如在贵州东南部的苗语方言里面,它的词序跟我们今天汉语的词序是很不一样的,比如父母,它叫做mi6-pa3,它的意思其实是母父的意思。夫妻的意思是vie3-zio6,它的意思其实是妻夫。我们汉语的词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我们很早就已经完成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换,但是在这些地区有些仍然还是母系社会,有些还刚刚过渡到父系社会,还有一些母系社会的遗留,这些都能够看到方言的演变跟文化传承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我想最后一个问题,就留着让大家讨论的时候来继续探讨。
我们的语言政策应该非常谨慎
王鲁湘:刚才张教授做了关于方言的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一些演讲,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其实我们平时日用而不知的一些知识,其实天天我们都在说方言,但是我们却关于方言的知识,关于方言的来历,关于方言和文化之间的一些关系,可能有很多东西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我这里在听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在民间老有一种说法,说方言是跟着水走的,从刚才您的讲话中间,我也觉得民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您刚才说到中国七大方言中间,特别属于东南地区,长江以南的五大方言,基本是一种由历史上的多次移民造成的,我们知道古代的移民,特别是大规模的集团性的移民是跟着水走的。
张洪明:水路是其中的一个。
王鲁湘:基本上是跟着水走的,因为过去最大的交通线是水线嘛。这样的话,我从这儿大概能够明白这个意思了。但是我一直在想,如果是这样的一个东西,比如说像黄河,曾经我过去有一个认识的朋友,做过一个水体雕塑,就在黄河从源头一直到入海口中间每隔多少公里,截取一个水体,放在一个透明体里头装起来,然后一下截取了一下百多个大的透明的水箱子,把这个水箱子摆成一堵墙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颜色的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非常好看。那么我也在想比如说方言随着水走,像一条大河,从上游一直到下游,有没有人做过这一种研究,比如说拿黄河来说,我们从黄河上游青海开始,少数民族语言我们不说它,就说汉语言,一直到山东入海口这个地方,一条大河的方言能不能像这个水体一样会有这样一个渐变的,互相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呢?
张洪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刚才王老师这样一个设想,其实有一些学者,我们说大规模的、大面积这样的研究,我们还没有展开,但是在局部的这种研究已经有,比如说有一位学者研究山西方言,他就沿着整个汾河流域,觉得山西方言的分布跟汾河流域的走向有一种对应关系,他就沿着整个汾河流域一路调查,看着语言结构之间是怎么样进行变迁的,
篇四:项 穆《书法雅言》原文与译文
项 穆《书法雅言》原文与译文(节录)
原文:
书统
河马负图,洛龟呈书,此天地开文字也。羲画八卦,文列六爻,此圣王启文字也。若乃龙凤龟麟之名,穗云科斗之号,篆籀嗣作,古隶爰兴,时易代新,不可殚述。信后传今,篆隶焉尔。历周及秦,自汉逮晋,真行迭起,章草浸孳,文字菁华,敷宣尽矣。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夫投壶射矢,犹标观德之名;作圣述明,本列入仙之品。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锺、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第唐贤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其间豪杰奋起,不无超越寻常,概观习俗风声,大都互有优劣。明初肇运,尚袭元规,丰、祝、文、姚,窃追唐躅,上宗逸少,大都畏难。夫尧、舜人皆可为,翰墨何畏于彼?逸少我师也,所愿学是焉。奈自祝、文绝世以后,南北王、马乱真,迩年以来,竞仿苏、米。王、马疏浅俗怪,易知其非;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斯风一倡,靡不可追,攻乎异端,害则滋甚。况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宣圣作《春秋》,子舆距杨、墨,惧道将日衰也,其言岂得已哉。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取舍诸篇,不无商、韩之刻;心相等论,实同孔、孟之思。六经非心学乎?传经非六书乎?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子舆距杨、墨于昔,予则放苏、米于今。垂之千秋,识者复起,必有知正书之功,不愧为圣人之徒矣。
