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中央车站,影评

影评2018-10-02 03:38书业网

篇一:中央车站影评

他们在追寻什么?

——电影《中央车站》影评

《中央车站》是一部以80年代巴西为背景的公路电影。电影的主角一个是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为生的老女人朵拉,还有一个被母亲带着来写信寻父,母亲却意外身亡的9岁的约书亚。约书亚一心想寻找他素未谋面的爸爸,本来为人现实的朵拉在母性驱使下,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几经波折,但是两个不合拍的人却越来越靠近。最后约书亚虽然没有找到父亲,但是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朵拉被现实磨难封存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唤醒。

看惯了近年的一些花俏的电影,比如带来新鲜感官刺激的3d电影,肉蒲团类型的卖胸大片,或者特效多过演技的动作片,这部电影的特色就是感动。整部电影像一首朴素而经典的老歌,缓缓听过,却能触动心里某些埋藏在深处的情感,而感情则是人类伟大而永恒的话题。没有亮丽的演员,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又极具写实意义的细节镜头,有充满意味的对白,有耐人深思的精神。

本片的细节镜头我觉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切入的视角自然而独特,不会让观众觉得矫情和做作,却又印象深刻。

比如为了表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巴西车站的嘈杂与混乱,人性的冷漠与自私,电影中有这么一幕:一个年轻人因为偷了一个小东西(貌似应该是吃),被车站的“维护”(应该就是当地的黑道)追到,一枪被打死。他被打死的时候苦苦求饶,说东西可以还给他们,别杀他,可是“维护”没有半点怜悯之心,那么“轻松”地就开了枪,就像公务员签署一个文件一样“例行公事”。周围也很多人在微观,可是没有一个上前去阻止,感觉很像是在看一场热闹,晚上回去可以跟家庭成员开始一个“今天又一个被枪杀的小偷”的话题。回到车站,刚才因为被抓小偷的追跑稍微惊动的人群早已恢复忙碌的平静,“维护”摇了摇被追回的东西,仿佛刚逛完市场带了些礼物。而朵拉之流(在车站工作的其他摊贩),也只是抬头瞅了瞅状况,照旧忙着自己事儿。一条人命,在这个地方,这个年代,就这么轻易地结束掉。而对于众人而言,就好像打死的是只

猫猫狗狗,丝毫没有觉得同情。这种奇怪的“轻松”和“淡定”让我不寒而栗,当生命都显得无足轻重,还有什么是有温度的?

本片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镜头。在路途中,遇到一个善良的卡车司机,不仅让身无分文的他们搭顺风车,还帮助他们获得一些口粮(虽然协同偷窃不是什么高尚的行为,但是再当时的背景下,方式被淡化了,帮助的温馨感成了主角)。一路上三个人有说有笑,好似快乐的一家人。或许是被这快乐的气氛感染了,或许是朵拉多年来孤独的心终于找到了归属感,独身大半辈子的朵拉重新萌发了爱情的种子。她向卡车司机大胆示爱,为了吸引卡车司机的注意,还在洗手间借了一只口红把嘴擦上鲜红的颜色。洗手间很简陋,镜子上满是污渍,朵拉的脸历经了岁月的沧桑,爬满了皱纹,口红的颜色也红得有些可怕。可是,在她擦上口红的刹那,仿佛有聚光灯打到了她的头上。这就是希望的神奇之处吧。朵拉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希望,燃起了追逐美好的欲望,而这些让她重新有了活力,从里到外透露出一种人性的光芒。于是在一堆脏乱中,我记得了她,记得了这一幕。

这部电影获得了很多的光环,被世界各地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先后荣获第4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奖,第5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以及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女主角提名等多项大奖。我觉得更大的亮点是在于它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寻根文化。正如电影海报所写一样,“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一个女人在寻找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电影的导演华特萨勒斯(Walter Salles),是巴西杰出的记录片和故事片导演,曾有多部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他素以探讨“放逐与寻找自我认同”的主题而著称。这部电影同样注入了“追寻”的精神内涵,而具体追求的是什么?这个因人而异,我认为是人性和对美好事物的坚持和期待。

