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篇一:徐志摩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作为诗人的徐志摩,他在现代诗坛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历史已有公论。现在我要提及的,是他传奇的与三个女人的婚恋爱情。可以说女人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是当地一大户人家,家里办有私塾。所以,4岁入学,受严格传统教育,为以后其成为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奠定了基础。13岁进入杭州中学堂就读,受梁启超思想影响,在校刊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轰动一时,也为其人生带来转折。当时任浙江都督秘书的张公权到学校视察,看见了这篇文章,认为徐志摩很有前途,就自作主张,给徐志摩父亲写信,把自己的妹妹张幼仪许配给了徐志摩。因为张家也是江苏宝山的大户,张幼仪的几个哥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因此张家求之不得。1915年10月,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但徐认为张是乡下土包子,张才知道徐其实对自己并不满意,这为他们的不幸埋下了伏笔。婚后,徐志摩到北大读书,张幼仪在家侍奉公婆。在北大读书期间,徐志摩得到张幼仪哥哥的帮助,拜梁启超为师。在梁启超推荐下,1918年徐志摩到美国留学。此时的徐志摩崇拜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哈密尔顿,立志要做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家,所以学习刻苦,广泛涉猎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逐渐地又崇拜上了英国哲学家、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罗素。为了追逐罗素,1920年9月,转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但到了英国后,罗素却因为反战和婚姻问题被学校辞退。徐志摩感到很失落,写信要求张幼仪到英国。其父因为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之事没有得到家里的同意,未及时回信。其间,徐志摩到处拜访和结交英国名流。为结识英国大文豪狄更生,他找到了时任世界国联总会中国首席代表的林长民,希望代为引荐。在林家结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因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徐志摩的才华也为林徽因所动,互相倾慕,走动频繁。年底,张幼仪终于到了英国。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发现徐志摩经常魂不守舍,常常借故外出,出去就是一天,后来终于发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恋情。当时受新思潮的影响,把争取婚姻自由,与父母包办的婚姻决裂作为一种时尚,尤其在知识分子和留学生之中。当时林徽因也表态: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于是徐志摩提出了离婚。其时,张幼仪正有孕在身,作出让步,同意徐志摩纳林徽因为妾。俆受罗素的影响,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坚决要离。1922年,他们离婚,徐志摩在《新浙江》上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成为中国第一桩自由文明离婚案。但当他离完婚回到英国时,林徽因已回到国内,并与徐志摩恩师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1924年,经胡适介绍,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她有貌有才,擅长琴棋书画,会唱京剧,通晓英语、法语,更是北京社交界的名人。当时,陆小曼已是有夫之妇,只是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经常感到寂寞,徐志摩也是失恋之人。男才女貌,加之感情上的缺憾,所以相见恨晚。1925年底,在陆小曼的坚持下,其夫跟她离婚。1926年的农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婚礼上,主持人梁启超在主持词中说,他俩都用情不专,要他们重新做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老师对弟子婚姻生活的担忧,不料担忧后来成了现实。婚后,夫妻俩在上海定居,上海的社交比北京更甚,陆小曼如鱼得水,长期沉溺社交和舞会中,开销甚巨,后来竟染上毒瘾,两人矛盾显现。初时他还能容忍,经常劝她,但没有效果。其间陆小曼还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翁瑞午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常跟陆小曼在一起,徐陆矛盾加剧。在经济上,徐志摩之父得知陆吸毒后,断了他们的供给,徐志摩为保证她的花销,到处兼职,甚至帮别人做起了地产生意,但仍然无法保证供给。1931年11月17日晚,徐志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看见陆小曼正在吸鸦片,双方矛盾总爆发。陆小曼用烟枪向徐志摩砸去,砸坏了他的眼镜,他离家出走。三天后,徐志摩乘飞机赶去北京参加林徽因的学术报告会,飞机出事遇难,时年35岁。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他最爱谁呢?应该是林徽因了。为了得到她,他与张幼仪离婚;在得知她与梁思成订婚后,仍然不放弃,以至于梁思成在门上留言,不欢迎他;后来她生了大病,多次前往相陪;最后他的死,也与她有联系。所以从这个线路图来看,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很执着、也很深。
那么三个女人中谁最爱他呢?还有她们的命运怎么样了呢?
