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媒介素养研究书籍知乎

研究报告2020-10-26 10:06书业网

篇一:知乎精华帖之Excel篇

从今年年初的excel盲,到现在经常从大拿那偷师,也算是成长了不少,慢慢写下来算是对学习excel做个短期回顾——

===============排版篇==================

?

?

?

?

?

?

?

给他人发送excel前,请尽量将光标定位在需要他人首先阅览的位置,例如Home位置(A1),例如结论sheet,长表尽量将位置定位到最顶端 有必要的时候请冻结首行(视图—冻结窗格);没必要但可追究的内容,可以隐藏处理 行标题、列标题加粗,适当处理文字颜色、填充颜色,利人利己,可参见:Excel 中的颜色要怎么搭配,视觉上更能接受且区分度高? - 设计 占用空间比较小的表格,可以放置在左上角,但留空A列和1行,并给表格加上合适的框线,观感很不错哦~ 同类型数据的行高、列宽、字体、字号,求你尽量一致,非要逼死强迫症吗! 定义好比较标准的格式,例如百分比预留几位小数,手机号的列宽设置足够,时间显示尽量本土化... 不要设置其他电脑没有的字体,除非这个表格就在这一台电脑使用...

===============操作篇==================

?

?

?

?

?

? Alt+Enter在表格内换行,楼上有提到 Ctrl+Shift+上/下,选择该列所有数据,当然加上左右可选择多列 Ctrl+上/下,跳至表格最下方 Ctrl+C/V,不仅仅复制表格内容,也可以复制格式和公式! Ctrl+D/R,复制上行数据/左列数据 还有个很好用的单元格格式转换,推荐大家用熟

? Ctrl+F/H的查找、替换,点击“选项”,可以替换某种格式等等,另一片天地有木有!

F4,对,你没看错,就是F4!重复上一步操作,比如,插入行、设置格式等等频繁的操作,

F4简直逆天!

‘(分号后面那个) 比如输入网址的时候,一般输入完会自动变为超链接,在网址前输入’

就解决咯 ? ?

? 复制,选择性粘贴里面有几个非常好用的——仅值,转置(个人推荐用transpose公式)

?

公式里面切换绝对引用,直接点选目标,按F4轮流切换,例如A1,$A$1,$A1,A$1

===============公式篇==================

?

? if、countif、sumif、countifs、sumifs,这几个一起学,用于条件计数、条件求和 max、min、large,这几个一起,用于简单的数据分析

?

?

? rand、randbetween,这俩一起,用于生成随机数,也可以用于生成随机密码(用rand配合char可生成中英文大小写随机的) 定位类型的函数:MID、SEARCH、LEN、LEFT、RIGHT一起学吧,简单但异常实用 四舍五入个人偏好用round函数,举个简单例子,一列数据,2.04、2.03并求和,显示保

留1位小数,你会在界面上看到2.0、2.0,求和却是4.1,表格打印出来会比较让人难理

?

?

?

? subtotal:用于对过滤后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sumproduct:返回一个区域的乘积之和,不用A1*B1之后再下拉再求和 Vlookup函数,这个不多说了,神器;另外推荐lookup函数:LOOKUP(1,0/(条件),查找数组或区域) offset函数,常用于配合其他函数使用,例如想将10*20的表中的每行复制成3行按原顺

序变成30行:=OFFSET($A$1,INT((ROW(A1)-1)/3),COLUMN(A1)-1,1,1) 下拉,由于不用到

列,所以等同于=OFFSET($A$1,INT((ROW(A1)-1)/3),0),我当初是这么做笔记的....:=(A1,

向下偏移(向下取整(行数-1)/3),向右偏移0)

?

?

?

?

? text,例如19880110 text(A1,"0-00-00"),转为1988-01-10,用法很多 weekday,让你做时间计划表什么的时候,把日期转为“星期X” column(目标单元格),返回目标单元格所在列数,有时候真的很好用...还有 @黄老邪推荐的columns transpose(目标区域),神奇的转置,把行变成列,把列变成行... &,可在目标单元格后面增加某些字符,偶尔用(我这种强迫患者用的是concatenate公式,

我特么有病!)

