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莫言中短篇小说集

小说2018-12-20 08:50书业网

篇一:试论莫言中短篇小说的神异审美倾向-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试论莫言中短篇小说的神异

审美倾向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0 )

一、 神异审美倾向的表现与特征????????????? ( 11 )

1.万物有灵与灵魂不灭??????????????? ?? ( 11 )

2.感觉神异????????????????????? ( 14 )

3.民间传说的穿插运用??????????????? ?? ( 15 )

二、神异审美倾向的表达方式???????????????( 16 )

三、神异审美倾向出现的缘由???????????????( 17 )

四、神异审美倾向出现的价值???????????????( 19 ) 注释??????????????????????????( 20 ) 参考文献????????????????????????( 20 ) 英文摘要、关键词????????????????????( 22 )

试论莫言中短篇小说的神异审美倾向

摘要:莫言中短篇小说呈现了万物有灵且灵魂不灭的民间意识,集中了大量的“感觉神异描写与民间传说,并采用幻觉幻化艺术和荒诞叙事的表达方式展开文本,使其中短篇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神异审美倾向。这源于中国古代齐文化与古典鬼魅叙事传统的共同影响,与莫言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并且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民间传说的耳濡目染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也是其神异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他复归了神秘主义与古典鬼魅文学传统,表现出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思考与人文关注。

关键词: 莫言 中短篇小说神异审美倾向

像裹挟着一阵摧枯拉朽力量的狂风,像喷涌着炽烈与火热情感的滚滚岩流,像一往无前,倾泻而下的山呼海啸,莫言挟带着他那些令人头晕目眩的语言和瑰丽神奇的想象奔驰在高密东北乡这个精灵遍布,鬼怪横行,狂野豪放的土地上,没有人能抓住他思想的缰绳,他真的就如同一匹举世无双的天马一样遨游在文字的自由王国里。在他这里,精巧玲珑的中短篇与浩浩洒洒几十万字的长篇同样闪烁着神异而灵性充溢的光辉。那亦真亦幻,好似升腾着层层迷雾的《夜渔》 ,人鬼莫辩,现实与回忆重叠交织的《战友重逢》 ,如影随形,幽冥一样寸步不离的《怀抱鲜花的女人》 ,饥饿年代里童话般温情的《嗅味族》等,莫言用他那支独一无二的神奇的笔,勾勒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中短篇小说世界。神异审美倾向已成为莫言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长久以来,评论界对莫言长篇小说的关注度一直非常高,《丰乳肥臀》﹑ 《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也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神异倾向。不过我认为,相比于莫言长篇小说中零散而不连贯的描写而言,莫言在其中短篇小说中充分而集中展现的神异倾向无疑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文即以莫言中短篇小说为蓝本,试图通过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归纳其神异倾向的表现与特点,研究其神异审美倾向的表达方式,并分析此倾向产生的原因,进而总结神异倾向的呈现对莫言中短篇小说的独特价值。

莫言小说的神异审美倾向作为莫言小说研究的一个较为边缘化的问题,国内研究主要以其中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灵异叙事特征、小说真实性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内

容。评论界对莫言小说神异审美倾向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文本几乎都以莫言的中长篇小说为主,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缺乏兼顾性,忽视了其作为莫言作品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应有的特殊性,本文以莫言中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在认真阅读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论述。2.评论界多分析其神异审美倾向的表现与特征,而对其产生的缘由没有进行较为深入地挖掘,这就使该问题的研究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些论及其产生缘由的文章中也多认为莫言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大,忽视了齐地文化及古典鬼魅叙事传统对莫言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充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对其神异审美倾向产生的缘由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推敲。3.评论界在分析莫言小说神异审美倾向的表现与特征时多将重点放在探讨其“感觉神异”这一艺术表现手法部分,而对其另外一些特征,如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观,民间传说的穿插运用等没有进行足够的诠释和论证,本文将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观作为重点分析内容,试图抓住该问题的关键与核心。

一. 神异审美倾向的表现与特征:

神异倾向,是一种飞扬着激悟洞察力与诗意想象力、给人以离奇神秘和瑰丽灵异阅读体验的文学审美倾向。它不仅指实际文本叙述中鬼魅现身﹑万物有灵所体现出的神秘和灵异的色彩,也包含那些带给阅读主体以神秘灵异阅读体验的感觉感官描写,还包括荒诞叙事和志怪传奇中带有神秘灵异色彩的奇人轶事。

