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4),想象写话:最终,他战胜了恐惧,战胜了自己,并且还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

想象作文2018-11-23 23:35书业网

篇一:人与文相融 情与智共生

人与文相融 情与智共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方式,达到人与文相融,情与智共生的理想境界。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通过听、说

、读、写等教学方式,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和“让”的了不起。通过品味救的艰难,画面想象,人人写出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可以创造奇迹的感悟。

3.通过品读,初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方式,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难点】

1.通过品读,初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师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的资料。

3.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通过自读和师生交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

4.自读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课前交流: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情引题,走进文本。

1.字幕出示。

2.揭示课题。

课前的故事交流,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用爱创造了奇迹。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创造怎样的奇迹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组“父母之爱”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地父与子》,来共同那领略伟大的父爱吧!

4.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通过引用名句和讲故事的方式,巧妙把自

己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本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词语: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重点指导“墟、砾、颤”三个生字。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观文如同观人,只有先观其全貌,才能知其品质。一篇文章只有先从整体上赏感知,才能走进文本,品析初魅力。

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学生用心灵触摸文本,研读文本,提出质疑,虽信马由缰,但不忘引领,指导学生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重点,做到收放自如。

四、总结全文,悬念引导

1.总结:这个奇迹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的品读做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次。

2.识记生字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欣赏、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通过听、说、读、写等教学方式,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和“让”的了不起。通过品味救的艰难,画面想象,人人写出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可以创造奇迹的感悟。

2.通过品读,初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重温画面, 酝酿血脉亲情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

2.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作上记号。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3.小组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地震画面,感受地震危机,触动学生心弦,酝酿血脉亲情。

二、品味语言,感受血脉亲情

(一)聚焦父亲,感受父爱的了不起。

1.师:从上节课的交流中,我发现同学们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2.生自读自悟。

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①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

A、体会“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B、感受“父亲累”: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

C、感情朗读: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

D、生感情得朗读。

②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

A、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B、生谈感受。

C、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

D、生感情的朗读。

③研读“可怕的样子”。

A、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B、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会看到些什么?

C、感情朗读: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情的时候,你又会怎么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他儿子,亲眼所见此情此景,你又会怎么读?

4.总结提升:

(1)自由讨论: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2)回放父亲救儿子的画面,并总结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二) 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师: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找找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画下来,想想为什么。

2.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

(1)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

(2)细读推论: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3)想象艰难:阿曼达害怕过吗?(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设身处地的体验他的处境)

(4)想象写话:我们可以想象,在漆黑的废墟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后来他又是怎么战胜恐惧、战胜饥饿、干渴,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学呢?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请把自己当成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5)师生对读: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

篇二:写话开发

《写话》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简介】

“看图写话”就是根据指定的图片写一段话。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写话其实包含了复杂的层次。“看图写话”包含了四个过程:看→想→说→写。当学生看到一幅图后,双眼在充分观察后把看到的表象输入大脑进行想象加工,然后把各种各样想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通过“说”这个环节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最后,用文字完整具体地把口头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成为一段话。因此,这四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1、“看”是前提。

“看图”是写话的基础。没有把图画内容看清楚,就不能准确表达图画内容。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图画形象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感知它,理解它,表达它。观察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表达质量的好坏。一年级以单幅图画为主,二年级以多幅图为主。学生看图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的过程。刚入学的孩子,观察的事物是随意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目的性也没有观察的顺序。

2、“想”是灵魂

学生光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如实描述,那就只能是平淡一两句话。

美国教育学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实在并有想象力,就必须在思想上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想象翅膀一旦张开,平淡的图画充满了生动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想”是看图写话的灵魂,缺少了丰富的想象,学生就只能写出平淡无味的语句。

3、“说”是过渡

“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说话是指用语言表情达意,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说话应该大家都会,但会说话,能把话说漂亮,确实一门学问。 “口语表述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语表

述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说明说话训练是何等重要。学生在写作时能表达清楚,有条理具体,那么写话就轻而易举了。

4、“写”是终点

看图写话,最终还是归结到“写”上面。低年级的写话,一年级以写好一句话为主,二年级则主要进行连句成段的句群训练。刚开始学习写话的时候,学生识字量有限,因此,不求生动具体,只要学生能把话写完整,写得通顺连贯,别人能够看懂即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写话训练后,学生具备了写完整的话的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写话的要求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具体,写生动。

理解了看图写话的整个过程,便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课程目标】

对看图写话有兴趣,写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写出自己对图片上所描绘的情景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课程组织和实施】

现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侧重在生字词学习上,忽视了写话训练。学生认识一大堆生字词,却写不出通顺的话。当学生升上中年级,便要求写出成篇的文章,就如一个婴儿还不会学走路,便要求他跑步了。结果,有的学生三年级还不能完整通顺地写好一句话。因此,训练学生提高看图写话的能力,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好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1、明确看图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低年级学生观察力较低,观察对象较为散乱,抓不住重点,容易被无关要素所干扰。因此,让学生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是激发学生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学生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写出精彩的语言。一二年级的课本中,有很多富有儿童特点的插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利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从整体入手,首先要能看清画面,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

(2)观察背景。如从画面中能知道是什么时候,画上还有什么,它们和画面上的人物有什么关系。

(3)观察细节,抓住重点。如人物表情、服饰、用具等,学会抓住重点仔细观察。教师必须让学生在要能在图中所描写的事物中,思考找出主要事物;在图中许多人物中,找出主要人物,对主要事物或主要任务要仔细观察。这也就是在文中需要进行具体描写的地方。

