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篇一: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一代人浓缩了的回忆。它近得就像是你的昨天,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呼啸而过,身旁有个傻子嘴里叫着“傻比、古伦木、欧巴”,管他三七二十一,老子是这世界的主人。美帝苏修都等着我们去打倒,台湾同胞还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等着我们去解放,在青春期的时候,渴望成熟和伟大的心理支配了热血燃烧的孩子们,大人都不在,给了自由的空间,所以阳光灿烂起来。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一代特殊的人群,正是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影片开场的画面就极具历史意味,欢送解放军的喇叭里唱着赞扬文化大革命的歌曲,现在听来滑稽,那时却飘荡着庄严的调子。快乐的人群、纯真的笑声,那样的场面可能再不会出现,这里的人民都是简单的,看的是折子戏,读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穿着几乎统一的服装。在唯一的观念和信仰下生活,有理想、有勇气,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痛苦,却深深受到战后思想压制的影响。可孩子是看不到这些的,文革在这只是电影的背景,姜文要说的是他们的青春岁月,他们在快乐得成长,没有教条和准则,放任自己亲生去体验,去检验。
教育方式粗暴的父亲和对生活忿忿不平的母亲,加上思想封闭的学校教育,是那个时期的家庭缩影,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但这也禁锢不住渴望自由和成长的青春。自由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只有他们拥有过,北京城里只剩下孩子。书包都扔上了天,做些叛逆却无伤大雅的事,抽烟、打架、编些下流歌曲,撬门溜锁去人家家睡觉。空荡荡的军区大院随意穿行,体味着那个年龄的困惑和对性的冲动。
冯小刚演出的笨拙严厉的老师,把马小军这帮孩子顽皮机灵,侧面的表现出来,老师在他们眼里的形象也就是卓别林式的假正经和愚蠢懦弱。耿乐出演的刘忆苦是压抑他同性角色的人物,刘忆苦拍婆子在行,甚至抢夺了他的恋人,他也无能为力;刘忆苦打架手狠,马上被众人推举为头目,迫使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渺小找一个出口,在一次打架过程中,急于表现的他下狠手重伤另一个孩子。陶虹饰演的于北蓓和宁静饰演的米兰,是马小军对性的认识的两个体现,于北蓓是放荡和低俗的象征,米兰则是高贵和美好的象征。男孩对女性的第一认知往往是极端的,带有自身幻想色彩的。于北蓓嬉笑着强吻他时,米兰昂着头走过,对他的挑衅不怎么搭理时,他就给了她们以自己主观想像的定义,肯定是不准确的,可这样的想像是他这年龄自然而然出现的,因为此时他正在经历,从对世界的认识基于幻想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接受现实的男人的过程,所以他给了她们现实载体的幻想形象。他喜欢的是神秘高傲的米兰,把她想象成自己的女神,跟踪、守侯、暗恋,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爬上高耸的烟囱,跌落下来也兴高采烈,就像雄性动物在发情时会在雌性面前显示自己的威力一样,是一种本能反应。他在自己的意识里对米兰意淫,发泄着青春期的性渴望。雨夜,醉酒后连人带车滑落土坑时,他把他压抑已久的渴望嘶吼出来,让我联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个淋漓的雨夜,虽然情感不同,却是同样畅快。随着电影的推进,马小军也在成长,充满了气横冲直撞飞来飞去的避孕套,嗖一声蔫下来时,米兰的形象再一次转变了。从他偷看到一截大腿就能让他虚脱,到他试图强暴米兰,性的神秘不再了,从迷惑到失落,他知道了这叫欲。他从跳台上跳入水中,游向他的朋友,结束了幻想的挣扎,接受了现实的人群和真实的生活,认同了俗世的自己。
傻子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亮点,第一次出场时我就有些疑惑他的意义到底在哪?没想到竟贯穿始终,在傻子冲着车里的姜文骂出一句“傻比”时,明白了,这傻子就是他们自己,古伦木、欧巴是《奇袭白虎团》里的口令,《奇袭白虎团》是八个样板戏之一,也就是说那是他们简陋的娱乐生活的缩影,是他们智慧、勇猛和渴望胜利的象征。而最后的一句“傻比”,也把他们整个荒唐的年代做以总结,是姜文在自嘲式的看待那些浪漫的充满灿烂阳光的日子。