1.万物有灵与灵魂不灭

早期人类在形成“灵魂”观念之后,常常把这个观念从人自身外推到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万物之上,想像它们也和人类一样有一个灵魂,支配着它们的活动。18世纪英国的著名哲学家休谟在其《宗教的自然史》一书中对这种人性的自然倾向作出过深刻的分析: “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意向,即认为一切生物都跟他们自身相类似,并把这些他们非常熟悉和他们完全理解的……品格转移到每一种物象上面。那些经常占据他们的思想并总是以同样的形式出现的未知的原因,使得他们把一切都预想成是完全相同的。还在不久以前,我们曾经把思想、智慧和情感赋予了它们,有时甚至把人的肢体和形象也赋予了它们,以便力求使它们和我们相似。”???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把这种理论称为“万物有灵论”,即物质自然界是皆有生命和灵魂的万物有灵的世界,是一个人性化的精灵世界。

万物有灵的世界里,处处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万物在莫言的笔下都是丰盈的,饱满

的,欣悦的,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甚至还是通灵的. . . . . .《金发婴儿》中就有对这个万物有灵世界的典型描述:“蓝汪汪的星星在天上动荡起来,悠逛起来,有时候,两颗星撞在一起,訇然作响,火花飞溅,调皮的流星高叫着,嗤啦啦地撕破夜的黑袍。天上全乱了套,星星们聚在一起,嘁嘁喳喳,聚首又分手,各说各的理,谁也不让谁。天河里波浪翻滚,白色的河水冲刷着墨绿色的堤堰,眼见就要决口,浪头哗啦啦地响 ,黄牛哞哞地叫,孩子哇哇地哭,就这样闹了一阵,终于平静下来。露水嘀嘀嗒嗒落下来,田野里的禾苗和青草钻出水面,芽儿或鲜红或嫩绿,不分彼此,你追我赶,蹭蹭地往高里蹿,往壮里长。一只蛤蟆在泥土里呱呱地叫着。一群蚯蚓把泥土翻出来。一只猫头鹰在坟头大笑一声. . . . . .” ???

莫言依靠自己飞腾着神异想象的创造力赋予动物,昆虫甚至植物以人的思想和感情,它们不仅和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喜怒哀乐,毫无困难地理解人的意图和话语,大多数动物还能变化成人形,与人恋爱、结婚、生子。它们和人一起构建了莫言神异的“高密东北乡”。《球状闪电》中,一只排球大的刺猬,被在苇丛中割苇的蝈蝈踩伤,它发出“一声怪叫,像婴儿的哭声又像老头的咳嗽”,对蝈蝈不小心差点踩断它的脊椎,又凶蛮地把它摔在苇丛里很是记恨,而后蝈蝈又将茧儿割伤,刺猬“恨不得扑到蝈蝈身上,在他脸上打滚儿. . . . . .”可见这里的刺猬完全具备人的情感,甚至还带有些许嫉恶如仇的正义感。莫言笔下的动物往往要参与人的生活,这只刺猬就亲眼目睹了蝈蝈的爹娘为他商量婚事并最终结婚的全过程。五年后的一个雷雨之夜,蝈蝈被球状闪电炸翻在地上,这时的刺猬,不顾自己差点儿被淹死的危险,匆匆地赶到蝈蝈身边,像一个老朋友一样默默地祈祷蝈蝈能够平安无事,莫言万物有灵的世界里,动物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着实让人动容。

万物有灵的世界里,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不仅是平等的,也是亲密的,他们要共同面对苦难大地上的一切灾祸。一年四季牲畜都与人一起耕作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熟悉彼此的性格,因而使这些健壮活泼,有灵性,解人事的牲畜与人建立了一种微妙的甚至是略带暧昧的关系。还是《球状闪电》,蝈蝈被球状闪电炸翻后,一头额上带花斑的奶牛用头撞开铁门,跑到主人面前,“它用漂亮动人的蓝眼睛看着他漂亮动人的面孔. . . . . .把他苍白的面孔舔出桃花般的艳色来. . . . . .因为担心主人的安危,它的眼睛甚至“慢慢潮湿起来”。在《野种》中,余豆官迫不得已决定杀死自己的坐骑——一匹蛋黄色的小母驴时,

