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基于儿童立场的童话单元教学情趣理趣的结合 (2000字)

童话故事2021-01-13 18:46书业网

基于儿童立场的童话教学情理结合的思考

[摘要]: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上好童话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童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但对童话教学法的研究还停留在部分或个案层面上。研究童话教学艺术,无论是对于指导师范院校的童话教学,还是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童话教学 童话特征 存在问题 教学策略

童话本身就是一种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幻想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有很大的区别,成人的现实原则有可能让儿童对美妙的童话望而却步,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也让童话教学承载了太多传授知识和道德劝诫的使命。所以教师应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灵进行解读童话。童话类的文章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文体。特别是低年段,童话类在整个书中占的比例比较大,一年级童话类文章要求孩子们首先是喜欢童话,其次是能够初步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到了二年级,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仍然是把喜欢童话放在首位,孩子只有喜欢它,我们才能进一步的推进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

研究童话类文体时,我们关注的几个问题:

1.相比较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例如较长篇的《安徒生童话》,大部头的《木偶奇遇记》,课本中的故事情节是很简单的。当孩子们在初读课文、甚至于预习课文时已经知道的故事的结果,怎样能让孩子在课堂上眼睛发亮,怎样能让孩子始终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2.低年级童话阅读,我们能提炼出什么适合儿童年龄阅读特点的方法结构?

3.这些方法结构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如何让孩子内化?

例如:二年级第三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课文有童话、寓言故事共四篇,分别为:《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第七单元有一篇知识类童

话故事《小动物过冬》,我们将这五篇课文组为一个单元,进行童话寓言故事的单元教学。这五篇童话、寓言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浅近流畅,而故事中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或科学方面的知识。与一年级所学的童话寓言故事相比较,本单元的课文最明显的特点人物的语言更加丰富,是以类似的对话展开情节,层次清晰,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点。例如第一篇《小鹰学飞》通过小鹰和老鹰的三次对话展开情节,《狼和小羊》中狼和小羊也有三次对话,《狐狸和乌鸦》也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将重点指导孩子品读比较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一、基于儿童立场的解读既是多元化的,又要挖掘出最核心的本质的育人价值。

以《青蛙看海》一文为例,比较原文和课文不同的结尾。

课文《青蛙看海》结尾: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而在《青蛙看海》的原文中,结尾是这样说的:正在山顶歇脚的苍鹰看见青蛙。十分惊讶地问:“你不是说你登不上这么高的山吗?“青蛙回答说:“你让我登这么高的山,我连想都不敢想。但松鼠教我跳石阶,这却是我能做得到的。”细细体会编者的意图,原文的结尾是以成人的视角点明了故事的寓意。而课文中的结尾留白让孩子更有想象的空间,寓意更加深远。

仍以《青蛙看海》为例,对于这样一篇短小的寓言,教师用书上的要求:懂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的顶点。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这样,就是过于片面了。

很多老师又挖掘许多的育人价值:

观点1:这是一篇引导孩子辨别真假朋友的文章。故事中,面对小青蛙想看海的愿望,苍鹰只是告诉它:“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而且强调一定要登上那座山才能实现目标。面对小青蛙的无奈,它却拍拍翅膀飞走了;而小松鼠却不一样,它不但帮助小青蛙找到登上山顶的方法,还一直陪在它的身边,鼓励、帮助它。教者在上面这样的文本解读以后,将文本的价值取向为“象松鼠这样无论什么风雨,总是陪着你一起走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一点上。

观点2:文本中,小青蛙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坚持一级一级的往上跳,不停止、不退缩,坚持到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文本就是要通过这个故事让读者明白:要实现理想,必须付之努力,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观点3:文本中,将小青蛙实现理想过程中两个朋友不同的帮助形式进行了描述。旨在告诉大家:在你遇到困难时,要珍视来自不同朋友给予的不同形式的帮助;在你获得成功时,别忘了向朋友表示你的感谢。

观点4:这篇文章的教学应把握好第二节。小青蛙说:它没有一双有力的翅膀,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是登不上那座高山的。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小青蛙觉得自己没有有利的条件,登上山顶的信心不足。而后文,在小松鼠的帮助下,它发现自己可以蹦跳。只要一级一级的往上跳,它就能获得成功。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小青蛙便满怀信心的登上山顶,实现美好的愿望。从而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和特长,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充分的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的确,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告诉我们:“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也要注意有独特的发现,你解读到多少深度就能给学生多大的阅读、思维空间。”但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把握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基于儿童立场,对文本的解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实质,充分发掘教材中对孩子的精神发展最有帮助的育人价值。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角度的去触摸文本的精神世界: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从语言的角度去把握,更重要的是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会怎么理解文本的价值?孩子在这一节课会有怎样的提升?

孩子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十多篇童话寓言故事的学习,知道在童话寓言故事中所有的事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会说话、会思考,从来没有孩子问过我,为什么故事中小动物会说话。孩子们喜欢读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更关注的的是故事的情节,读完后没有更多的提升,还不能够在自行阅读时关注到故事的人物特征,体会人物情感,也不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基于童话本身的特点、童话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

1.低年级的童话阅读还应重在引导孩子亲近童话,享受童话,注重想象力、审美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儿童以玩的心态接受童话作品,由游戏走向文学,追求快乐的体验,成为故事的“局内人”,感受童话世界真善美。

2.低年级童话教学也应渗透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策略,逐步达到自能阅读。 童话类阅读的基本方法:

1.课题入手,了解童话故事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故事的主要任务或讲的什么事情。

2.整体进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孩子边读边想,形成现实与幻想的对接。

4.品读比较故事中的人物对话,采取分角色朗读、演一演等方式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5.知道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绘声绘色讲故事、演一演故事是童话阅读的方式,能在自行阅读时尝试。

童话类文章教学目标定位:

1.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绘声绘色讲故事、演一演故事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童话寓言故事的更多乐趣,领悟童话阅读的一些方式,在自行阅读时也能。

2.品味比较每则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了解读故事要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这三个部分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会从故事的题目中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情。

4.从故事中感受到“真善美”,受到感染和启迪。

5、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表达、合作、赏识等良好品质,培养想象力。

具体策略:

《单元导读》:

1.了解本单元都为童话寓言故事,了解此类课文的基本特点。

2.课题入手,了解童话故事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故事的主要人物或讲的什么事情。

《小鹰学飞》

1.读通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利用板书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鹰和老鹰进行了几次对话?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3.品读比较三次对话,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把孩子的心和童话、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形成个体感悟。通过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片段表演、讲故事等方式内化语言,走进童话,实现了“我”与童话的对话,成为局内人。这一课的教学,教师要做细致指导,逐步形成读通故事——了解故事——品读对话——分角色朗读——合作表演——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一本单元童话学习的

结构。

《狼和小羊》

在总结前类课文基本学法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品读童话寓言,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角色情感,感受童话生动优美的语言,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表演,讲故事等方式内化语言,展开想象。

后三篇的教学,在总结前类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此类童话、寓言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故事,分角色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讲故事,享受童话阅读的乐趣。

  • 童话故事
  • 动物有关的童话故事__可直接打印
  • 童话故事 十则
  • 童话故事:美丽的小孔雀 (精选)
  • 编写童话故事教案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