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名师实录
篇一: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7年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郑美玲/执教、整理
师: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有一天细细检点慢慢品味,就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细细评点那朵开在鲁迅先生心头的“藤野之花”
这节课的目标是:
(屏幕上显示)
1.提取关键信息简洁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我们学过的人物有——
生1:《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
生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
师:还有一个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给鲁迅先生以鞭策的先生
(屏幕上显示)
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鲁迅的老师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目的地筛选信息,思考:1.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屏幕上显示)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师:给大家提示一下筛选信息的方法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屏幕上显示)
教你一招: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生读书5分钟)
生1:我找到文章第37自然段
师: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生1(读):“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师:“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伟大”这一段是鲁迅先生情感的升华,是对藤野先生难忘原因的总结请读倒数第2段
(生读第37自然段)
师:写人离不开事件,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教诲的?请看第二个问题: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概括内容时要注意两个要素:人物和事件,也就是谁干了什么注意要紧扣文本,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组合,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生1:藤野先生给鲁迅改作业非常认真
师:是作业吗?
生1:讲义习惯了
(生笑)
生2:藤野先生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为“我”改解剖图
师:一下子说出了两件事,信息捕捉准确,而且用语简洁准确
生3:藤野先生问“我”是否怕鬼
师:在什么情况下问“我”的?
生3:了解实习情况时
师: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呢?
生4:关心鲁迅的实习情况
(师小结,课件展示:添改讲义、了解裹脚、关心实习、改解剖图)
师:这些事不是写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平凡细碎的琐事,这些平凡小事在鲁迅的记忆中,定格成一个个难忘的镜头让我们深情朗读,并从中体会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咱们以品读镜头的方式来学习第6到第23段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这样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的方式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屏幕上显示)
再教一招:如何选镜头:就是选取能体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或细节
如何品镜头:先生,您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的品质
师:我们将“镜头”整理成一本“相册”,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同步课件显示:一本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正徐徐打开的动画???)
师:我的镜头品读是:“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同步投影展示)
镜头:“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板书)
师:下面让我们品读课文,将这些镜头回放4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合作过程中记录员做好记录,以备代表发言
(生小组分工合作阅读、讨论并有人记录师巡视)
生1:我品读的是“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先生,您了解女人裹脚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求真务实的品质
生2:我品读的也是批改讲义:“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从中我读出的是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师者风范
生3:关心实习,我感受到您关爱学生
师:你这也太惜字如金了概括信息时咱们是训练简洁概括,但是品读还是要读出来,我们说,语言是承载情感的载体,你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请读出来
生3:读“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师:读得比较平淡虽然语言很平实,平实的文字中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越平实情感越是充沛,咱们来齐读这部分内容,争取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生齐读该段)
生4:“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
[3]
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先生,您改解剖图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循循善诱、正直热忱、关爱学生的品质 师:读得很动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读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感激那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
生4:语言描写
生5:我选的不是事件行不行?选的是第9段的内容
师:好啊,读读看
生5:(读外貌描写部分)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觉得藤野先生生活很俭朴
师:你品读的角度很独特,品读很有见解
(师在学生回答时顺势板书藤野的品质)
师:平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你看今天咱们给老师也写起评语来了
(生笑)
师:那我们所感受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是通过什么方法概括出来的呢?概括人物形象也是考试时经常面对的问题
生1(脱口而出):通过分析对人物的描写
[1] [2] 下一页
师:反应很快,也很会总结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概括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的分析,而且我发现大家尽量在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再补充一点,还可以借助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语再找同学来总结一下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生2: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评价语和通过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来概括,概括时尽量用四字短语
师:一语中的通过品读文章,藤野先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他鲜活地站在鲁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就写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就此已经完整了但第1到第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第24到第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屏幕上显示)
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师:让我们分组深入探讨,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系吗?左面一组讨论第1到第5段,右面一组讨论第24到第31段
(生分组热烈讨论,并且积极记录讨论,三分钟后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师:看来已经有了讨论的结果了?哪一组先说?谁先发表看法?
