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影评
篇一:转山影评
《转山》影评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123班 姓名:何鹏 学号:2012016310
一直都知道有一本书叫做《转山》,讲述的是一个台湾男孩骑车入藏的故事,在老师的建议下观看有了这部电影,在国人眼中,西藏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是一个神圣而又圣洁的地方,是每个人心中向往的地方,有的人是作为旅游胜地,有的人是作为朝拜的天堂,有的人是心灵寄托的地方,有的人当做人生的历练。而主人公张书豪是把他当做了哥哥的心愿。
影片由男主角张书豪的哥哥葬礼开始,书豪发现了生前酷爱骑行运动的哥哥的骑行日记,为了实现哥哥骑行进藏的梦想,只身上路,奔赴拉萨,只为完成哥哥骑行去拉萨的梦想。于是这个没蹬过自行车,带着点稚气的小清新挥别了女友的儿女情长,匆忙追赶着他哥哥的梦想——进藏。
整条骑程从丽江出发,直到到达拉萨。影片中男主角从一开始的书生气,学生头,经过一路坎坷艰辛,蜕变为皮肤黝黑,眼光深邃,专注而又执着的成熟男人。这样的蜕变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在观看影片中,真的特别敬佩他经历磨难所表现出现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那么坚定的一直走下去。
一路上,他走过了朋友的欺骗,走过了陌路骑手川哥的情谊,走过了藏族婆婆的酥油茶。路过了孤独藏女的床边,路过藏族孩子单纯的眼眸,路过了穷凶极恶的野狗群。骑过了七十二拐,骑过了云岭十三峰,骑过了自己的恐惧。只身抵达了拉萨。书豪带着单纯的愿望出发前,看出来并没有做详细的准备,这段骑行,是一种冒险。他并不知道出行并不需要办理大陆的身份证,以至于险些被朋友哄骗去他那薄薄的几张老人头。好在之后遇到了善良的云南骑手晓川,一个可爱的甜点师傅,川哥扔下一句“跟上我再说”,于是滇藏公路上多了两个前后骑行的身影,川哥是一个“在路上”的人,我敬佩他,佩服他的疯狂,佩服他的“好大一座雪山冰淇淋”,佩服他的真挚与善良,佩服他在担架上还竖起的大拇指。书豪像个孩子一样累了车子一甩闹脾气的时候,川哥拉着他。书豪骑不动了,川哥在后面跑步推他上坡,就在川哥出事故的前一秒还在回头鼓励小清新。或许没有小清新,他不会得到身体里的七个钢钉,但人生没有如果。从川哥从山崖滑下开始,书豪才开始真正面对整个未知而又危险地旅程。进藏潜伏着种种未知的危险,但电影毕竟是艺术,艺术就存在着立足于现实夸大,所以潜伏的危险在电影中暴露的淋漓尽致,让观众看的也是战战兢兢。大雪荒野的露宿,野外突发的恶疾,凶猛的野狗群,淋漓的大雨。电影中主角潜意识中有一种带有恶意的眼光窥伺着他,我以为,那是主角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直到梦中遇到了哥哥日记中那白色的独角兽,与他身着喇嘛服饰的哥哥相遇后,才了然无踪。他意识里战胜了内心中的惶恐,在看到一对母女给丈夫打电话时,他也拨通了再也不会有人接听的电话,对他的哥哥说哥哥我在西藏。之后一直一脸执拗的骑行,再也没有了影片初始那些由于高原反应的粗喘,骑车上坡无力的挣扎,和赌气似的停滞。他遇到了朝圣的信徒,当他有样学样的开始与信徒一样向着拉萨朝拜,当他把信徒赠与他得经文在西藏最高点洒向风中时,当他站在灯火亮起的布达拉宫前时,他完成的
已经不只是他哥哥的梦想,他也完成了对自己挑战,骑出去,骑到了,骑回来。
整片看完的时候我深深的被男主人公打动了,与其说是被他打动不如说是被
他的信仰打动,被无数骑行进藏的骑者的信仰打动,西藏并不只是一个旅行的目的,进藏是一种类似寻找自己的旅程。一路虽然艰险,但是一路走下来才发现拉萨或许就是我们遗失在现实生活中那一刻鲜活正在跳动的心脏。
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一个人或是三两人作伴而行,或许路途中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艰辛,但是为了心中的乌托邦为了心中的信仰,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最终我们得到的必将是无尽的财富!
