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西藏的想象
篇一:西藏文档
1.魏摩隆仁
今天,我们先讲述一下苯教的起源。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们将追溯其历史发展、教义、仪轨和宗教仪式。这些具有导言性质的演讲必然只能勾勒出基本轮廓,因为苯教的历史起源和发展与其教义一样复杂。
苯教传说认为,苯教最初起源于一个叫做魏摩隆仁的地方,据说那是大食的一部分。学者将这个所谓的大食确认为波斯。在藏语中魏摩隆仁的含义尚未明确界定。传统解释如下:vo1代表"未诞生"的意思,m0是"永不衰败"之意,1un9含有"先饶之授记"之意,而rin9表示"先饶永恒的慈悲"匆匆一阅,我们就可判断出,这是一个近期的、现代的解释,而且十分牵强,显然是"魏摩狭长河谷"的字面含义。在西藏本地也有同样的地名,例如本摩隆仁,但它似乎与大食的魏摩隆仁毫无关系。不过,这些地名使人们对魏摩隆仁的周边地区产生混淆。
魏摩隆仁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还是像极乐世界那样是一块虚构的圣地呢?根据苯教的传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它位于西部的大食,因此它构成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但它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当这个世界最后毁于大火之时,它升到了天上,与天国里的另一个苯教圣地合二为一,被称为什巴叶桑。物质世界不灭的观念并非苯教所独有。在佛教中,当现实世界消亡之时,金刚座同样也升到天上。对苯教徒来说,魏摩隆仁是否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无关紧要。
或许,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苯教徒对魏库隆仁存在的想象及它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关系,引用关于魏摩隆仁圣地的传统论述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一点,据说魏摩隆仁占据现实世界三分之一的面积,大约位于西部。据描述,它呈八瓣莲花状,与之对应,天空也呈现八幅金轮的轮形。九迭雍仲山俯临着整个大地。九迭雍仲山的字面解释是"九个重叠的璀字形"。础字及九这个数字在苯教中具有深远的意义。璀字相当于佛教中的金刚,是"永生"的标志。在古代碑铭上,"雍仲"一词和文法虚词"du"一起常作为副词使用。g·Yun9-drun9-du有"永远"和"长存"之意,它也是苯教表示属性定语词汇中的一个。"神咒雍仲苯"的意思是"有神力的词,永恒的苯教"。然而,在公元10世纪以前,"雍仲"似乎没有作为苯教表示属性的定语使用,而这个词确切的使用时期尚未查明。"九"这个数字在苯教中与地界、天界及教义有关。地界被认为从里到外共有九层(九重地)。天界最初有九层(九重天),后来扩展为十三层。"十三"是苯教中另一个吉祥的数字。苯教的教义也被划分为不同的九乘(九乘经论)。我们再回过来谈一谈九迭雍仲山,据说它的九层代表着苯教的九乘。关于此山还有一件怪事:它的山顶呈一整块水晶巨石的形状。毫无疑问,最初是与积雪或结晶的山口有关。尔后,这整块水晶巨石显然得到人们的重视。4条河流在山脚下分别朝4个方向流淌。东边的恒河从狮形岩口流出(狮泉河);北边的缚刍河从马形岩口流出(马泉河);西边的悉达河从孔雀形的岩口流出(孔雀泉河);南边的印度河从象形岩口流出(象泉河)。据说在圣山附近有成百座的庙宇、城市和园林,但只有八个中心值得注意。山的东面是香波拉孜庙;南面是巴波索杰宫,这是先饶的降生之地;西边是赤曼杰谢宫,是先饶之妻慧萨杰谢玛居住之地,也是先饶的3个孩子多布、恰布和乃乌钦的降生之地;北面是孔玛乃乌琼宫,据说先饶的另一位妻子波萨唐嫫居住在那里,他的另3个孩子隆粒、居粒和乃乌琼在那里降生。九迭雍仲山和这四个中心形成了魏摩隆仁的内地洲(朗林)。在此之后,出现了一个有12座城市的中地洲(巴林)。其中4座城市坐落在基本方位上。西边城市叫做嘉纳俄玛(汉地竹林之意),为孔子神变王的居住之地。我们以后会谈到这位重要的人物。此后,我们将谈谈边地洲(塔林)。据说河流和湖泊将这三大洲分隔开来,著名的轮回海环绕着整个大地。在魏摩隆仁以西的大海里,孔子神变
王修建了一座神奇的庙宇。传说他是一位中国皇帝,是先饶米沃的信徒。这座庙宇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方,因为先饶米沃的大弟子们在那里收集了先饶的全部教义,将其记录下来并妥为保存。环绕魏摩隆仁海洋的雪山被称为"陡峭积雪的雪山之墙",与藏人有时对西藏的称呼相似。
据说只有经过"箭道"才能自由进人魏摩隆仁。先饶到西藏访问时,从戒指里射出一只箭,开出了这条通路。箭穿透了山墙,开辟了一条大隧道。尽管无人提到箭所射中之处,但穿过这样一条隧道绝非易事。沿途沟壑遍地、猛兽出没。此外,隧道里漆黑一片,需要九天才能通过。对于信徒来说,既无从得知从西藏中部到此地的路途有多么遥远,也没有像六世班禅喇嘛贝丹益西(生于公元1737年)所著的《香巴拉游记》那样的旅行指南。