生1:第1到第5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这是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
师:你说得有依据,有层次,有深度你是这样想的,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作铺垫谁有不同想法?
生2:我倒觉得是在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师:我支持你的想法
生1:但我还是觉得是在为下文作铺垫
师: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生笑)
师:同学们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3:老师,别老让左面一组同学发言,我们对于第24到第31段是否多余也想谈谈 师:提醒及时,看来你是个急性子
生3:既然开头几段中写在仙台所受的优待是正面衬托,那么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就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而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师:嗬,点亮聪明的聪明才是美丽的聪明看来刚才那位同学就点亮了你的聪明 (生3笑,生2非常高兴)
师:这些情节体现了当时弱国的软弱和腐朽已经影响到了青年留学生和许多国人而鲁迅作为一个弱国的弱民,在那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上进心,这些固然离不开鲁迅的爱国情怀,也离不开藤野先生一直以来对鲁迅的激励和希望这实则是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可贵品格?
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师板书)
师:可以说,藤野先生的出现是鲁迅日本留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之一,这也是他对藤野先生念念不忘的原因另外,这些情节还客观再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感情,再现了鲁迅当时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绝不是多余之笔文章第29段就集中体现出了鲁迅的情感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带有感情地朗读)
(投影显示)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师:读出了辛酸和愤慨
以上内容,实则恰恰反映了对藤野先生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出示上联),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却是人格(出示下联)这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种族的关心和热望我们看到这位尊重客观事实、有着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师,外表枯瘦但内心却有着充沛情感的老师,的确让人难忘(出示横批)
(同步投影显示)
上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下联: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横批:师恩难忘
(生在师引导下齐读对联)
师:先生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细节中的卓越,这么好的老师鲁迅肯定盼望重逢,让我们朝花夕拾再续经典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投影显示)
先生:
您
周树人
(生写)
师:谁先来试试?
生1(读):先生,您当年能抛开狭隘的民族偏见,对我这个来自弱国的弱民,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怀,您是我所认为我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对于当年我弃医从文,望您能够谅解
师:很聪明,引用了文中作者的话,完全融入了角色
生2(读):先生,虽然我没有从事医学,但我却在唤醒国民的灵魂,改变他们的精神,这远比医治身体更重要但是先生,当年您给予我的尊重和关怀,教给我的正直和热忱、严谨和务实,却一直影响着我师恩难忘!
师:人格上的影响是终身的
篇二: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先为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1935 年,日本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这“藤野先生”是谁?为何得到鲁迅如此看重?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往事和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名篇。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请同学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屏显。)
一、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二、品味对话,走进人物。
三、深情朗读,理解主题。
师: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完成的任务,让我们共同努力。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师:在同学们预习的基础上,咱们首先来理一理课文的思路。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齐):藤野先生和鲁迅,师生关系。
(板书“一位恩师”“二个人物”。)
师:课文用38 段之长的篇幅,叙述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往事和真情。这么长的课文我们怎样阅读才能快速理清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试着从查找故事发生的地点入手。请大家跳读课文,看看都写到了哪些地方?
生(杂):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后在国内。
(板书“三处地点”。)
师:今天,我们就直接到仙台,去认识藤野先生。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着重看在仙台的那部分,并概括在仙台这一部分围绕着藤野先生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生速读课文。)
生1:课文中在仙台这一部分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四件事。
(板书“四件往事”。)
师:哪四件事?
生2: 第一件事情是藤野先生主动关心“我”的学习并且认真地为“我”改正笔记。 生3: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具体表现在第16~20 段。
生4:在第21~22 自然段,藤野先生担心“我”不敢解剖尸体这件事。
生 5:在第23 自然段,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方法。
师:这四件事找得很准,可见同学们筛选信息、发现重点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概括得还不够精练。概括时,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请大家再读课文,进行精练概括。 (生讨论。)
师(总结):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三、品味对话,走近人物
师: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要用到很多描写方法,本文都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生1:语言、神态、肖像、动作
??