篇二:转山 影评
真实在路上
—评电影《转山》
一、影片概要
电影《转山》改编自同名畅销书,原著记录了作者谢旺霖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无数年轻人向往。电影《转山》想传达给人的是一股梦想和不屈的力量,2011年10月30日下午,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转山》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 故事大纲:根据谢旺霖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真人真事为蓝本。 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艰险的旅程过后,他从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块糌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电影,更是一次关于自由、成长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出发和改变的理由,青春、自由和释放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二、艺术表现
1、画面色彩分析
整个影片色彩基调比较昏暗,偏灰蓝色。符合主人公失去哥哥的伤感沉重的情绪和在旅途中前途未知的迷茫。除了在盐井藏人家中过夜的那一整天为了表现淡淡的情愫和温暖,以及被藏医营救后的那一天,其它时候很少出现明亮的颜色。在这一片灰蓝色中,张书豪一开始穿着橘红色的衣服从而在人群中显得十分突出,因为一开始的斗志是旺盛的。再后来当张书豪完成了哥哥的夙愿,回到台湾后,主人公的心情也变得比较开朗,色调也比较明亮。
在张书豪踏上骑行的最高处后,有一处火红色的经幡迎风飘动,在茫茫雪山中格外显眼。经幡一般不会全是红色的,这里导演全部用作红色,想要表现的是主人公历经身体和心灵上的磨难,直接体现出的是获得的胜利,还可以看作是主人公体悟出来了对前方道路的希望,展现自己仍旧存在着的对生活的热情。
而白色在影片中也使用频繁,这是对西藏地区的圣洁形象与茫茫雪山的体现。之后在张书豪梦中出现的那一只白色的独角兽,则是为了表现他和哥哥书纬
间纯洁深厚的兄弟情谊。
2、画面光线分析
影片中比较明显的光线有五处:一是在群山中日出日落太阳的光线是群山投射出的影子,体现出的是西藏自然环境的壮丽;二是藏族小男孩拿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张书豪身上,这晃眼的亮光带给张书豪的是一抹温馨和关爱;三是张书豪自己张开手掌从指缝中看阳光,合上拳头,阳光消失,这里可以看出一种寓意:张开手掌,放开心,阳光就会照进生命,而反之,攥紧拳头,将阳光挡在外面,内心自然是黑暗无比的;四是在仰拍修行者的时候,修行者头上的太阳洒下了光芒,体现的是修行者信仰给人带来的光明;五是张书豪到达拉萨后,在屋子里擦拭脚踏车时窗外夕阳投进屋子里形成了张书豪和脚踏车的剪影。这个剪影镜头虽然十分短暂,但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空镜头特殊含义分析
空镜头在艺术片中的涵义尤为重要,它所表现的并不“空”,而是需要表现出比非空镜头更多更深刻的内涵
。西藏的雪山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次,运用了各种拍摄角度和手法,使电影的画面壮美,充满了神圣感。雪山在里面不仅仅是当地风景的展示,也不仅仅是作为转换景别的镜头,更多的是用白色用高山代表了梦想的圣洁之美,它还是梦想的代表,一次次接近雪山的过程也是接近目标接近梦想的过程,是一种纯洁希望的象征。影片中还有一组空镜头意味尤为深远,那就是画面中的群鸟和孤鹰。它们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前半部中,张书豪和李晓川一起上路,他们是一个小团体,正如群鸟一般,张书豪是有所依靠的,有经验丰富的川哥来做旅途和生存的向导,起码在路上他不孤单,不害怕,不用自己考虑太多东西。后来,空镜头中出现了一只孤鹰,盘旋在高山之巅。这时,张书豪已经是独自上路了,他从一只弱不禁风的身心俱疲、受伤的小飞鸟成长为了一只鹰,虽然不够强壮,但是他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他已经渐渐从失去哥哥无所适从、想逃避都不知道往哪里逃的境遇中摆脱出来,在实现哥哥愿望的同时修炼了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得到了成长。
4、声音效果分析
如果没有声音效果来搭配影片画面,影片将会变得生硬没有情调,尤其是对
于一部艺术片来讲,声音的作用更加明显。贯穿影片的有两种主题音乐,一种是欢快的,还有一种是较为深沉的,它们分别在适当的场景出现。在明亮的场景和在主人公完成骑行时,采用的是较为欢快的主题音乐。在主人公艰难跋涉和遇到困难时,采用的是后一种主题音乐。在其中,还添加了特殊音效,当张书豪遇到不明物跟踪时,总会出现类似野兽来袭的音效,用来渲染影片的气氛和增加悬念,表现张书豪内心对前方、对危险、对未来的恐惧感。
