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于花阴之下 ——漫谈电影《看上去很美》
电影《看上去很美》的英文译名《REDLITTLEFLOWERS》似乎具有更明显的象征意味;这些小红花们尽管只是一些薄薄的纸片,但却代表了人类社会普遍推行的奖惩机制。或许几乎每个人都曾是方枪枪,都留着离经叛道的小辫儿,赤裸着身子,托起充满野性的男根,在漫天梦幻般的雪花中向冰冷的大地撒上一泡温热的尿液。正如卢梭在《一个孤独者的散步者的梦》谈到的那样,“我们一生下来就进入了一个竞技场,直到死亡的时候才能离开”——或早或晚,方枪枪们终究无可避免地被强行推入“小红花”机制,开始想要接受它、适应它、成为它的一员。在电影里,他把那张轻薄的红纸片精心包裹起来藏于怀中,幻想在那方狭小的“奖励榜”上,自己的名字后面添上一个又一个鲜红的筹码。融入的过程是必然的,怀疑的可能同样存在。在汪如海那个当部长的父亲在语境中出现伊始,方枪枪的挫败催生了他对机制的质疑。至此转折,小红花堂而皇之的权威性不仅遭到了削弱,甚至变成一朵骇人的恶之花,于是反抗的议题自然而然地升腾起来。机制代表李老师模仿猩猩一段,传神得近乎于惊悚,这样的片段似乎昭示着,人类的文明秩序实际上与弱肉强食的动物性之间,不过一纸之隔。机制之中那样一个所谓的导领与监管性人物,如今变成了能吃人的妖怪。方枪枪是个难得的反叛者,他看上去勇敢而聪明,懂得鼓励与发动——他是一场起义里必须具备的人物形象。然而无谓的反抗挣扎比想象中还要脆弱,被镇压的结局理所当然,“造谣者”方枪枪终究被幼儿园体制孤立在外,却获得了不同的视界,他逃脱了那面高高的红墙,来到了他一心向往的“大人世界”,却发现那里开着一朵更大的红花。他又能怎样呢?逃脱到哪里去呢?还能像卢梭那样“想方法如何离去”吗?我们看到,在片尾处,方枪枪弱小的身体无所适从地回到了幼儿园的红墙之下,趴在那一片阴影里沉沉地睡去。
可以说,《看上去很美》的立意是很大胆的,也是极其鲜明和浅显的。当张元选择去改编王朔这本小说的时候,就必须要把自己放在清醒者的位置上,避免落入机制的泥沼。然而谁能不在其内呢?当工作人员矫正孩子们的表演,让他们背诵台词,甚至用一些奖惩性的物质或精神话语来达到拍摄效果时,已经陷入了自己给自己设立的巨大反讽。我们只能说,还好人类拥有艺术赐予的抚慰,能在它智慧的光芒下,回头窥视自己内心投下的阴影。机制的更迭永远在涌动着,生活在社会里的我们除了兴奋地前去助力,便只能沉睡于花阴之下——沉睡距离死亡尚有一步,如果我们还能做一个反思之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