师:不错,我们常说,认识一个人,就要“听其言,观其行”。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对话,走进人物内心。课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语言描写,其中有几处对话呢?
生2:第7 段。
师:第7 段是不是对话呢?
生(齐):不是。
师:那第一处对话在哪儿?
生3:第12~14 自然段。
师:下文中的对话还有哪些?
生4:第17 自然段。因为有“他和蔼的说到”,所以是对话。
师:好。我们再找第三处。
生5:第22 段。“他用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这是对话。
师:还有没有?
生6:第23 段写的是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方法,藤野先生感到遗憾没有看到。
师:这是第四处了。还有吗?
生7:第33~34 自然段。
(板书“五次对话”。)
师: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他和藤野先生的五次对话。五次简短的对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让人难忘的藤野先生。现在,同桌互相帮助,体会本文对话描写的精妙。请每对同桌从五处对话里面,选择任意一处,先模拟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语气读一读对话,再想一想这对话表现了两位人物什么样的情感,然后一起品味并揣摩为什么这简短的语言描写是精妙的,是只字都不能修改的。最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先读,再想,再品,再说。 (学生活动。)
师:请两位同学展示一下研讨的结果。
(生1 将第一处对话模拟朗读。)
师:你们来说说这一处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品质?
生1:表现了他的谦虚、慈爱和关心学生。
师:藤野先生说的“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能不能改成“你能抄下我的讲义么”? 生1:不能。如果改了,就不能体现出藤野先生的谦虚、和蔼。
师:原文的语气更委婉一些。
(生2 模拟第二处对话。)
生2:这段对话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师:第17 段如果改成“这条血管你画错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你认为和原文有什么区别?
生2:原文的语言更显得温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怀,如果改成这样生硬的对话,就过于严厉,与人物形象不符。
师: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因为通过改句与原文的对比就可以品味语言,也是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与探究人物特点的方法。同学们模仿这样的问题,也试着品读文中的对话。 (生3 选读了第四处对话。)
生3:这段对话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语言的特色是简洁。
师:但是,遗憾的是你们没有把对话的状态模拟出来。大家想一想,藤野先生在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方法时,鲁迅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生4:鲁迅先生对裹脚的描述应该是批判,所以藤野先生才会感到遗憾。
师:因为是中国的陋习,所以鲁迅才会说“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生5 选读了第三处对话。)
生5:这里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是极尽关爱的。“总算”一词写出了藤野先生一直在为我担心,害怕“我”不敢解剖尸体。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一看关心解剖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生5:关心鲁迅,尽职负责。
(生6 又选读了第二处对话。)
生6:这处对话省略了鲁迅的回答,却用心理描写写出了鲁迅的想法,表现了他自己的懊悔和对老师的感谢。
(师指导两位同学朗读,提示学生带着对人物的理解,把鲁迅的心理描写变成语言描写读出来,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之后,生7 选读第五处对话。)
生7:这处对话是作者与老师惜别的场景,一位善意地说谎,另一位却满怀着遗憾,师生之情尽显文中。
师:为了引导大家更深入地品析人物对话,我来提问:文中第23和34 两段,有两处是“还叹息道”“他叹息说”,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区别?
生8:第23 段中的“还叹息道”表现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因为不能亲见,所以对于足骨的研究实在是遗憾的。这里描述人物对话时的神态语气,为我们塑造了对学术精益求精的藤野先生。
生9:第34 段的“他叹息说”,表现了恩师对得意门生的中途离别深怀感伤。这位学生,是他倾心关照格外呵护的中国人,也许是藤野先生的希望所在。作为老师,他怎能不叹息? 师:我们品读着这些语言,了解了他们之间的故事,认识了藤野先生。他就是这样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还热情诚恳的老师。我想,这样的老师,学生肯定非常感激,但是鲁迅先生一生接触到的老师绝不止一二,其中比藤野先生学术水平更高的人也会有不少。可是,为什么他却偏偏感激这位藤野先生呢?