这里所谈的仅是11世纪以来从苯教作家众多著作中发现的、详细描述的一些段落。不过,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这块神奇大地的地理位置。科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乃至影响着对预言家的话坚信不疑的虔诚信徒,苯教徒也不例外。他们面临的独特问题是:对魏摩隆仁地理位置的确认要与苯教经文相符。魏摩隆仁存在于现实世界,还是超出现实世界这一双重性使问题显得更加高深莫测。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究竟从哪个世纪开始,苯教徒开始宣称魏摩隆仁位于所谓的大食,而且在象雄地区?他们的根据何在?到目前为止,从发现的文献和碑文中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以证明在公元10世纪以前这个地名业已存在或提到有这么一个地方。而另一方面,在西藏也没有进行过考古挖掘或系统的文献收集工作。从藏王朗达玛遭到暗杀及随之而来的吐蕃王朝的彻底崩溃到公元10世纪初期是西藏历史上最暗淡的时期。人们对随之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没有迹象表明,那个时期的西藏是政教合一的。然而,在10世纪初期,当佛教在西藏地区再次占上风时,把印度的新佛教教义传人并进行翻译的活动再次兴起。这种作法可能刺激了苯教徒去审视自己的地位,并开始考虑,他们的宗教绝不能起源于一个普通的地方。于是,他们就把公元7世纪以来藏人一直高度赞赏的、具有古代文明的大食(波斯)看成把先饶米沃降生地魏摩隆仁包括在内的那个国家。
无论情况如何,根据经文对魏摩隆仁境内山川河流的描述,并以现代地理知识为依据,我们可以确定,河流从冈底斯雪山山脚下流过,而这可能就是九迭雍仲山区。首先,冈底斯雪山是象雄最重要的中心,这是符合苯教资料中一些传说的提法。很有可能,苯教以及与苯教相似的宗教信仰也起源于此。再者,该地存留着用象雄语和藏语撰写的苯教经文。而一些学者认为,象雄语是苯教徒自创的一种语言。在现代的拉达克、库纳瓦里及古老的西藏西部地区都存有大量的象雄文的文献,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4世纪一部重要的著作《根本论日光明灯》,赞同把魏摩隆仁确定在冈底斯山地区。书中明确阐明:中国在东部、印度在南部、邬金(古代阿富汗地区)在西部,而李域(古代和阗)在北部。然而,在描述魏摩隆仁之时,却有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因为汉地竹林洲是孔子神变王,即孔子原型的故乡,但却错置在西部的位置上。
然而,为了解决冈底斯山区不是《赛米》这类经文所述的魏摩隆仁这一明显的矛盾,传说认为,冈底斯山及其周边地区仅仅"代表"象雄的魏摩隆仁。
当然,就信徒而言,不愿承认这些现实是不足为奇的。冈底斯山及周边地区被看成是苯教的圣地,然而,由于人们可以到此参观,因此,该地过于普通无法被视为先饶的降生之地。这一现实性无法满足信徒的宗教情绪,他们宁愿有一个神秘的、无人知晓的、仅存在于
精神世界的圣地。
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西藏论坛》近期对魏摩隆仁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1964年,苯教学者丹增南喀出版了一个小册子,内附藏语和象雄语词汇对照的苯教年表。在这本小册子中,他以他所读过的经文描述为依据对魏摩隆仁作了传统的描述。小册子中的一张地图最初引起·赫德艾的重视,尔后又引起了苏联的B·康斯托夫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一张古代西藏地图。根据他们的说法,图示标出的位置与公元前普鲁士统治下的中东和波斯的地理位置相仿。他们认为某些地名和宫殿的名称是根据波斯原词转写的,其中一个在地图的最西部,相当于耶路撒冷。这些研究肯定符合苯教传说。我希望他们能沿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下去,因为这是至关重要的。
五 2.先饶米沃
2.先饶米沃
先饶米沃是苯教的创始人。他与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极为相仿,但与佛陀不同。我们目前尚没有可以引用的资料以确认他的真实性、生辰年月、民族及其活动,也有待对人们认为的他所撰写的大量书籍及其言行之可靠性加以确证。苯教徒认为,他的言论是在其死后记录成文的,这与佛教经文的收集方式大体相似。我们只能根据事实与传记交织在一起的后期资料对其一生有所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元10世纪以前的可靠资料说明他对西藏的访问活动及他与恶魔恰巴拉仁之间的关系。据说恰巴拉仁居住在西藏南部的工布地区。
在此,我想根据苯教的传说简单描述一下先饶米沃的一生。在什巴叶桑天国里,有达巴、萨巴和谢巴三兄弟。他们都在苯教圣贤布赤罗格杰参的指导下修习苯教。学业完成之后,他们拜见先拉俄格尔神,并问他如何解救芸芸众生脱离苦难。先拉俄格尔神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过世、现世和来世三个阶段依次成为导师。达巴在过世尽职之后,老二萨巴成为先饶现世的导师,而在此时,老三谢巴准备在来世承担此任。先拉俄格尔答应先饶做他的导师,而什巴桑波奔赤答应帮助先饶维持世界秩序。我们在另一章里将谈到这些神。
他们就是以拉、先和什巴著称的苯教三尊。先拉俄格尔和什巴桑波奔赤帮助先饶尽职。当时,先饶是一位降生在魏摩隆仁的王子。从幼年时代起,他就开始弘传苯教。恶魔恰巴拉仁是他一生的敌手。他们之间的关系与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的关系相仿。人们认为,有这样一个恶魔是一件幸事,它能刺激先饶作出反应,否则无法表现出其反应的强烈程度。据说,他曾访问过西藏,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件事。但他造访西藏的目的不是去传播苯教,而是因为恰巴拉仁偷走了他的七匹马。然而,他也想利用这一机会在西藏弘扬苯教,但他发现藏人还没有对接受其教义作好曾随释迦出家为弟子,但后来反对释迦,为佛教史上最早的分裂僧——译者。充分的准备。为此,他预言,将来一旦时机成熟,他所有的教义都会从魏摩隆仁传到西藏。
先饶竭力把自己幻化成令人生畏的神灵以战胜恶魔,但他变得愈凶暴残忍,就愈缺乏影响力。先饶在山洞隐居之后,恰巴拉仁才最终投降。先饶以82岁高龄仙逝。
十二件业绩构成了先饶整个的一生。学者们很快就把他的一生与释迦牟尼的一生进行比较,同时,又把释迦牟尼的一生与祆教④始祖的一生进行了比较。除此之外,从有关先饶生平的三部圣徒言行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佛教的影响。