张幼仪跟徐志摩离婚后,继续在德国留学,回国后办服装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其间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徐志摩之父认其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移居美国,后来组织出版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终年88岁。在世
时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说,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陆小曼后来的生活很不幸。丈夫死时,因为公公的阻止,她没能参加徐志摩的追悼会,作为亡妻她送了一幅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1933年清明,陆小曼给徐志摩上坟,作诗一首: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非常悔恨,四季身穿素服,不再去娱乐场所。她整理出版了两本徐志摩的书,一本叫《爱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记》。还和赵家璧一起整理了《徐志摩全集》,可惜因时局太乱,没有出成,不过总是尽了她当妻子的责任。在生活上,她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但两人一直没有正式结婚。翁陆两人晚年分裂,翁另有新欢,而陆小曼很凄凉和孤独。她于1965年4月去世,终年63岁。她死前惟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但徐家坚决不答应。
徐志摩死后,梁思成从出事地点捡回一块飞机的残片,林徽因一直保留到死。林徽因先后写过《悼志摩》和《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文章,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1947年她病重,得知将不久于人世时,要求见张幼仪。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却一句话都没说。解放后,林徽因参与了我国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景泰兰,并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做出了很大贡献。林徽因于1955年4月逝世,享年51岁。
徐志摩最爱林徽因,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呢?这却是几十年来的一个公案。至于林徽因为何和徐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后为何又频频书信往返?林徽因至死仍三缄其口,这便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只有找到徐志摩的那几本英文日记。
徐志摩有一皮箱,箱子里除了一些文稿外,主要是徐志摩的几本英文日记,还有陆小曼的两本日记。陆的日记骂林徽因的为多,不宜交林徽因保管。而徐志摩的日记写的又是当年跟林徽因的恋情,也不便给陆小曼看。所以他交给信得过的女作家凌叔华保管。徐志摩死后,很多人都想得到这个箱子,尤其是陆小曼跟林徽因。陆小曼是想要里面的资料为徐志摩编书,林徽因怕的是那几本英文日记落入他人之手,影响了自己的名声和家庭。后来通过胡适的周旋,林徽因得到了箱子,陆小曼又要了回去,转来转去,那几本英文日记却不见了踪影,都说没有看见,日记的丢失,使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这个问题永远成了一个谜。
从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林徽因对其他两人,可能只是同情、怜悯跟不屑。最恨林徽因的要算陆小曼了,在日记里骂林徽因骂得够呛,这骂声中有一股酸楚的味道,因为徐志摩身在曹营心在汉。此外,徐志摩的死也与林徽因有关系,陆小曼恨她在情理之中。张幼仪也恨林徽因,但不是恨她把他从自己身边夺走,而是恨她骗了他。
从三个女人最后的结局看,当时处于最弱势的人,结局最好。既享天伦之乐,又活到了88岁的高龄。当时处于强势的两个人:一个病魔缠身,早逝:一个晚年凄凉,孤独离世。
篇二:感动中国的作家
【感动中国的作家】徐志摩:飞翔的爱神
自古诗人就分为两类,一类诗人入世,他们吟咏着民众的悲欢,好像永远都站在我们中间,如杜甫便是。另一类诗人出世,或如陶渊明采菊东篱,或如诗仙李白俯视着人间众生。但还有一类诗人则纯是为艺术而生的,他们降临尘世,经历人生的洗礼和情感的磨难,写出和泪滴血的诗篇,然后就像流星划过夜空,倏然而逝。他们才是纯粹为诗而生的诗人。在这一点上,我以为徐志摩和李后主应算同一类。
这确实是真正的诗人之死,只有喜爱“飞翔”和“云游”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归去方式
1931年深秋,在济南南郊的党家山上,林徽因在丈夫梁思成的陪伴下,到这里寻找诗人折断的翅膀。她把一片飞机的碎片永久地珍藏起来,以寄托对诗人无尽的哀思。我想她此时该不会记起诗人的这首诗:
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我也知道这多半是走向/毁灭的路,但/为了你,为了你/我什么都甘愿;/这不仅我的热情/我的仅有理性亦如此说。/痴!想磔碎一个生命的纤维/为要感动一个女人的心!/
《我等候你》
种种迹象表明,诗人徐志摩的死是注定要发生的。在临行前,他就不听陆小曼的劝阻,因为在北平的那场演讲,是林徽因女士的邀请,徐志摩不能不参加。火车已经赶不上了,幸亏他在国民党的邮政部门有朋友,可以搭乘运邮件的飞机。红颜知己的召唤,急迫起飞的心情,糟糕的天气,所有这些构成悲剧的因素在11月19日那天都已齐备。