(生沉默。)
四、深情朗读,理解主题
1.教师设题,引导思考。
师:我们通过下面的学习来找找答案。其实,在仙台这一部分,不止写了四件事。另外还有两件事。这两件事是什么?与藤野先生有关系吗?它们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生1: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师:这两件事里几乎没有提到藤野先生,对塑造人物还有作用吗?
生2:体现了藤野先生对每一个人的看法都是公正的。
师:尤其这个人是哪国的人?
生3:中国人。藤野先生不歧视中国人,而且,以公平的态度对待。
师:好。这两件事看似没写藤野先生,但正是通过日本一些人对中国人的做法反衬出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人格。鲁迅先生因此而感激藤野。
(板书“伟大人格”。)
师:我们一起设想,如果来到仙台学医的不是鲁迅,而是清政府派到东京
留学生,或许就是那个在东京赏着樱花的某一位,学着跳舞,盘着大辫子招摇过市的同学。他来到仙台,也许藤野先生也会这样对他,但他却很可能不会感念藤野先生的那种情怀。我们通观全文理解作者的情感。那时的鲁迅比其他的留学生在心中更多、更深沉的是什么情感?
生(齐):爱国。
(板书“爱国情感”。)
师:鲁迅的爱国之情贯穿全篇,我们可以说,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鲁迅那炽热的爱国情感。现在,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相关的片段,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那深沉的爱国之情。你们从课文
里找一处并大声地读一读。
生1:“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师:在第几自然段?
生(众):第31 段。
2.回眸历史,理解情感。
师:有三位同学读了这一段,但是我感觉大家可以读得更好一些。因为这篇文章难,不仅是因为篇幅长而难,还难在时代久远。现在,我带你们回到110 年前,那段我们不愿提起却又让我们没齿难忘的历史。1900 年八国联军闯进北京,烧杀抢掠。1901 年清政府苟且偷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4 年日本和俄国打仗,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可战场却在—— —
生(齐):中国!
师:而我们的清政府却屈辱地宣布中立,任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肆意践踏我们的锦绣河山。被帝国主义折磨得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将目光投向日本,公派留学生到那里去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日本。可是,日本当时是怎样的风气?
生1:鄙视中国人。
师:鄙视中国人,甚至称中国人是“支那猪”,而更让鲁迅伤怀的,不仅是日本人对他们的态度,还有中国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来到日本,他们就立即忘掉了自己的祖国,完全置国家的命运于不顾,赏樱花,学跳舞,只知享乐。鲁迅到仙台学医,考了多少分? 生(齐):60 分。
师:60 分,就要被怀疑,被调查,被寄匿名信。鲁迅每上一课看电影时,都要看怎样的电影? 生(齐):杀中国人。
师:看杀中国人的影片,爱国的鲁迅,其情何堪!让我们再来读这一段,在课文的哪个地方? 生(齐):29 段。
师:好,让我们带着愤慨,带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读读第29段的这段话。哪位同学来试试?我们来感受一下,带着这种屈辱的历史,在日本仙台学医的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又为什么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一位女同学读了这一段话。)
3.指导方法,深情朗读。
师:我相信这位女同学心中充满了情感,但是心里的情感,却难以读出来。我来给大家推荐一些小小的朗读技巧。如果我们能在里面加上重音、停顿,一定能读得更好。
(屏显朗读提示重音和停顿,一生读。)
师:我们想一想当时的鲁迅。他考了60 分,这算不算高分?
生(齐):不算。
师:但为什么日本人要歧视我们?
生1:因为我们是“低能儿”
??