三、个性特色
这部影片的特色之一就是主题的分析具有多义性。导演杜家毅在采访阐述中提到,他想做的是“人”,在西藏这么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神圣地方圆梦的人。在各种各样的影评中,大部分人都认可此影片的主题是“梦想和生命力量的追寻”,还有“自我救赎”之说。影评专家陈墨这样认为,它不是按照类型的公路片来做,它是导演一个艺术理念的实现。它并没有搞出太多的悬念,纯粹就是一个平静讲述旅途的故事。
除了比较明显的这一条“梦想与生命力量的追寻”主题线索之外,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影评家皇甫宜川认为,这部影片的主角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主人公张书豪,另一个就是西藏。抛开明显的张书豪暂且不谈,既然整个故事围绕着西藏讲述,那么就必须对“西藏”这个地点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分析。主题和“西藏”这个主角是分不开的,西藏是一个神秘、古老又充满神圣信仰的地方,而影片名字《转山》也同样是围绕西藏来转。“转山”是西藏地区文化的一种习俗,有骑马和步行两种方式,步行又有一般步行和施礼步行,或者叫做“磕长头”,转山者不辞劳苦,历尽磨难。在当地人看来,绕山转一圈可以清除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可在五百次生死轮回中免遭堕入地狱之苦,能转上一百圈即可于今生今世成佛。从这个方面来讲,影片也是普通人们对信仰的仰望、渴望的一种昭显。 另外,“转山”不仅是绕着一座现实中的山在转,它所“转”的究竟是什么?兜兜转转,迈着同样的步履不断重复,是对梦想的追寻,还是对信念的坚持执着,往不好的一面思考则是“转进去了,陷入怪圈出不来了”,不管是什么,这个“转”的过程就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动起来,一切事物都会有变化,有转机。“转”也许代表着深刻的思索、强烈的反思,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转”的过程。在影片中,“转”是主人公张书豪在失去哥哥后替哥哥完成遗愿的执拗,对
于其他人来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无法轻易逾越的“山”,需要不停地去转,才能得到解脱或者释然,得到自由。
还有人认为这部片子是一部疗愈系电影,“生存与死亡”在影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还有一种主题是“成长”,哥哥的死亡对张书豪产生深刻影响,通过“转山”这样一种方式,他成长了。同时,他解开了心结,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 影片的另一可贵也是特色之处,就是可以表现出真正的人性。比如《转山》的主角,用的就是演员的名字,张书豪就是张书豪,李晓川就是李晓川,而主创更是用完全纪实的手法,顺拍了骑行进藏的全过程。电影里遇到的一切,几乎就是他们遇到的一切。暴风雪、摔车、遇到藏獒,都是摄制团队真实的经历。男主角张书豪用了“洗礼”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的拍摄,他说:“在那一两个月里,我没有一秒钟想到钱,想到现实。那个环境是非常纯粹的。”而导演杜家毅则把这叫做“极度真实”,他说:“你真骑,真摔,真的哭了,真的累了,真的崩溃了,这样我们的记录或者我们拍摄才是有意义的。”
四、总结
《转山》是一部具有多义性主题的艺术影片,和众多艺术片一样,它具有特殊的场景设置,将故事放在神圣的西藏去发生发展,运用形象的象征性来使主题得到无限提升,通过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和灵魂,运用空镜头来表现非凡的意味。
国内单纯表现骑行的影片并不多,走文艺片的路线,影片票房都不容易有保证。于此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观众在观看此片后对其评价不高,原因有许多,主要是对于滇藏线的危险程度做了过大的夸张;影片细节经不起细致的推敲,一些地方不合情理;唯一的一段感情戏过于突兀;对于哥哥的这一段线索没有进行深入延伸;结尾过于仓促,主人公的整个骑行历程最后到底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未能给观众一个满意的交待等等。但是,作为一部仅86分钟的艺术片,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追寻梦想的意义和丰富的多义性,在路途中的真实经历的种种表现和反应,以及展现出西藏地区的神圣及信仰之美就已经实属不易。
篇三:《转山》观后感
杨雪晴学号2011061121会计115班
这是一段人生
——《转山》观后感
从前并未了解过《转山》这部电影,看之前也不曾想过它会给我这么大的触动。《转山》的情节的确很简单,不过就是一段从丽江到西藏的骑行旅程。但究其细节,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有所体悟。