影片说完了,但感觉还有些什么没说,已经有些冗长了,就匆匆收笔。也许是电影说得很多,而我又不能精炼。虽然文革离我遥远,可部队大院的童年对我却是亲切的,所以写了这部电影,而且这也是一部在中国当代影史上举足轻重的电影。
颜色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次美妙的尝试。
我是在看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突然想到的,他的理论令我耳目一新。 他说暖色意味着接近黄色,暖色向观众逼近,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体会到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黄色为基调,它像黄色老照片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会把我们带入金黄色的回忆之中。那是一种对自己青少年时光的暖洋洋的记忆。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有很多痛苦很多忧伤,这种温暖可以一定程度上抚平我们的伤口,没有寒冷没有忧伤没有悲凉。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多的是给你增加温柔和美好的记忆,我们可以记住许多个傍晚马小军在北京近代楼群的上空游荡的情形,夕阳西下的黄色海洋把我们所有的忧伤和痛苦都淹没了,只留下对天真烂漫的美好回忆。
我们知道,黄色如果长时间注视,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刺激骚扰人们,显露出急躁粗鲁的本性。用黄色来比拟心境是一种狂躁状态,一个疯子总是漫无目的的到处袭击人,直到他筋疲力尽为止。这也可以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找到根据,从某种程度上讲,《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黄色主要是其主人公马小军心境的一种外射。它告诉我们主人公温柔记忆的同时还心存狂躁不安。夏雨饰演的马小军上镜头的第一句台词:“我操!”就已经很表露无疑的告诉我们他的桀骜不逊和离经叛道。当我们看到他及他的伙伴骑着老式笨重的自行车驶向暗黄的街头巷尾时,那种不顾一切又不屑一顾的眼神告诉我们北京就是他的王国,他可以为所欲为不负责任而且惟我独尊。影片的渐次展开证明他就是这样挥霍他们那充满阳光的青春的:他可以跟伙伴一起打群架,并且拿起红砖砸向对方而面不改色;他可以随意的开人家的锁?? 也是在某天开锁的过程中,他无意的发现一张穿泳衣的女孩照片。从次开始他全心全意死缠烂打的追求他心怡的女孩。充满青春期的骚动和歇斯底里的渴望,其中不乏粗鲁的强暴,但别担心,它跟道德无关。他的爱是如此的天崩地裂却又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刘忆苦的出现使他的爱情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这种苦闷与狂躁使他在阳光充足的黄色之中迷失了方向。他于是背离他的伙伴孤独的走向自我。他孤立伙伴,伙伴也孤立他。于是出现了游泳池那一片浅蓝浅蓝的水域。这是马小军的一次非常精彩的忧郁点缀。
我们知道,蓝色是冷色。是离开观众向自身的中心收缩,我们在蓝色中感到一种对无限的呼唤。对纯净和超脱的渴望,蓝色是典型的天空色,他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宁静,蓝色越浅,它也就越淡漠,给人以遥远和淡雅的印象。很显然,马小军的天空不是蓝色的,那仅仅是生命中某个时刻的停留,并且还是很浅很浅的那种。当我们看到马小军六神无主的爬向那高大无比的跳水跳台时,他顿时变得安静无比并且缠绵悱恻起来,爱情原来是一件很令人难过的事情。平时天马行空的口若悬河这时候很遥远很幽深,当然,也很忧伤很悲凉。不过,还好,立刻,影片就接近尾声。
黄色又是典型的大地色,它从来没有多大的深度。也无表达深度的能力。王朔的原作小说《动物凶猛》没有承担揭示深刻意义的义务,姜文改编的电影剧本《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样也没有。所以我们也不要在马小军身上挖掘什么深度内涵和反思。那些批判这部电影的言论说背离人性啊说会误入歧途啊之类有时候是非常可笑的甚是是可悲的。
影片结尾也意味深长。这是现代化的北京,还是那些伙伴,却放在豪华的轿车里,放在黑白里,我们知道白色带来巨大的沉寂,像一堵冷冰冰的坚固的和绵延不断的高墙。而黑色的基调是毫无希望的沉寂。它告诉我们,现实的我们是沉寂的毫无生机的。那“阳光灿烂的日子”才是我们心的向往。
当然,《阳光灿烂的日子》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热情洋溢,精神焕发。我们在温暖的海洋里体会到的是马小军青少年时期妙趣横生的点点滴滴。