1.《朵堆》显然是最早介绍先饶生平的著作,应该是象雄文的译本,但却被划归为伏藏。根据苯教年表,其发现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还没有关于西藏以外地区存有这部著作的报道。这是最短的一个版本,仅有1卷21章。
2.《赛米》是第二个版本,共有2卷18章。学者们已对其内容有所了解,但其写作年代仍有待考证。它也划归为伏藏。伏藏是表示被挖掘出的经文,还是那些声称发现伏藏之人的新作是我们将来演讲中要探讨的一个问题。至少,我们可以把《赛米》看成是经文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即将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涉及到写作年代(如果愿意的话可称为发现日期)的问题。至少一部分经文的写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因为公元11世纪撰写的一部著作中曾大量引用了该书的内容。
3.第三部为《光荣经》,是先饶的自传。D·斯内尔格罗夫教授是注意到这本著作的第一位欧洲学者。在苯教学者丹增南喀的通力合作下,他出版了《苯教九乘经论》一书,它是苯教根本教义《光荣经》中几段摘录的译本。除了《光荣经》外,藏学界对其主要部分一无所知。根据苯教经典的分类法,《光荣经》属于口传经文范畴,即:一种同由圣贤或神灵向记录经文的高手口授的经文。据说《光荣经》是14世纪口授给洛丹宁布的,因而,它是最新的版本。不管是否是口传的,我们可以肯定,它是《赛米》的扩版,其内容包括了苯教古老起源的大量资料,题材广泛,涉及到观点、风俗及有关鸟兽等《赛米》中没有提及的有趣内容。与其说它是一部史诗性
中国史称"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中亚等地的宗教——译者。的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虔诚的宗教传记。
如上所述,《赛米》一书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而《朵堆》一书可能产生于公元10世纪或更早。我们在这些著作中没有发现真正的苯教色彩,但有相当多的苯教内容符合印度佛教思想意识的一般结构。例如:羯摩思想——因果关系、转世、人生苦难的悲惨本质及解脱方法和大圆满。同时,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写作时引用的大部分资料肯定出自苯教的内容。在这些著作中,先饶米沃是以一个超人的面貌出现的,他降临现实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弘传苯教,并指导芸芸众生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对这位圣人的赞誉已达到令人想入非非的境地。
我们真有公元10世纪以前与他有关的资料吗?确有一点,但微乎其微。在敦煌文献中,他的名字作为"祭司"至少被提到过五次。尽管他不是以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但他似乎是一位不可或缺的"祭司",因为,他具有在生者与死者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假定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人物,而且是藏族,他可能生活在公元7世纪以前。苯教编年史证实其生活年代甚至早于佛陀。而敦煌文献的描述发展了传记文学的特点这一事实表明,他的生活年代要早于文献撰写的9世纪末10世纪初。因此,后来认为先饶是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的苯教传说与公元八九世纪盛行的传说有某些直接关系。土观·却吉尼玛把先饶与老君(老子)视为一人,我们无法将这一看法视为严密的推论。
对地位低下的"祭司"先饶米沃的赞美可以和历史上的释迦牟尼及在大乘佛教中被尊崇为佛陀的释迦牟尼相提并论。尽管存有为数众多的苯教大藏经,而其中大部分又被视为是他撰写的,但没有什么被真正看作是先饶的圣言。问先饶曾经写过什么,就等于问释迦牟尼实
际写过什么一样。
据悉,先饶所传授的教义可分为两大主要教法,其中一个为"四门一库",共分5部如下:
白水是神秘教义之意,主要是符咒;黑水包括记叙文和宗教仪式;盆域包括所有的密宗教义,例如寺院戒规;指南代表着心理和精神修习的直接和专门戒律,如大圆满禅定;最后是顶点。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库"是通向四门之路,完全符合佛教分类法。白水相当于佛教的密宗;盆域相当于佛教的显宗。"盆域"一词使用独特,其历史背景尚未确认,很可能与西藏中部的盆域峡谷有关。
另一个分类和教法是九乘,共有三种版本:南藏、北藏和中藏。这九部又进一步分为三类:
1.前四部为因乘2.后四部为果乘3.第九部为大圆满禅定
由斯内尔格罗夫出版的《苯教九乘经论》是藏文版本,而其他版本至今尚未进行过研究。两种教法分类之间的关系比最初实际的出现更为复杂。我个人的观点是,第一种教法可能早于第二种教法,但后者代表了苯教各个阶段发展的综合构架。然而,不仅苯教徒把苯教教义分成九乘,宁玛派也是如此。我认为,一派肯定是在模仿另一派。但哪个教派出现在先,哪个出现在后,不是寥寥几语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一方面,宁玛派把佛教教义分成九乘的做法并不受到其他正统佛教派别的欢迎。他们担心苯教的教法和信仰会渗入宁玛派的教法和信仰之中,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分法。另一方面,《见修次第论》被视为由著名译师噶瓦·贝则所著。他生活在公元8世纪末期。这部著作虽然没有对九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对宁玛派所称的九乘做了简短的说明。如果这部著作是真的,那么,它当然能证实苯教教法和宁玛派教法的依赖关系。然而,根据布顿·仁钦珠(1290——1364年)的观点,我们目前讨论的这部著作也是伪造的。因此,他认为这个问题应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他说"再研究研究"。