徐志摩这不同寻常的死,永久地震撼着当时和后来的文化界,也永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确实是真正的诗人之死,就如同只有李太白才配入水捉月而死一般,只有他这样的喜爱“飞翔”和“云游”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归去方式。回想自己在刚上大一的时候,和室友一起一遍遍读着《再别康桥》、《沙扬娜拉》,一起争论他那令人眩晕的爱情,一起为他独特的死而唏嘘不已。当时我们坚信,诗人离去的刹那,他的心中一定掠过这样的诗句: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
只有徐志摩这样纯真的诗人才会心无芥蒂地去请老师,而老师却给他的婚礼带来尴尬 诗人之死为什么给我们年轻的心灵那样的触动?并且,这样的感动会在一代和一代间传递蔓延?我以为,是由于他诗中所蕴涵的真与爱!虽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中国思想最复杂的诗人,甚至连性格宽厚的诗人自己也曾表示过首肯,但我却不敢苟同。
说诗人之真,有这样的例子。1926年10月3日,当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平北海举行婚礼之际,请他的老师梁启超先生证婚,殊不想梁启超当着众人的面,给了他们一顿严厉的训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让他们“勿再做过来人!”其实只有徐志摩这样纯真的诗人才会心无芥蒂地去请老师,而老师会给他的婚礼带来尴尬,他竟毫未料到,诗人的心无城府也就可见了。这种无城府应该是成为一个真正诗人的第一要义。胡适认为他“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牺牲了家庭亲
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惨酷的失败。”这从反方面可以看出诗人对真爱的执著。
徐志摩之所以让人们记住的,还由于他那几首十分“小资”的诗歌:《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等。历史无情地淘汰了虚泛的渣滓,只为我们留下最真实的部分,正如让李清照名垂青史的不是一两句“生当做人杰”的豪言壮语,而是哀婉的《漱玉词》一样。正是徐志摩那轻柔的诗歌,点燃和照亮过我们生活中的梦幻世界,感动过许多如我般的年轻人。当年室友竟不忍读完徐志摩的整部集子,我们曾整夜守在他的诗歌旁边,那心情正如诗人自己形容的:
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
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黄鹂》
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有了这样的用心血讴歌的心愿,已经足以做一个纯粹的诗人了。徐志摩的充满爱的歌唱会直接打入我们心灵中最柔弱的部分,给人以震撼,让我们如灌醍醐。如《沙扬娜拉》,特别是“赠日本女郎”那一节,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那么,这就是徐志摩奉献给我们的一个纯真的充满爱意的世界。
这让人联想到,在1924年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而演出的泰氏剧作《齐德拉》中,志摩饰演的正是爱神,这个角色对诗人而言,是最恰当不过了。这也让人联想到,他回答恩师梁启超的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惟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揭露了人性中追求爱情的渴望和执著于爱情的痛苦与煎熬。徐志摩令人怀念与珍重的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比任何人都要真。即使苦,他也要品尝那苦的真滋味。他说:“你要真镇定,须向狂风暴雨的底里求去;你要真和谐,须向混沌的底里求去;你要真平等,须向大变乱、大革命的底里求去;你要真幸福,须向真痛苦里尝去;你要真实在,须向真空虚里悟去??”诗人的生前身后都有诸多的非议,八十年前的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太多顽固封闭的社会传统,以至于一个追求爱、美、自由的诗人对整个民族来说仿佛是一种奢侈;然而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他看见的正是几代中国人身上的匮乏,故他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彰显这样一个从不被国人重视的生命主题,这也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被中国人记忆的原由。
假如你读尽了诗人的作品,却不曾听过诗人的言语,你不算知道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一提到徐志摩,立即就会想到他这首《再别康桥》。它似一阵风、一片云、一丝雨,把那份洒脱和诗的意境融在一起,给读者一份清纯、洁美和缠绵的情愫,让读者体会到徐诗的那份清纯和空灵。这是诗中的诗,是顶峰上的顶峰,达到了新诗在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可以说,仅凭一首《再别康桥》,志摩就值得我们永久的纪念。
苏雪林曾说:“志摩的文字虽佳,却还不如他的言语——特别是诵读自己作品时的言语。朋友,假如你读尽了诗人的作品,却不曾听过诗人的言语,你不算知道徐志摩!”(摘自其《北风——纪念诗人徐志摩》)那我们这些仅诵其诗而不曾有幸闻其言的后来者,也许永远也不能真正地了解诗人!可这又算什么,1935年11月19日,徐志摩忌日这天,林徽因女士写了一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文章传递出她对志摩的怀念:“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如果那时我的眼泪曾不住地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在人间有过这样的红颜知己和刻骨的怀念,茫茫浮世的毁誉还有什么值得诗人置一笑呢?我想诗人已用他的诗歌给我们作了回答: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小传: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沪江大学、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篇三: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歌赏析