2、从图入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是看图写话的灵魂。“想”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联想,指老师提出的问题怎样回答;二是指想象。老师提供的问题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通过联想,让学生把观察的静止画面变得动态起来,让图上的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具体。其次,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外的内容,如人物的语言对话,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拓了思维,想得更多,想得更深。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想的过程中,千万不能随便扼杀学生的想象空间,也不能随便否定学生的想象。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有时候所想像的东西是比较夸张和不合理的,这时如果一句“不对。不能这样想。”就会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以后就不敢也不会主动地进行想象了。所以老师应该珍惜每一个学生的想象世界,多用鼓励的语言评价他们所想的,同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的想象世界更加丰富。

3、给学生表达的舞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后,如何能把图上的内容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呢?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充分地进行联想和想像后,脑中出现了不少画面,但这些画面是散乱的,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出来,例如由远到近,由上而下,由内到外等。指导时,让学生明确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学生的表达有一定的顺序,就有了写话的框架,学生也更愿意表达了。

但是,表达能力因人而异。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当然能在老师引导下说出精彩的语句,但是老师也不能忽略了其他学生的表达需要。老师必须提供给学生

表达的舞台,例如在指名一两个表达较好的学生进行说话后,再在全班进行同桌对说或者学习小组交流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和交流的机会。老师在知道学生进行表达时,也应把重点放在中下生上,在引导和帮助下让他们都能获得表达的成功感。

4、指导学生写通顺完整的话,写具体的话,写有个性的话。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已进行了充分的想像和表达后,便需要动笔写下来。《语文课程标准》的低年级学段的写作要求是写话,这是为中高年级的写作做铺垫的。而一段话,其实是由好几个句子连成的,因此,老师首先让学生学会写好一句话。特别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句话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看图写好一句话。但这一句话必须是通顺的,完整的,能表达出图意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能写好一句话,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写清楚,写完整就可以了,同时要要重视书写、用字用词、表达内容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在写好一句话的基础上,逐渐过度到写好一段话,这样学生就得心应手了。学写一段话是孩子将自己片断的,不系统的观察和思想活动外化的最好形式,也是孩子作文水平发展和提高的必经阶段,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发展规律来说,它至关重要。指导学生写话,要求学生写通顺,写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在要求写话写完整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把话写具体,特别在重点事物或人物上写具体,写出细节,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在写完整写具体的基础上,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个性的话。学生的想象是无限的,有的语句是很有创意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精彩的语句用在写话上,写出富有个性的话语。

【课程评价】

1、重激励,促兴趣提升

“关注生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重。为了激励并维持孩子学习看图写话的兴趣,我经常采用激励性评价,注重的是学习写话的过程,让学生从教师言

语的激励中获取成功的力量。像每次写话交上来以后,我都会细心批阅,但牢记把要求放低放宽,即使是一句最普通的话:“小兔采了一篮子蘑菇,心里很高兴。”我都会在心底夸上一句:句子通顺,标点正确,真了不起。然后就给孩子写上批注:真能干!像这些“多了不起”,“多有创造力”,“多精彩的描写啊”,这一句句话就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孩子们的心田,化作习作路上不竭的源泉。有了学习看图写话的兴趣和信心,他们才会爱上写话。一位孩子在自己的日记上写道“真没想到老师夸我聪明,我一定会加油的!”

2、重针对,促个性发展

每次看图写话过后,我对学生的评价都有针对性,或针对写话中出现的现象或观察顺序或语言表达或想象能力,然后挑选几篇作为重点交流的文章,或好或坏,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促使提高。此外,因人而异的评价针对性也极强,如学困生的写话要求只要写上一句或两句通顺的话就可获得五星,而优生在写通顺的基础上做到写具体,文中出现的带有个性化的语言,要给予鼓励。并且还要做到评价语言的针对性,多样性,变化性。当学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图画,并且讲述优美生动时,作为教师不仅要评价他说得好,更要说清楚他好在哪里:“你写得太好啦,仿佛也把老师带进了你描述的画面中!”这样的评价语言,促进了他的下一次习作。

篇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父亲的倔强、坚强、对儿子深沉的爱。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儿子的形象。

二、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找找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画下来,想想为什么。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⑴ 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

⑵ 细读推论:

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⑶ 想象艰难:

大家认为阿曼达的同学害怕了,那我们讨论一下:阿曼达害怕过吗?让我们再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时的画面。)

⑷ 想象写话:

我们可以想见,在漆黑的废墟底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后来他又是怎么战胜恐惧,战胜饥饿、干渴,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学呢?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请把自己当成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⑸ 师生对读:

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小男孩的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感动吗?带着这份感动把奇迹出现的一幕呈现给大家。

2、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

⑴ 听中感悟:

50分钟后,安全通道打开了,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多媒体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同时播出对话。)

你们听到他说了什么?

⑵ 语言渲染:

同学们,他们刚刚经历了38小时,不,几乎是39小时的生离死别呀!现在,儿子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掌了,儿子一定也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的,因为,他盼得最急,等得最切。可是

⑶ 再听感悟:

好,让我们再一次听这位小男孩的声音,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对小男孩说句话。

三、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3、升华情感:

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卢老师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配乐)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