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建国大业影评

影评2018-10-02 01:35书业网

篇一:《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

刚在网上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这并不是一部只有明星大腕甘当緑叶的大片,而是一部让所有中国人万分激动的历史电影!

《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子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后来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我们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看完之后,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片段无疑是,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

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但是毛主席依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篇二:建国大业 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

农企2010级一班饶天琳20103492

摘要: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影片,众星云集的《建国大业》登上荧幕,与全国观众见面。该片以1945年抗日胜利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为主线,表现了新中国建国历程的一系列大事件,较为客观公正的还原了历史的本然。本片上映后,引发巨大舆论效应,各方褒贬不一。本文作为该片的影评之一,通过分析电影的艺术表现力、片中主要人物刻画、片中各党派刻画和电影主题思想等方面,力求对本片的内容和思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和真实的说明,实现对本片的准确和恰当评价。

一、《建国大业》的整体艺术表现分析

《建国大业》将1945年至1949年的建国历史,浓缩在约140分钟的时间内,通过对主要角色的重点刻画和大量历史角色的点睛描绘,并穿插重现重要历史事件,较为真实客观的将整个新中国建国历史还原在观众面前。 影片对于人物的刻画,没有陷入以往主旋律影片的人物脸谱化的错误,而是通过多样化的角色情感展现,复杂面部表情的特写,以及一些重要台词的表达,将每一个主要角色的人性和思想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影片的阶级观点较弱,表现立场虽站在共产党一边,却避免了直白而低级的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抨击和贬低,而是通过还原历史事件,对民主党派的侧面刻画,含蓄而艺术的将阶级观点鲜明,这也与早年的大部分主旋律影片有很大的不同,艺术表现层次提高了许多。

影片的镜头转换也是一大特色。导演善于捕捉演员转瞬即逝的微妙表情变化,通过镜头特写,着力将角色的内心情感赋予在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变化上。影片少有对重大场面的恢弘表现,多数时间是在小场景内表现人物之间的对话抑或明暗交锋,侧重于以角色的表现来阐述历史的真相和本片的思想。基于这一点,本片拍摄过程中多以近镜头为主,中镜头主要用于渲染场景气氛,而远镜头则很少出现。因此,在观看本片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能被紧紧抓住于片中的某个关键要素,比如人物对话,人物面部表情,人物动作(手势、点烟等)和场景摆设等,强调以小见大,知微见著。

总体说来,本片作为一部主旋律宣传影片,避免了人物脸谱化、阶级对立思想明确、镜头表现感空洞等国产和谐影片的通病,艺术表现力较强,思想层次较高,算是近几年主旋律影片的一支奇葩,令人耳目一新。

二、《建国大业》历史人物的刻画

1、《建国大业》对重大历史人物(主角)的刻画

在《建国大业》中,其实很难准确定位出两三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因为多个重要角色对影片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都是明显而重要的。在这里,只以笔者自己的观点,提出两个最重要的主角进行详细分析。

毛泽东无疑是本片的第一主角,导演在影片中对这个角色的刻画可以说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影片中毛泽东的台词大多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导演力求通过这一重大历史人物之口将本片的许多思想和观点表达。比如毛泽东关于开新政协的台词,关于民主党派的台词,关于五一节口号的台词等等,都带有明显的象征性。本片毛泽东的饰演者为唐国强,这个领袖演员专业户,对毛泽东形象的表现,特别是在本片中,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唐国强在表演中,力图通过表情、语言和手势等几方面,将毛泽东身上的霸气、豪迈和领袖气质生动表现。可惜他失败了,片中的毛泽东多数时候都是一脸烂笑,表情销魂,手势做作,一眼就看出是个低劣的模仿者。特别是在毛泽东行踪泄密被国民党轰炸和西苑阅兵两个剧情中,唐国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就像一个傻逼。所以,本片对于毛泽东这个第一主角的刻画,是失败的。

蒋介石是本片当之无愧的第二主角,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的风云角色和中共的最大对手,影片对他的刻画可以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首先,导演对于蒋介石的形象表现没有坚持以阶级斗争思想为纲,从而避免了把蒋介石脸谱化为一个人品低劣一无是处的大反派。可以说,导演对蒋介石这一形象的定位是准确的。影片中的蒋介石,有着自己的野心(或是政治抱负)、自己对失败的无奈、自己对理想破灭的悲怆等等复杂情感。片中的剧情,也紧紧围绕这一定位,从不同侧面将这个历史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也让人眼前一亮,他的神态、语言、动作、表情,深刻的表现了蒋介石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从整个剧情来看,张国立细腻地将蒋介石前后处境对比下情感起伏流露,让人看到的不单单是一个政治枭雄,更多的是看到一个老人对于抱负对于历史进程变迁的无奈与失落,这,也许才是世间真正的人性。