数组,虽然复杂,但是有的公式配上数组简直爽爆

多百度,例如曾经碰到一个难题,把X分X秒,转为X秒,例如172分52秒,百度半天得

到的公式:=IF( IFERROR( FIND( "分", $E2 ), 0) > 0, LEFT( $E2, FIND( "分", (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媒介素养研究书籍知乎)$E2 )

- 1 ) * 60 + IFERROR( MID( $E2, FIND( "分",$E2 ) + 1, FIND( "秒", $E2 ) - FIND( "

分", $E2 ) - 1 ), 0 ), LEFT( $E2, FIND( "秒", $E2 ) - 1 ) * 1 ) 度娘很厉害的

? ?

===============图表篇================

? 不同的场景请用不同的图,转个非常精髓的图:

?

? 数据透析表、数据透析图,嗯嗯,推荐的人太多了... 图表设计——布局,灵活运用好多类数据时的“次坐标轴”

? 选择数据——右键——更改图标类型,灵活在一张表上结合起来柱状图和折线图

===============技巧篇=================

? 数据——分列,将列内的数据拆分成多列,比如“XXX省XXX市”,拆成省、市两列,“XX

小时XX

分钟”拆成时、分两列,可以按照宽度、文本、标点等作为界定进行拆分,非常多

的场景会使用到,请优先学会...

? 如果你不是靠excel吃饭,请不用那么geek,而是学会excel的逻辑——配合简单的公式、

排序、替换、if等全局操作能得出的结果,不一定非要用一个长公式然后下拉,举例:

如何将无规律的一列上下翻转?

——创建一列,标上1、2、3??,下拉,以该列为主排序,改升序为降序,扩展目标列,得到结果,之后可以删掉创建的辅助排序列

如何将目标区域的每一行数据下面插入一条空行?

——创建一列,标上1、2、3??,下拉,下面空白行标上1.5、2.5、3.5??下拉,同理排序~Tada~

?

? 条件格式——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里面的“重复值”,在实时录入和检查标记时很实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升级到office 2013吧,excel 2013比2010好到爆啊!比如新增的

sumifs、averageifs等多条件if,比如选择一个区域,右下角小标“快速分析”自动生成

数据条、色阶、柱形图、汇总图、透视表、折线图等等啊,秒中出啊有木有!(诶,好像

哪里不对的样子)

篇二:知乎网为什么吸引人

知乎网为什么吸引人?

知乎网的存在是很多技术人员还有些专业知识丰富、喜欢冲浪又喜欢多话的人口口相传传开的,吸引了这么多大神级的专业人士,知乎网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吸引人呢?

一、在知乎网上能够获得知识

知乎会员:张良

获取一些知识吧. 有些问题虽然有兴趣但自己可能永远不会想起来去问

知乎会员:大猫

a. 一下子解决了我的系统化的碎片信息获取问题:

a1.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来知乎获取碎片的信息非常有效。生活和娱乐方面的碎片信息已经有微博了,知乎补充了知识领域的碎片信息。(在此顺大便吐槽一下,希望知乎有移动版app,那样我移动中的碎片时间都能用来给知乎啦,现在的手机看网页版实在不方便)

a2. 我们需要系统化的碎片信息。书籍是最系统化信息的代表,但太长篇大论了,需要整块的时间,而且很难针对具体问题找到相应的书籍。知乎上一吆喝就有人来系统的为你回答,不会消耗你很多时间,如果你有深入的兴趣,再去找更加系统化的信息(书)就ok。也许我们能想到书籍的简短版:杂志,但试问现在的杂志们,还有几个杂志是有干货的?都给广告让路了。知乎上一个匿名用户就能给很赞的干货,这是其他提供系统的知识平台不能比拟的。

b. 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有了归属感): 对于我这样一个好奇的人,这种地方非常适合我,能认识很多不同领域的人,能交叉汇集思想,杂音又少。

知乎会员:曾探索

1.个人比较喜欢关注新鲜的东西,而知乎就是其中之一;

2.个人对问答类网站很看好,尤其是以问答为主的社交网站;

3.没有看到比知乎更好的替代品,所以一直停留在知乎;

4.自己的“问题”比较多,很期望在知乎能得到比较专业的回答;

5.来知乎后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一些“奇人奇事”,真的奇得让我感觉不可想象;这类回答一般在“调查类问题”里;

6.有些人真的是很牛,牛得让你不得不佩服,反正我对牛人是有一种天然的佩服,在他(她)没有做出让我反感的行为之前。

二、在知乎网上只要能想象到的问题都能得到专业的答案

知乎会员:戴渝佳

我只想分享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以前上知乎都是直接逛首页,跟逛街似的逛。久而久之,对知乎有了一种感觉,就是当你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会瞬间闪过“这就是知乎里会有答案的问题!”