的导演处女作,在众多国人心中哪怕成不了经典,至少也算得上是本值得一看的片子。因为这一点,我抽了三个晚上的总共三个小时,看完了它以及它的原著王朔的《动物凶猛》。借故小议一番阳光灿烂的日子”映射的是一种温暖和向上的气息。原著中不止一次提到的耀眼的阳光给了导演灵感。
尽管故事的背景是文革,但寒冷的文革气氛在阳光的映衬下多了一份渺茫和无力。我并不知道,甚至思考了许久也无法得到一点启迪:王朔的“动物”指什么,“凶猛”又代表了什么。但我想,作为标题,原著过于猎奇和沉重。而“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了电影显现的标志和一切思考开始的起点关于故事。故事本身简单得让你好像根本察觉不了什么,尽管文章于我该是好奇和急于询求的。但显然,故事的重点并不在这里。马小军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人的特征,朴素却多了份急于挣脱现状的冲动。关于故事所引起的,我想这不是电影要呈现的。原著已经给出了一份注解。所以,这一部分我会单独另拟一篇小文来阐释我的认识。
关于摄影,着重想提的是两点。摄影的色调以及细处的拍摄手法。我不记得该片的摄影是谁了。不过很显而易见的是,因为有了标题的限制,该片给观众的将会是满
目的黄。一般而言,黄的色距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枯黄是一种苍凉,暗黄是一种暧昧,明黄是一种青春,金黄则是一种辉煌。在我的视角系中,我想该片的色调该是在暗黄与明黄中的过渡,也是对当时背景环境的无声抗争。另外一点是细处的拍摄手法。由于看得比较仓促,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原著中文字的再现,另一处则应该是一种创作吧。在原著中提到米兰洗完头坐下与马小军聊天:“午后的阳光已经有些炽热。她有些胖,很快就热了,便拉上暗色的窗帘。屋内立刻有了一种隐蔽和诡秘的气氛……既感到几分从容,又不由生出几分邪意。”电影中画面呈现的是两个人的侧面,相对坐着的中间是一扇透着光的窗户。在后一秒,整个画面一片雾气,阳光烘托得看不见人影,灰尘可以数得清楚,甚至懒洋洋的移动也能嗅出。到后一秒镜头一下遮蔽,较大的光线反差更加强了原著中这段颇有含义的描写。另一处比较明显的是马小军多次的奔跑。镜头晃得会有一种晕的感觉。摄影师应该是跟着演员跑的。而中途的许多仰接镜头出现了闪逝的模糊。现实感被稍稍隐去,让人有一种疑惑和忧郁的感觉。这一点符合了原著中叙述者回忆矛盾模糊这部分的感觉。关于细节。诸如此类现实感比较强的片子,细节是起到重要作用的部分。我凭借回忆,在这里略举例几处。一是马小军在路上等待米兰,看见她过来后,掏出烟盒,往地上一掷,然后再俯身下去捡,并借机开始第一次交谈。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处理手法。吸烟扔烟捡烟的过程连贯,而且,反映出了马小军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他心理活动的变化。他显然是紧张的,但他自己又会不屑于那种紧张。第二处是马小军在被他妈训的时候,一边拾掇着毛巾谦虚地听着,一边慢慢撤回一旁有遮挡的镜子前,做了个鬼脸。继而发现母亲正走过来,又急忙面露悔色。我想我的描述是过于蹩脚了,但那个镜头带给我的第一反映是忍俊不禁。我可以很容易的联想到自己,从而更加拉近了与电影人物的距离。必须要提的是,细节不光体现在电影中,原著里的表现有时显得更为生动。而在原著外,电影里新兴赋予的细节我在下节一并叙述。
关于对原著的再创造,我想电影之所以吸引人不是仅仅因为它把文字变成了图像和声音。作为与平面媒体不同的另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诠释是更为重要的部分。在原著与电影间,我看到了继承,看到了反映,也看到了更令人欣喜的再创造。
我将结合上面提到的细节问题,作几点的认识探讨我理解中的再创造可以区分为“无中生有”、“情节改变”和“叙述转换”。所谓“无中生有”,就是说原著中没有的,电影中却有了。导演编剧的这种添写的目的,一是为了丰富人物形象,二是为了加上自己的思想理解。原著中关于马小军开自己家锁的描写只有几行
字,但电影却给了比较长的镜头。那是一段纯动作的单人戏。夏雨饰演的马小军先是打开抽屉看到父亲的肩章和军功章,于是穿着汗衫的他把这些一一挂在了身上,并对着镜子来回走动,行军礼喊口号。之后在厚厚的日记本里看到两个像气球一样的东西,随之吹大了它们,并且饶有兴致的玩了起来。画外音显示后来马小军知道了这个究竟是什么。关于这段我想说的是,在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的举动与他开锁一样显得幼稚而朴实。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会放弃对开锁厌恶的印象,并且理解马小军在后来一些萌动的行为,从而深沉考虑叙述的目的。另外一处比较典型的“无中生有”是最后。马小军被一众人推入水池中,镜头给的是一种水波盈盈的虚幻感觉。仿佛在意念中似的。马小军以为他们是拉他的,最终却被一次次无情地踩入水中。画面最后就是漂在水池上的他。