2、《建国大业》对历史人物的普遍刻画

作为一部史诗级的献礼片,《建国大业》中出现了上百位历史人物,他们有的只有一个镜头几句台词,有的对推动剧情作用明显,有的反复出现地

位重大。纵观全片,我们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感觉,那就是本片对于多数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表达,显得技艺高超,意义鲜明。因为导演的宏观把握和大量实力演员的强势加盟,观众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历史文献中的面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由各色人物参与的历史事件。这里谈谈笔者眼中几个剧情不多但表现出彩的角色。闻一多这一角色在片中的表现深入人心,演员在刻画闻一多演讲的时候,是真正的融入感情在用心表演,动作表情激情而不夸张,使人为之动容。傅作义这个角色的情感表现则较为深沉,在片中,他的语言显得谨慎,性格比较内敛,对于起义前的内心矛盾情绪起伏,演员表现的非常到位。毛人凤在片中戏份不算太多,却因为姜文的饰演而个性鲜明。姜文本身就具有一种不羁的性格和霸道的匪气,历经沧桑世事,这样一个有味道的老男人来饰演特务头子毛人凤,更多的,是让人看到了一种叛逆的魅力。特别是他和另一个有味道的老男人陈道明饰演的阎锦文在车内对话的一段戏,让人细细品味百嚼不厌。两个人的表情、语言、动作,一步到位,将两个老男人的沧桑和深切情感生动表达。“唉,这种他妈的事情怎么能公开呢?”姜文眯着眼睛说着,一股男人的气息弥漫开来??

三、《建国大业》对各主要党派的表现和刻画

电影《建国大业》中,主要出现的党政派别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革、民盟,影片在对这四个党派的表现和刻画上,着力点不尽相同,将各个党派的现实情况与政治态度鲜明的对比,让观众们的思考在对比中深入。

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在电影开头,决定着政治协商会议能否顺利召开以及建立联合政府能否实现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命运走向。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国民党内部,实际有多个派别在明争暗斗,他们在应一党专政还是组建联合政府以及是否内战等问题上有着各自的政治意向。蒋介石虽然是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但是缺少强有力的手段去制约和控制党内的派系斗争,以致此类斗争内耗了国民党相当大的精力,其结果是李济深等人分裂出国民党建立民革反蒋自立,李宗仁等人将蒋介石赶下台。可以说国民党的失败源于其多年的贪腐和内耗,政治上不能完全统一,经济上不能有效控制,让国民党最后只有困守台湾。

共产党作为片中的一大主角,歌功颂德之光辉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与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中共在内战期间,从电影可以看出,其领导层在重大问题和战略上能保持统一,纪律性较强,提出的政治口号也符合当时人民的希望和诉求,顺应了民意和历史潮流,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戴。在电影中,中共的形象全是光明的红彤彤的,其能团结能打仗能喊口号能谋略,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老话:“历史永远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民盟和民革作为片中的主要民主党派,导演对其表现和刻画可以说是颇具深意的。在片中,民主党派首先是作为保人居中调停;其后又在内战开始之时反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但是当中共多次对其发出邀请北上共商国事时,民主党派又都不约而同的表现得羞羞答答,犹豫不决;最后当内战结局明朗之时,各民主党派领袖才毅然决然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有此塑造可以明显看出,片中的民主党派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摇摆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民主党派在电影中被刻画成了墙头草似的依附强者形象,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在中国,手中没有枪杆子的民主党派,再怎么跳也成不了气候。

四、《建国大业》中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

《建国大业》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片,没有原先政治宣传片中的口号、呐喊和歌颂,而是利用电影叙事本身,通过将一件件历史事实展开,借故事情节或角色之口,将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娓娓道来。这种洗脑方式技艺高超,披着艺术的华丽服饰,避免了民众对主旋律宣传的抵触和反感,达到了电影宣传思想的目的。

片中几处情节的台词值得我们去研究揣摩,其蕴含意义重大,代表了本片所宣传的主要思想内涵。

“民主联合政府,是国家和平、统一、团结的唯一途径。”这句话基本概括了《建国大业》的中心思想,即共产党在全国的一切活动,旨在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实现国家的和平民主和统一,这一中心思想贯穿全片,是本片内容的精髓。

“口号二十三条里,那个‘万岁’必须拿掉。”毛泽东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头脑相当清醒,此时的共产党人在面对全国形势和人民诉求时有着了准确的自我定位和明确政治思想。不喊“万岁”,实则是民主共和思想的最好体现。只是联系电影后来“西苑阅兵”以及历史上对毛的个人崇拜,可以隐约看出,中共在取得全国胜利以后,高层领导头脑发热,违背了最初的政治意愿,以致日后酿成大祸。