于是,某天,一个女性朋友问我,“男人为什么会蛋疼”,当下我脑子里就闪过了上面那句话,于是就上知乎了,于是!!果然让我找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问题下还有专业并且具体的好答案!

三、知乎很靠谱

知乎会员:张培龙

高中喜欢看小说,因为那里总有些新奇的想法;上大学了觉得那些想法大多数都不怎么靠谱,而且经典的几乎被看光了(我指起点),希望找个既能获取现实中知识又有新奇想法的地方。知乎就是这样的地方。到现在我还是很感谢将知乎介绍给我的那位学姐@袁帅,你知道,一个能让你不无聊的地方是很难找的,更难的是还能让你感到有意思。

知乎会员:刘雷

问答类的网站,个人觉得很靠谱,是有实在作用的应用。但无论是新浪爱问、百度问答,好像都没有火到该火的程度。我反而觉得学校的论坛是最好的问答网站,换个女头像,发个帖,一会儿就有人回答,而且回答的不清楚还可以再问

知乎会员:王岩岩

偶然间,从某人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了“知乎”这两个字眼,因为我浓重的好奇心,开始接触知乎。

后来有一天我遇到了麻烦,我四处搜寻答案,知乎上的答案中肯而踏实,于是觉得很像好朋友,很有好感。

再后来,有了这种心情,就会开始敲键盘,开始想写点东西。

喜欢那些真实,也喜欢调侃和幽默。

慢慢大了,也变更沉稳。。。。。。

四、知乎网上能够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知乎会员:邱曼

如我签名所示,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知乎是个好东西。

很多东西也许自己日常生活中并不注意,但当有人提出时,你就会去关注,哪怕自己不会,也会去搜索整理,这样有output也有input,帮助别人也帮到自己,知乎的理念很好啊哈哈~~~

五、知乎网是能够交流的地方

知乎会员:Fourline

一个问与答的空间。

1:这里能获得很多高质量的答案,大大提高了我们解决很多困惑问题的效率。

2:形成一个分享我们所学,所想,所能的氛围。

3:找到一些平时我们很难在空间维度上实现的交流方式。

六、在知乎上能发现更大的世界

知乎会员:郑威

个人认为相比其他问答类网站 知乎气氛比较好 看起来格调貌似高一些。。虽然我自己貌似是来降低知乎格调的。。

其实当初来知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觉得登录的界面很美。。忍不住想看看后面是什么。。

知乎会员:江松

我喜欢这种氛围、喜欢这个空间。知乎可以让我与同道的朋友对话,大家一起让思维在对话中不断的激发与扩散。

七、知乎上的回答很理性

知乎会员:Diracle

知乎专业,理性,干净

1.专业一定是第一感觉,对于新进知乎不久的我来说,每次打开感兴趣的问题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竟然还有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还能有这样的回答???太棒了!”

2.即使再挑战人们正常“守则”的问题,也能得到心平气和的理性回答,比如“男人该不该打女人?”

3.没有无聊口水战的知乎,页面干净清爽的知乎,小众化的知乎,“太棒了!”