最后,我想说一下当前和今后对先饶生平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P·克瓦尔内博士对保存在巴黎吉梅博物馆的11幅唐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事实上,除他以外,还没有人对这一领域进行过认真的研究。这些唐卡详尽地描述了先饶的生平,而且都是上乘之作。它们忠实于《光荣经》原版。对于词典编纂者而言,如果藏语的研究工作能够完成并有益于一切研究目的,那么,先饶圣徒传记中大量的词汇和专有名词应收编到目前和将来的词典中。公元8世纪对苯教的迫害及后来的发展传统上,苯教历史学家认为,苯教最初是由到雪域来访的先饶本人传到西藏的。他们还认为,是先饶的信徒穆却典珠的弟子们把教义带到了象雄,经文在那里被译成象雄文,而后又被译成藏文。
传说认为,象雄是由3个不同的区域组成。外区是郭瓦,内区是普巴,中区是巴瓦。外区就是我们所称的后藏,西起勃律,东至当拉迥宗,在纳木错湖附近,北起和阗,南至曲迷杰曲扎尼。内区据说就是大食,中区是尚未得到确认的甲喀巴却。尽管我们不知道象雄是否占据了如此之大的一片土地,但我们确切地知道它包括整个后藏,是一个独立的邦国。其首府在冈底斯山西边的迥隆努喀。公元7世纪有一个叫李迷夏的国王,他的一个妻子塞玛噶是一位藏王之妹。公元7世纪,这个邦国很可能被松赞干布吞并成为西藏的一部分。但根据伯希和藏文写卷1287的记载及苯教历史,它是被赤松德赞吞并,因而,其年代应是公元8
篇二: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2013·娄底)如果你要实地考察我国已知最早远古人类的遗址,你应该去( C )
A.北京周口店B.陕西蓝田 C.云南元谋D.山东大汶口
2.(2014·珠海)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C )
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
3.(2013·恩施) “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2014·东营)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A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3常州) 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聚落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D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6.(2014连云港)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右下文物反映了当时(A)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7.(2013·苏州)近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该
文化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遗址,下列遗址中与其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是(C)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8.(2014·株洲)株洲神农城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典范之作,下图所示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 B
)
神农坛 神农湖水幕电影
A.蚩尤 B.炎帝 C.禹D.舜
9.(2013·福州)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租”的神话传说入物是(A)
A.黄帝 B.尧C.舜D.禹
10.(2013·衡阳)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D)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13·内江)夏朝和商朝的建立者分别是(D)
A.启 成汤B.启 盘庚 C.禹 盘庚 D.禹 成汤
12.(2013·长沙)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B)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13.(2014·海南)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C)
A.炎黄战蚩尤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春秋争霸
14.(2013·珠海)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右图所反映的是创建于西周时期的(B)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15.(2013·安徽)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A)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16.(2014·山西)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B)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17.(2014·连云港)文物反映一定时朗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A)