“话是这么说的,至于做嘛,还得看中共下一步的走法。”李济深的这句话代表了片中民主党派的共同态度,这主要还是源于这些民主党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摇摆性。他们在关键时候都讳莫如深,不旗帜鲜明的反对或者赞成那一方,而是坐山观虎斗,根据形势进行选择。民主党派的这种劣根性中共其实心里明白,所以建国时先将他们安抚团结,加以官位,建立联合政府;之后不到几年就以反右为名肃清政府,至今,中国政府再无联合二字一说,尽为中共把持。

“反贪腐是件大事,要讲求时机,讲求分寸,难呐!反,要亡党,不反,亡国!”蒋介石说这话的时候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他深知“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子里了”了,已经从根本上失去了挽救的机会,所以只好说出亡党亡国的矛盾之言。影片中的这句台词其实是讲给现在的共产党听的。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共产党的贪腐之风愈演愈烈,屡禁不止,如果任其放肆发展,只怕是在重蹈60年前国民党的覆辙。所以电影中蒋介石的这句台词,对于我们现实社会,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

五、总结

纵观全片,通过以上几个侧面对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建国大业》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片,有着不同于以往主旋律宣传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剧情叙述方式,其阶级立场较弱,反映事实较客观,剧情人物形象较丰满,电影剧情精彩,演员演技高超,是该类影片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建国大业》主题立意深远,思想内涵深刻,表现手法一流,在电影思想表达上避免了口号式呐喊式等的假大空方法,通过雕刻故事情节和人物台词,潜移默化的将电影思想深入人心。

《建国大业》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历史事实的商业电影,更是一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鸿篇巨制。通过对电影情节、台词的反复咀嚼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本身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和历史真相,对于今天的共产党和政府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联系现实观看影片,我们可以在国民党本身出现的贪腐、派别林立等问题中看到如今社会问题的影子。导演借国民党表达了对当今中国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电影本身的思想主题对于而今的中国政治意义非凡。这就是一部好电影所散发的魅力。

篇三:建国大业影评

《建国大业》影评

蒋公恐惧渡江日,润之谦恭下士时。建国大业谁犹记,脑海不存关键词。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中,尤其在开国大典上的那些发自真心的无邪欢笑,让人想到这个国家曾经也是个有着无邪笑容的婴儿。这部电影拍了一个国家诞生前的阵痛和血污,和充满希望的婴儿年代。但其在叙事上有点紧促,一件事接一件事,也确实是因为这改天换地的4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重庆谈判到弃守延安到三大战役到开国大典,而《建国大业》也几乎可以作为解放战争的历史教材读本来看了。那几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那样的波澜壮阔,远非现在我们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局部战争可比。而《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却不是以表现战争本身为侧重点的,而是要证明这场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进步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影片中战争场面少之又少,而定义战争的性质是主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标准的,所以《建国大业》更多地采用了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的视角来对对立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如冯玉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尽量避免口号式和传道式宣传的基础上增加说服力,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些社会精英的选择更能代表人心向背和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

影片很好地把握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独立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通过罗列导致双方力量日益失衡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来论证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灭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这一历史事实的必然性,而且江河日下的国军方面阴郁冷酷的色调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红色政权方面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由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其实对于《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国军方面的戏拍得好不好是关键,因为在这场争斗中国军作为失败一方具有更浓重的悲剧色彩,而悲剧人物往往更具有人性的力量。蒋介石这一人物则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票选前的冷语相讥,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这个蒋介石的形象深入到一个逐渐远离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失意老人的内心世界,片中的国军溃败前夕,蒋介石坐车穿过总统府空荡荡的甬道,而眼前依稀所见却是当年当选民国总统百官朝贺的场面,这种心境的落差不禁令人唏嘘。 其中的另一主人公,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则很不明显,大多是通过一些动作、眼神展示的。比如斯大林当时对中国政局的意见是划江而治。而毛泽东说,中共会议决定了,4月渡江。这就是不动声色的抗议。

淮海战役胜利了,毛泽东坐在那里说“江北从此无大战”,这里看不出什么来,但下一场喝酒,毛泽东喝多了,坐在缸上像孩子一样笑,那是他心理活动的展示。毛主席和李济深谈话的时候,李济深说,我杀过共产党,蔡和森就是我杀的。主席稍微愣了一下,咳嗽了一下,喉骨咽了一下,但还是接着讲:“我们往前看吧。”这是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但对方的话并不是没有触动他——他毕竟曾经是你的敌人。那么这一种瞬间的停顿是非常正常的,而不是那种“过去的事情

就让它过去吧”,这样倒反让人觉得有点假。这个停顿也有点伤心,这就是心理活动。

《建国大业》侧重写了“政协”,但是我不敢苟同里面的观点。共产党取得天下是靠三个法宝:第一个是武装斗争,第二个是群众路线,第三个才是统一战线。把统一战线放到一个过高的位置,不太妥当。而且群众路线这一块写得不够。但是对于一个电影,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

中本116班 11010629 周 安 琪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