李迟,今当稳固内政,以御外患

没有那种论坛浮躁的气氛,大家都能认认真真的好好说话,不争吵

八、在知乎网上能够乐在其中

知乎会员:GraceG

1、可能因为来得早的关系,感觉能为维护这里的讨论氛围做一些积极的努力,非常乐在其中。

2、一开始对自己的专业相关问题贡献了很多答案,既是为了让别人对这个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也是为了更好梳理自己熟悉的知识。后来这部分回答得差不多了,发现其他方面懂得真心很少,虽然看了很多长见识的答案但也未必能记住。偶尔上下知乎,算是激励我看更多的书,探寻更多未知吧。

3、员工很亲切,有求必应。对工作的认真劲让人感动。

4、跟知友们的距离可进可退。我并不是个热衷搞圈子的人,不过在知乎上被勾搭会积极回应,但也很满足于单纯的知识讨论。就我有限的知友见面经验来看,知乎上的勾搭还是相当靠谱。

九、在知乎上测试自己想法

知乎会员:JeOam

我说一个特别点的原因:

测试自己的想法。

这里很多都是表达观点的,而观点就难以避免主观了。有时候走进了死胡同转不出来都不知道。或者说你觉得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别人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当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摆在你的面前时,你说出你的观点,让大伙检验一下对或者不对。收获甚多,感谢知乎。

十、知乎很酷

知乎会员:钢盅郭子

因为知乎很酷,觉得知乎上的人都很酷,自己上知乎也能显得很酷

十一、知乎网回复限制少,会员存在感加强

知乎会员:边牧城

咱们举事实说例子!

本人于2013年1月15日写了一篇名为《一次抓娃娃的经历引发的思考》(知乎上就是如何玩转抓娃娃机?),一半攻略一半吐槽,然后发在了如下平台:微博,新浪博客,QQ空间,天涯,网易贴吧,豆瓣,知乎。其中只有微博有过积累,其余平台都是新开账号,从0起步,现在分析一下该吐糟在这些个平台上的表现(截止到2013年1月27日)。

微博(新浪博客):我在微博上有256个粉丝,僵尸率不到百分之一,我用新浪长微博工具发布,博客有5人浏览,微博上21次转发,22条评论,其中有三条评论告诉我没有看完。而且我@了和抓娃娃有关的官微,例如城市生活,汤姆熊之类,没有得到回馈。

QQ空间:200个好友,38人看过,0人回复。

天涯:74浏览,4回复,当天贴沉。

网易论坛:283浏览,1人回复,回复的那人是我,第二天贴沉。

豆瓣:不能发表。

知乎:第一天150赞同,第二天iphone版的热门问答第一名,获得500赞同,118条评论,7人给跪。

100多人关注我,其中包括知乎的联合创始人黄继新。有意思的是再此之前我没有碰过知乎,没有任何积累基础能达到如此火爆的程度,令我感到意外。

写了表现,现在看看各个平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博客:不指望能火,博客需要经营,我写在博客上只是方便保存。

微博:失败原因很多。

1 过长,碎片化的阅读导致很少有人有耐心开完,而且点击一下长微博3秒刷不出来很多就放弃了。就连我自己有时看到长微博也不愿意看完。

2 标题不好:我的标题是《一次抓娃娃经历引发的思考》太文绉绉,如果我把标题改为《史上最牛逼抓娃娃攻略》那效果肯定好。。。参考范例,@吴志硕的《史上最牛科幻小说》

3 信息爆炸:微博的更新太快,我半夜发的微博,别人的客户端可能中午就看不到我的了。 4 无营销手段:自己做的行业知道一个微博要火不在于这微博多好,在于暗箱操作的转发,很少有微博能做到自发性转发,经常看到一些老段子被翻出来么?你以为是哪个普通网民在家无聊弄得么。

5 我不是名人:范女神发几句呵呵会有几千转发,我码字一千别人才几个转发。

QQ空间有点太乡土气了。。。

天涯,和网易论坛:web2.0时代后,这些传统论坛必将是淘汰品,打开论坛全是广告,或者全是标题为《结婚七年,丈夫背着我找女人》这样的帖子,对此平台再不报期望。

豆瓣:挺文艺的,很沙龙,很讲究圈子,所以我想进一个圈子发表,申请的是一个上海的小组,人家没允许我进这个圈子,好不容易进了一个别的生活圈子,系统提示:你的文章已被删除。

百度知道:本来想着去百度知道上看看,看到问抓娃娃攻略的也有很多,但一想我又不是去求种,所以忽略了百度知道。

知乎:两个字,成功。这是我用过最公平最干净的社交平台了,我不是专业人士,说不出什么社交体验,也不懂什么交互,我就是觉得只有知乎做到了互联网精神,所谓的互联网精神为,开放、平等、协作、分享。