小男孩在追寻父亲,更确切地说是追寻以父亲为象征的充满温馨的家庭生活。在小男孩心目中,素未谋面的父亲高大、威猛,能给他保护感。而有父亲在的家庭更是充满温馨快乐。这些美好的信念支撑他一个年仅9岁小孩,不远万里去追寻心中的家。

而朵拉,这个被生活磨练了大半辈子的女人,这个心的外表早已被磨出厚厚一层茧的女人,在帮小男孩追父的路途中,也意外唤醒了那些被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她对卡车司机燃起的爱慕之情,她对小孩的照顾和担心之情,她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记忆思念之情,这些美好的情感重新被唤醒,闪耀出金色的光芒,如同这部电影的背景一样。

小男孩的父亲耶稣也在寻找着他想厮守终生的女人。父亲的两个儿子弥赛亚和摩西,也在等待着父亲的音讯。车站找朵拉写信的来来往往的人在寻找自己的亲人、恋人以及朋友。小男孩父亲所在地的乡民在寻找神的眷顾〃〃〃〃〃〃

关于人类希望的故事,也就无非如此了吧。在希望和失望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得挣扎,也许就是每个人这一生都躲不开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完美的寻找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亲情梦想,寻找艰难生活中的安慰。

尽管现实的结局有时候总是显得那么残忍和不完美,但是导员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小男孩尽管没有找到父亲,但是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朵拉虽然没有找到爱情的归宿,但是找到了对父亲的怀念;小男孩的母亲虽然没有等到她心爱男人的回信就死了,但是她却得到了那个男人对她的爱〃〃〃〃〃〃而片末,面对一封小男孩父亲很早之前寄回来的信,他的哥哥们和小男孩,都无比坚信着他们的父亲回来。就连从不相信等待和期待的朵拉也说“他一定会回来”。在这里,小男孩的父亲不仅仅成了小男孩幸福家庭的代表,更进一步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对小男孩父亲的期待,也演变成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电影背后所蕴藏的对白,这时候随着缓缓响起的钢琴曲,在观众心中徐徐道来。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就像山珍海味中的一道清新的小菜。虽然它有独特的口感,但是作为一个俗人来说,还是不想多看。在这种文艺片里熏陶感受一下之后,我还是喜欢扎回大片和美剧的海洋。至于它所蕴藏的思想和内涵,或许我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有超于文字的领悟吧。

篇二:中央车站影评

救赎之旅

???看<<中央车站>>有感

<<中央车站>>讲述了一个在中央车站为别人代笔写信的老女人,一个寻找父亲的小男孩。又是典型的一老一少搭配,演绎的同样是一段爱的公路片。朵拉为别人写信,表面上是位倾听者,实际上却是内心冷漠的人,回到家后嘲讽寄信的人,她鄙视各类强烈的情感,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有如此羁绊与真情,将信塞进抽屉而永远不将其

寄出。直到她遇到了一个拖着儿子来写信的女人,起初朵拉同样鄙视这个女人,认为又是重复着抛弃妻子的戏码,后来女人不幸车祸身亡,留下小男孩一人徘徊在中央车站。

要说起初,男孩约书亚对于朵拉不仅没有好感,甚至是充满敌意。他听到她满口的谎言,看到那承诺过却始终未被寄出的信件,他从心底里认为朵拉是个坏女人。约书亚的妈妈安娜死后,朵拉把男孩带到自己的家。本以为她是可怜这位在车站流浪的野孩子,想带给他家的温暖。谁曾想,她最终的目的却是把孩子送进所谓“领养机构”的人贩子家里,换来一台能让她进入遥控时代的彩色电视机。朵拉最好的姐妹也忍不住了——“凡事总要有个限度”!