①司母戊鼎 ②人面鱼纹彩陶③兵马俑 ④汉、胡服佣
A.① B.② C.③ D.④
18.(2013·娄底)《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D)
A.建立县制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19.(2013·福州)李冰主持修筑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C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20.(2014广东)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B )
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变法C.推进大一统D.推行汉化政策
21.(2013·徐州)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C)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2.(2014连云港)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23.(2013·鞍山)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D)
A.商代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
24.(2014徐州)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A)
A.乙 B.丙 C.甲、乙 D.甲、丙 25.(2014·连云港)有人认为,“人类今天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D)
A.“无为而治” B.“尚贤”与“节俭”C.“依法治国” D.“仁”和“礼”
26.(2013·株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A)
A.兴办私学B.创立儒学 C.开办太学 D.创设科举制度
27.(2013·湘潭)下列人物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是(A)
A.孟子 B.墨子C.韩非 D.庄子
28.(2013·海南)右图是学生设计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图,这个朝代是(A)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29.(2014·牡丹江)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C)
A.修长城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D.统一度量衡
30.(2013·临沂)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C)
A.秦统一货币
B.秦统一尺寸
C.秦统一文字
D.齐统一文字
31.(2013·重庆)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A)
AB
C D
32.(2013·齐齐哈尔)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B)
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33.(2013·重庆)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C)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D.统一度量衡
34.(2013·兰州)“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为它的开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B )
A.鉴真 B.张骞 C.郑和 D.玄奘
35.(2014·菏泽)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我国古代某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图片,这一时期是(A)
A.西汉B.唐朝 C.北宋 D.元朝
36.(2013·湛江)近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的感染。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D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37.(2013·重庆)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观察右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
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A)
A.造纸B.炼铁C.纺织D.制瓷
38.(2013·重庆)右图所示是初三小李同学在历史复习课上作的笔记,其中“4.”