微博有开放,有分享,但没有平等。QQ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是最好。天涯网易有开放有分享,但没有协作。

而知乎的开放是对所有人的。平等,不在乎职业的高低,不在乎身份的贵贱,每个提问者都会尊重并需要你的思想交流。协作:一个问题会由被各种各样的人回答,最终能通过协作,整合出最合适的回答。分享:一个有用的回答,会经人传阅,给到最需要的人手上。知乎,每天上演着提问与回答,做好最简单的事才是最有价值。

而且知乎上会有个大彩蛋,就是知乎的员工们还有创始人黄继新先生。如果你的问题或答案有意思,他们会来关注你,这在别的平台上是不敢想的。我记得那天被黄继新关注,小心脏抖滑了一下。这种感觉不用知乎的人可能感受不了,举个例子就是比如你读书读得好,校长表扬了你,哦不对,这么说不是我性格,应该这么说:

如果你是QQ玩家,你在网吧里打CF,砰砰砰把对面干翻了,这时候旁边有个穿西装的斯文男人出现,摸着你的头向你竖起大拇指:“兄弟!干的漂亮!”你回过神来:“马...马...

篇三:媒介素养视野下的魏则西事件考察

摘 要:魏则西事件是2016年5月份的焦点事件,该事件一方面反映了新兴技术公司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尤其是网络空间的公共性考量已迫在眉睫,但从魏则西本身角度考察,则存在网络素养严重缺失的问题。若魏则西能质疑百度和主任医师李某所提供的信息、合理地选择治疗方式,或许能走的不那么仓促。“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出现窄化危机,若不及时提高网络素养,魏则西的悲剧将不断上演。

关键词:魏则西事件;媒介素养;“互联网+”;网络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27-03

两年前,身患滑膜肉瘤晚期的魏则西在四处求医未果下,转而求助百度,却因百度排名信息的误导,导致了误诊、误治的结果。2016年3月,魏则西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求医经历和被骗过程。4月12日魏则西过世,5月1日事件通过社交媒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掀起轩然大波。网民将魏则西的悲剧归咎于百度竞价排名、公立医院外包科室以及医疗监管等公共医疗问题,却忽视了魏则西在解读信息和了解媒体运营规律方面的不足。“互联网+”时代,如何认清企业的盈利目的、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生产出合乎伦理的信息、传播有效的信息成为人们急需提高的能力。

一、媒介素养:媒介环境改变后不断调整与拓展的能力

目前对媒介素养较权威的定义是由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按照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中的理解,媒介素养指的是一种视角,我们积极地运用它来接触媒介,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消息的意义[2]。这种视角是基于我们的知识结构所构建的。而知识结构的构建主要通过多渠道的接触媒介和实践来获得。一以贯之,媒介素养要求人们在不断增长生活阅历的同时抱有批判性的思维面对媒介上的信息,对待一个问题,要多角度的思考、质疑并解决它。在整个事件中,百度缺乏人本思想的广告推送成为促使魏则西死亡的导火索,同时,魏则西在面对百度信息时因缺乏必要的素养,其中以缺乏质疑精神为最,最终酿成了悲剧。

媒介素养的最大特点是,媒介素养的内涵会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做出相应调整。欧美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整与发展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欧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40年代,随着报纸、电视等媒体大量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文化逐渐占据公众视野,动摇了精英文化的正统地位,同时,“魔弹论”的兴起使这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以“防疫与甄别”为主;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慢慢地接受了媒介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产生影响的事实,“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出现使媒介素养教育出现了转折,媒介素养由排斥转为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教养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客观地看待媒介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媒介素养要求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视野下的魏则西事件:建构与提升网络素养迫在眉睫

1990年以后,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介素养有了新的发展,人们需要提升对网络的认知、能合理地从网络中解读信息且利用网络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学者蔡骐提到,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人类对媒介的了解及控制程度并不平衡,这直接导致了科技宰制下大众传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养的缺位[3]。以此观照“魏则西事件”,魏则西通过网络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寻医过程,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他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给予个人的便利,无意识地进行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行为值得肯定。但是,魏则西缺乏对百度和信息的质疑能力加速了他的死亡,传统的质疑能力针对的是信息的生产者基于特定的立场和视角将自己的主观偏见带入到信息生产中。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质疑能力转变成针对网络运行公司出于商业目的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在信息极度繁杂的今天,缺乏质疑精神会对人们