凡事总要有个限度”。或许是姐妹的这句话,触动了朵拉心中那已被深藏了的某些东西。人世间,再麻木、再冰冷的人,也会有一瞬间,被某句触动心底的话叫醒、融化。因为,良心的种子没丢,爱与善没丢。朵拉决定从人贩那里救出男孩,和他一起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 。

漫长的旅途对于本来生活就十分拮据的朵拉来说无疑于一次冒险,途中她多次想要将约书亚丢下,但都没有成功,而且上天似乎在故意惩罚她似的,每次她想丢下约书亚的时候总会伴着倒霉的事情发生,要么错过班车,要么丢钱,甚至连自己唯一次有机会结识男友的时候又被对方无情的抛下,绝望的朵拉只有老老实实的带着约书亚来到他父亲住的小镇。

到达小镇的两人,却发现约书亚的父亲早已搬走,自己的父亲没有找到,朵拉的钱也用完了,走投无路的两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约书亚的帮助下,朵拉重拾旧业,在小镇上摆摊给人写信,并凑够了再次上路的钱,两人的关系也由此变得融洽起来。

再次上路,两人找到了另一个小镇,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约书亚的哥哥,但不幸的是,原来约书亚的父亲已经去世,并且从父亲的来信中兄弟们才知道原来父亲的离开也是为了去寻找自己的妻子和还未出世的约书亚,得知真相后,朵拉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于是在深夜将约书亚母亲的信留了下来,自己悄悄的离开了与兄弟团员的约书亚。

影片对于朵拉的身世并没有太多的描写,她原先的生活似乎只有三个所在,一个是她工作的车站,一个是她的家,还有就是她每天乘坐的拥挤的列车,她家里的陈设也十分简单,破旧的沙发,没有图像的电视,以及推满了信件的抽屉,可以看出朵拉的生活很有规律,但长期单调的生活已使她变的麻木,就像一个失去灵魂的躯壳,每天只

是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模式,为的只是在自己孤独的世界中艰难的生存下去。约书亚也是一样,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对父亲唯一的印象就是知道父亲是个木匠,影片开始时约书亚一直攥在手中的陀螺应该就是父亲留给他唯一的礼物,母亲去找朵拉写信给自己的丈夫,约书亚也天真的以为只要再等上几天,自己很快就可以与父亲团聚。但现实是残酷的,就像朵拉说的“你根本不能指望邮政部门我也不知道那些信能不能寄的出去”,那些找朵拉写信的人更多的只是通过信件为自己唯一的一点点希望找一个寄托,所以约书亚的命运和他天真的想法其实从开始就注定只是一个悲剧的幻想。

约书亚的母亲因为车祸不幸丧生,约书亚则因为去捡陀螺而幸免于难,而他的命运也像旋转的陀螺一样由此发生了改变,可以说约书亚和朵拉的相遇也同样充满了一种悲剧偶然性,在这里有一段约书亚在车站面对圣母像默默祈祷的镜头,导演拍摄的十分有寓意,仰视的圣母像,俯视的约书亚,画面充满了虔诚而神圣的气氛,就像约书亚一直希望见到的父亲就名叫耶稣一样,也许正是这份对于上帝的虔诚,才在冥冥之中不断的带领着约书亚走向希望彼岸。而对于朵拉来说,这种偶遇更像是一种冒险,因为对于朵拉,生活的目的更多的只是生存,对于周遭的人或事她只是一个旁观者,独善其身才是她能够生存下来的唯一秘诀,即使是后来她出于同情将约书亚送到愿意领养流浪小孩的人家也是为了赚取中间人的1000块钱,所以对于帮助约书亚去寻找父亲起初她是并不愿意的,但是在得知自己出于好心却误将约书亚推入人贩子手中后,朵拉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影片中导演

很巧妙的处理了这一段心理独白,轰鸣的火车,辗转反侧的朵拉,快速闪烁的灯光,几个镜头却十分生动的表现了朵拉内心的不安,也预示着一种人性的复苏即将在朵拉身上发生,镜头一转,第二天朵拉便只身前往人贩子的家将约书亚救了出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无拖拉,剧情也由此转入朵拉与约书亚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两个人的命运也在此产生了交集,就像约书亚问朵拉的“这车是开往哪里的”,偶遇的两人带着各自的目的和希望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影片大半部分都描写旅途中两人的遭遇,从互相不信任,互相猜疑,互相嫉恨,到后来两人合作挣钱,变得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可以说是一次拯救与被拯救的过程。开始的时候约书亚对于朵拉始终抱有着厌恶的态度,觉得一个陌生人根本不可能会帮自己找到父亲,而朵拉也只是为了躲避麻烦而一直算计着中途丢下约书亚,但命运的转轮似乎总喜欢那他们两开玩笑,朵拉两次尝试将约书亚丢下都没有成功,还无故损失了所有的路费,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好心的卡车司机,司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朵拉也在相处中对其心生好感,但朵拉的贸然示好却让卡车司机感到难堪最终离开了他们,这里有两个隐喻的镜头,都是卡车上的标语,一个是:strength is in everything but only god is power 还有一个是:with god I follow my destiny 两个标语都来自于圣经,这正代表了朵拉和约书亚两人的此次旅途正是由上帝指引的一次求赎之旅,其实卡车司机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符号性的角色,他信基督,为人善良,不喝酒,对于约书亚说的男女情事也是不削一顾,他的出现代表的就是一种上帝的指引,指引朵拉一行的方向,指引他

