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理解
篇一: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
摘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真正主体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真正主体。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三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人的需要是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人的需要的激发下不断探索新事物、开拓新资源,从而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总动力。第二,人是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历史观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推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依靠人,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才可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第三,满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人是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发展完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意味着必须以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发展的终极目的,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使人们的自身价值获得更为适宜的实现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提升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发展提高。维护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度。
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以人类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着眼点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人类在主客二元的思维模式下,将人类认定为主体,自然界和资源认定为客体,在人的能动性的飞扬下,对大自然和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如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许多海滨国家将被淹没,大气(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以人为本的理解)污染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植被破坏导致泥石流、滑坡泛滥,极端气候频发,气候灾害激增,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等。在人类肆无忌惮地改造环境时,环境也以人类的生存和延续为报复的手段,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遇到了挑战。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摒弃了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要求人类彻底转变思维方式,从传统的“人是人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是大自然的
篇二: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
篇三:教育要以人为本
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
姓名 潘亚萍 工作单位 靖江成校
一、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上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教育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或者文凭的高档,高分低能大有人在。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见“学生”不见“人”的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灌输者,而是要从全面发展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的核心观念是:从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被动的到主动的;从注重记忆到思维;从学会到会学;从强调知识的量到知识的质;从强调学习结果到学习过程;从文化知识的传授到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恰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拥有综合高素质的“人”,是教育的职责,更是教师的职责。所以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
在教育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着重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理解尊重学生。
人生而平等,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不管他是优生,还是差生。我们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讲平等尊重,不讲师道尊严;讲理解引导,不讲包办代替、强制命令;讲师生互动,不把学生当作知识填充的容器。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在学习的征途上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伴游。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所不同,各自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多样性。我们要正视这种合理性和多样性,做到“目中有人”,这个“人”不只是优生,也不只是差生,而是全体,要把慈爱的光辉洒遍每个角落,要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每一片土地,让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人都有被理解、尊重和肯定的心理需求。我们老师要放下架子,站在学生中间,既当指导者,又当学习者,了解学生身心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研究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倾听学生心声,以心搏心,以情换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学生的悲欢离合。
(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多关心爱护。
未成年人身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教师要注意抓住他们各个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学习方面的特征,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循教导,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同时注意学生“抗干扰”、“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走出失败,走向成功,成为“小大人”,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未成年人可变性,可塑性最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学生的成长,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学生,不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不唯分数论人,不以一两次错误对学生有偏见,要对学生寄予无限的希望,多欣赏学生,多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超越自我,超越老师。“弟子未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人类智慧发展规律的总结。
未成年人身体发育不健全,心理不成熟,特别需要关心爱护。教师应该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象慈母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自己七十多年教师生涯的经验概括为四个字:童心母爱。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三)辨证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多宽容锤炼。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不完美,其实是符合辩证法的。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既要一分为二地看,更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希望的曙光。
不完美的人,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往往是差异才见个性,差异才见特色,差异才见生动。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差异,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泛指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心理、接受知识的各种能力、思想品德修养和锻炼身体与卫生保健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些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我们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应该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教育方法。一般说来对具有自卑感或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过多使用苛责,应当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教师就不要一再夸奖,但批评时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同时抓住上进心,设法使他在学习中看到缺点和不足,以便虚心上进。对于脾气犟的学生要心平气和,避免顶牛;对淘气学生不能过于迁就和温存。
人的不完美,还表现在易犯错误。许多学生犯错误,往往是出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好奇心或其他心理原因,而不是品质问题。学生出了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积极引导,不要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痛下杀手。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克制、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宽容不是迁就,更不是放纵,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用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要杜绝学生犯错误,教师要善于观现象,看苗头,有预见性,措施落实在前,防患于未然,要做一个“预防站长”,不做一个“救火队长”。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要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