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埃斯特?哈吉泰、林赛?富勒顿等人在2010年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学生将搜索引擎视做衡量可靠性的标准之一。如果某个网站排在搜索结果的头几位,许多被测试者会认为它是可信的。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的调查也发现:66%的互联网用户会在网上查找关于某种疾病或者医疗问题的信息[4]。由此可见,当今的人们已经习惯像魏则西一样,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来获取疾病、医疗等信息。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来生产和传播信息,以及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能避免魏则西的悲剧再次上演。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发展,具体指人们在网络上获取特定的信息并加以处理、评估、利用、创造以协助个体解决相关问题和提升人类生活本质的能力[5]。笔者认为新时期的网络素养主要是指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主要包括:对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质疑能力(主要是对媒体机构商业利益的识别能力)、制作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美国学者佛格在他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很多人似乎觉得搜索引擎本身就具有权威性[4]。因此,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已成为当代网民的共同特征,如何寻找信息、建构知识,如何选择合理的策略传播自己所知晓的知识和建构知识已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网民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由于身处边缘地带或专业知识缺乏等原因,使得网民很难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真实的、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迷失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甚至被有心之人利用。因此,只有当你拥有了较高的网络素养,小心谨慎地控制你的媒介接触以确保满足了你的需求,才能将媒介看做一个工具并有效利用它。否则,媒介将会把你看做工具加以利用以达到他们的目的[2]。魏则西在寻找信息时,在百度的操控下搜索到了某武警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在求证过程中,被各种错误信息蒙蔽。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只有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因为良好的网络素养让你以更清晰的眼光,廓清自己的真实世界与媒介所塑造的世界之间的边界。构建你所希望的生活,而不是让媒介替你建构它们所希望的生活[2]。若魏则西在搜索信息时,不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搜索引擎上、不轻易相信百度的第一条结果,而是在更多的社交网站上寻找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病友、寻求更多正规医院专家的帮助、寻找专业人士来确认“生物免疫疗法”的合理性,今年五月,他的离去就不会让那么多人悲伤和愤怒。 三、如何建构与提升网络素养

新时期,网络素养除开传统的对信息的质疑能力、批判的解读能力、传播和生产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网络的运行规律。魏则西不但没有合理地解读信息而且缺乏对媒体运营规律的了解,使他最终成为了媒体运营机构的牺牲品。“互联网+”时代,构建与提升网络素养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方面,在寻找信息时,纠正“一步到位”的看法。通过进行多次和多个搜索引擎的搜索,不盲目相信在第一页的搜索结果,而是要跨过第一页,不怕麻烦地去看更多的内容,同时,选择更多正规或注重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网站来求证信息。在无法判断网站是否可信时,转向中立机构的网站寻求帮助。如.gov、.edu和.org就分别表示与政府、教育机构和非盈利组织的联系。这些中立机构比起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站,其提供的信息更有公益性,也更真实;在获得信息时,保持怀疑,不相信单一的信息源,尽量使用“三点定位法”[4];在选择信息时,要主动判断,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出理性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处理信息时,要开拓思维,不要一味寻找自己的盟友,而是积极寻找与自己想法相悖的意见,在交流与反思中寻求真相;最后,在生产和传播信息时,注重传播伦理的考量。

另一方面,网民可以通过学习媒体技能来提升对网络运营规律的了解。伊藤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对于那些因兴趣而狂热地从事某种活动的年轻人,所谓的‘并行学习’会带来一种效用,即当他们开始参与知识创造或媒体产出时,会对知识和媒体的产生方式有更完备的理解。[6]”使得网民更容易看穿网络搜索的本质、辨别出信息的真伪。

总结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素养,受众方面主要表现为批判的接受信息、以质疑的眼光解读

信息、合理的生产信息以及有效的传播信息的能力。传者方面表现为既要有生产信息的能力又要合乎规矩和伦理。在这一方面,国家在2015年共出台了6项针对互联网管理的通知和意见[7]。因此,传者要在公共性和公益性上多下功夫,而如何传播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新时期对媒介素养的再探讨。

四、结 语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