原著的结尾并不在此,而对于这段颇为艺术性的处理,我感到是一种心嘭嘭跳的些许哀憾,却始终未敢说明和理解。我以为那可能象征着某些逝去的东西。比如对米兰的爱、对少年马小军的记忆。所谓“情节改变”是大多数人影评均提到的那个部分。原著中马小军在公安局里哭了,而电影没有。这一点最后姜文也出来做了说明,是为了彰显马小军并非软弱。对于这一点,王朔也表示了认同。关于“叙述转换”这个词,我以为并不太妥当。但在此,也只能硬着头皮说明了。尽管原著与电影都遵从了回忆的叙述手法,但原著中的“我”是明明白白的存在,甚至还有聚会的描述。而电影中只用了一个四十多岁的沧桑的声音。这种改变,使得故事开始得直接却又不唐突。同样的,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彻底的集中于年少时的马小军。在结束时又渐渐得抽离,从而感觉到是时间的跳跃和回忆现实的距离关于演员,好像不久前朋友问我是否有喜欢的演员,我回答自己很难区分——一部作品中演员演技和导演构思各自占了几成,所以没有。同样,对这部片子,我亦是如此认为。这部电影捧红了夏雨、陶虹、耿乐等等,而他们的确也为电影的成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所以,我相信,好的导演手下不会有演不好的演员关于音乐,片子中音乐不多,主要配合阳光的是一首外国古典轻音乐。我想姜文之所以如此选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调试一种不一样的心情。而相对于此交叉呼应的是作为背景的文革歌曲。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火红的歌曲下实则充满了悲哀与无奈,而无奈诞生了另一片阳光下的生活最后想说的是,这是一部好片子。
篇二: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看完《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一些感想,总体感觉是一部具有真实写照的电影,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记忆、青春觉悟的真实状态。
这在这部影片里,姜文和王朔其实并不是在这个片子中讲述文革,而是在讲述文革期间的他们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片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谁会认为那个特定的年代真的会有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电影开头就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领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点我们,因为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管教,没有老师的约束,即使是文革也 只是一段让他们尽情玩耍闯祸的日子,这种无止境的自由在孩子们看来是最阳光灿烂的生活。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电影的结尾,电影胶片的颜色由彩色变成了黑白的,也许姜文认为文革的那段日子应该是马晓军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时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现在的他纵然开着卡迪拉克也已经失去了当年那灿烂的色彩。
在影片当中从马小军遇到米兰,确切的是看到米兰的彩色照片,马晓军有了生命中对异性的第一个灿烂的发现。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还是刚刚出现的奢侈品,所以随着对米兰神秘感的逐渐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马晓军眼中失去了初见时的光彩,变成了原有的黑白色。马晓军也从同伴那里听说了米兰的事,但是对米兰的好感使他根本没有去理会那些传闻,然而米兰与刘亿苦关系的暧昧等事情,最终使得马晓军对她的不屑与厌恶。
在最后被踢下游泳池的镜头中,在水中的无助同时也象征了他的被孤立,但是镜头中表露出来的些许沉沦与疏离好像又在表达他的一种玩味感,也许是在呼应影片结局志得意满的马晓军开着名车细数儿时伙伴的落魄时的那种成就感。
篇三: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那年夏天,阳光耀眼