师:如果有人说你是“低能儿”你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2:气愤。
师:好,咱们来集体读一读。中国是弱国———
(生齐读。)
师:再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如果你愿意把语速放得慢一些,语调再铿锵一点,我相信大家
读得会更好。
(师范读。)
师:我们大家齐读一遍好不好?读出这种愤慨。中国是弱国—— —(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 师:如果再慢点,会更好。
(师找了一个男同学跟着自己一句一句地读,全场纷纷鼓掌。)
4.再谈人物,理解主题。
师:让我们回过头来,带着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再回望他所歌颂的藤野先生。你是否对藤野先生有了新的认识?
生1:我想,只说藤野是一位治学严谨、关爱学生的老师是不够的。因为,藤野对于鲁迅来说是无私、公正、难得的老师,甚至是中国人的友人。
生2:藤野先生是拥有广义民族主义的人。不管到何时,我们都不能蔑视其他国家或民族,因为藤野教会了我们博爱。
师:因为鲁迅爱国,所以他更感谢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回望藤野,我们仿佛看到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偏见,不歧视,为中国的学子鲁迅,送去了寒冰中的温暖与春风。难怪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后仍深怀着感谢与感激,带着怀念与尊敬写下这令人难忘的文字。最后,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37 段,去深沉地感受一下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和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
(师生一起朗读课文第37段。)
师:藤野先生的名字,早已因为这篇文章而家喻户晓。很荣幸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一堂课小而言之是学文,大而言之是学情。让我们读着这文,记着这人,带着这情,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自己,用博爱公正的态度待他人,遇国家危亡时甘当己任,在民族发展时勇做栋梁!下课!下面两项作业在课后任选一项完成。
(屏显。)
1.打开记忆的闸门,是不是也有某个人的某些话深深地影响过你?请运用语言描写,以“难忘的人·难忘的话”为题,写篇短文。
2.阅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或《〈呐喊〉自序》,探究作者的情感,并深情朗读喜欢的段落。
篇三:藤野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分
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
重难点:
1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件,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
生的品质。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七八年级时,我们已学过鲁迅的课文,哪位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
其作品。
生: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
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
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
犀(xī)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
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
年在上海病逝。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
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生: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
《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学生鼓掌教师鼓励
二、预习检测
师:课下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对不认识的字词也查找了工具
书,下面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投影出示检测题
1、字词注音 绯红陌生 畸形 不逊
匿名瞥见 喝彩 杳无音讯
2、词语释疑
宛如:
遗民:
匿名: 生甲:读字音。畸的音读错
生乙:同学纠正
生丙:解释词语
师:课下预习时,对读不准的音和不理解的词语一定要查工具书。
三、新课学习
1出示教学目标
师:下面 我们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藤野先生)
首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
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
生:读目标
2、教师介绍写做背景及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师:课文写于1926年,作者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师: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
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2)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
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写
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4)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5)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师:有了这些写作背景,我们对这篇文章就不难理解了
3、 小组讨论,整体感知
师:下面大家再仔细读课文,根据自学指导上的提示,圈出文章变换
的几个地点,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理清文章
段落结构 。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圈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
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在表达对 的厌恶 第二部分:在回忆与的交往。
第三部分: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生: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文章中有几个变换的地点?
生:三个,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后
师:根据这三个词将文章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三部分。(第一部分(1—3)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厌恶。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与藤野相识、交相、惜别。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怀念。)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积极,大家给与鼓励。师板书文章结构
4、分析人物形象
师:这篇文章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下面大
家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展开小组讨论,找一找写了与藤野
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生:读第二部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说,请举手。
生甲: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
生乙:纠正解剖图 表现了藤野先生严格要求
生丙:关心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热情诚恳
生丁:了解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求实精神
师:刚才四位同学找出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及藤野先生品质,综合这些事件上,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高贵品质。)
师:答得不错,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高贵品质。师板书藤野先生品质。
5、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结构,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高贵品质。本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其他内容,我们下节学习。
四、布置作业
师:课下作业:本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想一想哪些地方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第一部分(1—3)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厌恶。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与藤野相识、交相、惜别。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怀念。
藤野先生品质: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