后面空白处应填写的历史人物是(C)
A.祖冲之
B.顾恺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39.(2013·重庆)右图所示邮票纪念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他的著作是( A )
A.《史记》
B.《水经注》
C.《伤寒杂病论》
D.《齐民要术》
40.(2013·德州)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41.(2013·无锡)《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2.(2014·湘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D)
A.促进了民族融合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3.(2014·十堰市)“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融合。
篇三:五下第一单元作业本答案
1草原
一、给句子中加点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空气是那么清鲜( 清新 清爽 ),天空是那么明朗。
2、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潇洒 自由 自在 随意 ),只要方向
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 害
羞 ),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二、照样子,写词语,并造句。
1、忽(飞)忽(落) 忽(上)忽(下) 忽(强)忽(弱)忽(高)忽(低) 忽(明)忽(暗)
2、一(碧)千(里) 一(诺)千(金) 一(字)千(金)一(发)千(钧) 一(掷)千(金)
从1、2两组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一诺千金 —— 小明一诺千金,从不食言。
三、默读课文,填空。
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
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五、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
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 辽阔 、 碧绿 的特点。其中“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让我觉得整个草原好像一幅的巨大的中国画。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老舍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这个句子将蒙古族人民迎接汉族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非常贴切巧妙,因为这道彩虹不仅是颜色、形状的准确描摹,也是蒙汉情深的恰当比拟。
优美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六、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
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用“﹏﹏”画出段落中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
2、仔细阅读这段话,我体会到草原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古代关于西藏的想象)非常 静寂 ,后来变得 热闹 。所以朗读时,一开始声音可以( √轻柔 低沉 高昂 )些,速度( √慢 快 )一些;当读到“忽然??”时,语气就要变化,声音逐渐( 轻柔 低沉 √高昂 ),语速也要( 减慢 √加快 )些。
3、“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改成“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河,像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河。原句先写喻体“带子”,再写
本体“河”,能给人一种兴奋激昂的感觉,更能突出河的幽深迂回。而改后的句子平淡,没有激动,没有欣喜。
3 白 杨
1、读拼音,写词语。
jie xian hun huang yi ti gao da ting xiu
( 界 限 ) ( 浑 黄一 体) ( 高 达 挺 秀 )
xian rufu mojie shao xin jiang
( 陷 入) ( 抚 摸 ) ( 介 绍 ) ( 新 疆 )
2、从课文中找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1)清晰
(2)坚强
(3)诉说(表白)
3、默读课文,填空。
《白杨》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白杨,先从列车窗外的白杨引出
两个孩子 争论,然后写爸爸 借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 ,最后写爸爸看到 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在成长 。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 严肃 → 沉思 → 微笑 。
4、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
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从爸爸的介绍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具有高达挺秀、笔直、坚强不屈、顽强执着等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同时,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
(3)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作者笔下的白杨树实际上就是爸爸及边疆建设者 。文中还有用这种方法写的句子,如文章结尾处这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那几棵小树就是孩子们 ,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爸爸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5、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这位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也可以夸夸自己的老师或熟悉的人,并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服从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祖国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儿去。不管自然环境多么恶劣,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坚强地工作,顽强地战斗。不逃避、不妥协,直至奉献出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回顾·拓展一
1.读拼音,写词语。
lǜ tǎn xuàn rǎn mǎ tílǐ mào shuāi ji
( 绿 毯 ) ( 渲 染 ) ( 马 蹄 ) ( 礼 貌 ) ( 摔 跤 )
jīn piāo dài wǔ yī bì qiān lǐcuì sè yù liú
( 襟 飘带 舞 ) (一 碧 千 里 ) ( 翠 色 欲 流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奇丽(①) .
奇:①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②出人意料的;令人难以预测
的;③惊异。
(2)翠色欲流(④).
欲: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需要。④将要。
(3)回味(④)
味:①味道,滋味,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②气味,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③意味,情趣。④体会,研究。⑤指某类菜肴、食品。
3.从“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中找出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高歌( 低吟 ) 拘束( 洒脱 )
跃出( 陷入 ) 大方( 羞涩 )
4.古诗填空。
(1)“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前两句写出了黄河 奔腾万里 的特点,后两句作者联系神话传说 牛郎织女 的故事,要沿着黄河到天上去做客,想象真是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