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发展心理学在线阅读

优秀范文2019-04-03 23:23书业网

篇一:第四章《变态及健康心理学》(郭晓宇 翟燕丽)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

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3、自知力:患者对其自身状态的反应,判断精神病的指标,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的统一性丧失。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1、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些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要满足三个条件: (1)一是必须是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 (2)二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三是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一)感觉障碍包括:1、感觉过敏;2、

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 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

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二)、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2、幻觉:是指无对象的知觉。 分为幻听、幻

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2)按幻觉来源分:真性幻觉和假性

幻觉

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很具

体。

假性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

精确。 (3)按幻觉产生条件分:

<1>功能性幻觉 ;

<2>思维鸣响:表现为患者能听到

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强烈的精神刺激

引发的幻觉。

二、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和思维内

容障碍两部分 (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

思维逻辑障碍 常见的症状有:

1、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

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的增加和思维

联想速度的加快。患者表现为:语量多,

语速快。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绪性精

神障碍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

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

3、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

词汇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患者的思维

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在交

谈中患者不中肯,给人的感觉是答非所

问。

5、破裂性思维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

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

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思维破裂,多

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而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

外界干扰等原因的情况下,思维过程突

然出现中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考时出现

不属于自己的联想,不受自己意识支

配,称为思维插入;如果感到自己的一

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夺走了,称为思维

被夺。

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不受患

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

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

10、病理性赘述,谈话时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而且觉得必不可少,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12、词语新作(造新词) 13、逻辑倒错性思维;

(二)思维内容障碍包括:(1)妄想;(2)强迫观念;(3)超价值观念。 1、妄想 妄想的特点:

(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妄想的种类:

(1)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分:1.关系妄想;2.被害妄想;3.特殊意义妄想;4.物理影响妄想;5.夸大妄想;6自罪妄想(罪恶妄想);7.疑病妄想;8.嫉妒妄想;9.钟情妄想;10.内心被揭露感关系妄想;

(2)按照妄想的起源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 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 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的,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妄想的产生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上的解释)最为常见。

继发性妄想:是以错、幻觉、情绪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2、强迫观念: 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强迫观念的表现:(1)强迫性回忆;(2强迫性穷思竭虑;(3)(4)强迫性怀疑,(5)强迫性对立观念;

3、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不撞南墙不回头、钻牛角尖)

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注意狭窄

(1)注意减弱: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2)注意狭窄: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或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的患者 ;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 2、记忆减退

3、遗忘(A.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个阶段的事件。B.顺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C.心因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

5、虚构:患者在回忆中,把过去的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

(三)智能障碍

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临床分两大类:

1、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停留在一定阶段;

2一种在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

四、自知力障碍

1、自知力指:患者对其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2、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3、自知力完整:神经症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

痴呆患者。

三、意志减退:指意志活动的减少。 (1)抑郁状态患者;2)意志减退可见上文所述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和不协调性

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和行为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 2.违拗:(主动性违拗:做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被动性违拗:对别人的要求不做出任何反应);) 3.蜡样屈曲(肢体任人摆布,木僵状态) 4.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

5.被动性服从(被对服从,即使不利也服从)

6. 刻板动作.(重复某一单调动作) 7. 模仿动作(无目的模仿他人) 8. 意向倒错(与一般常情相违背) 9. 作态(做幼稚古怪的支作、表情等) 10. 强迫动作(做出违反本人意愿且重

动性服从、刻板言语、刻板动作、模仿言语、模仿动作等几个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1、ICD-10(国际疾病分类)将精神和行为障碍分为十一类: (1)器质性精神障碍;

(2)使用精神活动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4)心境障碍;

(5)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障碍;

(6)是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在关的行为综合征;

(7)是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 (8)是精神发育迟滞; (9)是心理发育障碍; (10)是通过起病于童年与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11)是未特指的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特点:无意识障碍、无智能障碍、无自知力。 类型: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2)妄想性障碍

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

(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四个特点:1.在两周内急性起病 2.以精神病性障碍为主3.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4.在2~3个月内痊愈。

《第二单元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临床上需进行系统治闻,心理咨询和治疗是辅助性的,在心理咨询师临床工作中要注意鉴别和转诊。

(1)躁狂发作

特点:情绪高涨、思维 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 (2)抑郁发作

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行为减少

(3)双相障碍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

《第三单元神经症》 1、

主要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2、神经症的五个特点: 1、意识的心理冲突。2、是精神痛苦。3、