影片中的男主角张书豪因哥哥去世在葬礼上他发现了哥哥的骑行日志,于是决定帮哥哥完成心愿。在葬礼上张书豪心理独白说到,这是他第一次面对亲人,相同年龄的亲人的死亡,在他内心深处有着这样一个阴影这样一个不解。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困惑、烦恼、不解以及压抑,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去寻找答案。然而在张书豪看来那个答案就在路上,刚刚踏上路上的他当然从被骗到遇到李小川,李小川是一个在路上行走了几年的人,他想要看到梅里雪山那个巨大的冰激凌,想要和女朋友开冰激凌店,故事也因李小川的出现,一步一步带书豪走出心中的那个阴影。遇到当地热情的藏民,就在这刚刚美好起来的时候,在李小川讲述着要开一家冰激凌店的时候,他们都不小心坠崖了,被送到医院后,小川已断了好几根骨头,躺在病床上,而警察也劝书豪不要再继续骑行了,在小川最后被送上转院的救护车时,唯一还可以动得手指,给书豪比了一个大拇指。书豪将小川的冰激凌打火机放在散开雾的梅里雪山对面,在这之后,我想,书豪才是真正的开始踏上了这条路。当然,这条路的终点与尽头是成功,是喜悦。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段完整的骑行旅程,但同样也是一段人生的缩影。
影片中,他的开始是没有头绪的,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懂,人出生之时或进入真正的成长之时不也正是懵懂莽撞吗,我们抱着一腔热血面对着脚下的路程迫不及待的要大显身手,殊不知前路的长远曲折与艰辛困难,所需要的机警睿智与坚定勇气远不是我们所能预测的到的。
而影片中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小川,小川给他卫生棉帮他擦涂药膏,在他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在后面死死地推着他前进,与他分享内心细腻的情感,两个人相互扶持。他的内心也和大多数第一次上路的人一样,紧紧跟着小川。然而,走上成长之路后确也能遇到所说的贵人相助,父母、老师、或者就是与我们同龄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为我们的人生涂画着一笔笔的浓墨重彩,是他们让我们能够在放弃之时再咬一下牙,在迷茫无助之时给我们重要的告诫与指导,而我们也必然在这帮助下可以走的更为顺畅一些。
可是就在他们即将要一同完成梦想的时候,小川出事了,故事讲到这里是悲伤的。而这,也是人生中无可避免的事情,毕竟,自己的路是自己在走。我们对这些帮助我们的人除了心存感激,也并不能再多要求了,不能要求他们一直保护着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一直指引着我们。人生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在过,也只有自己,才是真正要依靠的人。而这路上也并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般自由和美好,我们要学会的东西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注定要被命运中的种种艰险与坎坷牵绊,就要学会和这些羁绊决斗,和自己决斗,拥有铜手铁臂,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和成长。影片在这之后,书豪一个人上路,各种辛苦各种痛苦伴随着的是各种顽强各种坚持。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容清秀的小男生蜕变成皮肤黝黑,胡须凌乱的大男人。我想这是战胜了自己的样子。
终于,终于他做到了,历经了种种后,他在山顶,面对着逆光中斑驳刺眼的阳光,伴随着空中飘着的色彩斑斓的风马旗,甩出那叠印着经文的彩色纸片,纷飞的纸片,然而也他终于可以尽情的哭了。这哭没有伤感,只有激动和喜悦,是难以言说,是热血澎湃。我想,这结果也将会是我们人生中努力之后的样子,所有的美好,是破茧所成的蝶。有过这样的过程,有过这样的信念,这足以让我们在最终停下脚步时热泪盈眶。什么都不必再说,有了这么纯粹的坚持,体验了这么真实人性,就足够美好了。
从观看影片到回归现实生活,我们应该去问一问自己的心了,问问自己的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条路,和这样的一些山,当然可以不必是真正的路与真正的山。然后定下信念,去这条路上走一走,去这些山上转一转,去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我想,生命在结束前,都是条没有终点的路,因为没有终点,所以永远不能到达,只能靠近,你一步一步的靠近过后还是靠近,没有终点,那么你心中的那条路也是一样,你不断的去走,每一次你都可以收获不同的东西,更加去靠近生命本身。就像影片的最后所说,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