译文:
黄河龙马负图,.洛水神龟呈书,此天地开启文字呢。伏羲画八卦,文王列六艾,此圣王开创文字呢。至于龙凤龟麟书的名目,穗云科斗书的名称,篆籀继作,古隶又兴,、时易代新,不可详尽叙述。信后传今,篆隶而已。历周及秦,从汉至晋,真行交替而起,章草滋生,文字的精华,传播尽了。然书之作呢,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甚至于玄文内典,、百家九流,诗歌的劝惩,碑铭的训戒,不用此字,怎么记载文词?所以书之为功,相同天地,护卫教经的呢。那投壶射矢,尚标观察德行的名目;作圣述明,原列人仙的品位。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我则说逸少兼乎钟、张,大统如此流传,万世不易。只是唐贤求之筋力法度,求之过分呢,庄重而谨慎了;宋贤求之意气精神,求之过分呢,放纵而放肆了;元贤求之性情体态,求之过分呢,温和而柔弱了。其间豪杰奋起,不无超越寻常,概括习俗风气,大都互有优劣。明初创始国运,尚且沿袭元人规矩,丰、祝、文、姚私自追求唐人遗迹,上宗逸少,大都畏难。尧、舜人都可为,翰墨何畏于彼?逸少我师呢,所愿学是了。怎奈祝、文绝世以后,南北王、马乱真,近年以来,竞相仿效苏、米。王、一马流浅俗怪,容易知道其错;苏、米激昂高亢夸耀,很少知道其失。此风一倡,错误不可挽回,攻乎异端,危害则更大。况且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芷,所动尽邪。宣圣作《春秋》,子舆拒杨、墨,怕道将日益衰败呢,其言岂出于自己的意愿呀!柳公权说:“心正才笔正。”我则说: “人正才书正。”取舍各篇,不无商、韩的苛刻;心相同而论,实同孔、孟的思想。六经不是心学吗?传播经典不是六书文字吗?正书法所以正人心呢,正人心所以捍卫圣道呢。子舆拒杨、墨于从前,我则舍弃苏、米于现在。垂之千秋,识者又起,必有知正书之功,不愧为圣人之徒了。
原文:
古今
书契之作,肇自颉皇;佐隶之简,兴于嬴政。他若鸟宿芝英之类,鱼虫薤叶之流,纪梦瑞于当年,图形象于一日,未见真迹,徒著虚名,风格既湮,考索何据?信今传后,责在同文;探赜搜奇,要非适用。故书法之目,止以篆、隶、古文,兼乎真、行、草体。书法之中,宗独以羲、献、萧、永,佐之虞、褚、陆、颜。他若急就、飞白,亦当游心,欧、张、李、柳,或可涉目。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初规后贤,冀追前哲。匪是今之世不能及古之人,学成一家,不必广师群妙者也。米元章云:时代压之,不能高古,自画固甚。又云:真者在前,气焰慑人,畏彼益深。至谓书不入晋,徒成下品。若见真迹,惶恐杀人。既推二王独擅书宗,又阻后人不敢学古,元章功罪,足相衡矣。噫!世之不学者固无论矣,自称能书者有二病焉:岩搜海钓之夫,每索隐于秦、汉;井坐管窥之辈,恒取式于宋、元。太过不及,厥失维均。盖专今不
及古者,每云今妍古质;以奴书为诮者,自称独擅成家。不学古法者,无稽之徒也,专泥上古者,岂从周之士哉?夫夏彝商鼎,已非?@尊?g饮之风;上栋下宇,亦异巢居穴处之俗。生乎三代之世,不为三皇之民,矧夫生今之时,奚必反古之道?是以尧、舜、禹、周,皆圣人也,独孔子为圣之大成;史、李、蔡、杜,皆书祖也,惟右军为书之正鹄。奈何泥古之徒,不悟时中之妙。专以一画偏长,一波故壮,妄夸崇质之风。岂知三代后贤,两晋前哲,尚多太朴之意。宣圣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斯二语,与世推移,规矩从心,中和为的。谓之曰天之未丧斯文,逸少于今复起,苟微若人,吾谁与归。
译文:
文字之作,始于颇皇;隶书之简化,兴于赢政。其他如鸟宿之类,鱼虫薤叶之品,记载梦瑞于当年,图绘形象于一日,未见真迹,徒记虚名,风格既已湮没,探索研究何据?相信今人传于后代,要求在同文;探索奥秘搜寻奇异,主要不是适用。所以书法的品目,只用篆、隶、古文,兼乎真、行、草体。书法的楷模,独以羲、献、萧、永,辅之虞、褚、陆、颜。其他如急就、飞白,也应留心;欧、张、李、柳,或可过目。所谓取上等的为标准,仅得到中等的;开始摹拟后贤,希望追求前析。不是今之世不能赶上古之人,学成一家,不必广学众多妙趣呢。米元章说:“世代压之,不能高古,自己书写本来重要。”又说:“真者在前,气势和力量威慑人,怕他更深。”甚至说书不人晋,只成下品;若见真迹,惶恐杀人。既推崇二王独揽书法楷模,又阻碍后人不敢学古,元章功罪,足相平衡了。世间不学习的固然不论了,自称能书的有两个毛病呀:广泛搜寻的人,每索隐于秦、汉;眼界窄小的人,常取法于宋、元。太过与不及,其失是相同的。大致称今不及古的人,每说今书妍美古书质朴;以奴书为讥消的人,自称独自据有一家之法。不学古法的,无稽之徒呢;专拘泥上古的,难道跟从周代的士人吗?那夏彝商鼎,已不是掘地为坑当酒尊以手捧饮的风气;宫殿上栋下宇的建筑,一也不同巢居穴处的习俗。生于三代之世,不为三皇之民,何况生今之时,何必复古之道?所以尧、舜、禹、周皆圣人呢,独孔子为圣之大成; 史、李、蔡、杜皆书祖呢,只右军为书之正确的目标。奈何泥古之徒,不明白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之妙;专以一画特别擅长,一波特别豪壮,胡夸推重质朴之风。岂知三代后贤,两晋前哲,尚多原始质朴大道之意。宣圣说:“文华质朴配合得宜,然后君子。”孙过庭说:“古不违背时尚,今不等同低劣。”细察此二语,与时世推移,规矩顺从心意,中和为准绳。如果说天之未丧亡此文,逸少于今天再起,卑下低微如普通人,我将跟从谁?
原文:
辨体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爰作书契,政代结绳,删述侔功,神仙等妙。苟非达人上智,孰能玄鉴入神?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考之先进,固有说焉。孙过庭曰: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此乃舍其所长,而指其所短也。夫悟其所短,恒止于苦难;恃其所长,多画于自满。孙子因短而攻短,予也就长而刺长。使艺成独擅,不安于一得之能;学出专门,益进于通方之妙。理工辞拙,知罪甘焉。夫人之性情,刚柔殊禀;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劲者,惊急无蕴;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遒;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少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惭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驶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资之所近也。他若偏泥古体者,蹇钝之迂儒;自用为家者,庸僻之俗吏;任笔骤驰者,轻率而逾律;临池犹豫者,矜持而伤神;专尚清劲者,枯峭而罕姿;独工丰艳者,浓鲜而乏骨。此又偏好任情,甘于暴弃者也。第施教者贵因材,自学者先克己。审斯二语,厌倦两忘。与世推移,量人进退,何虑书体之不中和哉。
译文:
凡人灵异于万物,心主宰于全身。所以心之所发,积聚为道德,显露为经纶,树立为功业,成就为节操,
宣泄为文章,运行为字迹。自作文字,正好代替结绳记事,除去不准确的大约功绩,神仙同妙。假若不是通达事理的人和大智之士,谁能明察人神?只人心不同,诚如他们的面貌,由内显现于外,书也如此。所以写字的人,虽同效法一家,下笔之际,各成字体。考查先辈,本有说明呢。孙过庭说:“矜持节制的弊于拘束,轻率简慢的失于规矩,急躁勇烈的过于轻疾,犹豫不决的溺于滞涩。”此乃舍其所长,而指责其所短罢。凡知晓其所短,常终止于苦难;自负其所长,多停止于自满。孙子因短而指责短,我呢就长而指责长。假使技艺成为独揽,就不安于一点微小的才能;学出专门,更进于通达一切的妙处。理长辞劣,知过失在缓呢。凡人的性情,刚柔不同察受,手的运用,违合各有形体。谨慎持守的拘束节制胸怀,豪迈奔放的超越法则规矩,急速强健的猛烈急速无蕴含,谨慎稳重的怯弱滞涩不飞腾,简峻的挺直突崛少遒劲,严密的紧密严实寡放逸,温润的妍媚少气节,标新奇异的雕绘太苛刻,雄伟的本愧形态平和,婉畅的又惭端庄温厚,庄重质朴的因嫌粗俗,流丽的复过虚浮华丽,疾速行动的似欠精深,纤细秀美的尚多平淡无奇,硬朗矫健的涉此轻捷勇猛,稳妥成熟的缺彼新奇:此皆察性之所偏侧,而成其察赋之所近罢。其他若片面迷恋古体的,迟钝的迁儒生;自行其是为一家的,平庸孤僻的俗吏;任笔急骤奔放的,轻率而逾越规则;临池犹豫的,矜持而损伤精神;专好清秀有力的,枯瘦峭峻而少姿态;独擅长丰艳的,艳丽新鲜而缺少刚劲雄健的笔力:此又偏好任情,甘于自暴自弃呢。评定施教的重视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形,自学的先克制私欲严以律己。审察此二语。厌倦两忘。与时世推移,度量不同的人而予以褒贬取舍,何虑书体之不能中和呀!