1、 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建筑学家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作家林徽因
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民国文化想象”中的林徽因
她经常见诸在各种诗歌、小说、影视等作品中,代表的有黄磊、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
总之,林徽因,这个传奇女性,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林徽因学习她的代表作——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
2、 初读全诗,感知文本
好的诗是要读的,正如苏东坡云:“三分诗七分读”。带着问题读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 自由朗诵,创造性诵读
(1)、通过这首诗歌,你头脑中产生出哪些画面 (2)、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4、合作探究
(1)、文本分析
诗歌共分五节,声音可以点亮周围的风,而轻灵是由声音的脆质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面相,这一组文字中,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的变是写场景,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开端
接着换了一个场面,其实是一个黄昏,但是不是凄冷的黄昏,而是温暖微醺的黄昏,“风吹”、“星闪”和“雨洒”是一种湿润的感觉,是早春的感觉。
下面两节转入春天和人的双重赞美,这实际上是诗的主题的呈现,即歌颂心目中的你。把“你的喜悦”和春天的“轻”、“娉婷”、“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揉在一起,那春的特质
便是你的面貌,于是你获得了“鲜妍”、“天真,庄严”、“柔嫩喜悦”的赞美,最关键的两组意象在这里出现“你是夜夜的月圆”和“你梦期待中的白莲”。第五节的声音很清晰’很明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会注意到,在这一节中,不同的意象得到了统一,“一树一树的花开”、“你”还有“四月天”,他们统一在“爱”、“暖”、和“希望”这三个词中。
四月是温暖的季节,诗歌中,出现了十一处“你”字,只出现了开始的一处“我”字。但是,“我”和“你”才是主题,这一主题在最后一节落在爱与暖上,这是这首诗的一层秘密。在表面的“鲜艳”、“轻灵”和温醺的四月天里,说“爱”与“暖”的是“我”和“你”。
(2)、色彩感分析
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
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这种色彩的温醺的鹅黄与柔软洁净的白莲要与诗人的声音共鸣,组成呢喃与笑声,才更加美好。
(3)、诗歌“三美”分析 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A、绘画美
在音乐美的流动中,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B、建筑美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C、音乐美
在整齐的诗形中又富含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诗歌的韵式变化和句式变化而带来诗节内在形式的多样化。如诗歌的第一节就是押2_2韵,这就造成整首诗歌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具有内在的流动力量。但这种押韵,又随着诗人的感情起伏和内容的变化而自然形成。这样,语言的节奏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品内容相协调,音乐美也就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梁从诫谈到林徽因诗的韵律时说:“她的诗歌不满足于单一的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和变化。”例如,诗歌的第三节。句式发生变化,由“你是??”变成了“??你是”,这就避免了表达上的单一和呆板,富有跳跃感和音乐性,充满了四月天的生命律动。这样诗歌流动的内在情感也就跃然于纸上。诗人的内在情绪巧妙地融入富有音乐质感的诗歌中,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之美。
4、拓展延伸,对比阅读徐志摩《偶然》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徐志摩遇难后,林徽因写了《悼志摩》,寄托对他的突然去世的震惊与哀思。徐志摩去世四年之后,1935年,林徽因写了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还有一首诗《别丢掉》,散文表达的是同志式的怀念和伤感。
作者在“偶然”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
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