们心灵的归宿,而这种宗教式的隐喻在朵拉和约书亚的旅途中还有很多次的表现,特别在小镇上,居民全部聚集在广场上手持蜡烛齐唱圣歌的场景中达到最高潮,而朵拉在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下也得到了净化,此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起来,约书亚还主动替朵拉买了新衣服,朵拉也替约书亚找到了失散的哥哥,而此刻影片的节奏也开始慢慢变得欢快起来,约书亚的哥哥教约书亚说绕口令,带他做陀螺,陪他踢足球,与亲人团聚的约书亚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他终于找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归宿,而朵拉也在这次旅途中找回了自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旅途”在电影的语言里已经涵盖了太多的意义,是一次救赎,一次回归,还是一次重生?或许都有。一老一少在旅途的前半段还是磕磕碰碰,然而到后来,两个人渐渐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依靠,对于男孩来说,朵拉是他在世界上唯一信任的人;对于朵拉来说,孩子却是温暖她心的源泉,因为她从前同样也是个缺少父爱的孩子,所以曾经冷漠掩饰了她的真情,现在的她,终于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

影片中反复出现男孩与朵拉关于其生父的辩论。朵拉认为孩子的父亲是个酒鬼,是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而在孩子的心里,父亲是个能干的木匠,是个能挑起生活重担的男人。我想,我们在看的时候多数也是倾向于朵拉的观点。直到影片的最后,孩子父亲的一封信向我们娓娓道来了这个男人的真实面目,一切的一切都是爱。

朵拉最后还是离开了,她一直都为别人写信,最后替自己写了一封信,当然,又是一封不会寄出的信,她相信了美好的感情美好的“爱”。当

篇三:中央车站观后感

《中央车站》影评

这是一个寻找的故事,约书亚寻找自己的父亲,朵拉也在寻找自己心灵中的那个父亲,一个埋藏的心灵深处的善良与美好。而在寻找的这段过程之中,在广袤的南美、嘈杂的都市和凋敝的乡村中,朵拉和约书亚——其实很难分得清到底谁是谁的救赎者!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是一些底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包括朵拉和约书亚。在人来人往的车站,朵拉每日替人写信,写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封信一块钱,如果帮你寄的话,她才能拿到两块钱。一个五十几岁的老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屋里只有一台很破烂的电视机,而每日还要挤那样恐怖的车去工作。你实在不能指望在这样的生活中,她还能非常慈爱地对待一切,那是不可能的。她可以为了一个电视机而把约书亚买掉,也可以尽情嘲笑那些写信的人,甚至不把那些信寄出去。而当朵拉最终决定带约书亚去找他的父亲时,这必然是一种灵魂的苏醒。

在片中,约书亚的父亲是耶稣,两个哥哥分别是以利亚和摩西,这些名字都源自《圣经》。上帝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其实影片里讲述的也许真的是一个救赎的故事。片子中的耶稣对于朵拉来说,最终的形象也从约书亚的父亲,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耶稣;而朵拉在寻找耶稣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朵拉和约书亚都不是讨人喜欢的角色,朵拉的自私自利,约书亚的毫不领情。但有时候想想,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也有一样的不足。其实对于朵拉和约书亚来说,救赎似乎是件太过遥远的事情了。他们想做的只是生活,生活下去、好好地生活。就算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依旧努力在生活。电影是一种艺术的东西,有时候它甚至会变得太过于艺术。但中央车站中的朵拉和约书亚——他们却很真实,真实的就像是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真实的就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该是一篇很悲伤的电影,主角们生活的异常艰辛,环境困苦。约书亚没见过父亲,母亲又车祸去世,朵拉一开始还把他卖给了器官贩子。一个少年只是因为偷窃了一点东西就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血的力量总是能让人在下意识的回归真实的人性。朵拉是个孤独的老女人,就算是在送约书亚找父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包括失之交臂的虚幻爱情。