4、神经症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3:1.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2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412、它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分1,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分2一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 (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续借别人的帮助才能摆脱,评分2;重度无法摆脱评分3。

(3)社会功能。正常工作、学习、交往,评分1;中度受损学习工作效率明显下降,评分2;不能学习、工作、交往,评分3;◎结果解释: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可以成立,4至5分为可疑病例,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1、应激相关障碍的定义: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病程数小时至数天。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在受到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之后出现的精神障碍。

(3)适应障碍:主要表现:①抑郁心境;②无力应付;③一定程度的处理事务能力受损;④可伴随品行障碍; (适应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一般不超6个月。)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

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1、偏执性人格障碍。 2、分裂性人格障碍;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 5、表演性人格障碍; 6、强迫性人格障碍; 7、焦虑性人格障碍; 8、依赖性人格障碍。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分类:第一,进食障碍,第二,睡眠障碍。

《第五节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1、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心理健康的定义: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1、许又新认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

①体验标准; ②操作标准; ③发展标准。 2、郭念峰1986年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承载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主动适应:积极地去改变环境;被动适应:躲避环境的冲击);

篇二: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功能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一、研究的专门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函数。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是不能将因变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年龄,而应该尽量发现伴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心理过程,它们可能是导致因变量变化的直接原因。

二、研究对象的范围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期。对于年幼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期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有差异的。由于这种研究对象的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其研究方法复杂多样,必须适合于不同年龄被试的不同特点。

三、研究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情境作出反应,而研究对象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

四、研究对象的意识性

由于发展心理研究的研究对象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和学习能力,这种意识性可能使研究对象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真实的反应。研究对象的许多不稳定性也导致研究结果的某些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儿童的行为与心理表现,对每一个数据和事实,都要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期待”作为分析实验结果的依据。只有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认真贯彻客观性原则,才能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二、矛盾性原则

个体心理的发展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在各方面发展的个体差异。

三、教育性原则

由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个体,尤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实践中,一切要从符合个体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任何可能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违背教育原则的研究步骤都是不允许的。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儿童青少年是在实际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必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水平和变化,都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不可以脱离儿童、青少年的真实生活环境,只有从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真实揭示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研究者需根据研究的时间、范围、被试、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设备等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类型。每一种研究类型都具

有优点和缺点,这就要在对各方面条件做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具体的研究类型如下:

一、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从研究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一)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例如,研究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可以从新生儿的第一次发音起,一直追踪到出现连续性语言为止,从而了解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规律。纵向研究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数年。纵向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儿童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特点,也可以是某几方面的综合性发展特点。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以及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因而纵向研究在目前发展心理学领域被广泛使用;缺点是由于研究持续的时间较长,被试容易缺失,有些变量也不易控制。

(二)横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例如,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内,用同一套有关阅读的题目施测于来自不同年级的儿童,并对测得的结果加以比较。横向研究的优点是,由于研究所持续的时间较短,易于控制有关的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成本低,省时省力;但由于是对不同儿童的比较,因此看不到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因此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是比较复杂。

(三)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许多长处;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

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聚合交叉式设计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上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一)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也叫系统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面貌。例如,将幼儿的智力特征、情绪特征、人际交往特征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由此可以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概况。由于这种研究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要有较精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

(二)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对儿童认知过程中记忆的某一个具体环节进行研究。由于这种研究是集中于儿童某一细微的心理现象,这就便于在某一点上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容易与儿童整体的心理状态相分离。

三、个案研究与组合研究

从被试选取的数量来划分,可以分为个案研究和组合研究。

(一)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比较精细深入,而且一般是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进行生活化的观察,因此所获得的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资料较为真实可靠。缺点是这类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小,难以用结果去说明更大的群体。

(二)组合研究

组合研究是将相对多的被试作为一个组群进行研究。其优点是取样范围大,

被试具有代表性,所获得的结果更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在实验结果的推断上更具有科学性;缺点是在自然程度和精确性上不如个案研究。

四、常规研究与现代化手段的研究

从研究的具体技术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常规研究与采用现代化研究手段的研究。

(一)常规研究

常规研究是采用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谈话法、测量法等所进行的研究。

(二)现代化手段的研究

采用现代化研究手段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先进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和仪器。比如现代化的儿童观察室,这类研究在实验的控制上得到了加强,但是由于人为原因过多,可能造成实验情景失真,儿童的表现不自然,所获得的数据出现偏差。

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等。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觉器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针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

根据观察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观察法。

(一)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1.长期观察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