原文:
形质
穹壤之间,齿角爪翼,物不俱全,气禀使然也。书之体状多端,人之造诣各异,必欲众妙兼备,古今恐无全书矣。然天地之气,雨??酆??缋姿???幢甘毙穑?蛭锶僮蹋??俟?啵??そ愿病9手潦ビ胁卧拗?Γ?合嘤雄评碇?危?运?越谛?跹簦??骱驮??病J且匀酥??鳎?舷虏黄耄?愿诚嗤???岸嘁欤?还?恢行校?豢瘢?会??选K?匀酥?谑椋?眯挠κ郑??瓮蜃矗?还?恢泻停?环剩?皇荻?选H舳?橐玻?薅毯隙龋?嶂匦?猓?跹舻靡耍?杖峄ゼ谩S淌乐?巯嗾撸?环什皇荩?怀げ欢蹋??嗣酪玻?酥行兄?橐病H糇ㄉ芯?ⅲ??跏菀樱?菰蚬瞧?拙ⅲ??逄?囫ぁ6拦し嵫蓿??醴室樱?试蛱逄?e???瞧?咳酢S倘酥?巯嗾撸?荻?豆牵?识?度猓?灰晕?眩皇莶宦豆牵?什宦度猓?宋?幸病J构瞧?萸停?又?陨蛎苎湃螅?俗?癯??涫荻?惦橐病L逄?氏耍?又?员憬蒎倬ⅲ?骼鼍?啵?浞识?敌阋病J荻?檎撸?街?迕睿?磺逶虿幻钜病7识?阏撸?街?嵫蓿?环嵩虿谎抟病K?苑裳嘤胪蹑推朊溃??嬗氩善痪?觥F┓蚬鹬?姆郑?分?灏辏?贾?叙ィ?罩??裕?忠┲??蓿?角??幼疲?煨瓮?洌?庵使裁⒁病A俪刂?浚??擞诜适葜?洌?钤煊谥泻椭?睿?怯套钥襻???行幸玻?魑阕员┣移?摺?/p>
译文:
天地之间,齿角爪牙,各物不都齐全,受之于气使得如此呢。书的体状多种多样,人的造诣各不相同,必欲众妙兼备,古今恐无全书了。但天地之气,雨晴暖冷,风雷霜雪,由来周遍承顺,万物繁茂生长,极少过多,自然形成的工巧全都遍及。所以道德智能最高的人有协助谋划之功,君王相国有协和治理之任,皆所节制宣泄阴阳,而调和天地自然之气呢。因此人之所察受,天性赋与相同,气质习惯多样,不过是中行,是狂,是狷而已。所以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是中和,是肥,是瘦而已。如果作书呢,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如世间论相的,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一为端庄之美呢,此中行之书呢。若专好清秀有力,偏于瘦了,瘦则气势易强劲,而体态多瘦劲。独擅长丰艳,偏于肥了,肥则体态常美好,而气势每软弱。犹如人之论相的,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才为上呢。假使骨架气势瘦峭,加之以深沉严谨雅致温润,端庄柔顺明畅,虽瘦而实润腆呢。体态丰映纤柔,加之以便捷遒劲,流丽高洁,虽肥而实秀美呢。瘦而腆的,称之清妙,不清则不妙呢。肥而秀的,称之丰艳,不丰则不艳呢。所以飞燕与王墙齐美;太真与采苹同丽。譬如那桂花之四分,梅花之五瓣,兰花之包孕芳香,菊化之容纳众多花瓣,芍药之富艳,芙渠之灿灼,异形同青翠,殊质共芬芳呢。作书之士,进
退于肥瘦之间,深造于中和之妙,此犹如从狂捐而进于中行呢,慎毋自暴且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