篇二:莫言

莫言

一、生平及创作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6年,山东高密人。1976年入伍,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专业作家。

创作的三个阶段:

1、81-84探索期,《春夜雨霏霏》及《民间音乐》等作品大都采用写实笔法抒写故乡的生活; 2、85-87爆发期。85年《透明的红萝卜》震动了文坛,其后发表《金发婴儿》、《爆炸》、《球状闪电》等一大批同类型中短篇小说。特别是86年以《红高梁》为代表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反响强烈。

审丑与反讽,强旺的生命意识,鲜明的象征意味

3、87年后至90年代成熟期,发表《红蝗》等食草者家族系列小说及《欢乐十三章》、《白棉花》、《怀抱鲜花的女人》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酒国》、《丰乳肥臀》。

二、主要特征

﹙一﹚、莫言的大多数小说描写故乡山东高密县东北乡,小说最基本的内容是激发民族的生命活力,遏制“种”的退化。

艺术上,有三个特征:

(二)、童年视角

1、童年记忆和生命体验

《爆炸》、《金发婴儿》、《透明的红萝卜》。

2、叙事主人公——一个懵里懵懂的农村男孩

(三)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方式

莫言将对象世界和人的感觉强化、异化,并内化在叙述和描写中,在他的小说中,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而来,创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四)审丑观念的确立

1、 把丑的艺术形象作为正面反映的对象,以扭曲、不和谐的外观形式,反叛传统美学规范,

拓宽艺术空间。

2、以丑暴露人类自身缺陷,以丑排拒都市文明。如:《红蝗》

三、“红高粱家族”:民族化的象征世界

《红高粱家族》是由数部中篇小说合并而成的长篇小说。它包括《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奇死》等。

1. 红高粱:内涵丰富的意象

这是一个整体象征意象:它象征着刚毅、不屈,象征着苦难、坚忍,象征着复仇、牺牲,象征着狂放不羁,象征着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人与自然契合,历史与现实契合。

2.生命意识的张扬

人物塑造:主流历史排斥的“边缘性人物”,现代文明未曾驯化的野蛮族群。

“我爷爷” —— 轿夫、土匪;杀人越货与江湖义气,草莽英雄与民族气节。

“我奶奶” —— 传统美德:勤劳能干; 悖逆传统 ——情欲与野性,自由与抗争,生命本能的显现。

2. 叙事方式的新变

“亲缘叙述者”的设立:双重叙事,叙述矛盾,意义扩张

多过程叙述:一个故事分别叙述五次,立体化结构

二、余华

(一)主要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二)80年代:冷酷的叙述 ,探讨非常态的行为与心理

以冷酷的叙述展示罪恶、丑陋、暴力、情欲、阴谋和死亡,建构一个荒诞不经的文本世界,以此反叛和颠覆历史、理性、爱情、伦理。

(三)、90年代:在不断重复的苦难与厄运中追索生命本真,抒写人的生存意志和精神气度

(四)《活着》:充满生命哲学的乡村叙事

1.展示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超然面世的生活历程,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

描述福贵在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饱受命运打击的生活故事。 一家八口人,最后只剩下福贵老汉和一头老牛,人在这里是命运的承受者。

死亡的重复、循环,赋予作品哲理性,表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人性中的达观和温情。

2.双重叙述的方法,既营造出亲切感,又造成距离感,促使读者超乎苦难,思索生命的真谛。 一个是采风者“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另一个是福贵“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同时采风者“我”扮演了福贵叙述话语的接受者。

3.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巧妙结合

核心事件:输掉家产,被抓当兵,获释回家等,最终导致结局出现

卫星事件:福贵骂私塾先生,有庆给县长夫人献血而死,龙二被枪毙等,展示人物性格和环境

《许三观卖血记》在叙述方式上有一种返朴归真的单纯和明净。“重复”成了小说叙述的基本手段。许三观的生活比较简单,循环不止的“卖血”构成了他命运的主旋律。

苏童(1963——)

江苏苏州人,主要作品:《妻妾成群》、《红粉》、《离婚指南》、《米》、《我的帝王生涯》等。

篇三:莫言

北京时间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

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

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

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莫言中短篇小说集)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