——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以前在我眼里只是一个出色的演员,认识他的时候自己还没有上学,只是听到大人说《红高粱》里那个姜文演的还真不赖,直到后来看了老谋子的《红高粱》,我才真正的被荧幕上那个北方汉子十足的野性气味所赞叹。随着年龄的成长,像《没完没了》这样的片子也不断在碟铺里看到,我还始终认为姜文只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一个身材魁伟,傻里憨气的男人。就是这个男人,在1995年的时候,以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向世人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个表演者,更是一个思想者。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改自王朔的作品《动物凶猛》。俩人都是军属大院长大的共同经历让这部片子充满了那个年代的回忆。就像姜文所说的“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她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眼前一阵阵发黑……”追忆那个时代中,他们曾经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同样是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现在细细品读这个作品,总会认为姜导拥有着魔鬼一样的才气。
一、主题
在友情与爱情这个话题,始终充斥着整个片子,大院里几个一起生活少年,他们从小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丢书包,一起逃学,一起旷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子……当米兰的出现,马小军对刘忆苦的嫉妒,使他对爱情彻底绝望。他试图强暴米兰去破碎心中的爱情偶像,然而面临的却是打架的疏远和背叛。时隔多年,这些人到中年的伙伴们又聚到一起,片尾的他们显得很快乐。友谊长存,使人看到希望。
另一方面,片中描写了马小军少年时代对米兰朦胧的感情,随着刘忆苦的加入,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出现纠葛和裂痕。马小军抱着美好的希望,最终希望幻灭,他痛苦得以试图强暴米兰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失落、痛苦与迷茫。
这正是这部影片的迷人之处,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按现在的说法它应当是一部青春偶像的童话剧。
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是因为它还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主题:理想与追求。
影片一开场,随着雄壮的歌声,我们听到“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真心的话儿要跟你讲……”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思想比较单纯,对革命十分积极,物质极端贫困但却充满理想。尽管现在看来显得过于狂热,但理想激昂的情绪影响了下一代人,童年的马小军最大的理想就是中苏开战。可笑但却让人振奋。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普遍缺乏的东西,那就是理想,就是激情!这或许使我们看到这种片子耳目一新并为之振奋的原因之一吧。
少年时代的马小军,无疑当汇总发现了一张穿着泳装的女孩儿的照片,为此他精神恍惚,这女孩儿成了少年时代马小军的爱情理想。为了追到这个女孩子,马小军经常旷课,守候在这女孩儿价附近。为了接近这个女孩,他甚至认这女孩儿当姐。
马小军如大多数人一样,也有着当英雄的理想,为了逞能,他打“六条”的几个孩子下手也特黑。
但是,在这个看似胡作非为、不学无术的边缘少年身上,得到米兰的爱才是他朦胧的少年时代最大的理想。他对米兰是真挚、纯洁的爱恋,他不仁轻易破坏他们这种感情。然而刘忆苦的出现使他的感情面临危机,从唐山奔丧回来后发现:米兰经合刘忆苦偶到了一起。 本来就破罐破摔的马小军理想开始幻灭,备感失落,他失去理智地试图强暴米兰,却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他想通过破碎心中的偶此昂来减轻自己心中的痛苦和迷茫,结果却更加痛苦和迷茫。从那以后,伙伴们开始疏远他。影片在这个时候让人感到有了一丝的压抑和难过。
总之,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片子,他内容深厚,在镜头表现上又不失去魅力。懵懂时,我们拥有太多已经在来不会回来,时光随走,门口那声斯巴达似乎还在回响…那年夏天,阳光耀眼。
本文由 最近好看的电影/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