但无可否认,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充满着温情,一个一个口述着自己感情的人,总是带着期待希望得到回音,因为信寄去远方,对方会收到,也许能回应自己,也许能够回来。而孤独的朵拉,她和约书亚一样,期待着回家,家是最大的避风港。我一直不能忘记,当车子到了一个站时。朵拉几乎把所有的钱放进了孩子的书包里,并且把一部分钱给了司机,让他照顾一下孩子,把他护送到站。剩下的钱,她自己买了一张车票回家。可是约书亚没有跟着汽车走,他下了车,并且忘了带车包。而当朵拉想起要回家时,车已经开出了,钱也不能退回来了。朵拉和约书亚就这样没有分文地塔上了寻找父亲的路。

为了回家,一路上需要多大的努力,永远不放弃,为了找到自己爱的家人,这样

的心情在每个人的心中延深。中央车站,对于约书亚来说是个起点,对于朵拉来说是终点。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走着,走在路上,走在拥挤的城市中,或许偶尔擦肩而过,或许曾经互相注视过,但是一转身留下的只是匆忙的背影。家,是人们永远向往的地方,而家人更是永远搁在心里的一丝希望。

约书亚说过朵拉连口红都不涂,当朵拉期盼着将自己的下半生交付给一位司机,正好看见别人在涂口红。她问人借了口红,打扮了一下出来。可惜望着远去车影,朵拉悲伤的哭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每个人期盼着最美好的东西。这么一个插曲,美好的梦想破灭了。人们在逃避,逃避责任,逃避感情。萍水相逢,我讨厌这个词语,淡淡得留下的是遗憾。约书亚安慰了朵拉,他说朵拉涂了口红很好看。这时候约书亚已经不是那个总是闹别扭的小家伙了。

我想这是一部和信仰有关的影片,虽然其实我并不懂信仰,我们都不懂。我们一向被接受的是唯物主义,但不管是宗教还是信仰,它都能给人无尽的力量。朵拉和约书亚一无所有,饥饿,困倦,劳累。走在盛大的圣母节里,无数人拿着神灯虔诚的朝拜,这是个一直在重复的镜头。

这是一个宗教气氛浓重的国家,所有人都在赎罪,同时也都在祈祷平安幸福的生活。朵拉快速奔跑在朝拜的人群中,和众生一样,她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烟花在一瞬间对着朵拉绽开,她在朝拜的人群里晕倒了,醒来时,约书亚正抚摸着她的头发,于是她安心的在约书亚怀里睡去。这时的约书亚不再是那个倔强而不懂事的小孩子,懂得了原谅,也懂得了依赖。约书亚想出了维持生活的办法,朵拉重操旧业,生意异常的好,她的摊子不再摆在那个中央车站,她重新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只是这一次,她生活的信念已经彻底不同,当小约书亚想学着她过去那样,撕掉别人的信时,她用一个微笑和手势制止了。真挚的爱不可以被破坏,这时的朵拉找回了爱和生活的信念。

最后虽然约书亚没有找到父亲,但他找到了自己的两个哥哥。他有了家,他知道了关于父亲的很多事情,虽然父亲还是没有出现在约书亚的生活中,但他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只要心在一起,家人就没有走散。虽然耶稣一家人天各一方,但信里传递的真情足以让我们肯定他们仍然在一起。朵拉帮助约书亚找多了家找到了归宿,但更大的意义在于朵拉又重拾了生命的意义。一路上,朵拉和约书亚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两人从相互讨厌到互相信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朵拉救赎了约书亚让约书亚找到了家,约书亚让她的心灵找到彼岸,约书亚更救赎了朵拉。朵拉在黎明前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