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针灸打一俗语

俗语2021-01-18 18:42书业网

篇一:针灸经典语录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久立伤

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

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

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

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

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

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 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近代〕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

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

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I气加诸身,速

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第三部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

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清〕喻昌《寓意草》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

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

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

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

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

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

精神,与他格算,必须***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

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

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

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篇二:著名老中医

李可先生的经典语录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

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

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篇二:艾灸 谚语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我们不能忘

艾灸

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

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们老百

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

1

.《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

.《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

.《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

.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

.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

.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

.《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

.《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 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 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

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

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

.《小品方》云:

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晋隋时代陈延之)

12

.古语云:

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

.《针灸资生经》说:

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

.《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

足三里

,称为

长寿穴

。(唐代孙思邈)

15

.《针灸易学》甚至强调:

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

.宋《备急灸法》:

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

.《宋史

?

太祖本纪》:

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

.《庄子》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

.《神灸经纶》云:

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

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

20

《本草从新》云:

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

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

.唐代王焘指出:

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

有奇能

22

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

《蕲艾传》

称赞艾叶

产于山阴,

采于端午,

治病灸疾,

功非小补

23

.《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 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

--

八偶景山)

24

《东医保健》称脐灸有

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

之功。

(朝

--

许浚)

25

.《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6

.《诗经

-

王风》:

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

.孔?之《艾赋》

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

这首诗歌

篇三:最全面的中医谚语

饭饱不洗澡,酒后不剃脑。

饭后行百步,不用上药铺。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平时省一口,缺时顶一斗。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臭鱼烂虾,害命冤家。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若要长寿,经常吃素。

煮菜不用学,只要勤洗锅。

上床萝卜下床姜。

母鸡清火雄鸡燥火,梢鲢搜病甲鱼滋阴。

深栽洋芋浅栽姜。

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有病不瞒医。瞒医害自己。

有病去烧香,死得更快当

丑病不瞒医生。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治一经,损一经。

病人怕肚胀,雨落怕天亮。

三肿三消,预备铁锹。

出汗不减病,医生也着急。

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

红肿高大,大夫不怕。

治疮不能怕挖肉。

千枝连根,十指连心。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伤筋断骨一百天。

鼻子不通,吃点火葱。

走好的疖子睡好的眼。

撑痢疾,饿伤寒。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好人难得六月泻。

老怕伤寒少怕痨。

干血痨,不用瞧。

饿不死的伤寒,吃不死的痢疾。

治风先去热,热去风自灭。

感冒不是病,不治要了命。

痘要结,麻要泄。

针灸拔罐,病去了一半。

药方无贵贱,效者是灵丹。

毒病毒药医。十个大夫九“当归”。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

百病一针,病情要分。

小单方能医大病。

偏方对症治大病。

人有四百病,医有八百方。

打石看石纹,医病看病根。

名医难治心头病。

病急不要乱投医。

有病最怕乱投医。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得病容易治病难。

臭虫满墙爬,药罐手中拿。

一只苍蝇一只虎,飞到谁家谁家苦。

牙齿不剔不空,耳朵不掏不聋。

饱不洗澡,饿不剃头。

常常洗澡,虱子不咬。

常洗衣,常洗澡,常晒被服疾病少。

饱剃头,饿洗澡。

灭虱没有巧,换衣常洗澡。

衣服常洗常换,强如上医院。

焚香不如扫地,吃肉不如剃头。

剃头常洗澡,身体自然好。 害眼洗脚,强似吃药;害眼剃头,火上加油。

勤吃药,不如勤洗脚。

要离药罐,洗手吃饭。

剃头洗脚,赛过吃药。

饮前洗手,饭后漱口。

入厨先洗手,上灶莫多言。

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

常开窗,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

常常晒太阳,身体健如钢。

强光底下无毒虫。

屋内屋外勤打扫,开窗通气精神好。

清爽的空气,百病的良药。

洗脸洗鼻窝,扫地扫墙角。

扫地如清心。

无事勤扫屋,强如上药铺。

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篓。

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饭后一百步,强如上药铺。

臭鱼烂虾,送命冤家。

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鱼过千滚,吃肚自稳。

鱼吃新鲜米吃熟。

东西要吃暖,衣服要穿宽。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

喝开水,吃熟菜,身体健康少病害。

卫生好,病人少,锅灶净,少生病。

饮食要卫生,一热二鲜三干净。

吃瓜果,要洗净,吃得卫生少生病。

一、防病治病谚语

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斧剁。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伴毒蛇眠。

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

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敢进我家。

穿山甲,王不留,产妇服了奶长流。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轻松。

二、预防疾病谚语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吃了马齿苋,到老无病患。

冬吃萝卜夏吃姜,体强力壮病不生。

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

管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

夏天常喝绿豆汤,防暑解毒保安康。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不干不净,吃了得病。

干干净净,吃了没病。

生吃瓜果要洗净,吃得卫生少生病。

要想身体好,吃饭别太饱。

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安宁。

不喝酒,不吸烟,病魔见了都靠边。

三、药名食疗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若要皮肤好,米粥加红枣。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若要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血压高头昏,红萝卜粥灵。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饭。

口渴心烦躁,猕猴桃粥好。

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若要补虚损,骨头与粥炖。 四、食用功效歌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吃芹菜,降血压,萝卜消胀又化痰。

驱寒除湿数胡椒,葱辣姜汤治感冒。

吃大蒜,治肠炎,绿豆解暑功效显。

胃炎通便吃香蕉,健胃补脾食红枣。

番茄补血美容颜,益智强身吃鸡蛋。

润肺乌发食核桃,生津安神乌梅好。

蜂蜜益寿又润燥,葡萄悦色令年少。

瓜豆消肿又利尿,降胆固醇花生好。

白菊明目又平肝,黄花泡茶把热散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

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癌。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

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

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 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晋葛洪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晋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篇四: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测试题及答案一(答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奇穴——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来源:考试资料网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4、阿是穴——即“天应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5、特定穴——指十四经穴中的一部分腧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主治作用,并有特定的称号。

6、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8、络穴——“络”有联络和散布之意,络脉在其别出正经处各有以腧穴,称络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再加上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9、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10、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11、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腧穴。

12、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3、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骨、脉、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14、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以下。

15、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部。

16、自然标志定位法——十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7、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输血定位的方法,即骨度折量定位法。

18、指寸定位法——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19、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相屈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0、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21、一夫法——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一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2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1 2 下页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